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前為何要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
圣旨前為何要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
古代皇帝的詔書,為顯示其合法性通常會在前加一段特殊的文字。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的詔書前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強調皇權是天命所歸,他人不得竊奪。至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等七種形式,通常在皇帝的即位詔令中會有天命所歸的話,如德宗即位冊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宋代的詔令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所改進,大多都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
今天我們常見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主要是在明代被廣泛使用。明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詔書開頭用“奉天承運”、“承天受命”等字樣,以凸顯其受命于天,君臨天下的氣勢。清承明制,詔書也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結尾。直至1912年,宣統皇帝發布退位詔書,意味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式詔書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