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王”的成語大全(95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王貢彈冠、敗寇成王、富埒王侯等含“王”的成語95個,其中“王”開頭的23個,“王”結尾的20個,“王”在中間的5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王”開頭的成語
【第1句】:王貢彈冠[wáng gòng dàn guàn]
【解釋】王:漢代王吉字子陽。貢:即貢禹。彈冠:拂去冠上的塵埃,喻將出來作官。比喻好朋友進退相隨,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類相慶。亦作“王陽在位,貢公彈冠”。
【出處】《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取舍同也。”
【示例】蕭朱結綬,王貢彈冠。 ——唐·李翰《蒙求》
【第2句】:王佐之材[wáng zuǒ zhī cái]
【解釋】佐:輔助。指有輔佐帝王創業治國的才能。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贊》:“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加。”
【第3句】:王侯將相[wáng hóu jiàng xiàng]
【解釋】泛指封建社會中位尊、祿厚、權重、勢大的貴族。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示例】王侯將相,豈有種乎。 ——清·鄭燮《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舍弟墨》
【第4句】:王謝風流[wáng xiè fēng liú]
【解釋】王謝:王導、謝安,六朝時金陵王氏、謝氏為望族;風流:有建樹。泛指高門望族中世代出有影響的人物并有功業傳世。
【出處】王謝:王導、謝安,六朝時金陵王氏、謝氏為望族;風流:有建樹。泛指高門望族中世代出有影響的人物并有功業傳世。
【第5句】:王法無情[wáng fǎ wú qíng]
【解釋】王法:封建時代稱國家法律。國家的法律是不講情面的。
【出處】元·鄭廷玉《后庭花》第四折:“這兩個都不待秋后取決,才見的官府內王法無情。”
【示例】王法無情,地獄難免,十余年戒行,一旦成灰,徒貽話靶。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第八回
【第6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wáng zǐ fàn fǎ,yǔ shù mín tóng zuì]
【解釋】王子:借指有權勢的人;庶民:平民百姓。有權勢的人犯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眾人都說哪里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是因奸殺命的事,既犯到官,還有活命的吧?”
【第7句】:王室如毀[wáng shì rú huǐ]
【解釋】王室:指周王朝;毀:焚燒。原指西周王朝遭犬戎之難,如火燒毀。后泛指封建王朝瀕于滅亡。
【出處】《詩經·周南·汝墳》:“魴魚赪尾,王室如毀。”
【示例】王室如毀,生人多殪。 ——唐·王勃《倬彼我系》
【第8句】:王孫公子[wáng sūn gōng zǐ]
【解釋】舊時貴族、官僚的子弟。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示例】從來仕宦官員,王孫公子,要討美妾的都到廣陵郡來揀擇聘娶。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第9句】:王佐之才[wáng zuǒ zhī cái]
【解釋】佐:輔佐。輔佐帝王成就大業的才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贊》:“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回。”
【示例】當朝一見,許其王佐之才,行路相逢,知其美人之贈。 ——唐·楊炯《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
【第10句】:王公大人[wáng gōng dà rén]
【解釋】國君重臣。后泛指高官貴人。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后不能行之。”
【示例】清·龔自珍《明良論一》:“富貴者,天所以待王公大人君子。”
【第11句】:王子犯法,庶民同罪[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
【解釋】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王法對于王子、平民是一樣的。
【出處】《野叟曝言》第六七回:“眾人都道說那里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是因奸殺命的事,既犯到官,還有活命的嗎。”
【示例】老話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他們不過是哺退鄉紳,怎敢日清日白便把人打死! ——《何典》第九回
【第12句】:王公貴戚[wáng gōng guì qī]
【解釋】泛指皇親國戚。
【出處】《宣和畫譜·李成》:“其后王公貴戚皆馳書致幣,懇請者不絕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第13句】:王公貴人[wáng gōng guì rén]
【解釋】泛指達官貴人。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后不能行之。”
【第14句】:王司敬民[wáng sī jìng mín]
【解釋】王:君主;司:主持。君王主持國家的職責在于尊重老百姓。
【出處】《尚書·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
