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1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日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
下頭,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能夠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我,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厭惡自我,自我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當盡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樣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我言行的守則規范,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范,不要以為事小而能夠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當以《弟子規》來規范自我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2
學校的讀書節讓我有了一次機會接觸《弟子規》。品讀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圣明的書來。原本一些同學還說是因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才會要求我們朗誦。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當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此刻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能夠為父母做一些自我能夠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當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當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當恭敬地聽而不能夠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里;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并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悲痛。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么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能夠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云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向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當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做孝順父母的人!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3
暑假里我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對待長輩要懂得尊重、孝順和感恩,對待朋友要懂得謙讓、包容。對待師長要懂得感恩。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則孝篇中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靜聽;父母責,須順承;看到這些話時,我感到非常慚愧。平時在家里時我總是和父母頂嘴,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辯解,把他們氣得火冒三丈。今后我一定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
又從“親有疾,藥先嘗;晝夜待,不離床;這句話中讓我回想起,每次我生病時,媽媽總是日夜不停的照顧我,而每次媽媽生病我卻是自顧自的上床睡覺。我不禁想到一句話“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如果我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以我要學會怎樣孝敬父母。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它我受益無窮,是所有人為人處事的典范,我們一起來學習。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4
《弟子規》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寬容誠信、知恩感恩的人,教導我們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感受社會的美好,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養人們積極樂觀的態度。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先人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產。給予了我們很多的'訓示與啟迪,教育我們如何做一名正人君子,其中,最為突顯的就是一個“信”字。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做人要講求信用,說話辦事不能花言巧語,要實事求是,為人真誠,這才是立身之本。“言必行,行必果。”這是誠信的基礎。我們小學生從小就要懂得這些道理,認真做事,真誠待人,將來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教會同學們要自信。多向進步的伙伴學習,看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就應該審視自己的不足與差距,就要有勇氣趕上。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敢于挑戰,就會實現自我的價值和目標。
學習《弟子規》,讓同學們在孝道、習慣、禮儀、誠信、學習、感恩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讓我們從小學做誠信明理之人,長大后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5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6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弟子規》被稱為我國的國學,是我國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種啟蒙課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延;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同齡孩子非常貪玩,不聽父母的話,做事拖拉,學習不肯用功。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穿著和飲食不如人,你也用不著心里難過悲傷。”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有了攀比心理,我覺得父母賺錢不容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要做到知足常樂。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什么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小學生不管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如何,從小就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團結一致,長大了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7
最近老師叫我們背誦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還要買,我懶洋洋的,對這本書一點興趣都沒有,翻開書還盡是古文,討厭死了,對此很反感。老師還叫我們背下來,我的頭都有兩個大了!
可是當我仔細的翻看了《弟子規》后,發現這本書對我的品質變得更好有很大的作用,它里面有許多教育我們的句子。讀起來非常上口,大人小孩都喜歡看,有趣!
在《弟子規》中,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句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有者后......是呀,我們應該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應該讓年長的人先做,這樣才有禮貌。可事實上,現在的孩子被父母寵溺著,越來越不尊敬父兄了,有的人甚至對親人破口大罵呢!
還有一句: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輒凈....我們要愛護個人衛生,勤洗澡,衣服也要穿正,整個人要干干凈凈才行。不能臟兮兮的,這要大家都不會跟他在一起的。
《弟子規》告訴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很感謝《弟子規》。聽!同學們正在整整齊齊的讀這本書呢,讓我也加入這個讀書的.行列吧!再見!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8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分為五個部分,然后以三字為一句,兩句為一韻的形式加以演述,編纂成為《訓蒙文》。該文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外出、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方面應遵循的禮儀與規范。乾隆年間經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簡要介紹,現在《弟子規》已經成為兒童啟蒙的必讀教材。
《弟子規》充分體現出為人子女應該盡的孝道,如:“冬則溫,夏則清,晨則醒,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無常,業無變”。意思就是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讀到這我想到漢代的黃香九歲的時候就能做到這一點,他為了使父親能安心睡覺,夏天睡覺前會幫父母把床鋪扇涼,冬天睡覺前則會為父親把被窩暖熱,這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后,應該先向父母問好,下午到家后,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并向父母報平安,以免父母擔憂。《弟子規》影響之大,誦讀之廣,僅次于《三字經》,是舊時啟蒙養正,教育子弟享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至今還有著積極的意義。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9
這段時間,老師叫我們學習“弟子規”中的深刻道理,至今仍在我心中記憶猶新。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一句能夠深刻體現“孝”的語句。我心里想著,自己平時是不是也這樣做的呢?就拿前幾天那件事情來說吧!
