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徒”的成語大全(7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徒有其表、大簡車徒、前徒倒戈等含“徒”的成語73個,其中“徒”開頭的23個,“徒”結尾的33個,“徒”在中間的17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徒”開頭的成語
【第1句】:徒有其表[tú yǒu qí biǎo]
【解釋】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實際上不行。指有名無實。
【出處】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嵩既成,上擲其草于地,曰:'虛有其表耳。’”
【示例】“金漆飯桶”,大約說徒有其表,面子上好看,其實內骨子一無所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
【第2句】:徒法不行[tú fǎ bù xíng]
【解釋】徒:只。光有好的法令,并不能自行于世。意思是法令必須要有人推行。
【出處】《孟子·離婁上》:“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示例】太常寺少卿許乃濟疏言,煙禁雖嚴,閉關不可,徒法不行,請仍用舊制納稅,以貨易貨。 ——《清史稿·黃爵滋》
【第3句】:徒手空拳[tú shǒu kōng quán]
【解釋】徒手:空手。兩手空空。比喻沒有任何依靠。
【出處】宋·魏了翁《繳奏奉使復命十事》:“防秋在即,赤手空弮何以應敵?”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一折:“爭奈他赤手空拳。”
【第4句】:徒亂人意[tú luàn rén yì]
【解釋】意:心情。只會擾亂人的心情,起不到別的作用。
【出處】宋·蘇軾《富鄭公神道碑》:“始受命聞一女卒,再受命聞一男生,皆不顧而行,得家書,不發而焚之,曰:'徒亂人意。’”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這是所謂徒亂人意,裘豐言和劉不才不敢再開口。”
【第5句】:徒費無益[tú fèi wú yì]
【解釋】徒:徒然。白費勁,沒有一點用處。
【出處】《北齊書·神武帝紀》:“神武常賚其粟帛,議者以為徒費無益,神武不從,撫慰如初。”
【示例】南蠻遠遁,邊徼無虞,多留戍兵,徒費無益,不如各遣歸本道。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八十八回
【第6句】:徒陳空文[tú chén kōng wén]
【解釋】陳:陳述。形容只講空話,而不實行。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非鞅》:“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
【第7句】:徒勞無功[tú láo wú gōng]
【解釋】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
【出處】《莊子·天運》:“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管子·形勢》:“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示例】博洛興師動眾,曠費時日,徒勞無功。 ——華而實《漢衣冠》七
【第8句】:徒費唇舌[tú fèi chún shé]
【解釋】徒:白白地。指白講了一大套話,結果仍然無濟于事。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唇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學會再說罷。”
【示例】妙用豈是人人都能夠了解的,向他們辯白,也不過徒費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罷。 ——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
【第9句】:徒勞無益[tú láo wú yì]
【解釋】白費勁,沒有一點用處。
【出處】清·林則徐《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折》:“倘實系硐產全枯,徒勞無益,則名是實非之廠。”
【示例】做事要講效益,徒勞無益的事不要去做。
【第10句】:徒呼奈何[tú hū nài hé]
【解釋】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辦。徒然呼喊著急怎么辦。形容只是著急,毫無辦法。
【出處】《星火燎原·黃洋界保衛戰》:“陷入了我人馬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徒呼奈何!”