【第15句】:王楊盧駱[wáng yáng lú luò]
【解釋】指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擅長詩文,對初唐文學革新有貢獻。
【出處】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示例】等他再謁的時候,把他那刻的詩集要來看看,真真是李杜復生,再休提甚么王楊盧駱。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
【第16句】:王陽在位,貢公彈冠[wáng yáng zài wèi,gòng gōng tán guān]
【解釋】王:漢代王吉;貢:貢禹;彈冠:拂去冠上的灰塵。比喻好朋友進退相隨,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類相慶。
【出處】《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取舍同也。”
【第17句】:王八羔子[wáng bā gāo zǐ]
【解釋】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9回:“吳二浪子那個王八羔子,我們在牢里的時候,他同賈大妮子天天在一塊兒。”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9回:“吳二浪子那個王八羔子,我們在牢里的時候,他同賈大妮子天天在一塊兒。”
【示例】怕什么?屁的事也沒!看他金家這群王八羔子怎放人!你正大光明來竄門子,誰家的龜兒子看見你和我睡覺了?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50章
【第18句】:王顧左右而言他[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解釋】指離開話題,回避難以答復的問題。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第19句】:王祥臥冰[wáng xiáng wò bīng]
【解釋】王祥臥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出處】你孝順似那~。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三折
【示例】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三折:“你孝順似那王祥臥冰。”
【第20句】:王孫貴戚[wáng sūn guì qī]
【解釋】泛指皇親國戚。同“王公貴戚”。
【出處】《群音類選·好事近·游春》:“覷雕鞍駿馬,會王孫貴戚,謾把金尊倒,有時節沉醉花前,把金丸墜落飛鳥。”
【第21句】:王后盧前[wáng hòu lú qián]
【解釋】指詩文齊名。
【出處】《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烱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示例】郁達夫《聞楊云史先生之訃》詩:“江東渭北縈懷久,王后盧前位置難。”
【第22句】:王道樂土[wáng dào lè tǔ]
【解釋】王道:統治者治理國家應遵循的道理;樂土:安樂的土地。指施行仁政,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百姓安居樂業。
【示例】他竟然大肆宣稱:茫茫草原本來是“大東亞共榮圈”內的一片“王道樂土”。 ——馮苓植《雪駒》第十七章
【第23句】:王室鞅掌[wáng shì yāng zhǎng]
【解釋】鞅:古代用馬拉車時安在馬脖子上的皮套子;鞅掌:儀容不整,指事多,無瑕整理儀容。舊時比喻公務繁忙。
“王”結尾的成語
【第1句】:敗寇成王[bài kòu chéng wáng]
【解釋】失敗者淪為草寇,成功的人稱王稱帝。
【出處】柳亞子《題莽男兒'說部’為陳巢男作》:“敗寇成王誰定論?恩牛怨李此旁觀。”
【第2句】:圣帝明王[shèng dì míng wáng]
【解釋】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稱歷代英明的帝王。
【出處】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漢興,去圣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
【示例】自古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各令所在長吏以禮致祭。 ——唐陸贄《貞元九年冬至大禮赦制》
【第3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shè rén xiān shè mǎ,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解釋】比喻要先抓住或處理主要問題。
【出處】比喻要先抓住或處理主要問題。
【示例】唐·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第4句】:稱帝稱王[chēng dì chēng wáng]
【解釋】帝:帝王;王:君王。比喻憑借勢力,飛揚跋扈,獨斷專行,狂妄自大。
【出處】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示例】稱帝稱王非一個,國家不可便無孤。 ——宋·劉克莊《魏志》詩
【第5句】:內圣外王[nèi shèng wài zhǔ]
【解釋】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處】《莊子·天下》:“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示例】堯夫內圣外王之學也。 ——《宋史·邵雍傳》 ——河南程顥初侍其父,識雍,議論終日,退而嘆
【第6句】:擒賊先擒王[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解釋】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關鍵。
