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壤”的成語(37個)
本文整理了膏腴之壤、沃壤千里等含“壤”的成語37個,其中“壤”結尾的成語18個,“壤”在中間的成語1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壤”結尾的成語【第1句】:膏腴之壤[gāo yú zhī rǎng]
【解釋】膏腴:土地肥沃;壤:土地。指土地肥沃富饒的地區。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東據城皋之險,割膏腴之壤。”
【第2句】:窮山僻壤[qióng shān pì rǎng]
【解釋】壤:地。荒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宋·朱熹《條奏經界狀·貼黃》:“故州城縣郭所在之鄉,其產不甚重,與窮山僻壤至有相倍蓗者,此逐鄉產錢租額,所以本來已有輕重之所由也。”
【示例】這都毀版厲禁幾十年了,窮山僻壤里頭仍在講逆犯著的書! ——二月河《乾隆皇帝》十八
【第3句】:叩石墾壤[kòu shí kěn rǎng]
【解釋】叩:敲打;墾:開墾。敲石挖土。指破土動工。
【出處】《列子·湯問》:“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千,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第4句】:遐方絕壤[xiá fāng jué rǎng]
【解釋】指邊遠偏僻的地區。同“遐方絕域”。
【出處】宋·陸游《上殿札子》:“慶歷皇佑之盛,復見于今,雖遐方絕壤,皆當梯航而至矣。”
【第5句】:千金之堤,潰于蟻壤[qiān jīn zhī dī,kuì yú yǐ rǎng]
【解釋】堤:堤壩;潰:崩潰。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慎將釀成大禍。
【出處】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煬帝》:“乃舉國家之事,不屬之名義自持之清流,而委之以鄙賤干沒之宵小,豈非千金之堤,潰于蟻壤哉?”
【第6句】:泰山不讓土壤[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解釋】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第7句】:迥隔霄壤[jiǒng gé xiāo rǎng]
【解釋】如天上地下之隔。形容相距很遠。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九回:“弓也易合,弦也靠懷,不但終身無病,更是日漸精熟,這與托字迥隔霄壤了。”
【第8句】:貊鄉鼠壤[mò xiāng shǔ rǎng]
【解釋】舊指民風澆薄、宵小橫行的地區。同“貊鄉鼠攘”。
【示例】在這貊鄉鼠壤中能有什么好人?
【第9句】:窮泉朽壤[qióng quán xiǔ rǎng]
【解釋】窮泉:泉下,地層深處;朽壤:腐爛的土壤。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出處】晉·潘岳《哀永逝文》:“委蘭房兮繁華,襲窮泉兮朽壤。”
【第10句】:靦顏天壤[tiǎn yán tiān rǎng]
【解釋】靦顏:表現出慚愧的臉色;天壤:天地,指人世間。形容喪失氣節,厚著臉皮活在世上。
【出處】《國語·越語下》:“余雖靦然而人面哉,吾猶禽獸也。”《晉書·郗鑒傳》:“豈可偷生屈節,靦顏天壤邪!”
【第11句】:鼓腹擊壤[gǔ fù jī rǎng]
【解釋】原指人民吃得飽,有余閑游戲。后用為稱頌太平盛世之典。同“擊壤鼓腹”。
【出處】《隋書·儒林傳·何妥》:“上古之時,未有音樂,鼓腹擊壤,樂在期間。”唐·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鼓腹擊壤者不知帝力。”
【示例】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窮于丹穴,莫不鼓腹擊壤,鑿井耕田,治致升平,驅之仁壽。 ——《舊唐書·李密傳》
【第12句】:窮村僻壤[qióng cūn pì rǎng]
【解釋】窮:貧窮;僻:偏僻。荒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清·汪琬《工部尚書充經筵講官湯公墓志銘》:“雖窮村僻壤,莫不感頌其政。”
【第13句】:窮鄉僻壤[qióng xiāng pì rǎng]
【解釋】壤:地。荒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明·李時勉《北京賦》:“窮陬僻壤,無一物之不遂。”
【示例】窮鄉僻壤,有這樣讀書君子,卻被守錢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發沖冠。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
【第14句】:窮陬僻壤[qióng zōu pì rǎng]
【解釋】窮:貧窮;僻:偏僻。荒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明·李時勉《北京賦》:“窮陬僻壤,無一物之不遂。”
【第15句】:熙熙壤壤[xī xī rǎng rǎng]
【解釋】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壤,通“攘”。
【出處】語出《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第16句】:靦顏天壤[miǎn yán tiān rǎng]
【解釋】靦顏:厚著臉面。天壤:天地,指人世間。形容厚著臉皮活在人世間。
【第17句】:偏鄉僻壤[piān xiāng pì rǎng]
【解釋】指荒涼偏僻的地方。
【出處】孫中山《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
【第18句】:遐州僻壤[xiá zhōu pì rǎng]
【解釋】指邊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明·宋濂《送王明府之官序》:“我國家重于民社之寄,雖遐州僻壤,必慎選守令以撫摩其人民,蘇息其凋瘵。”
“壤”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沃壤千里[wò rǎng qiān lǐ]
【解釋】形容肥沃的土地極為寬廣。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示例】況襄陽依山阻漢,沃壤千里,設若侵略,據山以為巢穴,如人扼其咽喉。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四
