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心理分析美學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心理分析美學
心理分析學派又稱精神分析學派或弗洛伊德主義。創始人為奧地利精神病醫生、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從十九世紀末開始,這一學派即在歐美各國逐漸流行,并形成若干流派,對醫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各個領域產生很大影響。本世紀以來,作為一個獨立的美學流派,多被應用于研究文藝心理學、藝術批評理論和審美教育等方面。
弗洛伊德的理論結構有五個支柱:無意識、嬰兒性欲、戀母情結、抑制和轉移,其中以無意識和對人的性本能的強調對美學的關系最大。他把人的精神生活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個主要部分,而前者只代表個性的外表方面,并不重要;后者則是人的精神活動的深層基礎,隱藏著各種永不停息的本能沖動(最根本的是性本能,即“力必多”),它們對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以至全部行為起決定作用。而精神分析學的目的就是去探索這種深層基礎的結構和原因,所以又稱“深度心理學”。
心理分析學派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 “本我”屬于無意識,包含著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和沖動(力必多),按“快樂原則”活動;“自我”代表理性和判斷,是一種受各種倫理原則所抑制的偽裝了的本能,按“現實原則”活動; “超我”代表良知和道德規范,壓抑各種本能沖動,按“至善原則”活動。因此, “本我”和“超我”經常處于矛盾之中,而使壓抑在“本我”中的性沖動為了尋找出路,便轉移到其它活動中去,成為人類一切文明的來源。而藝術創造,則是這種轉移的最好形式: 藝術的創造者和欣賞者在現實生活中性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于是便通過幻想的形式,在藝術王國中取得“替代性的滿足”,而正是這種替代性的滿足,就成了美之所以為美的源泉。按照這一理論,心理分析美學認為文藝創作純屬無意識活動,詩人只是一個白日夢者,其他創作動機也只植根于性刺激的土壤之中,是為了在幻想的生活中放縱自己的性欲。因此在弗洛伊德看來,達·芬奇所描繪的各種圣母象和莎士比亞在《哈姆萊特》中表現的復仇情緒,都只是人們戀母情結的升華。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后來為他的學生們所發展。如在榮格那里,無意識的內涵就不僅限于性本能的沖動,而且還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新概念,認為無意識并不只是由個人的經驗所獲得,而是由人類千萬代的長期實踐所積淀起來的一種普遍精神, 即“原始意象”。這樣,榮格便把集體無意識納入了人類活動的歷史范疇,它在本質上不單純是生物性的,而是社會性的,其內涵也較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寬泛得多,由此,榮格雖然仍堅持無意識是創作的推動力,而集體無意識也只有在藝術的幻想世界中才能得到體現;但他卻認為這種體現與其說是藝術家個人心靈的回聲,還不如說是人類心靈的回聲,而且正是這種人類心靈的某種秩序或結構,才把個體的種種經驗和印象組織成了美的形式。因此他還認為藝術的社會價值就在于“繼續不斷地培養時代的精神,召喚時代所缺乏的各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