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那斯派
一八六六年在巴黎成立的法國詩人團體。因其創辦詩刊《當代巴那斯》而得名。巴那斯是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和繆斯諸神居住的仙山。巴那斯派文學主張的中心是反對一切功利藝術。他們認為藝術是美的,而其用途則只服務于美,別無他用,并由此引出他們的著名的美學原則:“為藝術而藝術”。《當代巴那斯》就是宣揚這一理論觀點的陣地。他們的理論與浪漫主義劃清了界線,與真實、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相敵對,跟極度仇視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二帝國官方文學也是相互對立互不調和的。巴那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波德萊爾、勒貢特·德·列爾、戈蒂葉等。波德萊爾在一八四八年革命前揭露資產階級丑行、同情勞動人民,但革命后對前途感到渺茫,第一個發出反功利的藝術主張,認為藝術除了自身之外,什么也不為。他在詩集《惡之花》中,歌詠死亡,流露悲觀厭世情緒,他認為“丑”達到極端也帶有詩意;他成了頹廢派的先驅。列爾在革命前是共和主義者,接近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但一八四八年革命后,在丑惡現實面前他的信念崩潰了,從此放棄政治斗爭,在詩歌中也與革命思想永訣了,他認為純粹藝術才是他的理想。戈蒂葉在他的浪漫主義小說《莫班小姐》的序言中,已道出反功利主義思想。在詩集《琺瑯和雕玉》中,除了宣揚反功利主張外,還有藝術至上的觀念,他認為藝術高于生活,美麗的雕像比人存在得更長久。總而言之,他們主張詩歌應不問政治,脫離社會斗爭,強調“為藝術而藝術”。之所以產生這一流派,是因為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完全暴露,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好幻想完全破滅,便產生了悲觀主義和懷疑主義。他們感到丑惡現實無法改變,便去追求“純粹”的藝術。因此,巴那斯派是資產階級走向反動時期的產物,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危機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