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動”的成語大全(176個)

21715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含“動”的成語大全(17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動之以情、神色不動、行軍動眾等含“動”的成語176個,其中“動”開頭的28個,“動”結尾的63個,“動”在中間的85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動”開頭的成語

【第1句】:動之以情[dòng zhī yǐ qíng]

【解釋】用感情來打動他的心。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隨便他如何導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個只是不肯松口。”

【示例】我們對他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方式。

【第2句】:動人心弦[dòng rén xīn xián]

【解釋】把心比作琴,撥動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動人心。

【出處】徐遲《長江大橋的美是社會主義的美》:“許多動人心弦的建筑物呢?還只在藍圖上。”

【示例】這些動人心弦的贈禮,使得另一些戰士們難熬了。 ——魏巍《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3句】:動必緣義[dòng bù yuán yì]

【解釋】緣:順著,沿著;義:道義。行動必定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則。

【出處】《呂氏春秋·高義》:“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和必誠義,俗雖謂之窮,通也。”

【第4句】:動中窾要[dòng zhòng kuǎn yào]

【解釋】動:常常;中:切中;窾:空處;要:要害。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出處】《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卻郤導大窾。”

【示例】云南自界連英法領土,交涉尤繁,文書往復,惟家銘隨方應付,動中窾要,歷任總督皆倚重之,以縣丞擢知府。 ——《清史稿·世增傳》

【第5句】:動蕩不安[dòng dàng bù ān]

【解釋】蕩:搖動。動蕩搖擺,不安定。形容局勢不穩定,不平靜。

【出處】歐陽山《三家巷》第十八章:“他和陳文婷談起,兩人都覺得縱然社會上動蕩不安,革命的前途還是光明的,樂觀的。”

【示例】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6章:“動蕩不安的大自然也煽起了他內心的風暴。”

【第6句】:動循矩法[dòng xún jǔ fǎ]

【解釋】循:遵循;矩:規矩;法:法則,禮法。舉動遵循規矩禮法。形容一舉一動都符合道德規范。

【出處】《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襄城公主,下嫁蕭銳,性孝睦,動循矩法。”

【第7句】:動魄驚心[dòng pò jīng xīn]

【解釋】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出處】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上:“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示例】其事至險 計至毒。道路相告,動魄驚心。 ——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第8句】:動心忍性[dòng xīn rěn xìng]

【解釋】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出處】《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示例】古之賢哲,孰不病貧?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動心忍性,方為志人。 ——明·趙弼《疥鬼對》

【第9句】:動心怵目[dòng xīn chù mù]

【解釋】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懼。看了使人感到內心恐懼。形容感受很深,震動非常大。

【出處】宋·陳亮《祭宗成志文》:“雖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動心怵目,無所不有,然其厚德偉度,要不復前人比。”

【示例】我遇到一件讓我動心怵目的事。

【第10句】:動天地,泣鬼神[dòng tiān dì,qì guǐ shén]

【解釋】動:感動;泣:低聲哭。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動。形容事跡或作品十分感人。

【出處】清·汪琬《烈婦周氏墓表》:“然則匹婦雖微,及其精誠所激,往往動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示例】雖至全體殉職,也不肯退后一步,這種作戰精神,真是可以動天地,泣鬼神! ——鄒韜奮《抗戰以來·震動寰宇的民族戰士》

【第11句】:動不失時[dòng bù shī shí]

【解釋】時:時宜,時機。行動不失時機。指不做不切合時宜的事。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機。”

【第12句】:動地驚天[dòng dì jīng tiān]

【解釋】驚:驚動;動:震撼。使天地驚動。形容某個事件的聲勢或意義極大。

【出處】唐·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示例】奪魁喊聲竟起,動地驚天怒似雷,天賽比。 ——明·無名氏《陰山破虜》第三折

【第13句】:動靜有法[dòng jìng yǒu fǎ]

【解釋】法:常規,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一定常規。指行動合乎規范。

【出處】《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示例】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金史·后妃傳贊》

【第14句】:動罔不吉[dòng wǎng bù jí]

【解釋】罔:無;吉:吉利。所作所為沒有不吉利的。形容非常順利。

【出處】《尚書·咸有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

【第15句】:動天地,感鬼神[dòng tiān dì,gǎn guǐ shén]

【解釋】動:感動;感:感動。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動。形容事跡或作品十分感人。

【出處】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天地,感鬼神。”

【示例】詩之為教,其效至于動天地,感鬼神。 ——清·朱彝尊《高舍人詩序》

【第16句】:動如雷霆[dòng rú léi tíng]

【解釋】行動像雷霆一樣迅猛。

【出處】《孫子·軍爭》:“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第17句】:動靜有常[dòng jìng yǒu cháng]

【解釋】常:常規,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一定常規。指行動合乎規范。

【出處】《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第18句】:動中肯綮[dòng zhòng kěn qǐng]

【解釋】動:常常;中:切中,打中;肯綮:引申為要害或關鍵。比喻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

【示例】都中遇事剖析,動中肯綮。 ——《元史·王都中傳》

【第19句】:動人心魄[dòng rén xīn pò]

【解釋】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體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動或令人震驚。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4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人心魄。”

【示例】那振激精神,動人心魄的事情,必然是愈演愈急,愈來愈速。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

【第20句】:動如脫兔[dòng rú tuō tù]

【解釋】比喻行動敏捷。

【出處】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示例】“動如脫兔”常與“靜若處女”連用。

【第21句】:動輒得咎[dòng zhé dé jiù]

【解釋】輒:即;咎:過失,罪責。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示例】小廝因動輒得咎,只得說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隨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樣才好呢?”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

【第22句】:動心駭目[dòng xīn hài mù]

【解釋】駭目:使人看了感到驚駭。看了使人感到心動驚駭。形容感受很深,震動非常大。

【出處】宋·陸游《跋蘭亭樂毅論并趙岐王帖》:“王遺墨藏家廟者,今雖僅存,某嘗獲觀,皆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示例】這事讓他動心駭目。

