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東脧西望、東飄西泊、東敲西逼、東平之樹等“東”開頭的成語210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東脧西望[dōng suō xī wàng]
【解釋】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程相公此時兩只眼睛不夠使的,正在東脧西望,又聽得那為吆喝:'吃酪罷!好干酪哇!’”
【第2句】:東飄西泊[dōng piāo xī bó]
【解釋】指四處漂泊,行蹤無定。
【出處】《蕩寇志》第一一二回:“車夫道:'只有一人想該斗得他過。’徐槐聽了,忙問是何人?車夫道:'這人姓顏,名叫樹德……向來東飄西泊,不知住處。”
【第3句】:東敲西逼[dōng qiāo xī bī]
【解釋】各處敲詐逼迫。
【出處】蔡東藩《后漢通俗演義》第二回:“百姓又最怕輸糧,地方官刑驅勢迫,東敲西逼。”
【第4句】:東平之樹[dōng píng zhī shù]
【解釋】指人死之后,對故鄉(xiāng)的思戀之情亦不泯滅。
【出處】三國·魏·劉劭王象《皇覽》:“東平思王冢在無鹽,人傳言王在國思歸京師,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
【示例】游魂冤結,非無廣漢之城,久客思歸,唯有東平之樹。 ——北周·庾信《周使持節(jié)大將軍丘乃敦崇傳》
【第5句】:東山高臥[dōng shān gāo wò]
【解釋】比喻隱居不仕,生活安閑。
【出處】《晉書·謝安傳》:“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
【示例】我,趕不上龐居士海內沉舟,晉孫登蘇門長嘯,我可甚么謝安石東山高臥。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四折
【第6句】:東鳴西應[dōng míng xī yīng]
【解釋】指各方面互有聯(lián)系,互相影響。
【出處】蔡元培《歐美國學會叢刊發(fā)刊詞》:“海通以來……自一縷一針之細故,以至政治風俗之大端,無不東鳴西應,速于郵命。”
【第7句】:東方騎[dōng fāng jì]
【解釋】指女子的如意郎君。也泛指身份煊赫者。
【出處】唐·褚亮《燭花》詩:“言是東方騎,來尋南陌車。”
【第8句】:東奔西逃[dōng bēn xī táo]
【解釋】跑到東,又逃到西。到處逃竄。同“東逃西竄”。
【出處】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過多少次敗仗,東奔西逃,最后決定了與漢家和好的大計。”
【示例】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過多少次敗仗,東奔西逃,最后決定了和漢家和好的大計。”
【第9句】:東海逝波[dōng hǎi shì bō]
【解釋】東逝大海的波濤。比喻大勢已去,無法挽回。
【出處】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縱有真心為國、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難鳴也。東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第10句】:東征西怨[dōng zhēng xī yuàn]
【解釋】本指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后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出處】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示例】古先哲王,東征西怨。顧予不德,重以勞人。 ——唐·陸贄《重優(yōu)復興元府及洋鳳州百姓等詔》
【第11句】:東走西顧[dōng zǒu xī gù]
【解釋】比喻顧慮多。
【出處】《古詩源》卷三:“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第12句】:東扭西歪[dōng niǔ xī wāi]
【解釋】嘴唇不停地做怪樣而實際并未說話。
【示例】他急促不清地講著,嘴唇東扭西歪而且全身發(fā)抖。
【第13句】:東走西撞[dōng zǒu xī zhuàng]
【解釋】四處亂闖亂碰。
【出處】明·余象斗《南游記》:“聞你不是好人,東走西撞,無事不為,今來我東岳廟則甚?”
【第14句】:東奔西走[dōng bēn xī zǒu]
【解釋】到處奔波。多指為生活所迫或為某一目的四處奔走活動。
【出處】元·魏初《沁園春·留別張周卿韻》:“甚年來行役,交情契闊,東奔西走,水送山迎。”
【示例】強如在中國東奔西走,受盡腌臜的氣。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十回
【第15句】:東播西流[dōng bō xī liú]
【解釋】指流落四方。
【出處】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揚仆射書》:“又聞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風行雨散,東播西流。”
【第16句】:東挦西撦[dōng xián xī là]
【解釋】指到處張羅。
【第17句】:東橫西倒[dōng héng xī dǎo]
【解釋】形容雜亂。
【出處】劉復《曉》詩:“回看車中,大家東橫西倒,鼾聲呼呼。”
【第18句】:東磕西撞[dōng kē xī zhuàng]
【解釋】猶言東奔西撞。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你道這幾件事豈是容易做的?這都是要?a href='.com/baike/222/2449【第25句】:html' target='_blank' >瘧疾ǎ悴徽吹氐墓吹保袷墻淌槿慫縖汪為露]失了魂的一般東磕西撞。”
【第19句】:東差西誤[dōng chà xī wù]
【解釋】指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差池、錯誤。形容辦事不得力。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原約一到任所差人進京圖干此事,誰知所去的,多不得力。我這里好不盼望,不甫能勾回個信來,定是東差西誤的。”
【第20句】:東家孔子[dōng jiā kǒng zǐ]
【解釋】對孔子的一種稱呼。
【出處】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東家孔子,至德生于上天。”
【第21句】:東抹西涂[dōng mò xī tú]
【解釋】比喻用筆隨便寫寫畫畫。后用作自己寫作或繪畫的謙詞。同“東涂西抹”。
【出處】清·龔自珍《金縷曲·沈虹橋廣文小像題詞》詞:“只東抹西涂還肯。兩載云萍交誼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
【示例】曾樸《孽海花》第25回:“左手拿著一張白紙,右手握了一根燒殘的細柳條,在那里東抹西涂。”
【第22句】:東箭南金[dōng jiàn nán jīn]
【解釋】東方的竹箭,南方的銅,古時都認為是上品。比喻可寶貴的人才。
【出處】《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晉書·虞潭顧眾傳·贊》:“顧實南金,虞惟東箭。”
【示例】豳笙韶管,請陳眾樂以遍觀;東箭南金,肯入寶山而空返?(清·林則徐《杭嘉湖三群觀風告示》)
【第23句】:東踅西倒[dōng xué xī dǎo]
【解釋】形容行走艱難。
【出處】明·馮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試筆》套曲:“看俺這曲脊是腰,手顫頭搖,言語刁騷,衣履鏖糟,行動處東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
【第24句】:東征西討[dōng zhēng xī tǎo]
【解釋】指四面出兵征戰(zhàn)討伐。
【出處】唐·楊炯《左武衛(wèi)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至如出車授鉞,東征西討,孤虛向背,則雖女子之眾,可以當于丈夫。”
【示例】我為國家助成大業(yè),擐甲執(zhí)銳,垂四十年,東征西討,無復遺恨,第恨汴京下耳!當其勉之。 ——《元史·木華黎傳》
【第25句】:東挪西借[dōng nuó xī jiè]
【解釋】指到處挪借款項。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6回:“來京引見的人,有幾個腰里常常帶著幾十萬銀子?不過也是東挪西借,得了缺再去還人家。”
【示例】我東挪西借,好不容易才湊夠這個數(shù)。
【第26句】:東觀之殃[dōng guān zhī yāng]
【解釋】孔子任魯司寇時,殺少正于東觀之下。后用以指殺身之禍。
【出處】《孔子家語·始誅》:“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七日而誅政大夫正卯,戮之于兩觀之下。”漢·桓寬《鹽鐵論·頌賢》:“未睹功業(yè)所至,而見東觀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壽終。”
