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躬”的成語(50個)
本文整理了躬先表率、芒刺在躬、返躬內省等含“躬”的成語50個,其中“躬”開頭的成語14個,“躬”結尾的成語9個,“躬”在中間的成語2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躬”開頭的成語【第1句】:躬先表率[gōng xiān biǎo shuài]
【解釋】表率:榜樣。自身先做出榜樣。
【出處】《清史稿·劉師恕傳》:“爾等不能端本澂源,躬先表率而望秉鐸司教之官,家喻戶曉,易俗移風。”
【第2句】:躬蹈矢石[gōng dǎo shǐ shí]
【解釋】指將帥親臨前線,冒著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
【出處】三國·魏·曹操《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奸討暴,百姓獲安,躬蹈矢石,年征輒克。”
【第3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gōng zì hòu ér bó zé yú rén]
【解釋】躬自:自己;薄:少。對自己嚴格要求,對他人不苛刻要求。
【出處】《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示例】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吾何暇計外洋之欺凌我、虔劉我哉?責己而已矣。 ——清·譚嗣同《報貝元征》
【第4句】:躬行節儉[gōng xíng jié jiǎn]
【解釋】躬行:親自踐行。親自做到節約勤儉。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師受《詩》、《論語》、《孝經》、躬行節儉,慈仁愛人。”
【示例】望陛下絕無益之費,躬行節儉,為中外倡。 ——《明史·劉健傳》
【第5句】:躬逢盛事[gōng féng shèng shì]
【解釋】躬:親自;逢:遇;盛:盛會。親身經歷那種盛況。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示例】躬逢盛事,豈可當面錯過。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
【第6句】:躬操井臼[gōng cāo jǐng jiù]
【解釋】躬:親自;操:從事;井臼:汲水舂米,泛指家務勞動。親自操持家務。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周南妻傳》:“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親操井臼。
【示例】年二十余,始于歸,躬操井臼,琴瑟甚調。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
【第7句】:躬擐甲胄[gōng huàn jiǎ zhòu]
【解釋】指親自穿上鎧甲和頭盔。言長官坐鎮軍中親自指揮。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晉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
【示例】既而王躬擐甲胄,吐誠師旅,誓在盡盡敵,以報前讎。 ——唐·張說《論神兵軍大總管功狀》
【第8句】:躬自菲薄[gōng zì fěi bó]
【解釋】指親身實行儉約。菲薄;微薄。
【出處】《文選·張衡〈東京賦〉》:“文(漢文帝)又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薛綜注:“躬自菲薄,謂儉約。”
【示例】陛下昧旦臨朝,無懈治道,躬自菲薄,勞心民庶。 ——南朝·宋·范泰《早災未已加以疾疫又上表》
【第9句】:躬逢其盛[gōng féng qí shèng]
【解釋】親身經歷那種盛況。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示例】妹子素日雖有好茶之癖,可惜前者未得躬逢其盛,至今猶覺耿耿。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
【第10句】:躬冒矢石[gōng mào shǐ shí]
【解釋】指將帥親臨前線,冒著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同“躬蹈矢石”。
【出處】明·張居正《遼東大捷辭恩疏》:“誠以摧鋒陷城躬冒矢石,本諸將士之力,固非坐而指畫者所可同也。”
【示例】文天祥躬冒矢石,毫不畏懼
【第11句】:躬體力行[gōng tǐ lì xíng]
【解釋】躬體:親身體驗;力行:努力實行。親身體驗,努力實行。
【出處】郭沫若《文化人當前的急務》:“更應該以身作則,躬體力行,加倍的奮勉,然后才能夠完成自己的任務。”
【示例】我們要躬體力行,努力實行自己的理想。
【第12句】:躬耕樂道[gōng gēng lè dào]
【解釋】躬:親自;道:圣賢之道。親自耕種,樂于信守圣賢之道。指過隱居生活。
【出處】《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胡]昭乃轉居渾山中,躬耕樂道,以以經籍自娛。”
【示例】隱于田里,躬耕樂道,教育二子。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七
【第13句】:躬行實踐[gōng xíng shí jiàn]
【解釋】親身實行或體驗。
【出處】元·王惲《秋澗全集·紫山先生易直解序》:“欲見諸用者,不于先覺躬行踐履之實跡而取法焉,未見能造其窔奧也。”明·焦竑《玉堂叢語·行誼》:“躬行實踐,鄉人化之。”
【示例】詔嘉勉,諭以躬行實踐,勿騖虛名。 ——《清史稿·陳瑸傳》
【第14句】:躬先士卒[gōng xiān shì zú]
【解釋】猶身先士卒。現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面。
【出處】唐·張說《為河內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賊契丹等露布》:“誓將首冒鋒刀,躬先士卒,上假神兵之威,下定鬼方之罪。”
“躬”結尾的成語【第1句】:芒刺在躬[máng cì zài gōng]
【解釋】芒刺:谷類殼上的細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形容心中內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處】前蜀·杜光庭《楊鼎校書本命本樵詞》:“常懷再造之恩,未答自天之澤,兢憂度日,芒刺在躬。”
【第2句】:盡瘁鞠躬[jìn cuì jū gōng]
【解釋】瘁:勞累;盡瘁:竭盡勞苦;鞠躬:恭敬、謹慎。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投筆記·班超中選>》:“念儒臣不習武功,憑筆舌盡瘁鞠躬,身猶轉蓬。”