中午,我在畫畫,忽然,媽媽說:“吃飯了!”“馬上!”我應付了一句,過了一下,媽媽又叫:“快點!” 我有點不耐煩地說:“再等會兒!”直到媽媽發火我才不情愿地跑去吃飯。我的這種表現就沒有符合“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但自從學習了這句話,媽媽叫我,我隨叫隨到,再也不拖拉了。
還有一件事:我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倒垃圾,我很不情愿,于是編了個借口,說:“我腳都麻了,你就幫我倒一下吧!”媽媽知道我在找借口,直接拿著垃圾桶自己去倒垃圾了。這也是我沒遵守“父母命,行勿懶”。不過現在好了,讀了“弟子規”,我能把這些小事做好,做老師的好學生,媽媽的好孩子,朋友的摯友。
“弟子規”伴我成長,健康快樂的生活。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10
中國有許多傳世經典,《弟子規》就是這其中之一。《弟子規》講述了作為一個求學的弟子在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生活中應該注意地規范和禮儀。我每次興趣盎然地朗讀著《弟子規》,每次都有新的收獲。
《弟子規》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弟子規》中“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告訴我們人們時常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多多記得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不要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我們小學生應該快快樂樂地生活著,心胸開闊點,把學習知識放在第一位。“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說得多好啊!我平時房間里總是亂七八糟,不像其他人的書房,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所以我下定決心:我生活在這么美好的的環境下,一定要注意整潔。這句話一直牢記在我的心里,直到現在,我的書房還漂漂亮亮的呢。
我每讀一次《弟子規》,我的進步都向前邁一點點。現在的我,不像以前那樣,有許多不良的習慣。從此我變得更干凈了,變得懂禮貌了,變得團結了……我就要變成完美的學生了。是這本《弟子規》教導了我,它就像是一位道德思想種子的傳播者,它把種子撒在人們心中,慢慢生根,發芽……讓我們熱愛傳世經典,與經典同在,與圣賢為友!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11
前段時間,我不愿彈琴,媽媽要求的每天練習我也沒做到,有一天媽媽和我聊,問我是否還想繼續練,說如果花了精力下去就得好好練習,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時我態度不好,還說了很多強詞奪理的話,一會兒說作業多,一會說有其他事,還和媽媽慪氣,當時媽媽一下子不說話了,那天媽媽陪著我一起練琴時,我發現媽媽的眼睛紅了,后來我想想是傷了媽媽的心......
媽媽傷心我也難受,這讓我想起近期在學習的國學經典名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告訴我們當父母斥責我們時,我們應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就算真理在我們手上,也應對父母好好講,不可讓他們傷心。其實,這就是告訴我們做兒女的要“孝”,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素質,回報父母,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做的,雖然父母的恩現在我們無法回報,但是我們應盡自己的能力去感恩。《弟子規》的“入則孝”不正是告訴我們這一點嗎!《弟子規》的內容我通過參加此次“國學網絡知識”大賽已經熟讀和背誦了,可在日常生活中,我怎么沒把國學的經典內容學以至用呢?好慚愧。
所以讀《弟子規》,不光光是讀,他還教會了我日常生活的道理,告訴我怎么做是不對的,告訴我應該怎么做,教會了我許多知識,我要一直學下去,看更多的國學書。
弟子規小學生讀后感12
前段時間母親到我這來小住了幾個月,想起我對母親的態度,不禁讓我感到汗顏和羞愧,。母親身體不好愛嘮叨,經常一件事情反復說好幾遍,而我有時就會不耐煩的打斷她的話語,母親往往便不再做聲。但她那神情卻讓我非常懊悔。《弟子規》教導我們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我捫心自問做到了嗎?這差距不是一點點呀!
還有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時,有時因工作一忙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說話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往往由于意見不統一,而急于表白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使聲調不知不覺的提高了。
像這樣的細節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感謝《弟子規》,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行為養成和道德品質。學會用《弟子規》來規范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