季蘭萍《古樹(外兩篇)》
油菜花“開瘋了”的時節(jié),我們到了婺源。那一畦畦一片片燦爛的油菜花,那峰巒綠染,藍(lán)天白云,碧水悠悠的野趣鄉(xiāng)韻,那粉墻黛瓦,青石老街的古村落文化,構(gòu)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圖畫。在這美的享受中,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這里那些既莊嚴(yán)又和藹,既深沉又寬容的老樹。她給人一種不卑不亢、凜然無畏之美,一種隨緣安分、泰然淡定之美,一種瀟灑豪爽、淳樸大氣之美!
在我們所到的曉起、李坑、江灣、汪口、篁村等古村落和一些并不很大的園林,都能見到這些百年以上的老樹。它們或站在街角,或守在村頭,或立于河岸,或佇于道旁、田邊、山坡、林中。這些百年老樹以樟為主,雜以槐樹,槲樹、榧樹、櫧樹、紅豆杉等近百種,整個婺源有五千五百多株,千年以上的不算稀罕,有棵“老壽星”樹齡達(dá)到了2000多年,仍然生機勃勃,令人稱奇。這些老樹有的成堆,有的成片,有的成行,當(dāng)然也有“跑單幫”的,或直立挺拔,或曲身敦壯,或斜而不倒,形態(tài)各有區(qū)別,各有風(fēng)韻,但其共同的特點則是:蒼苔皴皮沐風(fēng)雨,不亢不卑有硬骨;百味一身渾不屈,新枝勁發(fā)堪自詡。在曉起,我們見識了一棵千年古樟,他長在樹邊的山坡上,挺直的樹干數(shù)人才能合抱,樹冠葳蕤,遮蓋一畝多地,生機盎然,氣勢不凡。當(dāng)?shù)乩媳碚f這是棵神樹,蠻有靈性的,“樟樹底下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樟樹身上摸一摸,活過一百多。”古樟四周圍有柵欄,一些游者在柵欄外繞著這棵老樹轉(zhuǎn)圈,以沾沾這棵樹的靈氣。離這棵樟樹不遠(yuǎn)的公路邊上,便是一個樟樹林子,林子中的樹最年輕的也得百年以上了,林子里樹冠遮天蔽日,有些陰森潮濕,好多樹身上苔蘚斑駁,一派半原始的狀態(tài)。公路上一天到晚車水馬龍,旁邊的小路也是整天游者往來不斷,這片林子卻一直不被侵?jǐn)_,靜靜地在喧囂中獨善其身。這就是曉起人愛樹護樹的大德大道了。不僅僅是這片林子,打老祖輩起,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規(guī)矩,就是對樹愛護有加,他們栽樹護樹不砍樹。過去,這里有個不成文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誰砍伐一棵樹,就殺掉誰家一口豬。這是一種很嚴(yán)厲的懲罰,因為處在山區(qū)的婺源人,那時候日子普遍過得比較窮困,一口豬就是一家人全年的消費開支。如今雖然情況早已發(fā)生了變化,但他們對樹木的珍愛卻初衷不改。現(xiàn)在,婺源的森林覆蓋率達(dá)到了百分之八十三,而像曉起這樣的古村落,林木覆蓋率一直是超過這個平均值的,可以想見,生活在這樣綠樹掩映之中,是多么的愜意,多么的動人心弦啊。當(dāng)?shù)貙?dǎo)游小陳介紹說,曉起這個村子,現(xiàn)在有百年以上的古樹六百多棵,千年以上的有十多棵,除了大樟樹之外,還有楠木,紅豆杉等等,就像一個古樹博物館。乖乖,一個村子能保有這么多的古樹,真的是令人震撼呀!