【出處】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示例】擒賊先擒王,把主使人拿住,學生自然就老實了。 ——老舍《且說屋里》
【第7句】:擒賊擒王[qín zéi qín wáng]
【解釋】擒:抓,捉。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出處】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示例】所謂擒賊擒王,這就是辦事的訣竅。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第8句】:當刑而王[dāng xíng ér wáng]
【解釋】謂先經受磨難而后飛騰黃達。
【出處】《漢書·黥布傳》:“少時客相之,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示例】我爹爹是個大儒,指望立身行道;今遭此患難,那有出頭之日。這時節難道是當刑而王? ——明·沈鯨《雙珠記·僧榻傳音》
【第9句】:天無二日,民無二王[tiān wú èr rì,mín wú èr wáng]
【解釋】天上不能同時有兩個太陽,老百姓不能同時有兩個君主。比喻事物統于一,不能兩大并存。常比喻一國不能有兩個國君。
【出處】《孟子·萬章上》:“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可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示例】古人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你為什么定要和我對抗? ——郭沫若《女神·天狗》
【第10句】:山中無好漢,猢猻稱霸王[shān zhōng wú hǎo hàn,hú sūn chēng bà wáng]
【解釋】俗語,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當主要角色。同“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第11句】:千乘之王[qián shèng zhī wáng]
【解釋】千:極言其多。指天子。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夫千乘之王。”
【第12句】:牛皮大王[niú pí dà wáng]
【解釋】牛皮:指虛套的話。指會吹噓而不干實事的人。
【示例】他堪稱公司里的牛皮大王。
【第13句】:人多成王[rén duō chéng wáng]
【解釋】人多勢力大就可以當首領。
【出處】明·羅懋登《三保太監下西洋記》第七十七回:“人多成王,怕他什么?”
【示例】你們不說他壞,八路就認得他?人多成王,這道理明白不明白?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四十三
【第14句】: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shān zhōng wú lǎo hǔ,hóu zi chēng dài wáng]
【解釋】俗語。比喻沒有出色的人才,差一些的就充當主要角色。
【第15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tiān wú èr rì,tǔ wú èr wáng]
【解釋】日:太陽;土:國土。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王。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坊記》:“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第16句】:二帝三王[èr dì sān wáng]
【解釋】二帝: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昔在二帝三王……財足以奉郊廟、御賓客,充庖廚而已。”
【示例】如吾徒者,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
【第17句】:占山為王[zhàn shān wéi wáng]
【解釋】占:占據,霸占;王:統治者。占據山頭,自稱為王。比喻獨霸一方,稱王稱霸。
【出處】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69回:“第二件是我也不占山為王,不過是與你比并武藝,也就算完了。”
【示例】他想占山為王,控制這一領域。
【第18句】:南面稱王[nán miàn chēng wáng]
【解釋】南面:古代帝王臨朝坐北朝南。指稱王稱帝。
【出處】《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信能右折燕齊,左振扶桑,凌轢沙漠,南面稱王。”
【第19句】:混世魔王[hùn shì mó wáng]
【解釋】《西游記》中的一個妖怪。比喻擾亂世界、給人們帶來嚴重災難的人。有時也指成天吃喝玩樂、到處胡鬧的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示例】曹操決不是一個以殘破天下為樂的混世魔王。
【第20句】: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shān shàng wú lǎo hǔ,hóu zǐ chēng dà wáng]
【解釋】俗語,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當主要角色。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冷眼觀》第十四回:“靠著老子做過上海道,在城里面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弄慣了的脾氣,陪著朋友來吃臺把酒,就像是連四塊下腳錢都是冤枉花的。”
【示例】這真是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有什么辦法呢?
