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
【題 解】
《木蘭詩》又名《木蘭辭》、《木蘭歌》,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大致產生在北魏后期。當時北方戰爭頻繁,好勇尚武,此詩反映的正是這一特定的社會風貌。
詩歌描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殺敵、榮歸故里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千百年來,“花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也深得人們喜愛。全詩明朗生動,質樸剛健,具有濃郁的民歌風格,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木蘭詩》在藝術上相當成熟,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全詩采用了順敘的手法,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出征前的情景,第二部分寫的是從軍生活,第三部分寫的是立功歸來。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將情節處理得詳略得當。其中寫軍中的征戰生活很簡要,而寫出征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復。作者感興趣的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件本身以及勞動人民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整首詩的詳略安排正是圍繞這一用意而展開的。
詩歌的人物個性鮮明。木蘭是個勤勞的女子,開篇的勞動情景已有體現;木蘭是個忠孝兩全的女子,國難當頭她能勇挑國與家庭的兩副重擔;木蘭是個機智英勇的女子,多年征戰她不遜須眉;木蘭是個不慕功名富貴的女子,她功成身退,選擇了與家人團聚,重過普通的勞動生活。除此以外,作者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遠離父母外出打仗的女子,赴戰場途中,他選取了黃河邊和黑山頭這兩處描寫了主人公思鄉懷親,這十分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身份。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個集勤勞、善良、忠義、勇敢、堅毅、機智、樸實、高潔于一身的光輝婦女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傾注了勞動人民對其的無限深情。
本詩的語言流暢而富有韻味,充分體現了民歌樸素無華、流利暢達的特點。全詩用口語寫成,生活氣息極濃,如 “唧唧”、“濺濺”、“啾啾”、“霍霍”等擬聲詞生活氣息很濃;“十二”、“百千”等夸張的數字和 “阿爺”、“阿姊”、“可汗”等獨特稱謂都富有民族特點。為了突出木蘭戰前準備的緊張繁忙,詩歌用了“東”、“西”、“南”、“北”一連串的排比句;為了將木蘭與親人隔絕的感情和生活驟變的場面渲染得淋漓盡致,詩歌用了 “旦……,暮……,不聞……,但聞……”的長短句反復詠嘆;為了渲染木蘭歸來舉家歡慶的熱鬧氣氛,詩歌用了鋪敘、排比、對偶、反復等修辭手法。全詩節奏鮮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樣。詩歌結尾還用別具一格的比喻,生動而富有調侃味道的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贊美和歌頌。
《木蘭詩》共62句,敘述了一個內容豐富、首尾圓合的喜劇故事。它既是北方民歌的杰作,又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