【示例】由于內城關閉,他原已是徒呼奈何,不想有此意外機緣,得能越過禁制,王五自然絕不肯輕放。 ——高陽《慈禧全傳》七十三
【第11句】:徒廢唇舌[tú fèi chún shé]
【解釋】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費口舌,解決不了問題。
【出處】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妙用豈是人人能夠了解的,向他們辯白,也不過徒廢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罷。”
【第12句】:徒讬空言[tú tún kōng yán]
【解釋】指只講空話,而不實行。同“徒托空言”。
【第13句】:徒有虛名[tú yǒu xū míng]
【解釋】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
【出處】《北齊書·李元忠傳》:“計一家不過升斗而已,徒有虛名,不救其弊。”
【示例】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回報曰
【第14句】:徒子徒孫[tú zǐ tú sūn]
【解釋】徒弟和再傳的徒弟。比喻一脈相傳的人(含貶意)。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八回:“只怕這野種子,做不成你徒子徒孫哩。”
【示例】心印領著徒子徒孫,就在秋華堂念起度人經。(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三回)
【第15句】:徒增顏汗[tú zēng yán hàn]
【解釋】徒:只;顏汗:臉上的汗水。只是使人羞愧。指對過分的稱贊表示不安。
【第16句】:徒擁其名[tú yōng qí míng]
【解釋】徒:只。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
【出處】《清朝野史大觀·清朝史料·軍機領袖》:“軍機大臣有時多至六七人,而權實操于領袖,新進者畫諾奉行,徒擁其名也。”
【第17句】:徒讀父書[tú dú fù shū]
【解釋】徒:只。父書:父親之言論。白讀父親的兵書。比喻人只知死讀書,不懂得運用知識,加以變通。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徒能讀其父書,不知合變也。”
【示例】括徒讀父書,不知變通,非將才,愿王勿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
【第18句】:徒負虛名[tú fù xū míng]
【解釋】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同“徒有虛名”。
【第19句】:徒勞往返[tú láo wǎng fǎn]
【解釋】徒勞:白花力氣。來回白跑。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見諭,公則公言之,私則私言之,不必效舌劍唇槍,徒勞往返耳。”
【示例】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5回:“遂力言老先生已欽召進京,徒勞往返,因勸晚生便道進京,又贈晚生行李之費。”
【第20句】:徒托空言[tú tuō kōng yán]
【解釋】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話。指只講空話,而不實行。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示例】我在西報上,看見這種議論,也不止一次了,……光景是徒托空言罷?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
【第21句】:徒喚奈何[tú huàn nài hé]
【解釋】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辦。白白叫喊,無可奈何。
【出處】《回顧長征·遵義會議的光芒》:“可是他們只好望著波濤洶涌的金沙江水,徒喚奈何了。”
【示例】她也只有徒喚奈何的份了。
【第22句】:徒擁虛名[tú yōng xū míng]
【解釋】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同“徒有虛名”。
【出處】《北齊書·李元忠傳》:“計一家不過升斗而已,徒有虛名,不救其弊。”
【示例】兵部徒擁虛名,擬正名為陸軍部,以練兵處、太仆寺并入,而海軍部暫隸焉。 ——高陽《慈禧全傳》九十七
【第23句】:徒有其名[tú yǒu qí míng]
【解釋】指有名無實。
【出處】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銓選之門,徒有其名,莫責其實。”
【示例】所謂名家,大抵徒有其名,實則空洞,其作品且不及無名小卒。 ——魯迅《書信集·致楊霽云》
“徒”結尾的成語
【第1句】:大簡車徒[dà jiǎn chē tú]
【解釋】簡:檢閱;車:戰車;徒:指士兵。大規模地檢閱軍隊。
【出處】《公羊傳·桓公六年》:“大閱者何?簡車徒也。”
【第2句】:開門受徒[kāi mén shòu tú]
【解釋】受:接受。舊指自立門戶,接收學徒,講學傳藝。
【出處】《后漢書·儒林傳》:“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
【第3句】:不法之徒[bù fǎ zhī tú]
【解釋】對抗或違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竄或犯有暴力行為罪行的亡命之徒。
【出處】毛澤東《陜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之言之不預。”
【示例】我們要嚴厲打擊這些不法之徒。
【第4句】:不逞之徒[bù chěng zhī tú]
【解釋】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貶義)。因心懷不滿而鬧事搗亂的人。