“王”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富埒王侯[fù liè wáng hóu]
【解釋】埒:同等。富有的程度與國王諸侯相當。形容非常富有。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淮書》:“故吳諸侯也,以郡山鑄錢,富埒天子。”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云散》:“對胡雪巖富埒王侯的生活起居,一向持有極深的成見。”
【第2句】:張王李趙[zhāng wáng lǐ zhào]
【解釋】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一般人。
【出處】《梁書·儒林傳·范縝》:“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
【示例】俚語有張王李趙之語,猶言是何等人,無足掛齒牙之意也。宣和間,張子能、王履道、李士美、趙圣從俱在政府,是時張王李趙之語,喧于朝野,聞者莫不笑之。 ——宋·朱弁《
【第3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yán luó wáng miàn qián xū méi fàng huíde guǐ]
【解釋】人死后就不會復活。比喻到手的錢不會再退出來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第4句】:一王之法[yī wáng zhī fǎ]
【解釋】一王:一代王朝;法:標準。一個時代的規范。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
【第5句】: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
【解釋】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示例】《醒世姻緣》第51回:“我程謨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你休要趕盡殺絕了。”
【第6句】:霸王別姬[bà wáng bié jī]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示例】不是有一出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第7句】:素王之業[sù wáng zhī yè]
【解釋】素王:舊稱孔子有德無位,故稱素王。舊指孔子刪訂《春秋》的事業。
【出處】漢·王充《論衡·定賢》:“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于《春秋》。然則桓君山素丞相之跡,存《新論》者也。”
【示例】此二十篇,尋其條理,求其恉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業備焉。 ——《清史稿·宋翔鳳傳》
【第8句】:霸王風月[bà wáng fēng yuè]
【解釋】比喻用粗暴的態度對待幽雅的事情。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今主上催花,與眾不同,純用火攻,可謂“霸王風月”了。”
【第9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
【解釋】溥:通“普”,普遍,全。蒼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轄地。指大一統思想。
【出處】《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第10句】:圖王霸業[tú wáng bà yè]
【解釋】圖:謀求;霸業:稱霸。指謀求稱王稱霸。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3回:“你這廝只是睦州一伙村夫,量你有甚福祿,妄要圖王霸業,不如及早投降,免汝一死。”
【示例】圖王霸業非我愿,孝義堂前集眾英。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5回
【第11句】:恥居王后[chǐ jū wáng hòu]
【解釋】指在文名上恥于處在不及己者之后。
【出處】《新唐書·文藝傳上·王勃》:“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杰’。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示例】河岳精靈絕代夸,恥居王后論詩家。 ——清金農《游午亭山邨陳文貞公居里》詩
【第12句】:獨立王國[dú lì wáng guó]
【解釋】指抵制或不服從上級領導的行政區域或單位。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8章:“所謂政治分會與北洋軍閥的巡閱使毫沒有區別,目的在于割據一方,形成獨立王國。”
【示例】我希望有一個獨立王國。
【第13句】:買王得羊[mǎi wáng dé yáng]
【解釋】①指想買王獻之字,卻得到了羊欣的字。意為差強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畫雖然逼真而終差一等。
【出處】唐·張懷瑾《書斷》:“時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
【示例】或云趙書有疵筆,出俞紫芝手。果爾,所謂買王得羊耳。 ——明·王世貞《十絕句詩畫跋》
【第14句】: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xué chéng wén wǔ yì,huò yú dì wáng jiā]
【解釋】藝:技藝;貨:財物。學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賞識重用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必然見俺二人學業成就,著俺下山,進取功名。”
【第15句】:天王老子[tiān wáng lǎo zǐ]
【解釋】比喻至尊至貴、最有權威的人。
【出處】洪深《五奎橋》第一幕:“今天不要說是周鄉紳,就是你們請出天王老子來,也不中用了。”
【示例】天王老子也擋不住改霞到生寶的草棚屋做媳婦去!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五章》
【第16句】:老王賣瓜[lǎo wáng mài guā]
【解釋】比喻自己稱贊自己的貨色好或本領高強。
【出處】楊嘯《大字報》:“這是我出的大字報呵!那不成了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了嗎?”