“樹養(yǎng)人丁水生財。”當(dāng)?shù)氐倪@句老俗語,也不知道從什么朝代起,一直傳到現(xiàn)在,他們認(rèn)為樹不僅可以讓人健康長壽,還可以讓一個家庭添丁添口,讓一個村莊發(fā)達(dá)興旺。所以,在他們的腦海深處,一直有著這樣一種潛意識,那就是樹關(guān)聯(lián)著他們的衣食住行,承載著他們美好的生活,寄托著他們的希望和追求,體現(xiàn)著他們的幸福和快樂。生活上遇到了難處,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打砍樹這個主意的。所以,也就有了婺源多古樹這樣一個現(xiàn)實境況了。在李坑,有一棵“癢癢樹”很是稀罕。這是一棵紫薇,是北宋李坑建村時栽種的,也就是說這棵樹和李坑這個村子是同齡的,如今這棵樹年年發(fā)新枝,開一樹紅艷艷的花朵。這棵樹有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用手摸一摸樹干,樹梢就會輕輕搖動,所以村民也叫這棵樹為“癢癢樹”。正當(dāng)我們在街邊對這棵“癢癢樹"稱奇不已時,旁邊一位賣青糕團子的大嫂說,她娘家就是旁邊的一個村子,原來村頭有一棵老樹,比你們看過的“癢癢樹”還要老,可惜已經(jīng)老掉了。筆者好奇,覺著一棵樹能自然地老掉,確是一件很悲壯的事情,便向這位大嫂“刨根問底”,怎知你娘家村的那棵古樹是“老掉”的呢?她說,那棵樹是被大風(fēng)刮倒的,村上的人很痛心,也很不理解,因為為了保護那棵樹,打老一輩上就為它圈了個矮墻,防止水土流失,為托住旁邊的老枝子,還專門支上了架子。老樹倒下以后,人們仔細(xì)看了看樹根,這才發(fā)現(xiàn)這老樹的主根都已經(jīng)爛掉了,這確實已經(jīng)自然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因而,村人才有了一些安慰。這位大嫂還說,沒了那棵大樹,好多人總覺得空落落的,就在原來的地方又栽了一棵松樹,旺著吶。這就是婺源人,對樹是這樣的情有獨鐘。婺源的這些古樹,是一代代婺源人的心血澆灌啊!
這里有個王家村,村里有棵苦櫧樹,據(jù)考證已經(jīng)有兩千余年的樹齡了,中間已經(jīng)爛成了空洞,僅靠外層堅硬的樹皮維持生命,依然郁郁蔥蔥的,大有舍我其誰的氣魄。龍山村的兩棵千年楠木,每棵有三十多米高,樹冠的直徑超過二十米,人于樹下會有一種壓抑感。“行人不見樹少時,樹見行人幾番老。”正是一代代婺源人愛的接力,讓我們能夠前來拜訪珊厚村的雪柳,桃溪村的牡丹,石城村的玉蘭。這些蒼勁淳樸、老當(dāng)益壯的樹中“化石”,不僅僅是婺源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也是婺源的一部自然史,是婺源的一曲正氣歌啊!她給人以心靈的陶冶,給人以啟迪和力量。婺源的古樹,多么的讓人念念不忘啊!
凌虛挽云看峰石
山各有態(tài),或搴仰恣傲,陡峭險峻;或峰巒凌雜,怪石嶙峋;或幽澗深壑,巉巖韻俊。因為這些不同的個性,好多山就有了自己的“名頭”,而且很響。如泰山雄,華山險,黃山奇,廬山秀云云,不一而足。三清山呢,去過的人都知道,恐怕是很難用一兩個字來簡約而且鮮明的表達(dá)其特點的。因為三清山兼有上述這些山的品質(zhì),既雄也險也奇也秀,而且更勝一籌。也有不少有心人曾搜腸刮肚地“摳”出一些“字眼兒”,如“美”、“怪”、“俊”等等,想為三清山也喊出一個“口號”,但僅憑這樣的一些單字實在難以涵蓋和彰顯三清山的特點,所以,三清山如今還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名號”呢。
