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昌”的成語(23個)
本文整理了昌亭之客、諤諤以昌、樂昌之鏡等含“昌”的成語23個,其中“昌”開頭的成語4個,“昌”結尾的成語5個,“昌”在中間的成語1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昌”開頭的成語【第1句】:昌亭之客[cháng tíng zhī kè]
【解釋】下鄉(屬江蘇省淮陰市)南昌亭長的食客。原指漢淮陰侯韓信。后以借指懷才未遇而暫寄人籬下者。
【出處】《漢書·韓信傳》:“韓信,淮陰人。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從下鄉南昌亭長食?!?/p>
【示例】若使恩裁口腹,空留安邑之賓;惠闕始終,取恨昌亭之客。 ——唐·王勃《為人與蜀城父老第二書》
【第2句】:昌言無忌[chāng yán wú jì]
【解釋】昌言:原指善言,引伸為直言。敢于直言,無所顧忌。
【出處】清·汪琬《答李舉人論以史證經書》:“昌言無忌,希賜裁答?!?/p>
【示例】主張變更國體,昌言無忌。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5回
【第3句】:昌亭旅食[cháng tíng lǚ shí]
【解釋】寄食南昌亭長處。借指寄人籬下。
【出處】唐·王勃《白下驛餞別唐少府》詩:“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第4句】:昌歜羊棗[chāng chù yáng zǎo]
【解釋】據傳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魯曾點嗜羊棗。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出處】宋·蘇軾《答李端淑書》:“不肖為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p>
【示例】三子皆鴻生碩彥,目無古今,乃昌歜羊棗,異代同心,何哉?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
“昌”結尾的成語【第1句】:諤諤以昌[è è yǐ chāng]
【解釋】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群臣勇于直言爭辯,國家就會興盛。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竿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
【第2句】:日富月昌[rì fù yuè chāng]
【解釋】富:富裕;昌:昌盛。一天天地富裕昌盛起來。
【出處】《后漢書·趙壹傳》:“捷懾逐物,日富月昌?!?/p>
【第3句】:五世其昌[wǔ shì qí chāng]
【解釋】世:代;其:時間副詞,交要。五世之后,子孫昌盛。舊時用于祝人新婚。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p>
【示例】乃培養天下元氣,天之報施善人,豈止五世其昌。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0回
【第4句】:謀先則事昌[móu xiān zé shì chāng]
【解釋】謀計劃、計謀;昌:興盛。事前做好計劃,事情就容易成功興盛。
【出處】漢·劉向《說苑·叢談》:“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p>
【第5句】:浸明浸昌[jìn míng jìn chāng]
【解釋】浸:漸漸;明:顯明;昌:興盛,繁榮。逐漸明顯至于昌盛。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上嘉唐虞,下悼桀紂,浸微浸滅浸明浸昌之道,虛心以改。”
【示例】浸明浸昌,不可不循,浸微浸滅,不可不慎。 ——《南齊書·崔慧景傳》
“昌”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樂昌之鏡[lè chāng zhī jìng]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同“樂昌分鏡”。
【出處】《剪燈新話·聯芳樓記》:“一旦事跡彰聞,思情間阻,則樂昌之鏡,或恐從此而遂分?!?/p>
【示例】頗疑其樂昌之鏡離而復合,但無顯證耳。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之》
【第2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shùn wǒ zhě chāng,nì wǒ zhě wáng]
【解釋】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出處】《莊子·盜跖》:“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示例】在她控制的文藝陣地,瘋狂地實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法西斯統治。 ——周立波《一個偉大文獻的誕生》
【第3句】:繁榮昌盛[fán róng chāng shèng]
【解釋】繁榮:興旺發達;昌盛:興旺。指國家興旺發達,欣欣向榮。
【出處】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什么不能在勝利以后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
【示例】中國現在越來越繁榮昌盛了。
【第4句】:羊棗昌歜[yáng zǎo chāng chù]
【解釋】曾晳嗜羊棗,楚文王嗜昌歜。比喻人之癖好。
【出處】明·呂坤《答孫月峰書》:“吾輩若不叛孔子,即博涉此書,為羊棗昌歜,有何不可?”
【示例】詩文六藝與博雜記問,昔嘗強力好之,近始覺其羊棗昌歜之嗜。 ——明·唐順之《與王堯衢書》
【第5句】:武昌剩竹[wǔ chāng shèng zhú]
【解釋】比喻尚可備用的材料。
【出處】《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作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釘)裝船。其綜微密,皆此類也。”
【示例】顧逸事新語可佐談資者,乃先是所羅而未及付之于墨,其為柏梁余材,武昌剩竹,頗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復綴為四十則。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小引》
【第6句】:得人者昌,失人者亡[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解釋】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出處】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于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于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p>
【示例】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保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 ——瑜曰
【第7句】:樂昌破鏡[lè chāng pò jìng]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同“樂昌分鏡”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妾有樂昌破鏡之憂,汝兄被縲紲纏身之苦,為虜所掠?!?/p>
【示例】大抵女子殉夫,其故有二:……一則忍恥偷生,茍延一息,冀樂昌破鏡,再得重圓,至望絕勢窮,然后一死以明志,此生于情感者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
【第8句】:順道者昌,逆德者亡[shùn dào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解釋】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出處】晉·司馬彪《戰略》:“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第9句】:順人者昌,逆人者亡[shùn rén zhě chāng,nì rén zhě wáng]
【解釋】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應民眾的就能興旺,違逆民眾的定要衰亡。
【出處】《后漢書·申屠剛傳》:“夫圣人不以獨見為明,而以萬物為心。順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p>
【第10句】:順天者昌,逆天者亡[shùn tiān zhě chāng,nì tiān zhě wáng]
【解釋】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出處】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豈不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趙氏既昌,合當順人應天,不宜苦苦直要報仇?!?/p>
【示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6回:“我思:'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蝗魵w周,共享安康,以伐無道?!?/p>
【第11句】:順之者昌,逆之者亡[shùn zhī zhě chāng,nì zhī zhě wáng]
【解釋】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他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他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p>
【示例】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我深深地感到群眾力量的偉大,真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第12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shì dé zhě chāng,shì lì zhě wáng]
【解釋】恃:倚仗;昌:興旺。依靠美德的一定興旺發達,憑借暴力的必將滅亡。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恃德者昌,恃力者亡?!?/p>
【第13句】:順德者昌,逆德者亡[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解釋】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
【出處】《漢書·高帝紀》:“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p>
【示例】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欲一天下,當順民心。 ——明·朱鼎《玉鏡臺記·石勒稱王》
【第14句】:樂昌分鏡[lè chāng fēn jìng]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
【出處】元·孫季昌《端正好·四時怨別集雜劇名》:“受寂寞似越娘背燈,恨離別如樂昌分鏡?!?/p>
【示例】咫尺天涯有如千丈,相思帳由他主張,須道樂昌分鏡合徐郎。 ——明·無名氏《霞箋記·得箋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