【第23句】:動而若靜[dòng ér ruò jìng]

【解釋】動:行動;若:象。行動卻象靜止一樣。指軍隊或某種事情雖已行動,由于隱蔽等原因,使人感到象沒有行動一樣。

【出處】清·陳光憲《歷代名將事略》:“動而若靜,則疑我之休兵。”

【第24句】:動手動腳[dòng shǒu dòng jiǎo]

【解釋】指男女間不莊重、挑逗一類的舉動。也指打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二回:“你這個鳥頭陀,好不依本分,卻怎地便動手動腳。”

【示例】那老媽見老爺動手動腳,真實性賴著不起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

【第25句】:動蕩不定[dòng dàng bù dìng]

【解釋】蕩:搖動。動蕩搖擺,不安定。形容局勢不穩定,不平靜。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示例】在動蕩不定的歲月里,他始終保持這個良好習慣。

【第26句】:動人心脾[dòng rén xīn pí]

【解釋】形容使人感動與震驚。

【出處】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先秦的散文》:“他們的長處,在于能夠度察天下的大勢而出之以引人入勝的妙喻好句,出之以動人心脾的危辭險語。”

【第27句】:動如參商[dòng rú shēn shāng]

【解釋】參、商:均是二十八宿之一,二星此出彼沒,不同時在天空中出現。比喻人分離后不能再見面。

【出處】唐·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第28句】:動心娛目[dòng xīn yú mù]

【解釋】打動人心并使人感到快樂。多指聲色享樂之事。

【出處】宋·陳亮《跋朱晦庵送寫照郭秀才序后》:“及凡世間可動心娛目之事,皆斥去弗愿,若將浼我者。”

“動”結尾的成語

【第1句】:神色不動[shén sè bù dòng]

【解釋】神色:神情。神情顯得沒有受到驚動而十分鎮定。

【出處】唐·李復言《續玄怪錄》:“俄而猛虎毒龍,狻猊獅子,蝮蝎萬計,哮吼拿攫而爭前欲搏噬,或跳過其上,子春神色不動。”

【示例】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么地?(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靈》卷十)

【第2句】:蠢蠢思動[chǔn chǔn sī dòng]

【解釋】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比喻敵人策劃進攻或壞人準備搗亂破壞。

【出處】沙汀《困獸記》:“而這個念頭,近來正又蠢蠢思動的激蕩著他,叫他得不到安靜。”

【示例】敵人蠢蠢思動,伺機反撲。

【第3句】:晝伏夜動[zhòu fú yè dòng]

【解釋】白天埋伏,夜晚活動。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晝伏夜動,不穴于寢廟,畏人故也。”

【第4句】:蠕蠕而動[rú rú ér dòng]

【解釋】像蟲子似的前后蠕動身體,形容準備慢慢移動的樣子。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某些亡國論者又將蠕蠕而動,而且難免勾結某些國際成分(英、美、法內部都有這種人,特別是英國的上層分子),狼狽為奸。”

【第5句】:待時而動[dài shí ér dòng]

【解釋】時:時機。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出處】《周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示例】昭王深自韜晦,養兵恤民,待時而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

【第6句】:順時而動[shùn shí ér dòng]

【解釋】順應時勢而行動。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

【示例】順時而動,用晦而明。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

【第7句】:靜中思動[jìng zhōng sī dòng]

【解釋】靜:平靜,靜止;動:變動。指在生活平靜中希望有所改變。也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就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一時忽然靜中思動,因命牡丹、蘭花眾仙子看守洞府,去訪百草仙子,不意適值外出。”

【第8句】:紋絲沒動[wén sī méi dòng]

【解釋】非常穩,一點兒也不動。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1回:“包興道:'方才看見了,紋絲沒動。’”

【第9句】:謀而后動[móu ér hòu dòng]

【解釋】做事要先訂好計劃然后再行動。

【出處】漢·揚雄《法言義疏》卷三:“珍其貨而后市,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謀而后動成道也。”

【示例】苞苴所入實行張霍之家,謀而后動,毫芒寡忒,是曰量交,其流五也。 ——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

【第10句】:上下浮動[shàng xià fú dòng]

【解釋】短促而反復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地移動。

【示例】個人的工資待遇應該隨效益的高低上下浮動。

【第11句】:聲色不動[shēng sè bù dòng]

【解釋】指不動聲色。形容態度從容鎮靜,不隨意流露感情。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眾人道是一番天樣大、火樣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閑,聲色不動,化做一杯雪水。”

【示例】小弟是個腐儒,見了他聲色不動,他不笑我也就好了,怎么還肯屬意? ——清·李漁《慎鸞交·目許》

【第12句】:山搖地動[shān yáo dì dòng]

【解釋】山和地都在搖動。形容聲勢或力量的強大。

【出處】宋·吳曾《能改齋漫筆》卷二:“鼓角大鳴,地動山搖。”

【示例】哭得山搖地動,聞之者無不淚流。(明·凌濛初《二拍案驚奇》三十一)

【第13句】:按兵不動[àn bīng bù dòng]

【解釋】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出處】《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示例】又聽得寨前炮響,史文恭按兵不動,只要等他入來,塌了陷坑,山后伏兵齊起,接應捉人。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八回

【第14句】:傾巢出動[qīng cháo chū dòng]

【解釋】傾:倒出;巢:巢穴。比喻敵人出動全部兵力進行侵擾。

【出處】羅廣斌《紅巖》第六章:“哪怕是一點最小的風吹草動,觸及了蛛絲牽動了蛛網,便會立刻引起這座巨大巢穴里的蜘蛛們的傾巢出動。”

【示例】敵人傾巢出動,剛好中了我軍的埋伏。

【第15句】:風吹草動[fēng chuī cǎo dòng]

【解釋】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吐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示例】萬一后邊有些風吹草動,被人發覺,不要說道無顏面見令尊,傳將出去,小生如何做得人成?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

【第16句】:雷打不動[léi dǎ bù dòng]

