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游廬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范仲淹
游廬山
五老閑游依舳艫,碧梯云徑好和途。
云開瀑影千門掛,雨過松簧十里鋪。
客愛往來何所得,僧言榮辱此間無。
從今愈識逍遙旨,一聽升沉造化爐。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亂時,與韓琦共同擔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協(xié)助夏竦平定叛亂。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參與慶歷新政,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慶歷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卒,謚號文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主張,對后世影響深遠。存有《范文正公文集》。
簡析 此詩借景抒懷,描述了詩人游雨后廬山所獲得的審美享受和哲理啟示。前四句描繪了云開雨霽,廬山群峰飛瀑、松濤陣陣的勝景,使之聯(lián)想起傳說中五位神仙乘舟閑游此處的情境。后四句提出設問和解答:人們游此有何收獲呢?和尚答曰:榮辱皆忘——而詩人則越發(fā)珍惜悠游自在生活的意義,于命運之變化,一切任其自然。此與《岳陽樓記》之“登斯樓也”則“寵辱皆忘”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