【第27句】:東山之志[dōng shān zhī zhì]
【解釋】指隱居的念頭。
【出處】《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示例】時與風流儒雅之士,置酒高會,吟詠先王遺風,翛然有東山之志。 ——唐·王維《與工部李侍郎書》
【第28句】:東蕩西馳[dōng dàng xī chí]
【解釋】指出兵平定各處叛亂。
【出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佐高皇南征北討,隨諸將東蕩西除。”
【示例】漢王乘那項王火咸陽,弒義帝,降子嬰,東蕩西馳的時候,早暗地里間道入關。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
【第29句】:東游西逛[dōng yóu xī kuàng]
【解釋】東游游,西逛逛,到處游玩,不務正業(yè)。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回:“他因沒事干管理,東游西蕩。”
【示例】你也應把心事放在工作上啊,不要東游西逛的。 ——草明《姑娘的心事》
【第30句】:東施效顰[dōng shī xiào pín]
【解釋】效:仿效;顰:皺眉頭。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出處】《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示例】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回
【第31句】:東向而望,不見西墻[dōng xiàng ér wàng,bù jiàn xī qiáng]
【解釋】向東面看,看不到西面的墻。比喻主觀片面,顧此失彼。
【出處】《呂氏春秋·去尤其》:“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xiāng)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示例】會己則嗟諷,民我且沮棄,各執(zhí)一隅之角,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第32句】:東家西舍[dōng jiā xī shě]
【解釋】猶言左鄰右舍。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鄰居。
【出處】唐·李白《江夏行》:“東家西舍同時發(fā),北去南來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
【第33句】:東飄西徙[dōng piāo xī xǐ]
【解釋】指到處漂流,遷徙無定。
【出處】明·陸采《明珠記·江會》:“幾年間東飄西徙,今日里天教重會。大海船頭,果有相撞時。”
【第34句】:東搜西羅[dōng sōu xī luó]
【解釋】指到處尋找與搜集。
【出處】許地山《空山靈雨·補破衣的老婦人》:“我們所為,原就和你一樣,東搜西羅,無非是些綢頭布尾,只配用來補補破衲襖罷了。”
【示例】他整天都在東搜西羅,終于拼湊完這篇論文。
【第35句】:東流西上[dōng liú xī shàng]
【解釋】水向東流,人往西走。比喻人們對故鄉(xiāng)的思戀。
【出處】《后魏書·孝武帝紀》:“宇文泰遣大都督趙貴梁御甲騎二千來赴,乃奉迎。帝謂御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謁洛陽廟,是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泫涕。”
【第36句】:東壁余光[dōng bì yú guāng]
【解釋】東鄰墻壁上透過來的光。表示對他人有好處而對自己并無損害的照顧或好處。
【出處】《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示例】此鄙人所仰借東壁余光也。 ——清·錢謙益《與王內三》
【第37句】:東撙西節(jié)[dōng zǔn xī jié]
【解釋】指從各方面節(jié)省。
【出處】郭沫若《塔·萬引》:“他在這樣躊躕時,他的家計卻一天一天地逼迫攏來了,虧他的夫人挖肉補瘡,東撙西節(jié)地還能勉強維持著。“
【第38句】:東翻西倒[dōng fān xī dǎo]
【解釋】四處翻撿搜尋。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因先入廚房,搜尋食物,那知這廟中,竟無隔宿之糧,東翻西倒,只有一個腌菜壇。”
【第39句】:東沖西撞[dōng chōng xī zhuàng]
【解釋】指無把握地四處奔走尋找。
【出處】楊朔《鐵騎兵》:“他帶著一班人巧妙地摔開了追擊的敵人,東沖西撞,想再追上大隊。”
【第40句】:東風過耳[dōng fēng guò ěr]
【解釋】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于衷。同“東風射馬耳”。
【出處】清·容閎《西學東漸記》:“學生在美國……絕無敬師之禮,對于新監(jiān)督之訓,若東風之過耳。”
【第41句】:東逃西竄[dōng táo xī càn]
【解釋】四處奔逃躲避。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夫妻兩口,凄凄惶惶,東逃西竄,胡亂的過了幾年。”
【示例】失魂者東逃西竄,象龍游淺水,虎入深林。 ——明·徐渭《英烈傳》第六十六回
【第42句】:東倒西歪[dōng dǎo xī wāi]
【解釋】指行走不穩(wěn),身不由主。也形容物體傾斜不正。
【出處】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折:“哎,卻原來醉醺醺東倒西歪。”
【示例】子期使侍衛(wèi)阻之。熊宜僚用手一拉,侍衛(wèi)東倒西歪,二人徑入殿中。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三回
【第43句】:東門之役[dōng mén zhī yì]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鄭人侵衛(wèi)牧,以報東門之役。”
【第44句】:東穿西撞[dōng chuān xī zhuàng]
【解釋】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
【出處】《隋唐演義》第二六回:“次日進城中訪察……亦不曉得那張善士住在何處,東穿西撞,但聞街談巷語,東一堆西一簇,說某家送了幾千兩,某家送了幾百兩。”
【第45句】:東猜西揣[dōng cāi xī chuāi]
【解釋】指多方猜測。
【出處】清·袁枚《與楊蘭坡明府書》:“然李義山《錦瑟》一篇,寧使后人東猜西揣,聚訟紛紛,而當時絕不多下一注,亦可想見古人之落落大方矣。”
【第46句】:東床坦腹[dōng chuáng tǎn fù]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
【示例】我是李府中小姐的保母,因老爺、夫人要聘公子東床坦腹。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六回
【第47句】:東討西伐[dōng tǎo xī fá]
【解釋】指四面出兵征戰(zhàn)討伐。同“東征西討”。
【出處】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馳北走,東討西伐,運之無旁,按之無下。”
【第48句】:東野巴人[dōng yě bā rén]
【解釋】古代楚國民間通俗歌曲,又稱《下里巴人》。
【出處】漢·陳琳《答東阿王箋》:“夫聽《白雪》之音,觀《綠水》之節(jié),然后《東野巴人》,蚩鄙益著。”呂延濟注:“東野,下里之音。”宋玉以問曰:“客有歌于郢中都中,其始曰《下里巴人》也。”
【第49句】:東風吹馬耳[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
【解釋】風吹過馬耳邊。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出處】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示例】我當初勸諫你多少來,你就當東風吹馬耳,反被旁人說我是苛待侍妾的,今日你可省得了。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四十回
【第50句】:東挪西輳[dōng nuó xī còu]
【解釋】挪:挪借;輳:通“湊”,聚合。指各處挪借,湊集款項。
【出處】明·沈受先《三元記·歸妹》:“我命運乖,糧運折,家私都準折,東挪西輳猶還缺,一女多嬌,將他來拋撇。”
【第51句】:東扭西捏[dōng niǔ xī niē]
【解釋】扭捏作態(tài),不爽快。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及至準算與他,又要減你的價錢,準算過,便有幾兩贏余,要他找絕,他又東扭西捏,朝三暮四,沒有得爽利與你。”
【第52句】:東窗事發(fā)[dōng chuāng shì fā]
