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的”的成語(31個)
本文整理了的的確確、沒有說的、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等含“的”的成語31個,其中“的”開頭的成語2個,“的”結尾的成語8個,“的”在中間的成語21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的”開頭的成語【第1句】:的的確確[dí dí què què]
【解釋】指真實的,毫無疑問。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他還是的的確確的一位候補縣太爺呢,還是個老班子,不然,早就補了缺了。”
【示例】她是的的確確有話要對我講,還是句對我生死攸關的話。 ——王朔《空中小姐》
【第2句】:的一確二[dí yī què èr]
【解釋】形容明明白白,確確實實。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怕不待的一確二,早招承死罪無辭。”
【示例】這是的一確二的事情。
“的”結尾的成語【第1句】:沒有說的[méi yǒu shuō de]
【解釋】指沒有可以指責的缺點。或指不成問題,沒有申說的必要。
【示例】他思想進步,工作積極,真是沒有說的。
【第2句】:眾怨之的[zhòng yuàn zhī dì]
【解釋】眾人怨恨的目標。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一回:“可見得我們就這大關的事不是好事,我這當督檢的,還是眾怨之的呢。”
【第3句】:眾矢之的[zhòng shǐ zhī dì]
【解釋】矢:箭;的:箭靶的中心。眾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擊的對象。
【出處】清·李漁《義士李倫表傳》:“是此四孤者,實為眾射之地。”
【示例】語堂為提倡語錄體,在此幾成眾矢之的。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
【第4句】:一發破的[yī fā pò dì]
【解釋】發:射出;的:箭靶的中心。一箭就射中箭靶中心。比喻一下子就擊中目標或一句話就擊中要害。
【出處】《晉書·王濟傳》:“愷亦自恃其能,令濟先射,一發破的。”
【第5句】:集矢之的[jí shǐ zhī dì]
【解釋】集矢,指箭射中目標。比喻眾人所指責的對象。
【出處】《左傳·襄公二年》:“鄭成公疾,子駟請息肩于晉。公曰:'楚君以鄭故,親集矢于其目。’”李大釗《國情》:“自《臨時約法》為集矢之的,而世之談國情者眾。”
【示例】今日為國民集矢之的,喧傳其為賣國賊者,不外曹也,章也,陸也。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章宗祥之返國》
【第6句】:一語破的[yī yǔ pò dì]
【解釋】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話就說中要害。
【出處】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品藻類》:“此跋論東坡,語語破的。”
【示例】倒是“忠孝不能兩全”真正一語破的了。 ——聞一多《家庭主義與民族主義》
【第7句】:一語中的[yī yǔ zhōng dì]
【解釋】一句話就說中要害。同“一語破的”。
【出處】馬南邨《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這是把虛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態度,真可謂一語中的,抓住了要害。”
【示例】王朔《你不是一個俗人》:“'還得屬馮先生,一語中的。’丁小魯笑問美萍:'還走的動道么?’”
