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圣·埃弗蒙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圣·埃弗蒙
圣·埃弗蒙(Saint·Evremond,1610—1703)法國批評家、散文家,哲學家伽桑狄的弟子。寫過《科學院院士們改革法語的喜劇》等諷刺作品。批評著作有《論古代和現代悲劇》、《論對古代作家的摹仿》等。
十七世紀末,法國古典主義的流派內部出現了“古今之爭”,爭論的中心是: 作家究竟應該向古人學習,還是向今人學習?一部分資產階級作家如貝洛德等反對古典主義崇古、泥古的傾向,認為今人勝于古人。而另一部分作家如布瓦洛、拉·封登等,則認為古代作家是絕對卓越的,古代作品是最高典范,今人永遠超不過古人。兩派斗爭激烈,持續了一個多世紀。 “古今之爭”標志著古典主義的開始解體,啟蒙主義的自由批判精神的誕生。
在這一場斗爭中,圣·埃弗蒙站在“今派”一邊,對古典主義的墨守古人法則,保守、僵化的傾向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所謂“永恒的理性”、 “永恒的規則”是不多的, “牽著人們鼻子走的東西”是很少的;因為任何法則都要隨著時代的推移而變化,都自有“它們的時代和壽命”。所以任何杰出的作品都不能“永遠是模范”, “想永遠用一些老規矩來衡量新作品那是很可笑的”。他敦促新時代的文藝家“應該把腳移到一個新的制度上去站著”,以“適應現時代的趨向和精神”,及“神祗、自然、政治、人情風俗”的變化,從而創作出達到“完善的境界”的好作品。
關于現代悲劇的創作,他認為現代的悲劇應該從表現天神、神諭和占卜者,轉到描寫現實生活的人本身,應該著重表現“偉大而又合人情的行動”, “劇中主人公的行動既不超越人類行動的可能,又能以其不同尋常和高尚的品質而引起人們的贊賞”;同時, 為了表現“人類所應具有的真正的感情”,“激發我們向往高尚和慷慨事物的心情”,在新悲劇中應該加進去善良的愛情,以消除那些由于古代悲劇中的迷信、恐懼、憐憫甚至殘忍而引起的“陰郁觀念”。這樣的悲劇才能“感染靈魂,激發勇氣,鼓舞精神”,既有權益又有樂趣。
圣·埃弗蒙的悲劇理論,雖然在某些方面還帶有殘余的宗教神學的色彩,但整個看來,他的歷史發展觀點,批判與革新的精神,以及樸素的現實主義精神還是十分突出的。如果聯系當時古典主義的崇古、仿古之風極盛的情況,他的這些觀點顯得尤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