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袁安傳》譯文賞析
袁安傳
【題解】
袁安,東漢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少承家學,舉孝廉,任陰平長、任城令,馭屬下極嚴,屬下都對他十分敬重。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令嚴明,斷獄公平。在職十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后歷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后忌恨。但袁安節行素高,竇太后無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免冠上朝力爭達十多次。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原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祖父良,習《孟氏易》,平帝時舉明經,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傳良學。為人嚴重有威,見敬于州里。初為縣功曹,奉檄詣從事,從事因安致書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郵驛,私請則非功曹所持?!鞭o不肯受,從事懼然而止。后舉孝廉,除陰平長、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愛之。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謀為逆,事下郡復考。明年,三府舉安能理劇,拜楚郡太守。是時英辭所連及系者數千人,顯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誣,死者甚眾。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獄,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頭爭,以為阿附[1]反虜,法與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當坐之,不以相及[2]也。”遂分別具奏。帝感悟,即報許,得出者四百余家。歲余,征為河南尹。政號嚴明,然未曾以臧(贓)罪鞠人[3]。常稱曰:“凡學仕者,高則望宰相,下則希[4]牧守。錮人于圣世,尹所不忍為也?!甭勚呓愿屑ぷ詣?。在職十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遷太仆。
【注釋】
[1]阿附:包庇,袒護。
[2]相及:連累。
[3]鞠人:審訊人。
[4]希:期望,企望。
【譯文】
袁安,字邵公,他是汝南郡汝陽縣人。祖父是袁良,袁安學習《孟氏易》(孟喜著),在漢平帝的時候,因明經而被舉薦,成為太子舍人。建武初年袁安做了成武縣令。袁安在年輕的時候繼承祖父袁良的學問,其在為人方面很莊重,有威信,被州里人敬重。一開始的時候他做縣功曹,有一次,捧著檄文到州從事那里辦事,從事托袁安捎封信給縣令,袁安說:“你是為公事,自有郵驛替你傳送;如果是私事,就不應找我功曹。”辭謝不肯接信,辦事人有些害怕,就不托他了。后來,袁安被舉薦為孝廉,先后做了陰平縣長和任城縣令。他所任職的地方,官吏百姓都很敬畏和愛戴他。