有沒有自己的“口號”,并不是一件很要緊的事情,因為三清山的雄險幽奇雋,已經(jīng)被人們所認(rèn)可了。一說到“三清”,這些特點就自然地顯現(xiàn),那“三清”本身不就是一個“口號”嗎?筆者在進三清山之前,在所住的賓館里曾聽到一個當(dāng)?shù)乩媳碚f:“黃山奇,廬山秀,比不上三清山的大石頭。”乍一聽這話,不由得讓人一愣,這三清山的石頭有什么古怪,能壓過奇秀黃廬。不過,當(dāng)時筆者也沒有把這位老表的話當(dāng)真,不是有句話說“看景不如聽景”嗎?好多景觀聽起來往往是妙趣橫生的,可真到了那里一看,常常是名不副實的,沒有聽說的那么好。然而,當(dāng)筆者進了三清山,乘纜車而后走在棧道上以后,那絕妙的景觀令人產(chǎn)生的震撼,簡直是語言難以表達(dá)的。特別是那如刀削斧劈般的險峰,那造物天演的巉巖,那超乎想象的怪石,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更何況還兼有那花樹揉錯,山溪飛瀑,幽中美,險中美,那靈秀,那韻味,兩只眼睛哪能夠用?也正是在這時,才想到賓館里那位老表的話,是那樣的扎實,那樣的到位。
有不少游記之類的作品中,常用“移步換景”這個詞,來形容某地景致的奇妙和多樣。這個詞用在這里顯然是不合適了。這里是“移目”換景的,也就是腳不需要挪窩,只要身動頭動,隨著視角的變化,就會呈現(xiàn)不同的景觀,而且每一個方向的景觀都妙趣天成,韻味無窮。就說腳下踩著的這個步行棧道吧,從“西海岸”(梯云嶺西側(cè),因這里曾經(jīng)是海,滄海桑田之變成為今天這個狀態(tài)故名)向北,在懸崖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一直轉(zhuǎn)到“東海岸”,全長十多公里,平均海拔是一千六百多米,腳下全部都是萬丈深淵。這是當(dāng)今世界上最高最長,也是最驚險的步行棧道。站在這個棧道上向前后望去,或者在別的地方看這個棧道,它就像繞著三清山嵌了一道箍,讓人十分震驚和引發(fā)許多的遐想。這棧道本身就是一個很奪目的景觀。當(dāng)你在棧道上停在一個你認(rèn)為適當(dāng)?shù)奈恢茫蕾p眼前景致的時候,最好是向四周都看一下,這會有更多的收獲。在身旁崖壁的這一側(cè),你或許能看到一些在別處難以見到的老樹,像小樹干一樣粗的半裸的老根嵌滿了巖縫,緊緊地和那蒼巖融合在一起,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意。也許你會看到一些怪石,像什么由你自由地想象。有時候順著巖縫絕壁往上看,或許你還能透過綠蔭,看到峰巔白云繚繞,呈現(xiàn)給你一種詩一樣的意境。往后看時,常見有另一個秀峰和前面的俊峰相對,且各有韻味。如果你能夠壯一壯膽,俯視腳下,不僅僅只是萬丈深淵讓人暈眩,也不僅僅是濃蔭幽敻的谷底讓人感嘆,那陡峭崖壁的紋理上生長著的一些小樹和青草,就像一幅水墨畫,別有一番韻味。如此景致,真?zhèn)€是俊峰如削刺青天,巉巖嶙峋呈奇觀;俯視腳下百丈澗,老樹抱石在身邊。
在“東海岸”的棧道上,建了一個向外凸出的玻璃鋼觀景臺,游者可“上臺”臨空攬勝,“指點江山”。但是,因為玻璃透明,往下望去深壑萬丈,還是有些恐怖的。棧道上可以說游者接踵,但敢于“上臺”遠(yuǎn)眺的人不多。筆者在這個臺子一側(cè)站了一會兒,還真見到了一位勇者,是個姑娘。她見到這個臺子以后,先是一聲“哇塞”,然后就“蓋了”一聲,便勇敢地向臺子走去。不過,還沒到臺子邊緣,腳步就有些謹(jǐn)慎了,由開始的大步變?yōu)檩p輕地往前探步。當(dāng)她的手抓著扶欄以后,并沒有敢做任何張揚的動作,只是小心地讓同伴拍了個照便走了回來。這個棧道是2002年開工,用了四年時間全部建成的,在這之前沒有路,所以也沒有人到這山的深處。當(dāng)?shù)貍€別藥民采藥進去,也不過是淺嘗輒止。也曾有探險者組隊進山,有的最終是被救回來的,差一點“天人合一”了。打從有了這個棧道,人們才有幸看到了三清山的真面目。這真得感謝三清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啊!
