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00字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00字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是一本很容易讀完的書,全篇就像是喝酒遇上一個極善言談的江湖兄弟,神采飛揚、妙趣橫生,席間聊起“我的一個哥們”,神魔共舞、天花亂墜,偶爾還蹦出“經典”,例如“愛情不會長久”“女人小肚雞腸”,不由得開懷暢飲。曲終席散,回想宴中種種,雖自知不過是酒中戲言,勸君多喝一口,卻也有種沉醉其中,不愿消散的快意。
那快意,便是“做一回思特里克蘭德”——心為身綱,心行合一。在我看來,人——當然我并不懂動物怎么想——最多的煩惱便是:我想這么做,但需要那么做;這么做使我不爽,但我必須這么做。兒時,以發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洋洋自得,人總是怒火中燒、心如刀絞的選擇“理智”。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就是內心那個“情感的我”的終極吶喊,大聲宣告:我才能創造偉大。這稍有點像時下一些流行歌詞——“我才不管那么多”“我要做獨特的我”之類的,只是這些叫喚更不過是一種順應“流行”的叫賣,跟兩廣街頭“正宗涼茶”無所差異。
人為什么要“反情感”“違背自己意愿”的生活呢?時不時會收到自己內心發出的“靈魂拷問”。我更愿意從人性的起源去思考,或者說去說服自己。當我們還是動物時,我們是“想干嘛就干嘛”的伊甸園天使,想在泥潭打個滾就打個滾,可以揚著蹄撒著歡兒拉撒,可以自由戀愛甚至強迫戀愛,過著隨性自在的生活……相伴的,還有自然災害、猛獸強禽,經過了朝不保夕的漫長歲月,我們走向人類,組成社會,產生社會意識,形成意識形態。當人征服自然時,意識形態也征服了人類。意識形態規制著人的言行舉止,仿如一張嚴密的網把人籠罩得壓抑憤懣,聰明的人開始“反思、覺醒”,呼喊口號——“自由至上”“逃出牢籠”。
祖宗們創造社會時,也許是自然使然,他們并不曾主動考慮過變成人類、形成社會后,生活、思想會發生多么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唯有立足現實,社會已然存在……回到思特里克蘭德,他頭頂五色光環,拋家棄業,不在乎風餐露宿,不管人風言閑語,只求心之所向,身往趨之……可惜全是建立在傷害別人或別人施舍的前提下,作者顯然嚴重高估了世人的同情心,同情心本是一種道德教化,思特里克蘭德們是消費不起的?,F實里如果真有思特里克蘭德,他一定很早就死在法國的某個角落,尸身腐臭無人問津。
當然,作品從頭到尾沒有歌頌思特里克蘭德似人生,但無疑把思特里克蘭德生涯粉飾得天花亂墜,只有跳出這個圈,才能篩選名著中那一顆顆亮閃閃的`金子。作品中的閃光點俯拾皆是,這也是很少的一本篇幅短小,我卻勾畫了不少“重點”的小說,很多字段深邃真切,直搗靈魂,讓人不由目睹那些自己不愿認可的現實,增添更多理性(這也讓我在構思讀后感時,腹稿花樣繁多),實值得多讀幾遍。在讀的過程里,還如同喝酒一般,可以神游太虛,過一段思特里克蘭德式生活,也未嘗不是一大樂事。喝酒時,世界都是你的,看“月亮”時,地球都是可以給你拿球踢的。
原本結尾是:剛好看到今天(1月5日)長安劍的公眾號推出一篇文章,引為評述:同情心和共情力,才應當是一個文明社會滾燙的“核心”,有溫情和人性的文明社會才能永葆“生命力”和“活力”。
近期莫名的忙碌,文字碼完了一直沒定稿。忙碌也有所得,無意翻到一句更契合的表述:“我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能夠過沒有迷亂的生活。”(馬恩全集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