永平十二年(70),楚王劉英陰謀反叛朝廷,案情交郡核實。第二年三府推薦袁安辦案,認為他能處理復雜的案件,皇帝命他為楚郡太守。這時受楚王劉英的供詞所牽連關押的有幾千人,顯宗大發脾氣,辦案人急于定案,嚴刑威逼不少人招供,判死罪的很多。袁安到郡后,先不進衙門,而到監獄去,審理那些無明顯證據的,逐一上報,讓他們出獄。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頭力爭,認為凡附和楚王劉英的,按法與劉英同罪,袁安不同意。袁安說:“如有不合律例,我負完全責任,不連累你們?!庇谑欠謩e一一上報?;实鄹袆佑X悟,當即同意,被釋放出獄的有四百余家。一年以后,袁安被征為河南尹。政令非常嚴明,但從來沒有因賄賂罪來審訊人。他經常說:“但凡是做官的人,高則望當宰相,低則希冀當州牧太守,在圣明之世禁錮人才,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聽到這話的人都很感動,并勉勵自己要廉潔奉公。袁安在職十年,京師的治安很好,他的名聲深得朝廷看重。建初八年(83)升為太仆。
【原文】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書:“北虜既已和親,而南部復往抄掠,北單于謂漢欺之,謀欲犯邊。宜還其生口,以安慰之?!痹t百官議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譎詐,求欲無厭,既得生口,當復妄自夸大,不可開許。安獨曰:“北虜遣使奉獻和親,有得邊生口者,輒以歸漢,此明其畏威,而非先違約也。云以大臣典邊,不宜負信于戎狄,還之足示中國優貸[5],而使邊人得安,誠便。”司徒桓虞改議從安。太尉鄭弘、司空第五倫皆恨之。
弘因大言激勵虞曰:“諸言當還生口者,皆為不忠。”虞廷叱之,倫及大鴻臚韋彪各作色變容,司隸校尉舉奏,安等皆上印綬謝。肅宗詔報曰:“久議沉滯,各有所志。蓋事以議從,策由眾定,訚訚衎衎[6],得禮之容,寢嘿[7]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謝?其各冠履?!钡劬箯陌沧h。明年,代第五倫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為司徒。
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后兄車騎將軍憲北擊匈奴,安與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詣朝堂上書諫,以為匈奴不犯邊塞,而無故勞師遠涉,損費國用,徼[8]功萬里,非社稷之計。書連上輒寢。宋由懼,遂不敢復署議,而諸卿稍自引止。惟安獨與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爭者十上。太后不聽,眾皆為之危懼,安正色自若。竇憲既出,而弟衛尉篤、執金吾景各專威權,公于京師使客遮道奪人財物。景又擅使乘驛施檄緣邊諸郡,發突騎及善騎射有才力者,漁陽、雁門、上谷三郡各遣吏將送詣景第。
【注釋】
[5]優貸:寬大。
[6]訚訚(yín):忠正貌。衎衎(kàn):和樂貌。
[7]寢嘿:止而不言,沉默。嘿,通“默”。
[8]徼(jiǎo)功:猶求功,貪功。
【譯文】
元和二年(85),武威太守孟云上書道:“北匈奴已經和親了,可是南匈奴又去搶劫,北單于說漢朝欺騙他們,想進犯邊疆。應該將北匈奴被俘之人發還,來安慰他們?!被实巯略t召集百官到朝廷商議,公卿都認為夷狄狡詐,貪心不足,得到俘虜以后,還會妄自夸大,不能開這個例。袁安卻說:“北匈奴派使者進貢請求和親,還把被擄去的人歸還漢朝,這說明他們害怕大漢聲威,而不是先違背條約。孟云以大臣的身份守衛邊疆,不應對夷狄不講信用。讓俘虜回去,足以表明中國對他們的寬大,而使邊境百姓得到安寧,真是太好了。”司徒桓虞改變主意聽從袁安。太尉鄭弘、司空第五倫等都恨袁安。
鄭弘還大聲激怒桓虞說:“凡是主張釋放俘虜的,都是對皇上不忠?!被赣莓攬龀庳熕?。第五倫和大鴻臚韋彪都惱怒得臉上變了顏色,司隸校尉把全部情況奏明皇上,袁安等都把印綬交給皇帝請罪。肅宗下詔書道:“議政時間很長,說明每個人的看法各有不同。朝廷大事應該多聽議論,計策應當由大家商定。說話時態度中正和樂,符合禮節,固然很好;但遇事不敢吱聲,那就絕對不是朝廷的福氣,你們有何過錯值得引咎自責的呢?還是將帽子戴上,鞋子穿上吧!”最后皇帝還是聽從了袁安的建議。第二年(86),袁安代替第五倫成為司空。章和元年(87)他又代替桓虞成為司徒。