【示例】他最愛老王賣瓜了。
【第17句】:天王下界[tiān wáng xià jiè]
【解釋】天王:迷信中的一種天神;下界:從天上來到人間。比喻極其威嚴的吏役。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一回:“若到鄉里愚百姓家,便是天王下界,黑煞神臨凡一般。”
【第18句】:天壤王郎[tiān rǎng wáng láng]
【解釋】天壤:指天地之間,即人世間;王郎:指晉王凝之。天地間竟有這種人。原是謝道蘊輕視其丈夫王凝之的話。后比喻對丈夫不滿意。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示例】道韞文章男不及,偏遇個天壤王郎冤不冤。 ——秋瑾《精衛石·四》
【第19句】:成者為王,敗者為賊[chéng zhě wéi wáng,bài zhě wéi zéi]
【解釋】成:完功,成就;賊:盜賊。指成功了就可以稱王,失敗了就被稱為盜賊。
【出處】魯迅《華蓋集續編·談皇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亂世時,'成者為王,敗者為賊’,平常是一個照例做皇帝,許多個照例做平民。”
【第20句】:成則為王,敗則為賊[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zéi]
【解釋】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三十一回:“單槍獨馬領三軍,成則為王,敗則為賊。”
【示例】他們雖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難填”的古訓,卻很明白“成則為王,敗則為賊”的成語。 ——魯迅《南腔北調集·談金圣嘆》
【第21句】:勤王之師[qín wáng zhī shī]
【解釋】勤王:起兵救援君王;師:軍隊。古時君主受到內亂外患的威脅,其臣子前來救援的軍隊。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求諸侯,莫如勤王。”
【示例】熱河勤王之師三十萬,旦夕可至。眾位放心去做! ——二月河《康熙大帝》四十七
【第22句】:稱王稱霸[chēng wáng chēng bà]
【解釋】王:帝王;霸: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比喻憑借權勢橫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腦自居。
【出處】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宋·汪元量《讀史》:“劉項稱王稱霸,關張無命無功。”
【示例】決不可把自己關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稱王稱霸。 ——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
【第23句】:閻王好見,小鬼難當[yán wáng hǎo jiàn,xiǎo guǐ nán dāng]
【解釋】閻王:傳說中主管地獄的神;小鬼:鬼神的差役。指頭目見面好說話,嘍羅卻難纏。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示例】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當,你得提防點。
【第24句】:成則為王,敗則為虜[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lǔ]
【解釋】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俘虜。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五折:“我成則為王,敗則為虜,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第25句】:為王稱霸[wéi wáng chēng bà]
【解釋】比喻專橫跋扈,蠻不講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你手里又有了錢,離著我們又遠,你就為王稱霸起來,夜夜招聚匪類賭錢,養老婆小子。”
【第26句】:大水沖了龍王廟[dà shuǐ chōng le lóng wáng miào]
【解釋】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識而相互發生了沖突爭端。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七回:“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咧!”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哪曉得大水沖了龍王廟!如今說不得了,只好我說了話不算!”
【第27句】:南面王樂[nán miàn wáng lè]
【解釋】指面向南稱王稱侯,享受王侯之樂。
【出處】《莊子·至樂》:“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示例】盧柟日夕吟花課鳥,笑傲其間,雖南面王樂,亦不是過。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九
【第28句】:振纓王室[zhèn yīng wáng shì]
【解釋】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出處】南朝·陳·沈炯《祭梁吳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彥,振纓王室。”
【第29句】:尊王攘夷[zūn wáng rǎng yí]
【解釋】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國古代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
【出處】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變古時代》:“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喏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第30句】:鵝王擇乳[é wáng zé rǔ]
【解釋】比喻擇其上乘精華。
【出處】水乳同置一器,鵝王僅飲乳汁而留其水。事見《祖庭事苑》卷五。清·錢謙益《與素華禪師書》:“《宗鏡》刪訂,非鵝王擇乳不能具此心眼。”
【示例】鵝王為擇乳,雞粒莫相爭。 ——清·查慎行《鶴雛和院長作》
【第31句】:成王敗寇[chéng wáng bài kòu]
【解釋】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示例】誰都明白成王敗寇的道理。
【第32句】:公子王孫[gōng zǐ wáng sūn]
【解釋】舊時貴族、官僚的子弟。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示例】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六回
【第33句】:目無王法[mù wú wáng fǎ]
【解釋】不把國家的法律放在眼里。指人不受約束地胡作非為。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關系朝廷體統,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贖身的價銀來,目無王法已極。”
【示例】這樣做簡直是目無王法了。