【解釋】比喻陰謀已敗露。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佞倖盤荒》:“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fā)矣。”
【示例】我早間見那做娘的打慶奴,晚間押番歸卻,打發(fā)我出門,莫是“東窗事發(fā)”?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
【第53句】:東窗計[dōng chuāng jì]
【解釋】指謀害忠良的陰謀詭計。
【出處】《剪燈新話·天臺訪隱錄》:“建炎南渡多翻覆,泥馬逃來御黃屋……東窗計就通和好,鄂王賜死蘄王老。”
【第54句】:東央西告[dōng yāng xī gào]
【解釋】指到處懇求。
【出處】《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李甲]口里雖如此說,心中割舍不下,依舊又往外邊東央西告,只是夜里不進院門了。”
【第55句】:東歪西倒[dōng wāi xī dǎo]
【解釋】形容身不由己,傾斜不穩(wěn)。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39回:“日暮挑燈閑徙倚,郎不歸來留戀誰家里?及至歸來沉醉矣,東歪西倒扶難起。”
【示例】那個向西的稻草棚屋,好像一個東歪西倒的老人,蹲在那里。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
【第56句】:東閣待賢[dōng gé dài xián]
【解釋】特地開東門接待賢人。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公孫弘傳》:“于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
【第57句】:東家丘[dōng jiā qiū]
【解釋】丘:孔丘。孔子的西鄰不知孔子的學問,稱孔子為“東家丘”。指對人缺乏認識,缺乏了解。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邴原傳》:“原從行,卒。”裴松之注引《邴原別傳》:“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謂以鄭為東家丘者也。”
【第58句】:東支西吾[dōng zhī xī wú]
【解釋】指說話辦事含糊敷衍。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下第三局時,頻頻以目送情。小道人會意,仍舊東支西吾,讓他過去。”
【第59句】:東馳西撞[dōng chí xī zhuàng]
【解釋】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
【出處】《花月痕》第四七回:“那馬東馳西撞,不可押勒。”
【第60句】:東門之達[dōng mén zhī dá]
【解釋】東門:指東門吳。指東門吳喪失愛子而胸懷曠達。后泛指喪失親人而能心胸寬廣,想得開。
【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三》:“梁人有東門吳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之愛子也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嘗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即與無子時同也,臣奚憂焉。’”
【示例】王夷甫悼子,悲不自勝,異東門之達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第61句】:東南之美[dōng nán zhī měi]
【解釋】指東南人物中之佼佼者。
【出處】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東南之美,曩惟延州;顯允陸生,于今鮮儔。”
【示例】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唐·王勃《滕王閣序》
【第62句】:東漂西徒[dōng piāo xī xǐ]
【解釋】徒:遷徒。到處漂泊,遷徒不定。比喻生活不安定,到處遷徒。
【出處】明·陸采《明珠記·江會》:“幾年間東漂西徒,今日里天教重會,大海船頭,果有相撞時。”
【第63句】:東閃西躲[dōng shǎn xī duǒ]
【解釋】閃:側身急避;躲:躲避。形容四處躲避。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1回:“李逵在林木叢中東閃西躲。”
【第64句】:東墻處子[dōng qiáng chǔ zǐ]
【解釋】指鄰居的處女。
【出處】《孟子·告子下》:“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示例】第四笑,鄉(xiāng)閭輩,更誰將古道誇,盼東墻處子摟來嫁。 ——明·孫仁孺《東郭記·綿駒》
【第65句】:東張西望[dōng zhāng xī wàng]
【解釋】張:看。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三巧兒只為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從此時常走向前樓,在簾內東張西望。”
【示例】見范進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第66句】:東西南北客[dōng xi nán běi kè]
【解釋】指居處無定之人。
【出處】參見“東西南北人”。
【示例】綸巾老子無遺策,長作東西南北客。 ——宋·陳與義《欲離均陽而雨不止書八句寄何子應》詩
【第67句】:東補西湊[dōng bǔ xī còu]
【解釋】指各處挪借,湊集款項。同“東挪西湊”。
【出處】朱自清《哀互生》:“他東補西湊地為立達籌款子,還得跑北京,跑南京。”
【第68句】:東遮西掩[dōng zhē xī yǎn]
【解釋】指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出處】明·高濂《玉簪記·促試》:“我想陳妙常與我侄兒,兩下青春佳麗,意氣相投,每每月下星前,事事東遮西掩。”
【示例】這件事情是東遮西掩不住的。
【第69句】:東鱗西爪[dōng lín xī zhǎo]
【解釋】原指畫龍時龍體被云遮住,只是東邊畫一片龍鱗,西邊露一只龍爪,不見龍的全身。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出處】清·龔自珍《識某大令集尾》:“東云一鱗焉,西云一爪焉,使后世求之而皆在,或皆不在。”
【示例】蘇東坡有一首詩好像就是在這凌云山上做的,我只東鱗西爪地記得幾節(jié)。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第70句】:東趨西步[dōng qū xī bù]
【解釋】指相背而行。
【出處】漢·焦贛《易林·比之損》:“二人異路,東趨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處。”
【第71句】:東西易面[dōng xi yì miàn]
【解釋】指東西方向顛倒。后比喻是非顛倒,視聽淆亂。
【出處】漢·賈誼《新書·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
【示例】媢疾之臣相繼而居腹之心,其術百變,能使東西易面,人主自為轉移而不覺耳。 ——清·方苞《跋<石齋黃公手>札》
【第72句】:東掩西遮[dōng yǎn xī zhē]
【解釋】謂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別件事,或者有些東扯西拽,東掩西遮,東三西四,不容易說話。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第73句】:東床之選[dōng chuáng zhī xuǎn]
【解釋】指佳婿的人選。
【出處】五代·危德興《尋陽長公主墓志》:“潛應坦腹之姿,妙契東床之選。”
【示例】眾僚屬都聞得莫司戶青年喪偶,齊聲薦他才品非凡,堪作東床之選。 ——《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第74句】:東兔西烏[dōng tù xī wū]
【解釋】兔、烏: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月亮里有玉兔,太陽里有三足金烏,所以用烏、兔代表日月。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
【出處】宋·吳潛《瑞鶴仙》:“愁高悵遠。身世事,但難準。況禁他,東兔西烏相逐,古古今今不問。”
【第75句】:東張西覷[dōng zhāng xī qù]
【解釋】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只見前面一個人搖擺將來,見張貢生帶了一伙家人東張西覷,料他是個要嫖的勤兒沒個幫的人,所以遲疑。”
【第76句】:東挪西湊[dōng nuó xī còu]
【解釋】指各處挪借,湊集款項。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過了兩月,又近吉日,卻又欠迎親之費,六老只得東挪西湊,尋了幾件衣飾之類,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卻也不夠使用。”