【解釋】形容態度堅定,不可動搖。也形容嚴格遵守規定,決不變更。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每天的勞動可是雷打不動的,從下午兩點一直要干到吃晚飯。”

【示例】他的決心是雷打不動的。

【第17句】:神飛色動[shén fēi sè dòng]

【解釋】形容臉上表情生動。

【出處】明·王錂《春蕪記·宸游》:“妾本巫山神女,適見楚國襄王,談妾往事,遂爾神動色飛。”

【示例】素臣細說在外之事,說到危險處,三人魄戰心驚;說到爽快處,三人神飛色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九回

【第18句】:蠢蠢欲動[chǔn chǔn yù dòng]

【解釋】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比喻敵人準備進攻或壞人陰謀搗亂。

【出處】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句容水脈》:“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舡,長數十丈,蠢蠢而動。”

【示例】據點里的敵人又蠢蠢欲動。 ——峻青《爆炸遠征隊》五

【第19句】:天搖地動[tiān yáo dì dòng]

【解釋】形容威力或聲勢極大。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三回:“這場大戰,真個是天搖地動,日色無光。”

【示例】剛一迷糊眼兒,半天空里咕隆隆地一聲響,從西半天響到東半天,震得天搖地動。 ——梁斌《播火記》二四

【第20句】:食指大動[shí zhǐ dà dòng]

【解釋】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預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東西而貪婪的樣子。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必嘗異味。”

【示例】食指大動的預兆不一定準。

【第21句】:麋沸蟻動[mí fèi yǐ dòng]

【解釋】比喻社會秩序很亂。

【出處】《淮志子·兵略訓》:“天下為之麋沸蟻動,云徹席卷。”

【第22句】:量力而動[liàng lì ér dòng]

【解釋】量:估量;動:行動。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強。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年》:“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

【示例】審官而用者,君上之明也;量力而動者,仁臣之義也。 ——唐·獨孤及《代于京兆請停官侍親表》

【第23句】:萬頭攢動[wàn tóu cuán dòng]

【解釋】頭:指人;攢:聚在一起。形容許多人聚集在一起。

【出處】《雪巖外傳》第十一回:“到了云棲山門口,早就擠得人山人海,但見萬頭攢動,和嘖嘖稱羨的聲音。”

【示例】時候雖早,那看榜的人,卻也萬頭攢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三回)

【第24句】:屹立不動[yì lì bù dòng]

【解釋】像山峰一般高聳而穩固地立在原地不動。比喻立場或態度堅定,不可動搖。

【出處】唐·常袞《胡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扶風郡王贈司徒馬公神道碑銘序》:“有若犀兕其威,貙豻其勇,屹立而不動。”

【示例】師屹立不動,海古拉援至,虎恩又截之隘口,援騎返奔,追逐數里,斬百余級。 ——《清史稿·黃萬鵬傳》

【第25句】:輕舉妄動[qīng jǔ wàng dòng]

【解釋】輕:輕率;妄:任意。指不經慎重考慮,輕率地采取行動。

【出處】《韓非子·解老》:“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妄)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

【示例】主公宜避兇就吉,不可輕舉妄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六回

【第26句】:歡呼雷動[huān hū léi dòng]

【解釋】歡呼的聲音像雷一樣響著。形容熱烈歡樂的氣氛。

【出處】清·黃宗羲《大方伯馬公救災頌》:“萬民歡呼雷動,起于白骨,即未受災之年,亦未能如此之一飽也。”

【示例】曾樸《孽海花》第23回:“只聽那梨花林邊,一個大孩子領了八九個狂童,歡呼雷動。”

【第27句】:相機而動[xiàng jī ér dòng]

【解釋】觀察時機,看到適當機會立即行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宜剛宜柔,相機而動。”

【示例】等到了那里,你們可以相機而動。

【第28句】:一舉一動[yī jǔ yī dòng]

【解釋】指人的每一個動作。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可見古人一舉一動,莫不令人歸于正道,就是游戲之中,也都寓著勸世之意。”

【示例】她的一舉一動都象個多年的媳婦,麻利,老到,還帶著點自得的勁兒。 ——老舍《駱駝祥子》十五

【第29句】:紋絲不動[wén sī bù dòng]

【解釋】一點兒也不動。形容沒有絲毫改變。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8回:“金蓮坐在床上,紋絲兒不動,把臉兒沉著。”

【示例】但是由于調皮騾子長久沒有攤上任務,求戰心切,仍然紋絲不動地聚精會神地伏在草叢里。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六章

【第30句】:怦然心動[pēng rán xīn dòng]

【解釋】心怦怦地跳動。

【出處】戰國·楚·宋玉《九辯》:“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示例】我一見到她就怦然心動。

【第31句】:觀機而動[guān jī ér dòng]

【解釋】時:時機。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出處】《周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第32句】:龍蛇飛動[lóng shé fēi dòng]

【解釋】仿佛龍飛騰,蛇游動。形容書法氣勢奔放,筆力勁健。

【出處】宋·蘇軾《西江月·平山堂》詞:“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示例】道士卷起袍口,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在照壁上龍蛇飛動,揮下碗口大小的二十八字。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十七回

【第33句】:饑腸雷動[jī cháng léi dòng]

【解釋】肚子餓得像打雷一樣響。形容非常饑餓。

【出處】宋·蘇軾《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夜來饑腸如轉雷,旅愁非酒不可開。”宋·陸游《貧甚戲作絕句》:“饑腸雷動尋常事,但誤生臺兩鵲來。”

【第34句】:磨動[mo dong]

【解釋】作圓圈式的揮舞。

【第35句】:如如不動[rú rú bù dòng]

【解釋】如如:佛家語,常在的意思。事物常在,沒有什么變化。

【出處】《金剛經》第三十二節:“不敢于相,如如不動。”

【示例】渺渺無為渾太乙,如如不動號初玄。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回

【第36句】:一言一動[yī yán yī dòng]

【解釋】一句話和一個行動。也指每句話和每一個行動

【出處】朱自清《山野掇拾》:“他們于一言一動之征,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

【第37句】:文風不動[wén fēng bù dòng]

