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賞析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概說】
這句話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大意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了,在天下人都享福之后才享福。
這句話本身來看,“先天下之憂而憂”好在一個“先”字;“后天下之樂而樂”妙在一個“后”字。“先”、“后”對比,發人深省。
但凡有這種憂樂精神的人,他們的內心、靈魂深處都含著對祖國、人民的愛。不少人在它的啟迪下,實現自己的諾言。愛國名將岳飛為收復失地,不畏奸臣讒言,不顧國君昏庸,遇害之前還念念不忘“直搗黃龍,救回‘二圣’,收復大好河山”。
假如沒有這種憂樂之心,就會走向國家和人民的對立面,像宋代的秦檜、明代的吳三桂、近代的汪精衛等等。他們賣國求榮,殘害忠良,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胸懷祖國,為祖國和人民奉獻畢生的力量。只有這樣,才算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故事錦囊】
北宋時,有個叫范仲淹的人,從小生活清苦,讀書卻很用功,立下了報國的志向。長大后,他考中進士,被派往西部邊疆為官。有一年,他的一個叫滕子京的朋友駐守的涇州(今甘肅涇川北)遭到了西夏的圍攻,危急之時,范仲淹率援軍及時趕到,擊退了敵兵。滕子京非常感激,殺牛宰羊犒勞范仲淹和他的部下。
事后,朝廷有人對滕子京誹謗,說他濫用公款(買牛羊犒勞士兵一事),滕子京被貶到了鳳翔府(今陜西鳳翔縣),一貶再貶,最后任巴陵郡(今湖南岳陽市境內)太守。雖然政治上失意,但滕子京并沒有消沉。他到巴陵郡任期才兩年,就把這個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在大好形勢之下,他重新修建了岳陽樓,較之以前更加高大和壯觀了。興奮之余,滕子京寫了一封信,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一篇記文。
范仲淹接到書信后,頗有感慨。他與滕子京有相似的經歷,都屬朝中的改革派,都遭到保守勢力的阻撓,都被貶到地方為官。他深知滕子京邀請他寫記文的用意,思之再三,提筆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一文。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話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知識庫】
三希堂法帖
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命吏部尚書梁詩正等人將內務府收集的自魏晉至明末共100多位書法家的300余件書法作品,擇其精要,刻成了一部法帖,共32冊,刻石500余塊。帖中收錄了三件稀世墨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珍藏這三件稀世墨寶的地方被稱作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