【示例】不過這樣頭痛醫(yī)頭,東挪西湊,總不是辦法。 ——茅盾《子夜》
【第77句】:東躲西跑[dōng duǒ xī pǎo]
【解釋】躲:躲藏,避開。形容四處逃散,分頭躲藏。形容極為驚慌。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回:“這番遇了秦叔寶,里外夾攻,殺得東躲西跑,南奔北竄。”
【示例】他被打得東躲西跑的。
【第78句】:東蕩西游[dōng dàng xī yóu]
【解釋】蕩:放浪,游蕩;游:行走。指到處游蕩,不務正業(yè)。
【出處】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三卷:“焦贊不肯歇息,邀軍校乘著月色,東蕩西游。”
【示例】他整天東蕩西游,不干正事。
【第79句】:東尋西覓[dōng xún xī mì]
【解釋】指到處尋找。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十回:“又來東尋西覓,只恐還在左近,放心不下。”
【示例】心下煩惱,連生意也不去做,終日東尋西覓,并無尸首下落。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四
【第80句】:東瞻西望[dōng zhān xī wàng]
【解釋】瞻:觀望。向東、向西觀望。形容對景色的欣賞。
【出處】南朝·梁·元帝《廬山碑序》:“東瞻洪井,識曳帛之在茲;西望石寶,見指寶之可拾。”
【第81句】:東南之秀[dōng nán zhī xiù]
【解釋】指東南地方的杰出人才。
【出處】《南史·王筠傳》:“筠曰:'陸平原東南之秀,王文度獨步江東,吾得比蹤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職。”
【第82句】:東漂西蕩[dōng piāo xī dàng]
【解釋】東西漂泊不定。也比喻生活不安定。
【出處】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云汴梁買馬,不想東漂西蕩,將本錢盡行折了。”
【示例】今日弄得東漂西蕩,子不認母,節(jié)不成節(jié),樂不成樂,自貽伊戚如此。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十一回
【第83句】:東遷西徙[dōng qiān xī xǐ]
【解釋】指四處遷移,居止不定。
【出處】《明史西域傳二·沙州衛(wèi)》:“爾居沙州三十年……但當循分守職,保境睦鄰,自無外患。何必東遷西徙,徒取勞瘁。”
【第84句】:東墻窺宋[dōng qiáng quī sòng]
【解釋】指美貌女子傾心于男子。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示例】悔當日東墻窺宋,有心教夫婿乘龍。見如今天寒地凍,知他共何人陪奉。 ——元·姚燧《新水令·冬怨》
【第85句】:東討西征[dōng tǎo xī zhēng]
【解釋】指四面出兵征戰(zhàn)討伐。同“東征西討”。
【出處】唐·楊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學劍,卯歲論兵,以身許國,東討西征。”
【示例】便休說站驛難為,則怕你東討西征那時節(jié)悔。 ——元·劉致《新水令·代馬訴冤》套曲
【第86句】:東眺西望[dōng tiào xī wàng]
【解釋】眺:向無處看。向東西兩面眺望。
【出處】《晉書·習鑿齒傳》:“西望隴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
【第87句】:東曦既駕[dōng xī jì jià]
【解釋】曦:曦和,神話傳說中駕日車的神。指太陽已從東方升起。比喻驅散黑暗,光明已見。
【出處】唐·馮翊《桂苑叢談·崔張自稱俠》:“及期不至,五鼓絕聲,東曦既駕,杳無蹤跡。”
【第88句】:東偷西摸[dōng tōu xī mō]
【解釋】指暗中干不正當?shù)氖隆?/p>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30回:“她還是饞貓兒似的東偷西摸。”
【示例】我們不能干東偷西摸的事情。
【第89句】:東道之誼[dōng dào zhī yì]
【解釋】東道:主人。誼:情誼。指主人的情誼。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8回:“到了西湖,隨便到岸上小酌一頓,化上頭兩塊錢,便算請過了他,盡了東道之誼。”
【示例】歡迎你來海南,讓我來盡東道之誼。
【第90句】:東拼西湊[dōng pīn xī còu]
【解釋】比喻零亂地加以拼湊。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因是兒子的終身大事所關,說不得東拼西湊,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兩贄見禮,帶了秦鐘到代儒家來拜見。”
【示例】當他在半路上,早已東拼西湊,湊得三千銀子,專為監(jiān)中打點之用。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八回
【第91句】:東拉西扯[dōng lā xī chě]
【解釋】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指說話條理齋亂,沒有中心。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更有一種可笑的,肚子里原沒有什么,東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還自以為博奧。”
【示例】倘在學校,誰都可以直沖而入,并無可談,而東拉西扯,坐著不走,殊討厭也。 ——魯迅《兩地書·九三》
【第92句】:東沖西突[dōng chōng xī tū]
【解釋】指四處沖鋒突擊。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一回:“曹操見云東沖西突,所向無前……奮然大怒,自領左右將士來趕趙云。”
【示例】他(赫胥黎)以淵博的學識,警辟的文章,東沖西突,攻陷了以為亞當和夏娃的子孫們的最后的堡壘。 ——魯迅《南腔北調集·“論語一年”》
【第93句】:東推西阻[dōng tuī xī zǔ]
【解釋】推:推諉;阻:阻撓。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出處】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五回:“都氏只是揀精剔肥,東推西阻,媒婆說得丑些,又落得好推。”
【第94句】:東南之寶[dōng nán zhī bǎo]
【解釋】指東南地區(qū)的杰出人才。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張華見褚陶,語陸平原曰:'君兄弟龍躍云津,顧彥先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
【第95句】:東撈西摸[dōng lāo xī mō]
【解釋】指盲目地四處求索。
【出處】宋·朱德《答廖子晦》:“蓋性命之理雖微,然就博文約禮實事上看,亦甚明白,正不須向無形象處東撈西摸,如捕風系影。”
【第96句】:東攔西阻[dōng lán xī zǔ]
【解釋】指極力阻攔。
【出處】《雪巖外傳》第十回:“眾家人聽說,忙東攔西阻的教他們止聲。”
【示例】他東攔西阻地讓我放棄這個計劃。
【第97句】:東山復起[dōng shān fù qǐ]
【解釋】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同“東山再起”。
【出處】明·張煌言《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懸擬壯猷,東山復起。”
【示例】夫子乞養(yǎng)西歸,東山復起,物換星移,三十年為一世矣。 ——清·袁枚《寄房師鄧遜齋先生書》
【第98句】:東挦西扯[dōng xián xī chě]
【解釋】指到處張羅。
【出處】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三章:“以大不逮之財而日行勉強支持之事,東挦西扯,憂苦莫當。”
【第99句】:東床擇對[dōng chuáng zé duì]
【出處】明·吳承恩《壽胡母牛老夫人秩障詞》:“東床擇對,得鳳舉之名英;中遘冓宣勞,勵雞鳴之至誠。”
100、東窗事犯[dōng chuāng shì fàn]
【解釋】比喻陰謀已敗露。同“東窗事發(fā)”。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10【第1句】:東瞧西望[dōng qiáo xī wàng]
【解釋】指到處亂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劉老老只聽見咯當咯當?shù)捻懧暎芩拼蜩尯Y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
【示例】他東瞧西望,像一個特務。
10【第2句】:東道主人[dōng dào zhǔ rén]
【解釋】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同“東道主”。