【出處】《左傳·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示例】如有不逞之徒假托民軍,借端擾害治安,即為人民公敵。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
【第5句】:亡命之徒[wáng mìng zhī tú]
【解釋】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
【出處】《周書·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示例】原來這個兇手是匪軍一旅馬希山的部下—楊三楞。身強力大,一手好槍法,能喝酒,是個不怕死的亡命之徒。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第6句】:與古為徒[yǔ gǔ wéi tú]
【解釋】徒:同類的人。和古人作朋友。
【出處】《莊子·人間世》:“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
【第7句】:耳食之徒[ěr shí zhī tú]
【解釋】指全憑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人。
【出處】《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示例】但此后示黠者,偽作半印,以欺耳食之徒,皆出蘇人與徽人伎倆。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籍沒古玩》
【第8句】:好色之徒[hào sè zhī tú]
【解釋】喜歡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出處】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無知骨子里是個好色之徒,怎敖得住!家里不能做手腳,便在外面尋花問柳。”
【示例】他定是個好色之徒,偏偏象那蝶兒戀花一樣的跟著我,可笑世間真有這么樣的人呢。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二回
【第9句】:讒佞之徒[chán nìng zhī tú]
【解釋】指說人壞話與用花言巧語諂媚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3回:“誰想這伙官員,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減酒肉。都是那等讒佞之徒,貪愛賄賂的人。”
【第10句】:宵小之徒[xiāo xiǎo zhī tú]
【解釋】宵小:舊指盜賊。舊時對盜匪壞人的稱謂。
【出處】清·黃六鴻《城廂·防守》:“外有曠僻無人之地,鞏宵小從此出入。”
【示例】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隱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八十七回
【第11句】:煙波釣徒[yān bō diào tú]
【解釋】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釣:釣魚。舊指隱逸于漁的人。
【出處】《新唐書·張志和傳》:“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示例】笠檐蓑袂平生事,臣本煙波一釣徒。”(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四 ——查初白先生末句云
【第12句】:木石為徒[mù shí wéi tú]
【解釋】徒:同類。與樹木石頭為伴。指寄情山水,不問世事。
【出處】《新唐書·柳宗元傳》:“用是更樂暗默,與木石為徒,不復致意。”
【第13句】:章句之徒[zhāng jù zhī tú]
【解釋】指不能通達大義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出處】見“章句小儒”。
【示例】當其亡事也,章句之徒相與坐而守之,亦亡所患。 ——《漢書·揚雄傳下》
【第14句】:穴處之徒[xué chǔ zhī tú]
【解釋】比喻見識淺陋的人。
【出處】《后漢書·隗囂傳》:“而王之將吏,群居穴處之徒。”
【示例】群居穴處之徒,人人抵掌,欲為不善之計。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十八回
【第15句】:高陽酒徒[gāo yáng jiǔ tú]
【解釋】高陽:古鄉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秦末酈食其即此鄉人,對劉邦自稱“高陽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示例】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唐·李白《梁甫吟》
【第16句】:勢物之徒[shì wù zhī tú]
【解釋】勢物:權勢和錢財。指追求名利的人。
【出處】《莊子·徐無鬼》:“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
【第17句】:名師出高徒[míng shī chū gāo tú]
【解釋】高明的師傅一定能教出技藝高的徒弟。比喻學識豐富的人對于培養人才的重要。
【出處】錢鐘書《圍城》:“顧先生搖頭道:'唉!名師出高徒,名師出高徒。”
【示例】真是名師出高徒,你的學生真是好樣的。
【第18句】:好事之徒[hào shì zhī tú]
【解釋】喜歡多事或好管閑事的人。
【出處】《孟子·萬章上》:“好事者為之也。”
【示例】可是中國真也還有好事之徒,竟有人不怕中暑的跑到真茹的“望歲小農居”這洋樓底下去請教他了。 ——魯迅《偽自由書·后記》
【第19句】:市井之徒[shì jǐng zhī tú]
