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萍”的成語(23個)
本文整理了萍水偶逢、斷梗流萍、風(fēng)萍浪跡等含“萍”的成語23個,其中“萍”開頭的成語9個,“萍”結(jié)尾的成語3個,“萍”在中間的成語11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萍”開頭的成語【第1句】:萍水偶逢[píng shuǐ ǒu féng]
【解釋】浮萍隨水漂泊,聚散無定。比喻人的偶然相遇。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然數(shù)百年來,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幾入,大都萍水偶逢,煙云倏散。”
【第2句】:萍蹤浪跡[píng zōng làng jì]
【解釋】象浮萍、波浪一般的無定。比喻到處漂泊,沒有固定的住所。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恨怱怱,萍蹤浪影,風(fēng)剪了玉芙蓉。”
【示例】只是此人不是本國之人,萍蹤浪跡。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
【第3句】:萍飄蓬轉(zhuǎn)[píng piāo péng zhuàn]
【解釋】像浮萍隨水飄蕩,像蓬草隨風(fēng)飛轉(zhuǎn)。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甚或金盡裘敝,恥還鄉(xiāng)里,萍飄蓬轉(zhuǎn),不通音問者,亦往往有之。”
【示例】我就弄得這般模樣,萍飄蓬轉(zhuǎn),重入火坑,將來還不知作何歸結(jié)。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三回
【第4句】:萍蹤靡定[píng zōng mǐ dìng]
【解釋】象浮萍、波浪一般的無定。比喻到處漂泊,沒有固定的住所。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四回:“或就來,或一二日,或叁五,萍蹤靡定,逢山遇水,或師或友,便談玄論道,故無定期。”
【示例】睽違教命,乃云鄙吝復(fù)萌;來往無憑,則曰萍蹤靡定。 ——明·程允升《幼學(xué)學(xué)源》卷三
【第5句】:萍蹤浪影[píng zōng làng yǐng]
【解釋】像浮萍、波浪一樣無定所。比喻到處漂泊,蹤跡無定。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恨怱怱,萍蹤浪影,風(fēng)剪了玉芙蓉。”
【示例】恨匆匆萍蹤浪影,風(fēng)剪了玉芙蓉。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二十七回
【第6句】:萍水相遇[píng shuǐ xiāng yù]
【解釋】比喻素不相識之人偶然相遇。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39回:“我與足下未遇之先,已受先施之惠,及至萍水相遇,怎好為我破格!”
【第7句】:萍水相逢[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解釋】浮萍隨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示例】此生平第二知心交也。惜萍水相逢,聚首無多日耳。 ——清·沈復(fù)《浮生六記·浪游記快》
【第8句】:萍蹤梗跡[píng zōng gěng jì]
【解釋】萍:浮萍;梗:草木的直莖。像浮萍在水中,飄泊不定。比喻行蹤無定。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報信》:“空揮淚,萍蹤梗跡將安寄,此生何濟?”
【第9句】:萍水相遭[píng shuǐ xiāng zāo]
【解釋】浮萍隨水漂泊,聚散無定。比喻人的偶然相遇。
【出處】明·陸采《明珠記·煎茶》:“天呵,果然是萍水相遭。”
“萍”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斷梗流萍[duàn gěng liú píng]
【解釋】梗:植物的枝莖;萍:浮萍。像枯折的枝莖,漂流的浮萍一樣。比喻生活飄泊不定。
【出處】宋·秦觀《別賈耘老》詩:“人生百齡同臂伸,斷梗流萍暫相親。”
【第2句】:斷梗飄萍[duàn gěng piāo píng]
【解釋】比喻漂泊不定。同“斷梗浮萍”。
【出處】明·梅鼎祚《玉合記·祝發(fā)》:“想歸海樓船未有期,夢與飄風(fēng)會,似斷梗飄萍誰可系。”
【第3句】:斷梗浮萍[duàn gěng fú píng]
【解釋】比喻漂泊不定。
【出處】宋·秦觀《別賈耘老》詩:“人生百齡同臂伸,斷梗浮萍暫相親。”
【示例】白小姐道:'蘇郎斷梗浮萍,一去杳然,似不以我為念。’ ——《玉嬌梨》第十六回
“萍”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風(fēng)萍浪跡[fēng píng làng jì]
【解釋】比喻漂泊不定。
【出處】柔石《二月》:“蕭澗秋在這六年之中,風(fēng)萍浪跡,跑過中國底大部分的疆土。”
【第2句】:泛萍浮梗[fàn píng fú gěng]
【解釋】浮動在水面的萍草和樹根。比喻蹤跡漂泊不定。
【出處】唐·徐夤《別》詩:“酒盡欲終問后期,泛萍浮梗不勝悲。”
【第3句】:梗跡萍蹤[gěng jì píng zōng]
【解釋】像斷梗、浮萍在水中一樣蹤跡不定。
【出處】明·單本《蕉帕記·尋春》:“休夸繡虎雕龍,那值時危國破,怎發(fā)付梗跡萍蹤。”
【第4句】:梗泛萍飄[gěng fàn píng piāo]
【解釋】斷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離。
【出處】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二折:“只為他孤身去梗泛萍飄,撇的俺三口兒夢斷均魂勞”
【示例】經(jīng)幾番兇荒戰(zhàn)斗,怎免得梗泛萍飄。 ——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
【第5句】:飄萍斷梗[piāo píng duàn gěng]
【解釋】隨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斷莖。比喻飄泊無定的身世。
【出處】宋·周行己《再和文叔》:“契闊十年才道舊,問關(guān)千里又言旋。飄萍斷梗無根柢,愁喚羸童理破韉。”
【第6句】:鷗波萍跡[ōu bō píng jì]
【解釋】比喻閑適自由的隱者生活。
【出處】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王公家書》:“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鷗波萍跡,足寄此生。”
【第7句】:飄萍浪跡[piāo péng làng jì]
【解釋】飄:飄浮;浪:流浪。飄浮不定的蹤影,到處流浪的足跡。形容蹤跡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樣。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小生飄蓬浪跡,幸蒙令尊一見如故,解衣推食,恩已過甚。”
【第8句】:浮萍斷梗[fú píng duàn gěng]
【解釋】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斷梗:折斷的草木莖。比喻飄泊無定的浪子。
【出處】元·喬吉《揚州夢》:“博著個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懶出豫章城。”
【示例】到家時,養(yǎng)起頭發(fā),聽憑父母擇一頭親事,結(jié)果終身,再不作浮萍斷梗,路柳墻花了。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一回
【第9句】:梗泛萍漂[gěng fàn píng piāo]
【解釋】斷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離。
【出處】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二折:“只為他孤身去梗泛萍漂,撇的俺三口兒夢斷魂勞。”
【示例】經(jīng)幾番兇荒戰(zhàn)斗,怎免得梗泛萍漂。 ——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
【第10句】:浪跡萍蹤[làng jì píng zōng]
【解釋】浪跡:四處流浪;萍蹤:象浮萍一樣,漂浮不定。形容蹤跡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樣。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恨怱怱,萍蹤浪影,風(fēng)剪了玉芙蓉。”
【示例】引見就有職業(yè),不比從前浪跡萍蹤,東西無定了。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九回
【第11句】:浮萍浪梗[fú píng làng gěng]
【解釋】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浪梗:浪里的草木莖。比喻飄泊無定的浪子。
【出處】元·喬吉《揚州夢》:“博著個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懶出豫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