【出處】《周書·文帝紀上》:“令親人蔡儁作牧河濟,厚相恩贍,以為東道主人。”
【示例】我雖不能做詩,這些詩人竟不厭俗,容我做個東道主人。 ——《紅樓夢》第三七回
10【第3句】:東來紫氣[dōng lái zǐ qì]
【解釋】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舊時比喻吉祥的征兆。同“紫氣東來”。
【出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終”司馬貞索隱引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示例】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唐·杜甫《秋興》詩之五
10【第4句】:東南半壁[dōng nán bàn bì]
【解釋】半壁:半邊。指長江中下游及其以東、以南的半邊江山。
【出處】元·施君美《幽閨記·虎狼擾亂》:“金朝那解番狼將,血濺東南半壁天。”
【示例】身經(jīng)百戰(zhàn)兵不饑,士氣激發(fā)倍驍悍。以此克奏保障功,東南半壁推屏翰。 ——清·杭世駿《榕城詩話》下卷引吳廷華詩
10【第5句】:東飄西蕩[dōng piāo xī dàng]
【解釋】指不固定,沒有著落。也指無定向地漂浮。
【出處】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去汴梁買馬,不想東飄西蕩,將本錢盡行折了。”
【示例】兩個人連忙用力把船穩(wěn)住,但是船依舊東飄西蕩。 ——巴金《家》
10【第6句】:東床佳婿[dōng chuáng jiā xù]
【解釋】對女婿的美稱。同“東床嬌婿”。
【出處】陳國凱《代價》:“他成了總工程師的東床佳婿以來,廠里的那些科長、主任們,對他似乎比過去客氣多了。”
10【第7句】:東漸西被[dōng jiàn xī bèi]
【解釋】漸:浸漬;被:覆蓋。向東浸漬,向西覆蓋。指范圍逐漸擴大。
【出處】《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10【第8句】:東南竹箭[dōng nán zhú jiàn]
【解釋】比喻優(yōu)秀人才。
【出處】《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
【示例】爾其荊衡杞梓,東南竹箭,備器用于廟堂者眾矣。唯王褒、庚信奇才秀出,牢籠于一代。 ——《周書·王褒庚信傳贊》
10【第9句】:東猜西疑[dōng cāi xī yí]
【解釋】指胡亂猜疑。
【出處】沙汀《柳永慧》:“當我正在東猜西疑的時候,拖拉機忽然停在我的身旁,柳永慧把我叫上去了。”
【示例】請不要對我東猜西疑的。
1【第10句】:東奔西竄[dōng bēn xī cuàn]
【解釋】跑到東,又竄到西。到處逃竄。同“東逃西竄”。
【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六二回:“錢塘縣派差去查過,果然那些狗東奔西竄,踐踏田禾。”
【示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62回:“錢塘縣派差去查過,果然那些狗東奔西竄,踐踏田禾。”
1【第11句】:東作西成[dōng zuò xī chéng]
【解釋】東作:指春耕;西成:指秋收。指春種秋熟。
【出處】明·沈榜《宛署雜記·宣諭》:“慨自唐虞成周之際,爰宅四時,東作西成,歲月時日,水火土谷,歷世不易。”
1【第12句】:東市朝衣[dōng shì cháo yī]
【解釋】為朝臣被殺之典。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漢書·晁錯傳》載: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被讒,“衣朝衣斬東市。”
【示例】曲江羽扇何須嘆,東市朝衣更不堪。 ——清·錢謙益《春夜讀<漢書>寄南海陳侍郎》詩
1【第13句】:東游西蕩[dōng yóu xī dàng]
【解釋】無所事事,到處閑誑。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回:“他因沒事干管理,東游西蕩。”
【示例】他東游西蕩,突然,看見一個新鮮玩藝。 ——王福仲《小虎子》
1【第14句】:東沖西決[dōng chōng xī jué]
【解釋】形容洪水四處沖決泛濫。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運耳。南行非河之本性,東沖西決,率無寧歲。”
1【第15句】:東觀西望[dōng guāng xī wàng]
【解釋】觀:看;望:向遠處看。形容四處觀望,察看動靜。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6卷:“張公也慌張了,東觀西望,恐怕有人撞見。”
【示例】他急得東觀西望。
1【第16句】:東方不亮西方亮[dōng fāng bù liàng xī fāng liàng]
【解釋】比喻這里行不通,別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示例】東方不亮西方亮,我們不愁找不到出路。
1【第17句】:東闖西走[dōng chuǎng xī zǒu]
【解釋】指沒有目的和方向地四處闖蕩。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回:“都是你這老不賢,養(yǎng)這禍根,終日縱他性子,任他東闖西走,惹禍招非,如今弄出事來了。”
1【第18句】:東扯西拉[dōng chě xī lā]
【解釋】形容說話離題,沒有中心。
【出處】《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三回:“制臺問了幾句話,虧他東扯西拉,居然沒有露出馬腳。”
【示例】這批導工會的事是很麻煩的,你得給他詳細說說以前的經(jīng)過情形,不要東扯西拉的什么英美,什么南洋。 ——瞿秋白《“矛盾”的繼續(xù)》
1【第19句】:東觀續(xù)史[dōng guān xù shǐ]
【解釋】東觀:漢代官家藏書的地方。原指漢代女史學家班昭奉詔就東觀續(xù)成其兄班固沒有完成的《漢書》。后用以指女子才學高深。
【出處】《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
1【第20句】:東方圣人[dōng fāng shèng rén]
【解釋】古代對中國德才最高的人的稱呼。在不同時代不同情況下所指對象不一樣。
【出處】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融覺寺》:“流支讀曇謨最《大乘義章》,每彈指贊嘆,唱言微妙,即為胡書寫之,傳之于西域。西域沙門常東向遙禮之,號曇謨最為東方圣人。”
1【第21句】:東躲西逃[dōng duǒ xī táo]
【解釋】躲:躲藏,避開。形容四處逃散,分頭躲藏。形容極為驚慌。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2回:“這公子左沖右突,那番兵東躲西逃,直殺透番營。”
【示例】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37回:“后來曉得龐妃還要加害,只得東躲西逃。”
1【第22句】:東流西落[dōng liú xī luò]
【解釋】形容四處流浪,流落四方。
【出處】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楊仆射書》:“又聞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風行雨散,東播西流。”
【示例】再從東京一失業(yè)下來,只好成為流浪奴隸,東流西落地隨著有工做的地方向四處的鄉(xiāng)下移動。 ——郭沫若《雞之歸去來》
1【第23句】:東道主[dōng dào zhǔ]
【解釋】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示例】做為東道主,一面忙著歡送即將出征的子弟兵,還一面忙著接應、招待這些來自各個村莊的鄉(xiāng)親們。 ——郭澄清《大刀記》第20章
1【第24句】:東家夫子[dōng jiā fū zǐ]
【解釋】東家:指東鄰。鄰家有才德的人。
【出處】清·錢謙益《續(xù)次敬仲韻》:“北郭先生生已老,東家夫子子為恭。”
1【第25句】:東行西步[dōng xíng xī bù]
【解釋】想向東走,卻向西邁步。比喻舉動失措,不知所向。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鼎之噬嗑》:“東行西步,失其次舍。”
1【第26句】:東搖西擺[dōng yáo xī bǎi]
【解釋】形容走路不穩(wěn)。比喻容易動搖、不堅定。
【出處】毛澤東《關于農(nóng)業(yè)合作化問題》:“我們的某些同志卻像一個小腳女人,東搖西擺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說:走快了,走快了。”
【示例】我們在原則性問題上要立場堅定,不能東搖西擺。
1【第27句】:東海鯨波[dōng hǎi jīng bō]
【解釋】東海上的洶涌波濤。比喻來自東方的侵略。
【出處】高珪《岳墳感賦》詩:“東海鯨波誰可靖,只今惜少岳家軍。”
1【第28句】:東門黃犬[dōng mén huáng quǎn]
