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征戰之禮”
什么是“征戰之禮”
所謂征戰之禮,其實就是戰前的動員和教育,是指軍隊出征前的一些相關禮節。這些禮節包括祭天、祭地、告廟、祭軍神、祭道路之神等。祭祀完畢,出征的軍隊還有誓師典禮。
出征前的祭天叫類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幣等,把即將征伐之事告之上天,表示恭行天罰,是在以上天的名義去懲罰敵人。祭天的具體時日要通過占卜擇定。
出征前的祭地叫宜社。社就是土地神。征伐敵人首先是為了保衛國土,所以叫“宜”。不過古時的人們多將祭社、祭地、祭山川湖海同時舉行。祭地的禮節主要是在坎中埋藏玉幣、牲犢等。
出征前告廟叫造禰,即祭告祖廟。告廟有受命于祖先的象征意義。
祭軍神、軍旗稱為“祃祭”。軍神是誰?一種說法是軒轅黃帝,還有一種說法是指蚩尤。
因為出征必經道路,所以要祭道路之神,稱為“軷祭”。祭道路之神,是在道路上封一個小土堆,以樹枝草木為神主,馭者一手執轡,一手以酒澆灑車兩輪的軸端,再澆車廂前的擋板,然后將酒一飲而盡。祭畢,要駕車從封土上輾轢而過,表示自此以后可以跋山涉水,一往無前。
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其時要高奏凱樂,高唱凱歌。如果是天子親征凱旋,凱旋之日所有大臣都要出城迎接,有時甚至遠至數十里之外。如果是名將出征凱旋,有時皇帝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都稱為“郊勞”。軍隊凱旋后要在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要有獻捷獻俘之禮,即報告勝利,獻上虜獲的戰利品。
如果軍隊打了敗仗,則稱為“師不功”,或稱為“軍有憂”。軍隊回國則以喪禮迎接。國君身穿喪服,頭戴喪冠,失聲痛哭,并且吊唁死者,慰問傷者,慰勞歸來的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