【第2句】:天壤之隔[tiān rǎng zhī gé]
【解釋】天上和地下的間隔,形容差別極大。
【出處】《抱樸子·論仙》:“趨舍所尚,耳目之欲,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冰炭之乖矣。”
【示例】比之晚唐“亂殺平人不怕天”、“抽旗亂插死人堆”,豈但天壤之隔。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六
【第3句】:土壤細流[tǔ rǎng xì liú]
【解釋】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示例】竊比附土壤細流之說,為略呈之。 ——《辛亥革命·民國各團體之組織》
【第4句】:息壤在彼[xī rǎng zài bǐ]
【解釋】息壤:地名,秦邑名。在息壤訂立的誓約還算數。多用作信誓的代稱。
【出處】《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武王召甘茂,欲罷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擊之。”
【示例】息壤在彼,“七月七日長生殿”的話,豈忘之乎?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
【第5句】:天壤之判[tiān rǎng zhī pàn]
【解釋】壤:地。天和地,一極在上,一級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出處】《抱樸子·論仙》:“趨舍所尚,耳目之欲,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冰炭之乖矣。”
【示例】與老張的夢境比起來,俗人們享受的是物質,老張享受的是精神,真是有天壤之判了! ——老舍《老張的哲學》十四
【第6句】:霄壤之殊[xiāo rǎng zhī shū]
【解釋】霄:云霄,也指天。壤:土地。天和地般不同。形容差別很大。亦作“霄壤之別”。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醉吟先生》:“善惡智愚,相背絕遠,何啻霄壤之殊。”
【第7句】:霄壤之別[xiāo rǎng zhī bié]
【解釋】天和地,一極在上,一級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出處】《抱樸子·內篇·論仙》:“趨舍所尚,耳目之欲,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較),冰炭之乖矣。”
【示例】比起先前用皂莢時候的只有一層極薄的白沫來,那高底真有霄壤之別了。 ——魯迅《彷徨·肥皂》
【第8句】:天壤之覺[tiān rǎng zhī jué]
【解釋】壤:地。天和地,一在極上,一在極下,比喻差別極大。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論仙》:“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冰炭之乘矣。”
【第9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
【解釋】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第10句】:天壤之別[tiān rǎng zhī bié]
【解釋】壤:地。天和地,一極在上,一級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出處】《抱樸子·內篇·論仙》:“趨舍所尚,耳目之欲,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較),冰炭之乖矣。”
【示例】按照一般人的生理機能來說,聰明與不聰明雖有差別,但并不存在天壤之別。
【第11句】:擊壤鼓腹[jī rǎng gǔ fù]
【解釋】擊壤:古代的一種投擲游戲;鼓腹:鼓起肚子,意即飽食。形容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出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于道。”《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第12句】:冰解壤分[bīng jiě rǎng fēn]
【解釋】冰凍消融,土壤分解。比喻障礙消除。
【出處】章炳麟《正名雜義》:“高郵王氏,以其絕學釋姬漢古書,冰解壤分,無所凝滯,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第13句】:天壤王郎[tiān rǎng wáng láng]
【解釋】天壤:指天地之間,即人世間;王郎:指晉王凝之。天地間竟有這種人。原是謝道蘊輕視其丈夫王凝之的話。后比喻對丈夫不滿意。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示例】道韞文章男不及,偏遇個天壤王郎冤不冤。 ——秋瑾《精衛石·四》
【第14句】:進壤廣地[jìn rǎng guǎng dì]
【解釋】指擴展地域。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誅秦》:“雖以進壤廣地,如食荝之充腸也,欲其安存,何可得也。”
【第15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
【解釋】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第16句】:山有朽壤而自崩[shān yǒu xiǔ rǎng ér zì bēng]
【解釋】朽:腐爛。山有腐朽的土壤,不用外力挖掘,自然就會崩塌。比喻禍患是自己不防止小過失而千萬的。
【出處】《國語·晉語五》:“山有朽壤而自崩。將若何,夫國主山川,故川涸山崩,君為之降服出次。”
【第17句】:天壤懸隔[tiān rǎng xuán gé]
【解釋】比喻相差極遠或相差極大。
【出處】《南齊書·陸厥傳》:“一人之思,遲帶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第18句】:擊壤而歌[jī rǎng ér gē]
【解釋】擊壤:古代的一種游戲。打擊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豐衣足食。
【出處】《隋書·儒林傳·何妥》:“上古之時,未有音樂,鼓腹擊壤,樂在其間。”
【示例】百姓都盼望擊壤而歌的生活。
【第19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解釋】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