【解釋】用以作為為官遭禍,抽身悔遲之典。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誣陷,論腰斬咸陽市。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示例】東門黃犬,固以長悲;南陽白衣,何可復得! ——南朝·陳·徐陵《梁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
1【第29句】:東西南朔[dōng xī nán shuò]
【解釋】指居處無定之人。同“東西南北”。
1【第30句】:東央西浼[dōng yāng xī měi]
【解釋】指到處懇求請托。
【出處】《歧路燈》第八四回:“王象藎承主母之命,遵依程公條例,東央西浼,托產(chǎn)行尋售主。”
1【第31句】:東談西說[dōng tán xī shuō]
【解釋】指議論的面很寬。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金肇野》:“近來東談西說,而其實都無深研究,發(fā)議論是不對的。”
【示例】請不要在這兒東談西說。
1【第32句】:東零西碎[dōng líng xī suì]
【解釋】指零碎,分散,不集中。
【出處】郭沫若《文藝論集·自然與藝術》:“他們把他們父親的財產(chǎn)東零西碎地鋪滿了一堂,沒有絲毫處理的手腕。”
【示例】我不喜歡這些東零西碎的東西。
1【第33句】:東跑西顛[dōng pǎo xī diān]
【解釋】比喻到處奔走。
【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四:“他和他的那個組,打地,評等級,品好賴,劈青苗,東跑西顛,整整地忙了五天。”
【示例】我每天東跑西顛,替他四處攬活,或者去送做好的活計。 ——楊朔《紅花草》
1【第34句】:東誑西騙[dōng kuāng xī piàn]
【解釋】誑:欺騙,迷惑。形容到處說謊欺騙。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8回:“應二哥,銀子便與他,只不叫他打著我的旗兒,在外邊東誑西騙。”
【示例】他靠東誑西騙謀生。
1【第35句】:東奔西跑[dōng bēn xī pǎo]
【解釋】到處奔波。多指為生活所迫或為某一目的四處奔走活動。
【出處】元·魏初《沁園春·留別張周卿韻》:“甚年來行役,交情契闊,東奔西走,水送山迎。”
【示例】憔其為退頭貨,所以在山東河南東奔西跑。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九回
1【第36句】:東鄰西舍[dōng lín xī shè]
【解釋】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鄰居。
【出處】唐·戴叔倫《女耕田行》:“東鄰西舍花發(fā)盡,共惜余芳淚滿衣。”
【示例】那些東鄰西舍聽得哭聲,都來觀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
1【第37句】:東零西落[dōng líng xī luò]
【解釋】這邊一個,那邊一個。形容星散零落。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桃園記·古城聚會》:“還說道不降曹,到如今越氣惱,受女納金多快樂,將恩義頓然拋調,撇得俺弟兄每,東零西落。”
【示例】出車站空場上,遠遠就看見東零西落的房屋,戰(zhàn)爭時燒毀的建筑,殘石剩礎,凄然的哀訴資本主義的破產(chǎn)呢。 ——瞿秋白《俄鄉(xiāng)紀程》十
1【第38句】:東奔西撞[dōng bēn xī zhuàng]
【解釋】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
【出處】明·高濂《玉簪記·依親》:“驟然起兵戈,擾攘。卷塵飛,東奔西撞,嬌兒拆散知何往?”
【示例】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6回:“話未說完,禪杖已經(jīng)飛舞,嚇得這些兵將東奔西撞。”
1【第39句】:東門逐兔[dōng mén zhú tù]
【解釋】用以作為為官遭禍,抽身悔遲之典。同“東門黃犬”。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誣陷,論腰斬咸陽市。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示例】南海騎麟真漫浪,東門逐兔枉悲酸。 ——清·錢謙益《次韻何慈公歲暮感事》之二
1【第40句】:東抄西轉[dōng chāo xī xhuǎn]
【解釋】轉彎抹角,抄近路走。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又向小巷里東抄西轉,也不曾遇著一個。但是問人,都與大街上說話一般,一發(fā)把李清弄呆了。”
1【第41句】:東行不見西行利[dōng háng bù jiàn xī háng lì]
【解釋】東行、西行:即東市、西市。指到處賺便宜,牟利。
【出處】元·武漢臣《玉壺春》第四折:“老虔婆坐兒不覺立兒饑,甚黑子東行不見西行利,沒道理,全不怕咆哮兩行公人立。”
1【第42句】:東指西畫[dōng zhǐ xī huà]
【解釋】指指點點,吩咐指派。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桂遷東指西畫,處分家事,童仆去了一輩又來一輩,也有領差的,也有回話的。說一個不了。”
1【第43句】:東扯西拽[dōng chě xī zhuāi]
【解釋】謂事情互相糾纏。猶言拆東補西。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別件事,或者有些東扯西拽,東掩西遮,東三西四,不容易說話。”
【示例】也就東扯西拽,不能如意。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2卷
1【第44句】:東揚西蕩[dōng yáng xī dàng]
【解釋】指飄泊無定。
【出處】《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見憐,怎樣著落妹子死后魂靈,不至東揚西蕩。”
1【第45句】:東零西散[dōng líng xī sàn]
【解釋】這邊一個,那邊一個。形容星散零落。
【出處】明·袁宏道《致蕭允升庶子》:“曾未幾何,而東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繼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會合,何可常也。”
【示例】一霎時,十萬余兵,殺得東零西散,止剩得一個空寨。 ——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錢塘霸跡》
1【第46句】:東風入律[dōng fēng rù lù]
【解釋】春風和煦,律韻協(xié)調。常用以稱贊太平盛世。
【出處】《海內十洲記·聚窟洲》:“臣國去此三十萬里,國有常占,東風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品,連月不散者,當知中國時有好道之君。”
【示例】而玉環(huán)楛矢,夷裘風駕,南翚表貺,東風入律,光乎上德,奚遠弗臻。 ——《晉書·地理志上》
1【第47句】:東捱西問[dōng ái xī wèn]
【解釋】指四處探問、打聽。
【出處】《平妖傳》第十五回:“這些眾人當一場生意,見神見鬼,東捱西問,那有消息。”
1【第48句】:東涂西抹[dōng tú xī mǒ]
【解釋】涂、抹:原喻從事文辭。比喻用筆隨便寫寫畫畫。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少年時,也曾東涂西抹來。”
【示例】我從前曾經(jīng)要學畫兩筆山水,東涂西抹的,鬧了多少時候,還學不會呢。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十七回
1【第49句】:東洋大海[dōng yáng dà hǎi]
【解釋】東洋:東邊的大海。泛指無邊無際的大海。
【出處】《平妖傳》第二十九回:“他投東洋大海中去,那里去尋。”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故爾各人都弄個謀生之道,混飯吃去,把這雄心便拋入東洋大海去了。”
【示例】及至兵入內地,覷便抽身,把那個共枕同衾、追歡買笑的知己拋在東洋大海,你道此心如何過得? ——《豆棚閑話·范少伯水葬西施》
1【第50句】:東來西去[dōng lái xī qù]
【解釋】從東邊來的,往西邊去的。形容人來人往,互不相識。
【出處】唐·李商隱《關門柳》:“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為清陽減路塵。”
【示例】橋上做賣做買,東來西去的,挨擠不過。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三
1【第51句】:東郭先生[dōng guō xiān shēng]
【解釋】泛指對壞人講仁慈的糊涂人。
【出處】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講東郭先生救助中山狼,反而幾乎被狼所害的故事
【示例】你知道東郭先生的故事嗎?