【解釋】一點兒也不動。形容沒有絲毫損壞或改變。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偏生那玉堅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風不動。”

【示例】盡管外面鬧翻了天,他在屋里仍然文風不動,照舊讀他的書。

【第38句】:巍然不動[wēi rán bù dòng]

【解釋】巍然:高大的樣子。形容高大堅固,不可動搖。

【出處】巍然:高大的樣子。形容高大堅固,不可動搖。

【第39句】:因勢而動[yīn shì ér dòng]

【解釋】因:依據;勢:趨勢。順著事情的發展趨勢來行動。

【出處】清·陳光憲《歷代名將事略·先擊》:“如敵之強實強于我,我先攻其弱,無損其強,而力已疲矣。先強先弱,總在因勢而動。”

【第40句】:原封未動[yuán fēng wèi dòng]

【解釋】保持原樣,不加變動。

【出處】《太平天國故事歌謠選·竹簽的來歷》:“過節那天設的酒肴,都原封未動,大家感到奇怪。”

【示例】不要在這次會議上許了愿,到明年召開'八大’時還照樣有那么多缺點、錯誤,原封未動。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五

【第41句】:南山可移,此案不動[nán shān kě yí,cǐ àn bù dòng]

【解釋】南山:終南山;動:動搖。終南山可以移動,但已定下的案子決不能更改。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第42句】:妄言輕動[wàng yán qīng dòng]

【解釋】妄言:胡亂說;輕動:輕率地行動。指言行不穩重。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寶釵原不妄言輕動,便此時亦是坦然自若。”

【示例】老于世故者,雖也心知有異,但一來懾于玉帥的權威,二來毫無憑據,誰敢妄言輕動。 ——聶云嵐《玉嬌龍》第二十七回

【第43句】:紋風不動[wén fēng bù dòng]

【解釋】一點兒也不動。形容沒有絲毫損壞或改變。

【出處】一點兒也不動。形容沒有絲毫損壞或改變。

【第44句】:原封不動[yuán fēng bù dòng]

【解釋】原封:沒有開封。原來貼的封口沒有動過。比喻完全按照原樣,一點不加變動。

【出處】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是你的老婆,這等呵,我可也原封不動,送還你罷。”

【示例】他把那個人送來的禮物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

【第45句】:掌聲雷動[zhǎng shēng léi dòng]

【解釋】鼓掌的聲音像打雷一樣震動全場。形容非常熱烈的歡樂場面。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滿廳掌聲雷動中,忽然從外面氣急敗壞奔進一個人來,大家面色都嚇變了。”

【示例】頓時,全場一片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第46句】:巋然不動[kuī rán bù dòng]

【解釋】巋然:高峻獨立的樣子。象高山一樣挺立著一動不動。形容高大堅固,不能動搖。

【出處】《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示例】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

【第47句】:靈機一動[líng jī yī dòng]

【解釋】靈機:靈活的心思。急忙中轉了一下念頭(多指臨時想出了一個辦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俄延了半晌,忽然靈機一動,心中悟將過來。”

【第48句】:寂然不動[jì rán bù dòng]

【解釋】寂:寂靜。寂靜無聲,一點動靜都沒有。

【出處】《周易·系辭下》:“《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示例】偏偏三督寂然不動,遵令解職,江西、安徽、廣東三省,平靜如常。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六回

【第49句】:聞風而動[wén fēng ér dòng]

【解釋】風:風聲,消息。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出處】宋·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示例】這時,“石一歌”也聞風而動了。 ——王西彥《騙子和打手》

【第50句】:觀釁而動[guān xìn ér dòng]

【解釋】釁:破綻、漏洞。探察對方的破綻、漏洞,乘機發動進攻。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隋武子曰:'善。會聞而師,觀釁而動。’”

【示例】未可輕舉,觀釁而動可也。 ——《遼史·太宗紀上》

【第51句】:靜極思動[jìng jí sī dòng]

【解釋】指生活平靜到了極點,就希望有所改變。亦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便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一時忽然靜中思動,去訪百草仙子,不意適值外出。”

【示例】正是靜極思動,陰盡生陽。 ——清·曾樸《孽海緣》第七回

【第52句】:昂昂不動[áng áng bù dòng]

【解釋】昂昂:大模大樣地。形容目中無人,十分傲慢的樣子。

【出處】楚劇《葛麻》第一場:“見了旁人一禮,要還我一禮;見了員外,(他)昂昂不動,豈不是丟了一個揖?”

【第53句】:一動不動[yī dòng bù dòng]

【解釋】指靜止不動或懶得活動。

【出處】王朔《浮出海面》:“我繼續一動不動地凝視他們,這對可憐的情人實在無法保持冷靜,松開嘴,忿忿地起身走了。”

【第54句】:漠然不動[mò rán bù dòng]

【解釋】漠然:冷淡的樣子。形容對人或事不重視,態度冷淡,毫不動心。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

【示例】這卻也難怪你,父子天性,你豈有漠然不動的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

【第55句】:眾喣山動[zhòng xǔ shān dòng]

【解釋】眾人吹氣,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眾喣漂山”。

【出處】明·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第56句】:屹然不動[yì rán bù dòng]

【解釋】屹然:高聳的樣子。像山一樣高聳而堅定,不可動搖。

【出處】杜鵬程《夜走靈官峽》:“她滿可以回到家里歇歇,可是她屹然不動地站在那里。”

【第57句】:相時而動[xiàng shí ér dòng]

【解釋】觀察時機,針對具體情況采取行動。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

【示例】顯和具陳宜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孝武深納焉。 ——《周書·宇文神舉傳》

【第58句】:歡聲雷動[huān shēng léi dòng]

【解釋】歡笑的聲音象雷一樣響著。形容熱烈歡乎的動人場面。

【出處】唐·令狐楚《賀敕表》:“歡聲雷動,喜氣云騰。”

【示例】這里眾位也有坐轎的,也有走的,見兩邊百姓,扶老攜幼,挨擠著來看,歡聲雷動。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