三清山的看點實在太多,當(dāng)然,有些景觀是季節(jié)性的,像飛瀑、冰掛,神光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宮、塔、刻石等人文景觀,其實光是這些奇峰怪石,就看不過來。三清山的導(dǎo)游詞用“石海峰濤”來形容這里怪石之多是很貼切的。像觀音峰、朝天峰、獨秀峰、天門峰、皇冠峰,像企鵝石、藥蘆石、元寶石、判官石等等,這峰那石,凡有名號的有二百多處。就峰而言,如柱的、如錐的、如墻的,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女神峰可作為“峰”景的代表,這塊峰巖高近百米,像一個淳樸的山姑端坐于玉皇嶺的峽谷之中,遠(yuǎn)望臉面輪廓分明,長發(fā)披肩,名實相符得很。傳說這尊女神本是當(dāng)?shù)匾粋€獵戶的女兒,玉皇大帝要把這兒變成大海,派人下凡前來施法,她從下凡者那兒探聽到這個消息以后,把這事告訴了鄉(xiāng)親們。玉皇大帝因她泄露了天機,便把她變成了石頭,永遠(yuǎn)留在了這里。故事是感人的,所以許多游者對女神峰懷有一種敬意。筆者也做一首小詩記之:一心為鄉(xiāng)親,不怕犯天尊,何懼變成石,精神勉后人。
巨蟒出山是三清山的又一絕景,可說是怪石中的俊杰。這是一根風(fēng)化的石柱,高百多米,從一個深谷中沖霄而起。這根石柱頭狀扁平,身細(xì)略彎且苔蘚斑駁,很像一條蟒蛇。這條巨蟒也不知何時怦然一聲出深山,一心只想到凡間,突遭不幸變石頭,無奈在此度流年。據(jù)說,像這樣造化自然,惟妙惟肖,氣勢撼人的石頭造就的景觀,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三清山是一個讓人看了還想看的地方。她的魅力是很難細(xì)述的。特別是在這里可貼著懸崖行走,體驗?zāi)欠N凌虛挽云的感覺,真是美哉壯哉!
青山抱水水抱村
婺源盈目皆水。你看,寬河窄溪,飛瀑流泉,灣塘池井,淋淋灑灑,遍布村野。好像這里曾經(jīng)捅漏了天河,灑落這一地晶瑩,形成了今天這樣的一個生態(tài)圖譜。當(dāng)?shù)赜芯淅显挘f這里是“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是水和莊園”,自古就是一個山奇多,田奇少的地方,而且是峰連巒結(jié),曲環(huán)相套;山嶺梯田,綠蔭半掩;加之氣候溫潤,降水豐沛,“水中有人家”的特點就自然地很鮮明了。在東線景區(qū)的汪口,有一副氣勢不凡的長聯(lián),聯(lián)中有“青山抱水水抱村”的語句,贊美家鄉(xiāng)的秀麗風(fēng)光,既十分的貼切,又讓人感到很親切。僅這七字,就給了游者一個夢中故鄉(xiāng),讀之,觀之,思之,無不感慨系之。其實,整個婺源不就是這樣一個水鄉(xiāng)情景嗎?
清澈純凈,多姿多彩,婺源的水是如此的賞心悅目,形神可親,讓每個來婺源的人流連忘返,樂不思蜀。的確,不管你是徜徉于古街老巷,還是漫步在山野田疇,那清亮亮的一溪或一汪碧水,常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與你相撞,讓你驚喜不已。在江嶺油菜花盛開的梯田里作壟上行,筆者就突然遇到了一條順坡而下的小溪。正是春雨貴如油的時節(jié),所以這山溪的水量不大,但清凈透亮,起伏跳躍,匆忙來去的樣子,是那樣的可愛和富有韻味。逆溪仰望,只見山坡綠染,不知水從何來;順溪視之,則見這汩汩清流在不遠(yuǎn)處便鉆進了油菜花里不知去向。知情者說,如在雨季,這樣的溪流是漫山遍野,應(yīng)接不暇的。這就是山溪,款款匯細(xì)流,悄悄走過來;潺潺潤桑梓,悠悠抒情懷。
涓涓細(xì)流匯成河。婺源發(fā)達(dá)的水系發(fā)育了眾多的河流,因而大多村莊都隨河生成。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或繞村而行,或穿村而過,以至于許多村落的名字都有水的蘊涵,如江灣、李坑(當(dāng)?shù)厝朔Q河為坑)、思溪、汪口、慶源、考水等等,不一而足。走進這些古老的村落,你會看到這些清清河水與老屋古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這些沿河住戶青山窗外,碧水門前,構(gòu)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鄉(xiāng)村畫圖。穿行于這樣一個天人合一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就會給人一種綠樹含煙俗塵遠(yuǎn),心凈如水忘煩憂的感懷。