【第3句】:罪己責躬[zuì jǐ zé gōng]
【解釋】罪己:歸罪于己;躬:自己。責備并歸罪于自己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9卷:“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為悔。”
【第4句】:引咎責躬[yǐn jiù zé gōng]
【解釋】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并作自我批評。同“引咎自責”。
【出處】《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權信任校事呂壹,壹性苛慘,用法深刻。太子登數諫,權不納,大臣由是莫敢言。后壹奸罪發露伏誅,權引咎自躬。”
【示例】《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雖古人有引咎責躬,因災致懼,亦無以過此也。”
【第5句】:蹇蹇匪躬[jiǎn jiǎn fěi gōng]
【解釋】蹇,通“謇”。指為君國而忠直諫諍。亦作“蹇諤匪躬”。
【出處】《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示例】違令犯顏,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 ——晉葛洪《抱樸子·臣節》
【第6句】:背曲腰躬[bèi qǔ yāo gōng]
【解釋】腰背彎曲。常指坐久或年老。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等的人心熱腸鳴,坐的來背曲腰躬。”
【第7句】:蹇諤匪躬[jiǎn è fěi gōng]
【解釋】指為君國而忠直諫諍。同“蹇蹇匪躬”。
【出處】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張九齡在相位,有蹇諤匪躬之誠,元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見帝無不極言得失。”
【第8句】:蹇之匪躬[jiǎn zhī fěi gōng]
【解釋】指為君國而忠直諫諍。同“蹇蹇匪躬”。
【出處】清·錢謙益《匪齋記》:“客有唁予者曰:'《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安知上不以蹇之匪躬勖子乎?’”
【第9句】:清明在躬[qīng míng zài gōng]
【解釋】清明:指人的神志很清醒;躬:指自身。形容人的心地光明正大,頭腦清晰明辨。
【出處】《禮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
【示例】只尹繼善此人清明在躬,多年的“江南王”。 ——二月河《乾隆皇帝》二十九
“躬”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返躬內省[fǎn gōng nèi xǐng]
【解釋】躬:自身;省:檢查,反省。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過失。
【出處】《清史稿·文宗本紀》:“今年過節春分,寒威未解,朕返躬內省,未能上感天和。”
【第2句】:井臼躬操[jǐng jiù gōng cāo]
【解釋】井:汲水;臼:舂米;躬:親自;操:從事。指親自操持家務。
【出處】西漢·劉向《列女傳·周南妻傳》:“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親操井臼。”
【示例】婦井臼躬操,絕無驕傲習。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
【第3句】:事必躬親[shì bì gōng qīn]
【解釋】躬親:親自。不論什么事一定要親自去做,親自過問。形容辦事認真,毫不懈怠。
【出處】《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示例】于舅太爺卻勤勤懇懇,事必躬親,于這位外甥的事格外當心。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第4句】:卑躬屈節[bēi gōng qū jié]
【解釋】卑躬:低頭彎腰;屈節:屈辱節操。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出處】宋·魏了翁《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示例】小兔子卑躬屈節,拿了愚表弟蕭慎的名片。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
【第5句】:匪躬之操[fěi gōng zhī cāo]
【解釋】躬:自身;匪躬:指為君主盡忠而不顧自身。指不顧自家性命而盡忠王室的節操。
【出處】《晉書·劉隗傳》:“臣亡祖先臣隗,昔荷殊寵,匪躬之操,猶存舊史,有志無時,懷恨黃泉。”
【第6句】:卑躬屈膝[bēi gōng qū xī]
【解釋】卑躬:低頭彎腰;屈膝:下跪。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出處】宋·魏了翁《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示例】不管有多大困難也不能向朝廷卑躬屈膝,用變節投降的辦法,茍安一時。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
【第7句】:責躬引咎[zé gōng yǐn jiù]
【解釋】躬:自身;引咎:承認過失。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并作自我批評。
【出處】《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權信任校事呂壹,壹性苛慘,用法深刻。太子登數諫,權不納,大臣由是莫敢言。后壹奸罪發露伏誅,權引咎自躬。”
【示例】臣等不能燮理陰陽,而上煩陛下責躬引咎,愿守散秩以避賢路。 ——《宋史·五行志》
【第8句】:匪躬之節[fěi gōng zhī jié]
【解釋】躬:指自身利益;節:節操。指不顧自身利益而盡忠王室的節操。
【出處】《周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示例】詔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節,使領司隸校尉。 ——《晉書·李胤傳》
【第9句】:變躬遷席[biàn gōng qiān xí]
【解釋】移動身體,離開席位。表示謙恭。
【出處】《管子·霸形》:“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曰:'敢問何謂其體?’”