【第59句】:血氣未動[xuè qì wèi dòng]

【解釋】血氣:血性,指生命;動:變動。形容沒有重病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

【第60句】:文絲不動[wén sī bù dòng]

【解釋】一點兒也不動。

【出處】楊朔《三千里江山》:“路邊幾棵見了風,最愛噪嘴的小葉楊也那么安生,文絲不動。”

【第61句】:嵬然不動[wéi rán bù dòng]

【解釋】形容高大、堅固,不可動搖。

【出處】《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

【第62句】:按甲不動[àn jiǎ bù dòng]

【解釋】甲:鎧甲,古代戰士的護身衣,引申為甲士,借指軍隊。使軍隊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出處】《陳書·章昭達傳》:“寶應數挑戰,昭達按甲不動。”

【第63句】:蜎飛蠕動[xuān fēi rú dòng]

【解釋】蜎:通“翾”,飛翔。昆蟲等小動物飛行或蠕動。

【出處】《鬼谷子·揣》:“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

“動”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行軍動眾[xíng jūn dòng zhòng]

【解釋】行:發動;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處】《吳子·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

【第2句】:舉動荊棘[ju dong jin ji]

【解釋】一舉一動,就象在刺樹林里一樣,比喻不能隨意,事事都遭威脅。

【第3句】:娓娓動聽[wěi wěi dòng tīng]

【解釋】形容善于講話,使人喜歡聽。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語來對答,倒也說得清脆悠揚,娓娓動聽。”

【示例】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細聽著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 ——鄒韜奮《我的母親》

【第4句】:兵馬不動,糧草先行[bīng mǎ bù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

【解釋】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出處】《南皮縣志·風土志下·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第5句】:勞民動眾[láo mín dòng zhòng]

【解釋】動用眾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紀年之挽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常煩漕運,不給供須。”

【示例】能使西夏叛卒不敢逞,能使叛卒一起即撲滅,不至勞民動眾。 ——明·李贄《復麻城人書》

【第6句】:大動公慣[dà dòng gōng guàn]

【解釋】形容公眾憤然而出,主持正義。

【示例】恐怖分子的罪惡行徑,使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大動公慣,同聲譴責。

【第7句】:無動于中[wú dòng yú zhōng]

【解釋】心里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以至頂到如今,偏偏碰著這位制軍是不輕容易見客的,他見也好,不見也好,便也漠然無動于中了。”

【示例】面對集體財產遭到大火的威脅,我們怎么能無動于中呢?

【第8句】:勇動多怨[yǒng dòng duō yuàn]

【解釋】勇動:魯莽妄動。魯莽妄動必招致很多怨恨。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列御寇》:“智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貴。”

【第9句】:經官動府[jīng guān dòng fǔ]

【解釋】謂驚動官府,引起官府干涉。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自親骨肉雖是一時有些不是處,只宜好好寬解,不可便經官動府,壞了和氣,失了體面。”

【示例】[我]私自與他成其伉儷……望姑娘篤念骨肉之親,成了此事,豈不美乎!免去經官動府,玷辱山門,有辱姑娘清規。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三折

【第10句】:輕動遠舉[qīng dòng yuǎn jǔ]

【解釋】指輕率出兵征討無方。

【出處】《三國志·魏志·常林傳》:“方今大軍在遠,外有強敵,將軍為天下之鎮也,輕動遠舉,雖克不武。”

【第11句】:抬腳動手[tái jiǎo dòng shǒu]

【解釋】指一舉一動。

【出處】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一:“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年做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第12句】:大動肝火[dà dòng gān huǒ]

【出處】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一回:“毛虎聽了,不覺大動肝火。”

【示例】見到不務正業的他,父親一定大動肝火。

【第13句】:移國動眾[yí guó dòng zhòng]

【解釋】動搖國基及民心。

【出處】《管子·五輔》:“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為淫辭,作為淫巧,以上諂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國動眾,以害民務者,其刑死流。”

【第14句】:楚楚動人[chǔ chǔ dòng rén]

【解釋】楚楚:鮮明整潔的樣子。形容美好的樣子引人憐愛。

【出處】《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金·元好問《雜言》:“諸郎楚楚皆玉立。”

【示例】有賣魚阿土者,見一女從屋中出,年二十許,楚楚動人。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

【第15句】:駭心動目[hài xīn dòng mù]

【解釋】猶言驚心動目。

【出處】宋·蘇軾《順濟王廟新獲石砮記》:“傳觀左右,失手墜于江中,乃禱于神,愿復得之,當藏之廟中,為往來者駭心動目詭異之觀。”

【第16句】:起師動眾[qǐ shī dòng zhòng]

【解釋】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處】《晉書·呂纂傳》:“夫起師動眾,必參之天人,茍非其時,圣賢所不為。”

【第17句】:神動色飛[shén dòng sè fēi]

【解釋】臉上顯出極為生動的表情。

【出處】明·王錂《春蕪記·宸游》:“妾本巫山神女,適見楚國襄王,談妾往事,遂爾神動色飛。”

【第18句】:拿刀動杖[ná dāo nòng zhàng]

【解釋】揮舞刀槍棍棒。泛指動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寶玉一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的天翻地覆。”

【示例】今昔的情形不同,不怕她遠走高飛,拿刀動杖。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

【第19句】:自動自覺[zì dòng zì jué]

【解釋】自己主動去做。

【示例】請自動自覺地繳納會費。

【第20句】:靜若處子,動若脫兔[jìng ruò chǔ zǐ,dòng ruò tuō tù]

【解釋】指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出處】孫武《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示例】古人說'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也是不動的時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閨中,動起來像脫網的兔子那么快。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5章

【第21句】:雷動風行[léi dòng fēng xíng]

【解釋】①指萬物運動變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嚴厲迅猛。

【出處】《易·復》:“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三國·魏·王弼注:“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唐·白居易《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策》:“雷動風行,日引月長,上益其侈,下成其私,其費盡出于人,人實何堪其弊?”

