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以德威人文言文翻譯 王烈以德威人注釋
文言文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鄉(xiāng)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 。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遺劍于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zhì)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翻譯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xué)習(xí),憑借品德高尚稱著鄉(xiāng)里。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王烈聽說后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么?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他已經(jīng)心懷羞恥,一定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鼓勵他改過。”后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后就守候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覺得奇怪便詢問他的姓名,并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鄉(xiāng)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棄爭執(zhí),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注釋
1.選自《后漢書·王烈傳》
2 .少:青年時
3.師:名詞作狀語,表示象對待老師那樣。
4.甘:愿意
5.乞:只求
6.或:有人
7.必:一定
8 .激:鼓勵
9.還:回來
10.問:詢問
11.遺(布一端):送給,給予
12.(后有老父)遺(劍于路):遺失,丟失
13.涂:通“途”
14.至(暮):直到
王烈介紹
東漢三國時期人物(141—218)王烈字彥方,平原縣(今山東平原)人。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王烈少時師從陳寔,聞名遐邇。董卓作亂時避亂遼東,并多次拒絕曹操的聘請。七十八歲時病死于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