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日本
日本是亞洲唯一變成帝國主義的國家。明治維新后,日本在富國強兵、振興實業的口號下,起步走向資本主義化。中日甲午戰爭后,前進的速度大大加快,資本主義企業蓬勃興起,實現了以輕工業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日俄戰爭后,日本資本主義急劇向帝國主義轉化。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少象八幡制鐵所那樣的大壟斷企業。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相結合,出現了三菱、三井、安田、住友等大財閥。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并不是以消滅封建殘余為前提的。日本壟斷資本家大都帶有濃厚的封建性,或由舊式特權商人轉化而來,或身兼地主、或與地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都是在天皇的庇護和扶植下發展起來的。當壟斷資本充分發展起來的時候,由于天皇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造成農民、工人和市民的貧困化,國內市場非常狹窄。為適應壟斷資本發展的需要,便向外尋求市場。而當日本走向世界的時候,世界已進入帝國主義,地球上的自由土地已被捷足先登者瓜分完畢。因此,日本壟斷資本不得不乞求于軍國主義,妄圖以武力實現再瓜分。另外,當日本壟斷資本發展起來的時候,國內勞資矛盾十分尖銳,工農運動嚴重威脅著地主資產階級的安全,因此,壟斷資本又不得不乞求政府和軍閥來鎮壓工農革命。在天皇制下,日本財閥,軍閥與地主官僚相互勾結,形成了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布,確立了近代天皇制。在天皇的庇護下,以軍閥頭子山縣有朋為首的新內閣,瘋狂發展日本軍國主義。為了使政黨勢力不能從根本上威脅軍部和官僚,明文規定軍部大臣必須由現役軍官充任,這就進一步樹立了軍部獨裁制。1890年3月,山縣有朋拋出《外交政略論》一文,指出“國家獨立自衛道路有二:一日捍衛主權線,不容他人侵害;二日防護利益線,不失自己的有利地域。”在當今時代,“僅僅防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國家之獨立,必須進而保衛利益線,經常立足于形勝之地位。”侵略擴張之意,已躍然紙上。哪里是日本的利益線?山縣有朋指出,那就是朝鮮。日本帝國主義將獨占朝鮮奉為基本國策。1894年向中國發動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搶占了中國的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迫使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此后,為搶奪中國東北地區,日、俄矛盾日趨尖銳,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腐朽的沙皇俄國最后輸光了賭注,不得不同日本和談,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并把中國的遼東半島、南滿鐵路及其附屬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經過中日、日俄兩次戰爭,日本取得了超過本國總面積百分之七十六以上的殖民地,并將超過本國數倍的南滿州置于半殖民勢力范圍內。特別是在取得了英、美諒解之后,日本帝國主義成了英、美帝國主義的“遠東憲兵”。1910年,日本滅亡了朝鮮,并以此作為侵略亞洲大陸的據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立即參戰,乘歐美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向中國提出了有名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