【解釋】徒:人(含貶義)。舊指做買賣的人或街道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出處】《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示例】朝中服赤芾乘軒車者,三百余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脅肩諂笑之輩。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五回
【第20句】:纓緌之徒[yīng ruí zhī tú]
【解釋】纓緌:古代帽子下垂的結帶。帶帽子的人,指社會上層人士。
【出處】漢·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時纓緌之徒,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
【第21句】:無恥之徒[wú chǐ zhī tú]
【解釋】不知恥辱或不要臉的人。
【示例】他們簡直就是無恥之徒。
【第22句】:饕餮之徒[tāo tiè zhī tú]
【解釋】比喻貪吃的人。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多食不厭謂之饕餮之徒;見食垂涎謂有欲炙之色。”
【示例】我不是饕餮之徒。
【第23句】:不軌之徒[bù guǐ zhī tú]
【解釋】不守法紀或圖謀作亂的人。
【出處】《晉書·劉頌傳》:“何則?雖有所犯,輕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責不同而名不異者,故不軌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傷也。”
【示例】那些不軌之徒一聞兇信,逃走了一半,只有跑不去[的],共捉了男婦三百七十余人,一并捆綁,將叛產封固。 ——清·佚名《聽月樓》第二十回
【第24句】:實繁有徒[shí fán yǒu tú]
【解釋】實:實在;繁:多;徒:徒眾,群眾。實在有不少這樣的人。
【出處】《書·仲虺之誥》:“簡賢附勢,實繁有徒。”
【示例】但此輩實繁有徒,不可善諭。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周三》
【第25句】:無賴之徒[wú lài zhī tú]
【解釋】指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
【出處】《魏書·世宗紀》:“唯樊襄已南,仁乖道政,被拘隔化,非民之咎。而無賴之徒,輕相劫掠,屠害良善,離人父兄。”
【示例】他于四更時分,又引數個無賴之徒,不知何處去了。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
【第26句】:東漂西徒[dōng piāo xī xǐ]
【解釋】徒:遷徒。到處漂泊,遷徒不定。比喻生活不安定,到處遷徒。
【出處】明·陸采《明珠記·江會》:“幾年間東漂西徒,今日里天教重會,大海船頭,果有相撞時。”
【第27句】:夸辯之徒[kuā biàn zhī tú]
【解釋】夸:浮夸;辯:巧辯。指說話做事不實事求是,愛虛夸強辯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
【第28句】:嚴師出高徒[yán shī chū gāo tú]
【解釋】嚴:嚴厲,嚴格。嚴格的師傅才能培養出手藝高強的徒弟。
【示例】真是嚴師出高徒,一點也沒錯。
【第29句】:實蕃有徒[shí fān yǒu tú]
【解釋】實:實在;徒:徒眾,群眾。實在有不少這樣的人。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惡直丑正,實蕃有徒。”
【示例】漢·張衡《西京賦》:“實蕃有徒,其從如云。”
【第30句】:斗筲之徒[dǒu shāo zhī tú]
【解釋】比喻氣量狹小,才識短淺的人。同“斗筲之人”。
【出處】《漢書·公孫賀劉屈氂等傳贊》:“斗筲之徒,何足選也。”
【第31句】:酒色之徒[jiǔ sè zhī tú]
【解釋】指沉迷于吃喝與女色之中的人。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以后相處的雖多,都是豪華之輩,酒色之徒,但知買笑追歡的樂意,哪有憐香惜玉的真心。”
【示例】那政老爺便不喜歡,說將來不過酒色之徒,因此不甚愛惜。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
【第32句】:乞丐之徒[qǐ gài zhī tú]
【解釋】徒:輩。形容乞求恩寵的人。
【出處】《晉書·賈充傳》:“逮平貽厥,乃乞丐之徒,嗣惡稔之余基,縱奸邪之兇德。”
【示例】該死瞎目乞丐之徒!要撞大人馬頭,拿下! ——清·無名氏《后宋慈云走國全傳》第二十三回
【第33句】:狐鼠之徒[hú shǔ zhī tú]
【解釋】比喻品質低下的人。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紀綱法律尚在,但可恨這班狐鼠之徒耳。”
“徒”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前徒倒戈[qián tú dǎo gē]
【解釋】前面的部隊投降敵方,反過來打自己人。
【出處】《尚書·武成》:“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示例】甲子昧爽會牧野,前徒倒戈反回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一回
【第2句】:家徒壁立[jiā tú bì lì]
【解釋】徒:只,僅僅。家里只有四面的墻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示例】四齡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 ——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第3句】:被發徒跣[pī fà tú xiǎn]
【解釋】徒跣:