【第34句】:乃心王室[nǎi xīn wáng shì]
【解釋】乃:你的;王室:指朝廷。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愛國。
【出處】《尚書·康王之誥》:“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示例】脫脫乃心王室,大義滅親,今父歿而不克奔訃,為善者不幾于怎乎。 ——《元史·太平傳》
【第35句】:帝王將相[dì wáng jiòn xiàng]
【解釋】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將。指封建時代上層統治者。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示例】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 ——魯迅《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嗎》
【第36句】:大水淹了龍王廟[dà shuǐ yān le lóng wáng miào]
【解釋】龍王廟:管水之神的廟宇。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識而互相之間發生了爭端。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闖王派我來,也只是同你們見見面,交交朋友,免得日后大水淹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
【第37句】:成則為王,敗則為寇[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解釋】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示例】大家都明白“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道理。
【第38句】:成王敗賊[chéng wáng bài zéi]
【解釋】成功的人稱王稱帝,失敗者淪為賊寇。
【出處】清·張岱《皆令操》附燕客《和操》:“成王敗賊,史能飾詞。”
【第39句】:淮王雞狗[huái wáng jī gǒu]
【解釋】比喻攀附別人而得勢的人。
【出處】晉·葛洪《神仙傳·劉安》:“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余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
【示例】神仙侶淮王雞狗,衣冠隊楚國獼猴。 ——清·朱彝尊《折桂令》詞
【第40句】:大王好見,小鬼難當[dà wáng hǎo jiàn,xiǎo guǐ nán dāng]
【解釋】指頭目見面好說話,嘍啰們難纏。指走狗借著主人勢力敲詐勒索。
【出處】魯迅《路》:“現在的人間也還是'大王好見,小鬼難當’的處所。”
【第41句】:霸王之資[bà wáng zhī zī]
【解釋】資:憑借。爭霸稱王的資本。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無事則民勤于耕稼,以廣軍儲;有事則民習于弓矢,以蒞武事。此真霸王之資也。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示例】我已經具備了霸王之資。
【第42句】:侯王將相[hóu wáng jiàng xiàng]
【解釋】王侯、武將和文臣。指古代統治階級的上層代表勢力。
【出處】唐·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
【第43句】:齊王舍牛[qí wáng shě niú]
【解釋】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示例】聯祇膺靈命,撫遂群生,言念亭育,無忘鑒眛。殷帝去網,庶踵前修;齊王舍牛,實符本志。 ——唐·高祖《禁行刑屠殺詔》
【第44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
【解釋】普:普遍,全。蒼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轄地。指大一統思想。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示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
【第45句】:富比王侯[fù bǐ wáng hóu]
【解釋】王侯:王爵和侯爵,泛指顯赫的爵位。形容非常富有。
【示例】他一心夢想有富比王侯的一天。
【第46句】:張王趙李[zhāng wáng zhào lǐ]
【解釋】泛指一些人。也指尋常之輩。
【出處】《梁書·范縝傳》:“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
【第47句】: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xué chéng wén wǔ yì,huò yǔ dì wáng jiā]
【解釋】藝:技能;貨:本指貨物或錢幣,引申為賣。舊指學成文武全才,以求被皇帝所重用。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第四出:“秀才,這個正是學成文武藝,合當貨與帝王家。秀才,你這般人才,如何不去做官,濟世安民?”
【示例】陳辛曰:“我正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不數日,去赴選場,偕眾伺候掛榜。旬日之間,金榜題名,已登三甲進士。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
【第48句】:敵王所愾[dí wáng suǒ kài]
【解釋】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自己的敵人而加以討伐。
【出處】《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楊伯峻注:“王之所恨怒者,諸侯亦以之為仇敵而伐之。”
【示例】爾諸將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敵王所愾。 ——《宋史·度宗紀》
【第49句】:曳裾王門[yè jū wáng mén]
【解釋】曳:拉;裾:衣服的大襟。比喻在權貴的門下做食客。
【出處】漢·鄒陽《上吳王書》:“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
【示例】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請。 ——唐·李白《行路難》詩
【第50句】:淮王雞犬[huái wáng jī quǎn]
【解釋】淮王: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王家的雞和狗。比喻攀附別人而得勢的人。
【出處】清·吳偉業《過淮陰有感》:“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
【第51句】:稱王稱伯[chēng wáng chēng bà]
【解釋】王:君王;伯:通“霸”,霸主。比喻憑借勢力,飛揚跋扈,獨斷專行,狂妄自大。
【出處】清·吳喬《答萬季崊詩問》:“今人拘于宋人之說詩,而不問唐人違合,莫不稱王稱伯,狐魅后學,使尊奉己學。”
【第52句】:打出王牌[dǎ chū wáng pái]
【解釋】使出殺手锏去制約別人。
【示例】我們在必要的時候才打出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