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含義和風俗范文三篇
2024夏至的含義和風俗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在夏至的時候,人們會有不同的習俗活動來迎接節氣的到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夏至的含義和風俗范文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1】夏至的含義和風俗
夏至是天道陰陽的轉折點。地法天,物至則反,物極必反,夏至之后,大地上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喜陽的生物則開始衰退。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而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篇2】夏至的含義和風俗
對流天氣: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暴雨天氣: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高溫天氣: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篇3】夏至的含義和風俗
夏至的含義是夏至是24節氣中的第1個節氣。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夏至的風俗主要有:
1、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2、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3、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以及“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