婺源有水皆活。活則多姿多彩,活則妙趣橫生。因之水在村,有村味,水在野,有野韻,水在山,有山趣,不可盡言。堪稱”華夏第一高瀑”的大龍瀑天然落差達(dá)240米,其氣勢震天撼地。而深不可測的臥龍?zhí)叮瑒t是另一番幽邃情景了,看上去碧如翡翠,波瀾不驚,但其中奧秘至今難窮。河的狀態(tài)更是多種多樣,寬窄深淺,疾徐起伏,各有千秋。如果說,“萬派爭流雨過時”是“武水”,而“川河如練水如天”則就是“文”水了。此河彼河,可作”勇士漂”,可以撐筏游,亦可蕩舟行,隨心所欲,暢哉快哉。月亮灣是一條老河道,在路旁拐彎時,凸出了一個半島的形狀,形似一鉤彎月故名。這里山水田園渾然一體,是很有名氣的攝影家的取景地,所以不少游者前來游覽拍照。在這里乘竹筏逆流上,順?biāo)拢娠栍[這條老河道的風(fēng)采。坐在筏子上緩緩而行,看那綠蔭掩映著粉墻黛瓦,古樹守護著綠油油的稻田,秀麗的田園風(fēng)光如夢如幻,美極妙極。俯視這一河碧水,更讓人艷羨不已。河底沙礫醒目,河中水草浮動,偶有小魚竄上竄下,沁目妙景,真讓人不忍離去。
有人說婺源是水做的,此言不虛。水是婺源的魂。婺源是因水而美麗,因水而精彩,因水而興旺的。因之,婺源人對水也是情有獨鐘的,他們視水為生命、財富、命運、健康、仕途、文昌……所以他們愛水護水近水親水敬水崇水,與水共興共榮。“水口”便是婺源獨有的水文化現(xiàn)象。凡村莊有河溪流過,村人們都會在河流進村出村處建一水灣,稱為“水口”,作為村落的“門戶”。而且來水處“天門”要打得開,去水處“地戶”要閉得緊,為的是藏風(fēng)聚氣,“障空補缺”,增加“鎮(zhèn)陰”之勢。這關(guān)系到村落的人丁興旺,興衰聚散和禍福吉兇。如果流水較直,那就改直為曲,讓水流來不見首,去不見尾,以防“漏氣”。這樣的一種格局使有的村子“隱蹤遁跡”,深藏不露,不到近處見不到身影。慶源就是這樣一個古村,村形似舟,中以溪水相隔,溪上有十六座石橋供人通行,整個村子處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直至走到類似船首的村頭,才見到一亭,亭柱上刻陸游詩句為聯(lián):“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者至此,無不釋然而笑。
客觀地說,建造水口,在地面較低等地理位置有缺陷的地方培土增高,筑堤壘壩,并栽樹造橋,建亭閣塔廟以及水碓、牌坊等,這不僅改善了村落環(huán)境,而且通過抬高水位,蓄水緩沖,既方便了日常生活,又有利于引水灌溉,成了村落獨有的“地標(biāo)”。家里有人出遠(yuǎn)門,親朋好友往往送至水口,依依惜別;游子返鄉(xiāng),至水口便像到家,心里會涌動起一股暖流。現(xiàn)在,這些古老的水口都已成了休閑娛樂的園林景觀了,有些水口百年以上的大樹成片成林,蔚為壯觀。
如今,在婺源乘車出門,你會不時看到一些大河上的一座座梯形發(fā)電站和一個個人工水庫。這些“現(xiàn)代水口”,體現(xiàn)了婺源人綠色發(fā)展的歷史傳承,從名動華夏的徽商效應(yīng),到如今市場大潮的漲落,這里發(fā)展的“天門”一直打得很開很開,而防污的“地戶”卻一直鎖得很緊很緊。這種對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追求,甚至潛移默化到了婺源人的全部生活當(dāng)中。
在曉起、江灣、李坑等古村,河兩岸民居鱗次櫛比,商攤密集,游者接踵,但青石路上干凈整潔,無任何垃圾和污水入河。河水清流蕩漾,令人爽心悅目。處在兩河交匯處的曉起村,還專有村規(guī)民約,把傍村河流定位養(yǎng)生河,不準(zhǔn)撈河中生物,以保護河流的“原始”和“自然”。他們就是這樣的自覺自愿,不因小利遮望眼,留這份“清純”給子孫,這般大境界、大胸襟,讓婺源青山不老,碧水長流。
美哉,婺源,美哉,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