1【第52句】:東藏西躲[dōng cáng xī duǒ]
【解釋】形容為了逃避災禍而到處躲藏。
【出處】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示例】真虧你領著母親和一群孩子東藏西躲的,末一回還要走多少里路,翻一道大嶺。 ——朱自清《給亡婦》
1【第53句】:東閃西挪[dōng shǎn xī nuó]
【解釋】形容有所畏懼,躲躲閃閃。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褚一官平日在泰山跟前還有個東閃西挪,到了他的娘子跟前,卻是從來說一不二。”
1【第54句】:東食西宿[dōng shí xī sù]
【解釋】比喻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處都要。
【出處】漢·應邵《風俗通》:“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示例】“東食西宿”,廉者當不如是,馬亦自笑無以對。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
1【第55句】:東完西缺[dōng wán xī quē]
【解釋】缺東少西,不完備,短缺。
【出處】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十二:“此中的工作者,剛一動手,必先覺著孤獨無助;工具破敗,不堪適用,一切技術上的設備,東完西缺。”
1【第56句】:東砍西斫[dōng kǎn xī zhuó]
【解釋】斫:用刀斧砍。指東砍西殺,四面激戰(zhàn)。
【出處】《秦并六國平話》卷上:“韓廣殺將來,東砍西斫,星流去散,芋續(xù)八斷。”
1【第57句】:東一下西一下[dōng yī xià xī yī xià]
【解釋】指做事無計劃。比喻行動漂忽無定。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使木板子東一下,西一下,攛這一二百下子。”
【示例】做什么事不能東一下西一下沒有定性。
1【第58句】:東量西折[dōng liáng xī zhé]
【解釋】量:稱量;折:虧損。在量入量出時,難免有所虧損。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義倉賑濟》:“相公,小人招不得,自古道:東量西折,難教小人賠償。”
1【第59句】:東獵西漁[dōng liè xī yú]
【解釋】指處處涉獵而不專精。
【出處】唐·孫樵《罵僮志》:“凡為讀書,東獵西漁,粗知首尾,則為有余。”
1【第60句】:東闖西踱[dōng chuǎng xī duó]
【解釋】指盲目地四處闖蕩。
【出處】茅盾《子夜》六:“他很想跑開,但想到不吳芝生作伴,到底比起獨自東闖西踱較為'有聊’,便又舍不得走。”
1【第61句】:東郭之跡[dōng guō zhī jì]
【解釋】指鞋破底漏,足跡印地。形容非常窮困、窘迫。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
【示例】蕭功曹穎士、趙員外驊,開元中同居興敬里肄業(yè),共有一靴。久而見東郭之跡。趙曰:“可謂疲于道路矣。”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
1【第62句】:東誆西騙[dōng kuāng xī piàn]
【解釋】指到處說謊話詐騙。
【出處】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二折:“若論我,半個字也不識。若說道抵換官物、盜使印信,東誆西騙,天下跑魁。”
【示例】應二哥,銀子便與他,只不叫他打著我的旗兒,在外邊東誆西騙。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八回
1【第63句】:東野敗駕[dōng yě bài jià]
【解釋】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
【出處】春秋時善御者東野稷見重于魯莊公。其御左右旋轉,合規(guī)之圓;進退抑揚,中繩之直。自矜其能,驅馬轉百圈而不止,結果馬力竭盡,以失敗而告終。
1【第64句】:東西南北[dōng xī nán běi]
【解釋】指四方、到處、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處飄泊,行蹤不定。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東西南北,誰敢安處。” 《禮記·檀弓上》:“今丘(孔子)也,東西南北之人也。”
【示例】后以奔走四方,東西南北,馳驅少暇。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
1【第65句】:東海撈針[dōng hǎi lāo zhēn]
【解釋】從大海底下?lián)迫∫桓槪稳莘浅ky達到目的。
【出處】元·柯丹丘《荊釵記·誤訃》:“兒,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東海撈針。”
【示例】你真有幸,遇大德。若是僥幸貪夫,一似東海撈針,怎得。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四德記·待主嘗金》
1【第66句】:東馳西騁[dōng chí xī chěng]
【解釋】到處奔波。多指為生活所迫或為某一目的四處奔走活動。同“東奔西走”。
【出處】清·貫公《拒約須急設“機關日報”議》:“電傳消息,或兩國議和,交涉問題,而調查員東馳西騁,察其人心輿論,以知其彼此方針。”
1【第67句】:東床嬌客[dōng chuáng jiāo kè]
【解釋】對女婿的美稱。同“東床嬌婿”。
【出處】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折:“東海龍神差老僧來做媒,招你為東床嬌客。”
【示例】清·錢彩《說岳全傳》第35回:“老夫意欲將兩個小女,招贅二位為東床嬌客,未知二位意下若何?”
1【第68句】:東扯葫蘆西扯瓢[dōng chě hú lú xī chě piáo]
【解釋】說話東扯西拉。
【出處】柯藍《瀏河十八彎》:“你少東扯葫蘆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發(fā)癲,想起去查賬了。”
1【第69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解釋】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fā)憤圖強,晚年并不晚。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1【第70句】:東床快婿[dōng chuáng kuài xù]
【解釋】指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
【示例】他就是我的東床快婿。
1【第71句】:東徙西遷[dōng xǐ xī qiān]
【解釋】指四處遷移,漂泊不定。
【出處】《明史·西域傳二》:“但當循分守職,保境睦鄰,自無外患。何必東遷西徙,徒取勞瘁。”
【示例】竄匿草莽,東徙西遷,屢瀕于危。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八
1【第72句】:東山再起[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釋】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出處】《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示例】回到家鄉(xiāng),先圖個骨肉團聚,一面藏器待時,或者圣恩高厚,想起來還有東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
1【第73句】:東躲西藏[dōng duǒ xī cáng]
【解釋】形容為了逃避災禍而到處躲藏。
【出處】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示例】鳳仙拽開彈弓,連珠打出,打得嘍啰東躲西藏。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九十八回
1【第74句】:東家效顰[dōng jiā xiào pín]
【解釋】顰:皺眉頭。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出處】參見“東施效顰”。
【示例】三位太太都十分贊賞。李夫人道:'我們何不做個東家效顰。’ ——《花月痕》第二二回
1【第75句】:東竄西跳[dōng cuàn xī tiào]
【解釋】跳來跳去。
【示例】杜鵑鳥在灌木林中東竄西跳的。
1【第76句】:東西南北人[dōng xi nán běi rén]
【解釋】指居處無定之人。
【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鄭玄注:“東西南北,言居無常處也。”
【示例】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
1【第77句】:東怒西怨[dōng nù xī yuàn]
【解釋】比喻遷怒于人。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厲色揚聲,東怒西怨。”
1【第78句】:東海揚塵[dōng hǎi yáng chén]
【解釋】大海變陸地,揚起灰塵。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出處】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
【示例】東海揚塵,唐代之冠裳莫問。 ——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fā)刊詞》
1【第79句】:東扶西倒[dōng fú xī dǎo]
【解釋】從這邊扶起,卻又倒向那邊。比喻顧此失彼。也形容壞習氣太多,糾正了這一點,那一點又冒頭了。
【出處】宋·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
【示例】如破屋相似,東扶西倒,雖欲修養(yǎng),亦何能有益邪?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25卷
