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偁拜師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崔景偁拜師文言文賞析
《崔景偁拜師》是清朝張惠言寫的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
余始識景偁于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愿庶幾焉?!?/p>
【翻譯】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為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態度來照顧我.幾年后,不久又向朝南坐的我下拜,請求做(我的)學生.我感到慚愧并謝絕了,但對方不同意.(景偁)說:“我跟從您,并不是為了在科舉考試中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的愿望有希望實現了.”
【注釋】
1、余:我,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
2、北面承贄(zhì第四聲):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
3、發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
4、庶幾:有希望。
5、偁之從先生:偁之所以跟隨您。從:跟從,跟隨。
6、為:成為。
7、為:寫。
8、為:做。
9、既:已經。
10、.弟子:學生,門徒。
11、謝:拒絕。
12、已而:不久。
13、從:跟隨。
【賞析】
這篇哀辭開門見山敘述師生淵源,崔景偁不為世俗之文,不為世俗之人,擇師無所攀援,治學無所炫耀,這里既是贊賞崔景偁,也是作者隱然以韓愈自任。其后敘其才藝為人只是簡略帶過,表示了對崔景偁不獲騁志而早逝的痛惜。
【作者介紹】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生,嘉慶七年六月十二日卒。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為詞賦,深于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后世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為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