和帝即位的時候,因為年幼,竇太后臨朝聽政,太后的哥哥車騎將軍竇憲向北攻打匈奴,袁安與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和九卿一起到朝廷上書勸阻,認為匈奴沒有進犯邊塞,無故出兵遠征,耗費國家錢財,邀功于萬里之外,這不是應有的國策。連上幾封書都因為被扣住而沒有上報。宋由感到有些害怕,不敢聯名上書了,而那些卿相也漸漸不吱聲了。只有袁安與任隗仍堅持正道,毫不退讓,甚至摘掉帽子到朝廷力爭達十次以上。太后還是不聽,大家都替袁安捏了一把汗,但袁安還是鎮定自如。竇憲已經出兵打仗,他的弟弟衛尉竇篤、執金吾竇景各仗自己的權勢,公然在京師放縱其爪牙攔路搶劫財物。竇景又擅自派人乘驛馬散發檄文到邊境各郡,調集善于騎馬和射擊有本領的,命令漁陽、雁門、上谷三郡各派官吏將他們送到竇景住地。
【原文】
有司畏憚,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擅發邊兵,驚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輒承景檄,當伏顯誅。又奏司隸校尉、河南尹阿附貴戚,無盡節之義,請免官案罪。并寢[9]不報。憲、景等日益橫,盡樹其親黨賓客于名都大郡,皆賦斂吏人,更相賂遺,其余州郡,亦復望風從之。安與任隗舉奏諸二千石,又它所連及貶秩免官者四十余人,竇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時竇憲復出屯武威。明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余部不知所屬。憲日矜己功,欲結恩北虜,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10]。事下公卿議,太尉宋由、太常丁鴻、光祿勛耿秉等十人議可許。安與任隗奏,以為“光武帝招懷南虜,非謂可永安內地,正以權時之算,可得捍(捍)御北狄故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其北庭,并領降眾,無緣復更立阿佟,以增國費”。
【注釋】
[9]寢:壓下奏章。
[10]故事:之前的安排。
【譯文】
有關官員害怕,沒敢說半個不字。袁安就彈劾竇景擅自調集邊防軍,驚擾官吏百姓,府尹不待符信而聽從竇景安排,應該殺頭示眾。又上奏司隸校尉、河南尹討好依附貴戚,沒有堅持正義,請求罷免官職,依法治罪。這些奏折都被扣住沒有上報。而竇憲、竇景愈發專橫,在各名都大邑布置他們的親信,并向官吏百姓征收賦稅,收取賄賂,其余州郡也都紛紛仿效。袁安與任隗一道檢舉那些二千石府尹,以及與之有牽連的官員,降級罷官的有四十多人,竇氏一幫便將之記恨在心上。但袁安、任隗一向品行高尚,他們想不到什么辦法去加害他們。
當時竇憲又出兵駐武威。第二年,北單于被耿夔所攻破,逃到烏桓去了,塞北空無人管,匈奴余部不知歸誰管屬。竇憲每天夸耀自己的功績,想用恩惠與北匈奴余部搞好關系,于是上書立投降的左鹿蠡王阿佟做北單于,設中郎將領護,像過去立南單于那么樣。皇上把這事交給公卿討論,太尉宋由、太常丁鴻、光祿勛耿秉等十人認為可以這么辦。袁安與任隗上奏,認為“光武帝招守南匈奴,并不是讓他永遠安居內地,而是一個權宜之計,是想讓他們去抵抗北匈奴的緣故?,F在北方已經安定,應該讓南單于回到北邊去,一起領導投降的群眾,不必再立阿佟來增加國家的負擔?!?/p>
【原文】
宗正劉方、大司農尹睦同安議。事奏,未以時定。安懼憲計遂行,乃獨上封事曰:“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墜,赫然命將,爰伐塞北。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余萬人,議者欲置之濱塞,東至遼東,太尉宋由、光祿勛耿秉皆以為失南單于心,不可,先帝從之。陛下奉承洪業,大開疆宇,大將軍遠師討伐,席卷北庭,此誠宣明祖宗,崇立弘勛者也。宜審其終,以成厥初。伏念南單于屯,先父舉眾歸德,自蒙恩以來,四十余年。三帝積累,以遺陛下。陛下深宜尊述先志,成就其業。況屯首唱大謀,空盡北虜,輟而弗圖,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計,違二世之規,失信于所養,建立于無功。