【第8句】:一言中的[yī yán zhōng dì]
【解釋】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話正好射中箭靶。比喻一句話就說到關鍵的地方。
【出處】《中國現在記》第一回:“你做折子須要在此等地方著想,保管你一言中的,上頭不能不準。”
“的”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yǎ zǐ chī huáng lián,shuō bù chū de kǔ]
【解釋】黃連:中藥,味苦。啞巴吃了黃連,嘴里說不出來。比喻有苦難言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八回:“只苦我國不知地理,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第2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bān qǐ shí tóu zá zì jǐ de jiǎo]
【解釋】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卻害了自己
【出處】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這在物理上叫'變壓器效應’,在俗話上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任你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示例】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讓他哭笑不得
【第3句】:搬石頭砸自己的腳[bān shí tóu zá zì jǐ de jiǎo]
【解釋】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卻害了自己。
【示例】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卻害了自己。
【第4句】:天下無不散的宴席[tiān xià wú bù sàn de yàn xí]
【解釋】事情總會有終結,熱鬧場面不會持續太久。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三娘子,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第5句】:冰解的破[bīng jiě dì pò]
【解釋】冰凍融解,箭靶射中。比喻問題解決,障礙消除。
【出處】清·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乾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第6句】:無的放矢[wú dì fàng shǐ]
【解釋】的:靶心;矢:箭。沒有目標亂射箭。比喻說話做事沒有明確目的,或不切合實際。
【出處】清·梁啟超《中日交涉匯評》:“吾深望西國當局者聲明一言以解眾惑,如是,則吾本篇所論純為無的放矢,直拉雜摧燒之可耳。”
【示例】不是有的放矢,而是無的放矢。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第7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yán luó wáng miàn qián xū méi fàng huíde guǐ]
【解釋】人死后就不會復活。比喻到手的錢不會再退出來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第8句】:強扭的瓜不甜[qiǎng niǔ de guā bù tián]
【解釋】比喻強人所難,非兩廂情愿而辦成的事情不可能美滿。
【出處】明·劉效祖《詞臠·滿庭芳》:“相思病染,前生欠少,今世加添。無明烈火心頭焰,恨蹙眉尖。霹靂性生來好閃,強扭瓜到底難甜。”
【示例】王朔《誰比誰傻多少》:“強扭的瓜不甜,我等你想通了——過這村可沒這店了。”
【第9句】:切近的當[qiē jìn de dāng]
【解釋】①恰切得當。②指意淺語實。
【第10句】:移的就箭[yí dì jiù jiàn]
【解釋】移動箭靶靠近箭。比喻曲意遷就。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書志》:“移的就箭,曲取相諧。”
【第11句】:舊的不去新的不來[jiù de bù qù xīn de bù lái]
【解釋】舊的沒有了,只好被迫去買新的,壞事變成了好事。
【示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也是一件好事。
【第12句】:蒼蠅不抱沒縫的蛋[cāng yíng bù bào méi féng de dàn]
【解釋】形容自身不正,壞事才會找到頭上。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蒼蠅不抱沒縫的雞蛋’,雖然這柳家的沒偷,到底有些影兒,人才說他。”
【第13句】:扶不起的阿斗[fú bù qǐ de ā dǒu]
【解釋】阿斗: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阿斗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
【示例】他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第14句】:有的放矢[yǒu dì fàng shǐ]
【解釋】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對準靶子。比喻說話做事有針對性。
【出處】宋·葉適《水心別集·十五·終論》:“論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挾弓注矢以從之。”
【示例】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怎樣互相聯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
【第15句】: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quán tóu shàng zhàn de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e mǎ]
【解釋】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
【出處】元·李文蔚《燕青捕魚》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的老婆。”
【第16句】:遠來的和尚會念經[yuǎn lái dé hé shàng huì niàn jīng]
【解釋】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示例】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你們就犯了大錯
【第17句】:得勝的貓兒歡似虎[dé shèng de máo ér huān sì hǔ]
【解釋】形容由于取得了勝利而得意忘形,自以為了不起。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一回:“古人云:'得勝的貓兒歡似虎’也,只倚著強能,更不察來人的意思。”
【第18句】:沒嘴的葫蘆[méi zuǐ dé hú lú]
【解釋】沒有嘴的葫蘆。比喻不善言談或說話很少的人。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渾身是口怎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
【第19句】:熱鍋上的螞蟻[rè guō shàng de mǎ yǐ]
【解釋】形容心里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回:“溜進容府,往那夾道中屋子里來等著,熱鍋上螞蟻一般。”
【示例】把個趙氏在屏風后急的象熱鍋上的螞蟻,見眾人都不說話,自己隔著屏風請教大爺,數說這些從前已往的話。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
【第20句】: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bān qǐ shí tóu dǎ zì jǐ de jiǎo]
【解釋】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出處】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示例】他這樣做無疑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第21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iā jiā yǒu běn nán niàn de jīng]
【解釋】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難處與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