【示例】歷數攸歸,大統以正,德威所及,雷動風行,浩浩蕩蕩,覃及無際。 ——明·宋濂《送安南使臣杜舜卿序》

【第22句】:震天動地[zhèn tiān dòng dì]

【解釋】震:震動;動:搖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于時天震地駭。”《水經注·河水》:“濤涌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示例】二縣百姓號哭之聲,震天動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第23句】:驚魂動魄[jīng hún dòng pò]

【解釋】形容十分恐懼。

【出處】清·陳確《示兒帖》:“《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讀《易》至此,未嘗不驚魂動魄,心膽墮地也。”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72回:“眾妖婦久知冷于冰名姓,聽了這三個字,無不驚魂動魄。”

【第24句】:驚師動眾[jīng shī dòng zhòng]

【解釋】師:眾人。比喻驚動很多人來做一件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只怕燕窩我們家里還有,與你送幾兩。每日叫丫頭們就熬了,又便宜,又不驚師動眾的。”

【示例】對付三個手無寸鐵的老人,何必這樣驚師動眾! ——季羨林《牛棚雜憶》第七節

【第25句】:行師動眾[xíng shī dòng zhòng]

【解釋】謂指揮大軍作戰。

【出處】《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即位之后,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

【第26句】:金風未動蟬先覺[jīn fēng wèi dòng chán xiān jué]

【解釋】金風:指秋風,古代以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秋為金;覺:察覺。秋風還未來到,蟬卻早已察覺。比喻事先覺察到將要發生的變故。

【出處】元·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折:“可知道金風未動蟬先覺,那寶劍得來你怎消?”

【示例】金風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曹伯明錯勘贓記》

【第27句】:撼天動地[hàn tiān dòng dì]

【解釋】撼:搖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于時天震地駭。”《水經注·河水》:“濤涌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示例】戰場上喊殺聲撼天動地。

【第28句】:目動言肆[mù dòng yán sì]

【解釋】指神色不安,語調失常。

【出處】《左傳·文公十二年》:“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

【示例】盡忠目動言肆,滿口糊涂,承暉自知不妙,即辭家廟作遺表,抗論穆延盡忠及左副元帥高琪罪狀。 ——蔡東藩《元史演義》第十二回

【第29句】:聲動梁塵[shēng dòng liáng chén]

【解釋】形容歌聲嘹亮動人。

【出處】漢·劉向《別錄》:“漢興,魯人虞公善雅樂,發聲盡動梁上塵。”

【示例】此刻,我才真正體味到歌唱家那黃鶯出谷、聲動梁塵的神韻。 ——李存葆《祖槐》三

【第30句】:嘩世動俗[huá shì dòng sú]

【解釋】用浮夸的言行去驚動世俗之人。

【出處】宋·曾鞏《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銘》:“其為人,居家孝友,遇人和易質厚,不為聰明技巧以嘩世動俗。”

【第31句】:變動不居[biàn dòng bù jū]

【解釋】指事物不斷變化,沒有固定的形態。

【出處】《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孔穎達疏:“言陰陽六爻更互變動,不恒居一體也。”

【示例】發現和掌握規律,就是從個別中找到了一般,從變動不居的現象中找到了相對穩定的本質。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第32句】:無動為大[wú dòng wéi dà]

【解釋】以不變動為至善。“無為而治”的一種政治主張。

【第33句】:一動不如一靜[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

【解釋】沒有把握或無益的事,還是不做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出處】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孝守幸天竺及靈隱,有僧輝相隨。見飛來峰,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

【示例】一動不如一靜,我們這里就算好人家,別的都容易,最難得的是從小兒一處長大,脾氣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第34句】:嚎天動地[háo tiān dòng dì]

【解釋】大聲哭叫。形容極端悲痛。亦作“嚎天喊地”。

【出處】《紅樓夢》第六八回:“鳳姐兒滾到尤氏懷里,嚎天動地,大放悲聲。”

【示例】里邊丈母嚎天喊地的哭。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第35句】:通幽動微[tōng yōu dòng wēi]

【解釋】通曉、洞察幽深而細微的道理。同“通幽洞微”。

【出處】《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推五岳即須臾,制約宇宙,造化之內,無人可皆,通幽動微。”

【第36句】:舉錯動作[jǔ cuò dòng zuò]

【解釋】舉錯:措施。指舉止行動。

【出處】《漢書·匡衡傳》:“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

【第37句】:此動彼應[cǐ dòng bǐ yīng]

【解釋】這里發動,那里響應。

【出處】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腦筋于耳目手足,此動彼應,頃刻而成。”

【第38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bīng mǎ wèi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解釋】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出處】林占財《森林中的遠征》:“他很同情地說道:'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么走這么遠的路!”

【示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千萬人民除了保證前線軍需彈藥糧草的供應處,還不顧一切艱苦,熱情地轉運與看護傷員。 ——張震《英明的預見,正確的戰役方針》

【第39句】:心動神馳[xīn dòng shén chí]

【解釋】心神向往。形容思慕之情不能自持。

【出處】宋·歐陽修《祭社公文》:“系官在朝,心往神馳,送不臨穴,哭不忘帷。”

【示例】牌價窺見韓生之后,心動神馳,眠思夢想。深沈朱戶,寂寂無聊,轉輾繡衾,凄凄不寐。 ——明·陸彩《懷香記·蘭閨復命》

【第40句】:不可動搖[bù kě dòng yáo]

【解釋】形容極其堅定、牢固。

【示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第41句】:哄動一時[hōng dòng yī shí]

【解釋】在一個時期內驚動很多人。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這哄動一時的事件,經過了一通空論,已經漸漸冷落了。”

【示例】這件事曾經哄動一時。

【第42句】:靜如處女,動如脫兔[jìng rú chǔ nǚ,dòng rú tuō tù]

【解釋】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出處】《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第43句】:感天動地[gǎn tiān dòng dì]

【解釋】使蒼天和大地為之感動。形容誠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無情天地受感動。形容冤屈極大。

【出處】《列子·黃帝篇》:“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豈但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

【示例】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誠之神,感天動地。 ——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

【第44句】: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

【解釋】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示例】《醒世姻緣》第51回:“我程謨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你休要趕盡殺絕了。”

【第45句】:地動山搖[dì dòng shān yáo]

【解釋】地震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斗爭激烈。

【出處】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奏議集·一二·論修河第一狀》:“臣恐地動山搖,從此災禍自此而始。”

【示例】鼓角大鳴,地動山搖。 ——宋·吳曾《能改齋漫筆》卷二

【第46句】:無動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

【解釋】衷:內心。心里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以至頂到如今,偏偏碰著這位制軍是不輕容易見客的,他見也好,不見也好,便也漠然無動于中了。”

【示例】面對集體財產遭到大火的威脅,我們怎么能無動于衷呢?

