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殄”的成語(6個)
本文整理了“殄”在中間的成語6個。及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殄”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誤國殄民[wù guó tiǎn mín]
【解釋】給國家人民帶來禍害。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貪繆之相,誤國殄民,逐之已晚。”
【第2句】:暴殄天物[bào tiǎn tiān wù]
【解釋】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出處】《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示例】既有許多值錢有東西,任人作踐了,也似乎暴殄天物。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第3句】:辱國殄民[rǔ guó tiǎn mín]
【解釋】使國家受辱,人民遭殃。同“辱國殃民”。
【出處】明·劉基《春秋明經(jīng)·公子結(jié)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他日西鄙之伐,辱國殄民,果誰之所致乎!”
【第4句】:邦國殄瘁[bāng guó tiǎn cuì]
【解釋】殄:盡,絕;瘁:病。形容國家病困,陷于絕境。
【出處】《詩經(jīng)·大雅·瞻印》:“人之云亡,邦國殄瘁。”
【示例】寧使人材蟄伏,邦國殄瘁,而必不可使一黨不居于勢要者。 ——清·章炳麟《致張繼、于右任書》
【第5句】:人之云亡,邦國殄瘁[rén zhī yún wáng,bāng guó tiǎn cuì]
【解釋】人:賢人;云:助詞;亡:失去;殄瘁:病困。賢人死亡了,國事危殆。舊時用來懷念那些身系國家安危的賢人。
【出處】《詩經(jīng)·大雅·瞻仰》:“人之云亡,邦國殄瘁。”
【示例】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吾既不復(fù)能言,安用此默默生乎! ——《晉書·劉聰載記》
【第6句】:誅兇殄逆[zhū xiōng tiǎn nì]
【解釋】誅:殺死;殄:滅絕;逆:叛逆。討伐消滅作惡叛亂的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示例】圣人誅兇殄逆,濟人寧亂,必資刑殺,以清天下。(唐·陳子昂《請措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