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見獵犬有感·宋琬》原文與賞析
宋琬
秋水蘆花一片明,難同鷹隼共功名。
檣邊飽飯垂頭睡,也似英雄髀肉生。
宋琬(1614—1674),萊陽(今屬山東省)人。清順治四年(1647)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浙江與四川按察使。他進京時,正碰上吳三桂告變,成都失守,因之郁郁不得志而死。其間曾被族子誣告,系獄三年,后又輾轉漂游各地,故坎坷郁憤。這首詩作于詩人官場失意之時。作者在船上看到獵狗吃飽睡足,閑著不去獵取野獸,聯想到自己雖有遠大的抱負,卻無法施展才能,頗有懷才不遇和官場失意之感慨。詩中風趣地以獵犬自比,流露出作者對當時處境的強烈不滿。
開首是一句非常出色的景物描寫。秋水清澈透明,蘆花潔白如雪,秋水共蘆花一色, 自然是“一片明”。意境開闊雄渾,確是舟中所見之景。詩人身臨其境,愁思就象秋水蘆花一樣茫茫無際。王夫之說過:“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姜齋詩話》)。“秋水蘆花一片明”就是景中含情,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難同鷹隼共功名”,就是詩人發自內心的憤憤不平之情。秋水蘆花形成的壯景與鷹隼活動的天地相一致,這壯景則襯托了搏擊長空的鷹和鶻。詩人聯想到了自己官場失意、懷才不遇,于是發出了不能與鷹隼共功名的慨嘆。鷹隼有廣闊的活動天地,能展翅飛翔。詩人羨慕鷹隼,是慨嘆自己無用武之地,如同獵犬被困于舟中而行于水上一樣。第三句詩人寫實:船上的桅桿旁邊一只吃飽了飯的獵犬正垂頭睡覺,閑著不去捕捉野獸,由此發出了“也似英雄髀肉生”的感慨。說“獵犬”“也似英雄”,足見詩人是同情和諒解獵犬的困難處境的,暗喻了自己的仕途坎坷,郁抑而不得志。“髀肉生”活用了三國時劉備的故事:劉備住在荊州多年,有一次在劉表那里上廁所時,發現自己股部長了肉,心里感慨萬分,不禁流下了眼淚。回到座位上,劉表見了覺得奇怪,問其原因。劉備說:“我平日身不離鞍,髀骨上的肉都消失了,如今不再馳騁疆場,髀里生肉,想想日子過得真快,老境已將來臨,而功業尚未建立,所以感到悲哀。”詩人明說獵犬不捕捉野獸,便要“髀肉生”,實質上是寓莊于諧,風趣地將獵犬自況,既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無用武之地、官場失意的辛酸慨嘆,也有借劉備的故事來鞭策自己之意,還希望能與鷹隼一樣共享功名,能干出一番事業而成為英雄。
這首詩,首句含情描寫景色,觸景而生情,引出第二句“難同鷹隼共功名”。第三句描寫獵犬,引起了第四句“英雄髀肉生”的聯想,顯得構思新穎,結構謹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