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蕕”的成語(11個)
本文整理了一熏一蕕、薰蕕同器等含“蕕”的成語11個,其中“蕕”結(jié)尾的成語2個,“蕕”在中間的成語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蕕”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一熏一蕕[yī xūn yī yóu]
【解釋】熏:香草;蕕:臭草。比喻善常被惡所掩蓋。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一熏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示例】一熏一蕕,善齊不能同其器。 ——唐·權(quán)德輿《陸宣公翰苑集序》
【第2句】:一薰一蕕[yī xūn yī yóu]
【解釋】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薰蕕混在一起,只聞到臭聞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惡所掩蓋。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示例】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今天好算的香臭會花糞宴了。 ——清·姬文《市聲》第十七回
“蕕”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薰蕕同器[xūn yóu tóng qì]
【解釋】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惡同處,惡者掩善。
【出處】《孔子家語·觀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示例】現(xiàn)自國民黨議員奉令取消以來,去者得避害馬敗群之謗,留者仍蒙薰蕕同器之嫌。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八回
【第2句】:薰蕕不同器[xūn yóu bù tóng qì]
【解釋】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個器物里。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出處】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致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示例】薰蕕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明·何景明《詠懷》
【第3句】:薰蕕異器[xūn yóu yì qì]
【解釋】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個器物里。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出處】《孔子家語·觀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示例】那時薰蕕異器,臭味差池,漸漸的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蔡東藩《明史演義》第八十七回
【第4句】:薰蕕無辨[xūn yóu wú biàn]
【解釋】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加區(qū)分。比喻善惡同處,惡者掩善。
【出處】唐·陸贄《又論進瓜果人擬官狀》:“薰蕕無辨,涇渭不分,二亂于茲,莫之能整。”
【第5句】:薰蕕不雜[xūn yóu bù zá]
【解釋】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起。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出處】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且非我族類,往哲格言;薰蕕不雜,聞之前典。”
【第6句】:熏蕕同器[xún yóu tóng qì]
【解釋】熏:香草;蕕:臭草。香草與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內(nèi)。比喻好人與壞人共處。
【出處】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致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第7句】:薰蕕錯雜[xūn yóu cuò zá]
【解釋】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惡同處,惡者掩善。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進歸禮部》:“洎乎近代,厥道浸微;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第8句】:薰蕕有別[xūn yóu yǒu bié]
【解釋】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要區(qū)別對待。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出處】《孔子家語·觀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示例】與其涇渭不分,轉(zhuǎn)致無所忌憚;曷若薰蕕有別,俾皆就我范圍。 ——清·林則徐《復(fù)奏曾望顏務(wù)陳封關(guān)禁海事宜折》
【第9句】:熏蕕不同器[xún yóu bù tóng qì]
【解釋】熏蕕: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出處】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致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示例】熏蕕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明·何景明《詠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