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德國革命
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聯邦是一個沒有中央政權的松散聯盟。各邦都實行封建專制統治,貴族、官僚、軍閥把持著政權。在十九世紀上半期,各邦資本主義經濟都程度不同地發展起來,資產階級強烈要求結束國家分裂狀態,都希望能有個統一國內市場、統一法律和統一關稅。1834年建立的全德關稅同盟,就是在這種要求下出現的。關稅同盟的建立和交通運輸的發展,更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蓬勃興起。然而,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已經不滿足關稅同盟的形式,它要求國家在政治上實現統一,建立強大統一的民族國家,這就是1848年德國革命爆發的原因和它要解決的歷史任務。
法國二月革命的勝利,首先在南德各邦引起了革命運動。3月中旬,柏林發生了革命。普王威廉四世在王宮陽臺上,向革命的殉難者低頭認罪,承認了革命的勝利。之后德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可從三個方面來觀察:一是大資產階級竊取了革命果實,以康普豪森為首的自由派內閣,對覺醒了的群眾非常恐懼,于是它在街壘后面同舊制度的擁護者建立了聯盟,利用整個舊的國家機器來對付群眾的革命。康普豪森內閣同國王妥協為普魯士反革命復辟奠定了基礎。二是馬克思、恩格斯從國外回來,制定了無產階級革命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以科倫為中心開展了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動。由馬克思主編的《新萊茵報》象革命的火炬,召喚著一切革命力量為民主共和國而斗爭。三是軟弱的德國資產階級不敢發動群眾來打擊普魯士國王,卻主張走合法的議會道路,建立君主立憲國家。因而在三月革命后立即召開全德國民議會、即法蘭克福議會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德國資產階級在法蘭克福關起門來清談,喋喋不休地討論憲法條文,這既喪失了革命的大好時機,更助長了反革命氣焰。而無產階級雖然路線正確,但力量弱小,無法把革命推向勝利。在4月到10月這段時間里,德國革命與反革命的斗爭經歷了它的相持階段之后,普魯士的反革命勢力發動了進攻。11月9日國王調軍隊包圍柏林,12月5日國王宣布解散議會,普魯士革命至此完全失敗。1849年3月28日,法蘭克福議會通過了統一的帝國憲法,宣布取消封建特權,統一法律、關稅、幣制和度量衡。這部憲法具有資產階級性質,它雖有保守的一面,但仍不失為自由的憲法。所以當普魯士國王拒絕接受奉獻給他的帝國憲法和皇冠時,西南德國和萊茵省的廣大群眾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維護帝國憲法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這場群眾運動,積極參加了護憲斗爭。恩格斯還在埃北菲爾和普伐爾茨親自組織、指揮了群眾性武裝護憲運動。但由于缺乏統一而堅強的領導,運動終于失敗了。維護帝國憲法運動的失敗和法蘭克福議會的解散,標志著德國革命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