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仙草
作者: 李景林 【本書體例】
東方朔
東方朔(約公元前154——93年左右在世),字曼倩,西漢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文學家。武帝時,為太中大夫。《海內十洲記》、《神異經》兩書,是托名于他的作品。
祖洲,近在東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萬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菇苗,長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當時活也。服之令人長生。
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烏狀,銜此草覆死人面,當時起坐而自活也。有司聞奏。始皇遣使者赍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東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瓊田中,或名為養神芝。其葉似菇苗,叢生,一株可活一人。”
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發童男女五百人,率攝樓船等入海尋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后亦得道也。
〔《選自《海內十洲記》〕
祖洲在東海中間,方圓五百里,離西邊的海岸七萬里。州內生長著不死的草,草的形狀象菇苗,長三四尺。死了三天的人,用這種草覆蓋他,都馬上能活過來。吃了這種草,能使人長生。
過去秦始皇建大苑,不少人屈死了,尸體橫躺道上,有一種象烏鴉的鳥,叼來這種草蓋在死人的臉上,死人馬上坐起來活了。官吏上奏給皇上。秦始皇派人帶著這種草去問城北的鬼谷先生。鬼谷先生說:“這種草產在東海里的祖洲上,不死的草,生長在肥美的田里,有人叫它做養神芝。它的葉象菇苗,一叢一叢地生長。一株草可以救活一個人。”
秦始皇于是感慨地說道:“能不能采到呢?”就派徐福帶童男童女五百人,相率乘樓船等入海尋祖洲,一去就沒有回來。徐福,是一個道士,字君房,后來也得道而成為神仙。
本篇描寫秦始皇信方士,求神仙,尋不死之藥的故事。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多處講到秦始皇派人入東海,求仙藥的事,僅派徐福(fǔ福)求仙藥,就化去費用“以巨萬計,然而,終不得藥”。小說就是根據《史記》中有關記載,敷演成篇。
小說首先介紹了“不死之草”的產地、形狀及效驗。接著,敘述秦始皇建造阿房宮,不少人累死,尸體充塞道路,許多無辜者遭罹此難,這事感動了上帝,就派青鳥銜“不死之草”覆蓋死人面上,死人當時坐起而自活。這事有大臣奏報秦始皇,經請教鬼谷子先生,證實在東海祖州確有此草,于是,才有秦始皇三番五次,發童男童女,乘船入東海尋不死之藥的荒唐舉動。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為什么一去不返?作者沒有交待,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去理解。你說他是小船入海,遇風浪船沉人亡亦可,或者是沒采到不死之草,怕秦始皇殺他,不敢回京亦可。作品結尾,寫徐福是個道士,“后亦得道”。是否他采到了不死之草,自己吃了,得道成仙?作者沒有這樣說,在今天的讀者看來,同樣屬于荒唐。
作者寫了勞工、秦始皇、徐福與鬼谷子多人,比較起來,秦始皇的殘暴貪婪的形象,引人注目。他為了盡情享樂,求長生不死,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耗費多少錢財。其罪惡,是罄竹難書的。但是,他沒有實現自己的愿望,五十歲時就死了。
作為小說,本篇的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他講敘的故事完整,有人物,有情節,想象豐富、神奇,增強了小說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