【第47句】:興事動眾[xīng shì dòng zhòng]

【解釋】指運用大批人力。

【出處】《呂氏春秋·季夏紀·制樂》:“今故興事動眾,以增國城,其可以移之乎?”

【第48句】:興役動眾[xīng yì dòng zhòng]

【解釋】役:勞役。指運用大批人力。

【出處】宋·歐陽修《反對堵口回河疏》:“比年以來,興役動眾,勞民費財,不精謀慮于厥初,輕信利害之偏說,舉事之始,既已倉皇,群議一搖,尋復悔罷。”

【第49句】:持刀動杖[chí dāo dòng zhàng]

【解釋】持:拿;杖:木棒。用以指動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4回:“誰鬧來著?你先持刀動杖的鬧起來,倒說別人鬧。”

【示例】大家都不要持刀動杖的,有話好好說。

【第50句】:威動海內[wēi dòng hǎi nèi]

【解釋】威:威力;動:震動;海內:四海之內,指天下。威力震動天下。形容威力很大。

【出處】《荀子·強國》:“威動海內,強殆中國。”

【示例】大王起于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 ——《漢書·高帝紀》

【第51句】:起兵動眾[qǐ bīng dòng zhòng]

【解釋】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華敷傳》:“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第52句】:驚天動地[jīng tiān dòng dì]

【解釋】驚:驚動;動:震撼。使天地驚動。形容某個事件的聲勢或意義極大。

【出處】唐·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示例】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覺轟轟烈烈,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來,功垂竹帛,世享榮華。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一回

【第53句】:驚群動眾[jīng qún dòng zhòng]

【解釋】比喻驚動很多人來做一件事。同“驚師動眾”。

【出處】明·袁宏道《與黃平倩書》:“凡事只平常去,不必驚群動眾。”

【第54句】:驚心動魄[jīng xīng dòng pò]

【解釋】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出處】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上:“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示例】只聽跑上幾個人去,把欏子往地下一摔,霍綽的一聲,驚心動魄。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六回

【第55句】:感天地,動鬼神[gǎn tiān dì,dòng guǐ shén]

【解釋】感:感動。感動天地,使鬼神為之哭泣。形容事跡或文藝作品感人至深。

【出處】清·黃宗羲《陳葦庵年伯詩序》:“向令風雅而不變,則詩為之道,狹隘而不及情,何以感天地而動鬼神乎?”

【第56句】:傷筋動骨[shāng jīn dòng gǔ]

【解釋】本指身受重傷。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損害。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打得來傷筋動骨,更疼似懸頭刺股。”

【示例】此等結束甚妙,生旦相見不十分吃力,相會亦不曾吃力,到底不曾傷筋動骨。 ——明·周朝俊《紅梅記·總評》

【第57句】:地動山摧[dì dòng shān cuī]

【解釋】地震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斗爭激烈。同“地動山搖”。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祭了,發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霧暗,地動山摧。兵行唅啼,人倫凄愴。”

【第58句】:感心動耳[gǎn xīn dòng ěr]

【解釋】感心:心受感動;動耳:悅耳。形容音樂極其感動人。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回腸傷氣。”

【第59句】:興師動眾[xīng shī dòng zhòng]

【解釋】興:發動;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處】《吳子·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示例】既然怕興師動眾,不如不養活這些閑人了!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第60句】:行動坐臥[xíng dòng zuò wò]

【解釋】泛指人的舉止和風度。

【示例】一個人的行動坐臥可以看出他的修養如何。

【第61句】:興工動眾[xīng gōng dòng zhòng]

【解釋】興:發動。指運用大批人力。

【出處】宋·鄭興裔《請罷建康行宮疏》:“臣愚無似,竊以為人工動眾,有大不便于今日者。”

【示例】興工動眾不數旬,而中佛三殿,巍巍乎倏忽改觀;移修天王一殿,昭昭乎煥然一新。 ——清·谷旦《重修勒建寺碑記》

【第62句】:甄心動懼[zhēn xīn dòng jù]

【解釋】敬慎而保持警惕。

【出處】《逸周書·道法》:“甄心動懼日頃。”

【示例】《文獻通考·經籍五》:“獨頃公有賂王請命之事,其謚又為甄心動懼之名,如漢諸侯王必其嘗以罪謫,然后加以此謚,以是意其必有棄賢用佞之失。”

【第63句】:毫不動搖[háo bù dòng yáo]

【解釋】絲毫也不會改變意志。

【出處】毛澤東《愚公移山》:“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

【示例】面對豐厚的物質誘惑,她的心毫不動搖。

【第64句】:一波才動萬波隨[yī bō cái dòng wàn bō suí]

【解釋】指一波方動,萬波隨之而起。比喻事情開端后的不斷發展變化。

【出處】宋·惠洪《冷齋夜話·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示例】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隨。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金·元好問《論詩》詩之二二

【第65句】:名動天下[míng dòng tiān xià]

【解釋】動:震動。名聲震動天下。形容人聲名顯赫。

【出處】明·焦竑《玉堂叢語·文學》:“年十七八,已名動郡邑間,比登進士,遂名動天下。”

【第66句】:貫微動密[guàn wēi dòng mì]

