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除勞動合同 企業偽造員工簽名
本報訊 記者余曉玲報道:企業在勞動合同上偽造員工簽名,員工要求申請筆跡鑒定,經過鑒定確認合同上的簽名不是員工本人的。經法院判決,厚街鎮某電器廠除了要給員工支付五個月的經濟補償金外,還承擔了3000元的筆跡鑒定費。
企業不滿裁決提起訴訟
梁某2002年4月2日進入東莞市厚街鎮某電器廠工作,去年3月1日,該企業以與梁某的勞動合同期滿為由,要求解除和梁某的勞動關系,且不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梁某不服,他認為勞動合同上的簽名不是他自己簽署的,那份勞動合同應該不算。隨后梁某申請勞動仲裁,仲裁庭在審理中發現,梁某提供的工資單上的簽名和勞動合同上的簽名有明顯差異,遂裁決被告人某電器廠應支付梁某經濟補償金。
某電器廠不服裁決提起訴訟。在企業提起訴訟前,該企業代理律師提醒該企業,如果合同上的簽名真的不是員工所簽署,企業還要承擔“筆跡鑒定費”,但企業仍然提起訴訟。而后,梁某申請筆跡鑒定的結果顯示,勞動合同上的簽名的確不是梁某所簽署的。某電器廠除了支付梁某五個月的經濟補償金外,還承擔了訴訟費及3000元的筆跡鑒定費。
企業偽造簽名并非個別
據了解,企業偽造勞動合同上的員工簽名在東莞并不是個別現象。在東莞市的一次勞動合同專項檢查中,檢查人員在抽查一家企業勞動合同時發現,所有員工簽字幾乎是一個筆跡,于是懷疑企業根本沒把合同交到勞動者手里,而是由管理者代替員工一簽了事。而在調查員工時發現,他們根本不知道已經和企業“簽”了勞動合同。
檢查人員告訴記者,實際上,不由本人簽訂的勞動合同是無效合同,根本起不了法律效應,對企業和勞動者雙方都是不利的。如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管理規定,特別是在工資支付、工作時間、勞動條件等方面給企業員工造成損失的。合同簽名同時按上指模
企業偽造員工簽名要吃虧,但如果員工故意要別的員工簽自己的名字,企業如何應對?不少企業人士表示擔心。“新法實施后,不排除一些員工會動‘歪腦筋’”。
法律界人士提醒企業,一些企業員工數千人,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可能忙不過來就把合同發給員工,員工簽名后再收取上來,這樣就容易給一些員工留下“動手腳”的空間。最好的辦法是,企業在收取員工的勞動合同時,要求員工當面在簽名上按上自己的指模,這樣,企業會減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