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遠《廬山東林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釋慧遠
廬山東林雜詩
崇巖吐清氣,幽岫棲神跡。
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
有客獨冥游,徑然忘所適。
揮手撫云門,靈關(guān)安足辟。
流心扣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作者簡介 慧遠(334—416年),東晉著名高僧。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慧遠早年學儒,博綜六經(jīng),尤善老莊。晉穆帝永和十年(355年),二十一歲的慧遠和弟弟惠持一起在太行恒山出家為僧,384年入廬山,居東林寺,在山三十余年,研治佛經(jīng),同時結(jié)交達官貴人、名流學者,弘揚佛學,對南方的佛教傳播推動極大,后被唐代凈土宗尊為初祖。慧遠于佛學著作有《法性論》,于文學著作有《匡山集》,尤善山水詩文。
題解 慧遠精通佛學的“般若性空之學”,在廬山東林寺傳授佛法時,弟子信眾如云,為便于徒眾對佛法的理解和接受,其方法之一就是把東林寺周圍的山水勝景信手拈來,使其與佛法理致“連類”,自然而然地介紹了自己的感悟和心懷。
簡析 該詩首先可看作一首山水詩,前六句寫自己眼中的廬山,從高巖、幽穴到清氣、天籟,無不使人賞心悅目,物我兩忘。繼而自然往佛家的境界深入:天門可及,玄關(guān)大開,俗世的人和佛家的“至理”,實可由“悟”而通。而這個“悟”或由學問積累而水到渠成,或因生活經(jīng)驗而得到啟發(fā),或在游賞山水時觸類旁通,總之是一種不期而然得之意外的“開悟”或“覺悟”,而這個體悟的途徑比起孔子的“益者三友”更高超。該詩把描寫山水自然與“悟道”之樂結(jié)合,平淡而有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