【解釋】貫、洞:貫通,通達;微、密:事物最微小、最細密之處。能看到事物的最小最隱密之處。形容對事物觀察認識得非常透徹深入。

【出處】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于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面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第67句】:興戎動眾[xīng róng dòng zhòng]

【解釋】興:發動;戎:軍隊;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處】《吳子·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示例】興戎動眾,為國大事。王者制以取重,人臣理不得專,故設此法以防之。 ——唐·孫奭《律音義·擅興》

【第68句】:牽一發而動全身[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

【解釋】牽動一根頭發就會涉及整個身體。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出處】宋·蘇軾《成都大悲閣記》:“吾頭發不可勝數,而身之毛孔亦不可勝數,牽一發而頭為之動,撥一毛而身為之變,然則發皆吾頭,而毛孔皆吾身也。”

【示例】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 ——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

【第69句】:不動聲色[bù dòng shēng sè]

【解釋】聲:言談;色:臉色。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形容非常鎮靜。

【出處】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示例】他也不動聲色,勤勤慎慎辦他的公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

【第70句】:轟動一時[hōng dòng yī shí]

【解釋】形容在一個時期里到處傳播,影響很大。

【出處】魯迅《馬上日記》:“治好了走出,沒有知道,死掉了抬出,就轟動一時了。”

【示例】轟動一時的義和團運動被他平息了。

【第71句】:甜蜜動聽[tián mì dòng tīng]

【解釋】悅人的甜美。

【示例】我喜歡她那甜蜜動聽的歌聲。

【第72句】:冷血動物[lěng xuè dòng wù]

【解釋】體溫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比喻缺乏感情、對人對事冷漠的人。

【出處】錢鐘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

【示例】我不喜歡冷血動物。

【第73句】:百動不如一靜[bǎi dòng bù rú yī jìng]

【解釋】指多動不如靜待有效。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四回:“你去了,我又尋思,百動不如一靜的。”

【第74句】:太歲頭上動土[tài suì tóu shàng dòng tǔ]

【解釋】舊時迷信,認為太歲每年所在方位為兇方,這一年如在這一方位動土建筑,便要發生禍事。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出處】漢·王充《論衡·難歲篇》:“移徒法日:'徒抵太歲兇,伏太歲亦兇’。”

【示例】駙馬現掌兵權,殺人如同兒戲,庶民無不危懼,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四回

【第75句】:興兵動眾[xīng bīng dòng zhòng]

【解釋】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同“興師動眾”。

【出處】《吳子·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漢·張竦《為劉嘉作奏稱莽功德》:“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

【示例】那廝見了,不歐個死,也有九分沒氣。他必然興兵動眾,拼命而來,當如何對付他,愿聞眾位妙策。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九十四回

【第76句】:鹓動鸞飛[yuān dòng luán fēi]

【解釋】鹓、鸞在傳說中都是瑞鳥。比喻高貴的人。

【示例】鹓動鸞飛一詞很少在現代漢語中出現。

【第77句】:殷天動地[yǐn tiān dòng dì]

【解釋】殷:震動。震天動地,形容聲音很大。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車騎雷起,殷天動地。”

【第78句】:生動活潑[shēng dòng huó pō]

【解釋】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活躍。

【出處】郭沫若《關于文風問題》:“要是句子短些,章節短些,文章就生動活潑。”

【示例】我喜歡生動活潑的孩子。

【第79句】:聳動聽聞[sǒng dòng tīng wén]

【解釋】聳:通“悚”,驚動。夸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職臣在憲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風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風旨。’固已聳動聽聞矣。”

【第80句】:輕動干戈[qīng dòng gān gē]

【解釋】輕:輕率;干戈:古代兵器。輕率地動武挑起戰爭。

【出處】《舊唐書·蕭俛傳》:“如或縱肆小忿,輕動干戈,使敵人怨結,師出無名,非惟不勝,乃自危之道也。”

【示例】我徒弟縱有手段,決不敢輕動干戈。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七回

【第81句】:勞師動眾[láo shī dòng zhòng]

【解釋】勞:疲勞,辛苦;師、眾:軍隊;動:出動,動員。原指出動大批軍隊。現指動用很多人力。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一回:“長兄,不必勞師動眾,他自然盡絕,也使旁人知我等妙法無邊。——不動聲色,令周兵六十萬余人自然滅絕。”

【示例】為了這一點點小么魔,便鬧的勞師動眾,未免過于荒唐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八回

【第82句】:抬手動腳[tái shǒu dòng jiǎo]

【解釋】一抬手,一動腳。也指打人。

【示例】但是一想到就要會見的是一位高品人物,不免心情緊張,走起路來,抬手動腳都顯得僵硬。 ——劉紹棠《狼煙》十三

【第83句】:發威動怒[fā wēi dòng nù]

【解釋】發威風,動怒氣。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你們太鬧的不象了,他是個姑娘家,不肯發威動怒。”

【第84句】:掀天動地[xiān tiān dòng dì]

【解釋】形容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同“掀天揭地”。

【出處】宋·辛敩《寇忠愍詩集后序》:“萊公兩朝大臣,勛業之盛,掀天揭地。”

【示例】戎馬掀天動地來,荊襄一路哭聲哀。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二

【第85句】:大動干戈[dà dòng gān gē]

【解釋】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示例】剛才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大動干戈,用兵征剿。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体育课被老师做了一节课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 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HUGEBOOBS熟妇大波霸|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大叫太大太爽受不了| 美女爽到尿喷出来| 一级特黄女**毛片|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好男人好资源影视在线| 理论亚洲区美一区二区三区| katsumi精品作品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大胸年轻的搜子4理论| 欧美综合婷婷欧美综合五月| 18禁无遮挡羞羞污污污污免费| 亚洲爱情岛论坛| 国产白浆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野外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 太大了阿受不了好爽小说| 欧美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成人免费在线看片|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 aa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激情视频| 好男人资源免费手机在线观看| 毛片a级三毛片免费播放| 韩国资源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东北女人下面痒大叫|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国产chinese男同志movie外卖|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日本视频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