由、秉實知舊議,而欲背棄先恩。夫言行君子之樞機,賞罰理國之綱紀?!墩撜Z》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行焉?!袢羰庞谝煌停瑒t百蠻不敢復保誓矣。又烏桓、鮮卑新殺北單于,凡人之情,咸畏仇讎[11],今立其弟,則二虜懷怨。兵食可廢,信不可去。且漢故事,供給南單于費直歲一億九十余萬,西域歲七千四百八十萬。今北庭彌遠,其費過倍,是乃空盡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痹t下其議,安又與憲更相難折[12]。憲險急負勢,言辭驕訐,至詆毀安,稱光武帝誅韓歆、戴涉故事,安終不移。憲竟立匈奴降者右鹿蠡王于除鞬為單于,后遂反叛,卒和安策。
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權,每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噫嗚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賴之。四年春,薨,朝廷痛惜焉。后數月,竇氏敗,帝始親萬機,追思前議者邪正之節,乃除安子賞為郎。策免宋由,以尹睦為太尉,劉方為司空。睦,河南人,薨于位。方,平原人,后坐事免歸,自殺。
【注釋】
①徼:通“邀”,求取。
[11]仇讎(chóu):仇人。
[12]難(nàn)折:抗辯。
【譯文】
宗正劉方、大司農尹睦贊同袁安的意見。事情報上去了,沒有及時決定下來。袁安害怕竇憲一意孤行,于是單獨上密封奏章道:“我聽說有些功業難求,因為不可預見;有些事容易判斷,因為道理明擺著不必懷疑。我想光武帝立南單于的本意,無非是想使南北單于得到安定,恩德很齊備,所以匈奴分成兩塊,邊境平安無事。孝明皇帝繼承先帝遺愿,不敢失掉傳統,于是派遣大將,出兵攻打塞北。到了章帝、和帝初年,降漢的有十多萬人,當時有人建議將他們安置海濱,東到遼東,太尉宋由、光祿勛耿秉都認為這樣做將使南單于失望,不能同意,先帝聽從了。陛下繼承大業,大開疆土,大將軍遠征討伐,把北匈奴全部消滅,這真是宣明祖宗的宏愿,建立大功啊。但宜于審慎處理,完成祖先最初的設想。我想到南單于屯(即屠何)的父親帶領眾人投降漢朝,蒙受國恩已經四十多年了。經過三代,傳到陛下,陛下應該遵照先帝遺志,成就其大業。何況屯首先提出意見,讓北虜全部歸順,現不讓他出來領導,另立新降的阿佟,用一時的主意,違背兩位先帝的遺規,對朝廷培養的屯失信,而樹立無功的阿佟。宋由、耿秉知道先帝的打算,卻想背棄先帝的恩德。大凡一言一行,都是君子立身的關鍵,有賞有罰,本是治國的根本。《論語》上說過:‘言語講求忠信,品行力求篤實虔敬,即使走到野蠻的外國也行得通呀!’現在如失信于一個南單于,那么其他的異族都不敢保證實踐自己的誓言了。又烏桓、鮮卑剛殺掉北單于,一般人的常情,都害怕人家報復,現在立了他們的弟弟,那么南北二虜就懷恨在心。古人認為,武器和食物有時可以不顧,唯有信用不可丟掉。況且遵照漢朝的舊例,供給南單于費用每年一億九十余萬,供給西域每年七千四百八十萬。現在北匈奴很遠,費用必須加倍,這是讓國庫空虛,而不是處理國家大計的好辦法?!被实巯略t讓大家討論。袁安又和竇憲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竇憲很陰險,仗恃自己的權勢,言詞驕傲,揭人之短,甚至使用惡言辱罵袁安,并提出光武帝殺韓歆、戴涉的例子來威逼袁安,袁安始終寸步不讓。最后竇憲還是立了匈奴降將右鹿蠡王于除鞬做了單于,不久就反叛了,正像袁安所預料的那樣。
袁安認為天子幼弱,外戚當權,每次上朝,和公卿談到國家大事,沒有不痛哭流涕的。從天子到大臣都依仗他。四年(92)春,袁安死了,朝廷官員們非常痛惜。過了幾個月,竇氏垮臺了,皇帝開始親自執政,回想以前議論國事的正反兩派的情況,于是封袁安的兒子袁賞為郎。罷免宋由,用尹睦做太尉,劉方做司空。尹睦,河南人,死在官位上。劉方,平原人,后來犯了罪,被免職回家,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