【第10句】:事事躬親[shì shì gōng qīn]
【解釋】躬親:親自。不論什么事一定要親自去做,親自過問。形容辦事認真,毫不懈怠。
【出處】《詩經·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禮記·月令》:“以教導之,必躬親之。”
【示例】所以反不及他做典史的,倒可以事事躬親,實事求是。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
【第11句】:鞠躬盡瘁[jū gōng jìn cuì]
【解釋】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處】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示例】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盡瘁。 ——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第12句】:反躬自問[fǎn gōng zì wèn]
【解釋】躬:自身;問: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處】《禮記·樂記》:“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示例】這次事故,你是有責任的,你應該反躬自問。
【第13句】:鞠躬君子[jū gōng jūn zǐ]
【解釋】指謹敬盡職的人。
【第14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解釋】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示例】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敢言病。 ——清·黃宗羲《巡撫天津右僉都御史留仙馮公神道碑銘》
【第15句】:鞠躬屏氣[jū gōng bǐng qì]
【解釋】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一副恭謹畏葸的樣子。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示例】江西鄉袞求謁者旅集,及分宜(嚴嵩)延客入,皆鞠躬屏氣。 ——明·沈德符《野獲編·諧謔·謔語》
【第16句】:責躬省過[zé gōng xǐng guò]
【解釋】躬:自身。責問自身的所作所為,反省過失。
【出處】《孔叢子·連叢子》:“是年夏,河南四縣,雨雹如棬杯,大者如斗,殺禽畜雉兔,折樹木,秋苗盡,于是天子責躬自省。”
【第17句】:必躬必親[bì gōng bì qīn]
【解釋】指凡事都要自己經手。
【出處】《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后轉為“必躬必親”。
【示例】那位伍大令初到任時,便發誓每事必躬必親,絕不假手書吏、家丁,大門以內的事,無論公私,都有要自己經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
【第18句】:整躬率物[zhěng gōng shuài wù]
【解釋】整飭自身做出榜樣,以為下屬示范。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十回:“為此拿定了主意,想把這些做官的先陶熔到一個程度,好等他們出去,整躬率物,出身加民。”
【第19句】:撫躬自問[fǔ gōng zì wèn]
【解釋】反躬自問,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昭槤《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今以愚昧,于此獲罪,所知為之流涕,路人為之嘆息。撫躬自問,為幸多矣!”
【示例】段總理試撫躬自問,其胡為啟南方之齷齪耶?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89回
【第20句】:鞠躬盡力[jū gōng jìn lì]
【解釋】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同“鞠躬盡瘁”。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示例】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 ——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第21句】:謙躬下士[qiān gōng xià shì]
【解釋】猶言謙恭下士。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聽說李闖王謙躬下士,對讀書人十分珍重。”
【第22句】:反躬自省[fǎn gōng zì xǐng]
【解釋】躬:自身;省: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處】《禮記·樂記》:“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示例】這次事故,你是有責任的,你應該反躬自省。
【第23句】:節儉躬行[jié jiǎn gōng xíng]
【解釋】指生活儉樸,從自身做起。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示例】賢妃助內詠《雞鳴》,節儉躬行邁往古。 ——明·顧炎武《驪山行》
【第24句】:責躬罪己[zé gōng zuì jǐ]
【解釋】責躬:責備自己;罪:歸罪。責備自己并歸罪于自己。
【出處】《周書·武帝紀》:“壬申,集百寮于大德殿,帝責躬罪己,問以治政得失。”
【示例】伏乞皇上近法列圣,遠法禹、湯,時下明詔,責躬罪己,深痛切至,激厲天下,同雪國恥。(清·康有 《上清帝第二書》)
【第25句】:鞠躬盡力,死而后已[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
【解釋】恭敬勤謹,盡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為止。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示例】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 ——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第26句】:反躬自責[fǎn gōng zì zé]
【解釋】回過頭來責備自己。
【出處】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二》:“假如當局者稍有良心,應如何反躬自責,激發一點天良?”
【示例】特別是潼關南原戰敗之后,這種反躬自責的心情更甚。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
【第27句】:打躬作揖[dǎ gōng zuō yī]
【解釋】拱、揖:兩手合抱致敬。彎身報拳行禮。表示恭敬順從或懇求的樣子。
【出處】明·李贄《因記往事》:“嗟乎!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于泥塑。”
【示例】寶玉見他這樣,還認作是昨日晌午的事,那知晚間的這件公案,還打躬作揖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