1【第80句】:東門種瓜[dōng mén zhòng guā]
【解釋】原指秦東陵侯召平在秦滅亡后不仕新主,在長安東青門外種瓜。借指離官隱居務農(nóng)。也比喻富貴的人后來貧困潦倒。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
1【第81句】:東風馬耳[dōng fēng mǎ ěr]
【解釋】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出處】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示例】我當初勸諫你多少來,你就當東風吹馬耳,反被旁人說我是苛待妾的,今日你可省得了!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四十回
1【第82句】:東封西款[dōng fēng xī kuǎn]
【解釋】封:封爵;款:歸順。東邊封爵,西邊歸順。指邊境罷戰(zhàn),修好言和。
【出處】明·袁宏道《逋賦謠》:“東封西款邊功多,江淮陸地生洪波,內庫馬價支垂盡,民因無力官奈何。”
1【第83句】:東挨西撞[dōng āi xī zhuàng]
【解釋】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終日間靠著些東涂西抹,東挨西撞,也濟不得甚事。”
【示例】你這樣東挨西撞的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1【第84句】:東風壓倒西風[dōng fēng yā dǎo xī fēng]
【解釋】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對立的兩方,一方壓倒另一方。現(xiàn)比喻革命力量對于反動勢力占壓倒的優(yōu)勢。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
【示例】我認為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 ——毛澤東《在各國共產(chǎn)黨和工人黨莫斯科會議上的講話》
1【第85句】:東床姣婿[dōng chuáng jiāo xù]
【解釋】對女婿的美稱。同“東床嬌婿”。
【出處】《紅樓夢》第七九回:“此人名喚孫紹祖,生得相貌魁梧……賈赦見是世交子侄,且人品家當都相稱合,遂擇為東床姣婿。”
1【第86句】:東奔西向[dōng bēn xī xiàng]
【解釋】指各奔東西,互不相關。
【出處】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二折:“你也光,我也光,東奔西向,我就養(yǎng)遍濮州城,你也難來攔當。”
1【第87句】:東窗消息[dōng chuāng xiāo xi]
【解釋】指謀害忠良的陰謀詭計。同“東窗計”。
【出處】明·無名氏《精忠計·東窗》:“心事難憑枉致疑,夫人其實好心機,憑此黃柑無后患,東窗消息少人知。”
1【第88句】:東蕩西除[dōng dàng xī chú]
【解釋】指出兵平定各處叛亂。
【出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佐高皇南征北討,隨諸將東蕩西除。”
【示例】昔日魏武祖皇帝,東蕩西除,南征北討,非容易得此天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九回
1【第89句】:東抄西襲[dōng chāo xī xí]
【解釋】胡亂抄襲別人的文章。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34回:“毓生又會想法,把人家譯就的西文書籍,東抄西襲,作為自己譯的東文稿子。印出來的,人家看得佩服,就有幾位維新朋友慕名來訪他。”
【示例】寫文章不能東抄西襲。
1【第90句】:東勞西燕[dōng láo xī yàn]
【解釋】勞:伯勞。比喻情侶、朋友離別。
【出處】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古辭·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示例】奇了!這人莫不是也要搭西伯利亞鐵路去游學,和我們恰做個東勞西燕么?(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
1【第91句】:東方將白[dōng fāng jiāng bái]
【解釋】指天將破曉。
1【第92句】:東風射馬耳[dōng fēng shè mǎ ěr]
【解釋】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于衷。
【出處】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示例】我的話對你來說還不是東風射馬耳了。
1【第93句】:東挪西撮[dōng nuó xī cuō]
【解釋】指各處挪借,湊集款項。同“東挪西湊”。
【出處】《水滸傳》第九四回:“我這里正項錢糧,兀自起解不足,東挪西撮。你這項信賞錢,依著我,權且存置庫內。”
1【第94句】:東聲西擊[dōng shēng xī jī]
【解釋】猶言聲東擊西。揚言要攻此方,實際卻攻彼方。
【出處】明·李東陽《喻戰(zhàn)送李永敷南歸》:“子知戰(zhàn)乎……神出鬼沒,東聲西擊,變化而無常者,用也。”
1【第95句】:東滾西爬[dōng gǔn xī pá]
【解釋】形容潰逃時的狼狽相。
【出處】《中國民間故事選·鐵金剛》:“打得官兵東滾西爬,急忙逃命。”
1【第96句】:東挨西問[dōng āi xī wèn]
【解釋】挨:接近。形容四處打聽、尋問。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十五回:“這些眾人當一場生意,見神見鬼,東挨西問,那有消息。”
1【第97句】:東風化雨[dōng fēng huà yǔ]
【解釋】指適宜于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處】《孟子·盡心上》:“有如時春風雨化之者。”
1【第98句】:東風人面[dōng fēng rén miàn]
【解釋】指一年一度的春風依舊,而當年邂逅含情之人卻不得重見。
【出處】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示例】迨素秋過訪,詢知其遷徒梧江,東風人面,未嘗不有崔護當年之感云。 ——清·繆艮《珠江名花小傳》卷三
1【第99句】:東張西張[dōng zhāng xī zhāng]
【解釋】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出處】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三人擠在一個艙角里,看他們的眼睛,偷偷地東張西張的神氣。”
200、東南雀飛[dōng nán què fēi]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
【出處】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示例】東南雀飛,傷心中谷歌有蓷。 ——清·贏宗季女《六月霜·恤緯》
20【第1句】:東園秘器[dōng yuán mì qì]
【解釋】指皇室、顯宦死后用的棺材。
【出處】《漢書·佞幸傳·董賢》:“及至東園秘器,珠襦玉柙,豫以賜賢,無不備具。”
【示例】賜物四百叚,米粟四百石,東園秘器兇事,給儀杖至墓所往還。 ——唐·楊炯《中書令汾陽陰公薛振行狀》
20【第2句】:東跑西奔[dōng pǎo xī bēn]
【解釋】奔:急走,跑。指到處奔波。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玉厚參加了村里給解放軍送糧的運輸隊,同時還得種地,東跑西奔,忙忙亂亂。”
20【第3句】:東怨西怒[dōng yuàn xī nù]
【解釋】指任意指責別人。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協(xié)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fā)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20【第4句】:東投西竄[dōng tóu xī cuàn]
【解釋】到處奔波。多指為生活所迫或為某一目的四處奔走活動。同“東奔西走”。
20【第5句】:東馳西擊[dōng chí xī jī]
【解釋】指指揮不統(tǒng)一,幾路軍隊各自行動。
【出處】清·魏源《圣武記》卷九:“各專責成,互相援應,毋東馳西擊,各不相顧。”
20【第6句】:東床嬌婿[dōng chuáng jiāo xù]
【解釋】對女婿的美稱。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回:“東床嬌婿實堪憐,況過青春美少年。”
20【第7句】:東風浩蕩[dōng fēng hào dàng]
【解釋】東風:春風。指吹著強勁的春風。形容春風吹拂大地,大地即將萬象更新,面貌煥然。
【出處】唐·李咸用《春日》:“浩蕩東風里,裴回無所親。危城三面水,古樹一邊春。”
【示例】宋·陸游《劍南詩稿·感興》:“一尊且作尋春汁,又見東風東風浩蕩時。”
20【第8句】:東碰西撞[dōng pèng xī zhuàng]
【解釋】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
【出處】巴金《火》:“劉波好像被困在一條死巷里,他東碰西撞都找不出一個出路。”
【示例】他整天東碰西撞,就是沒有成績。
20【第9句】:東望西觀[dōng wàng xī guān]
【解釋】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出處】《再生緣》第十一回:“這邊受專心等,東望西觀只候臨。”
2【第10句】:東方千騎[dōng fāng qiān jì]
【解釋】舊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出處】漢·樂府《陌上桑》詩:“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
【示例】東方千騎從驪駒,豈不下山逢故夫。 ——梁·簡文帝《采菊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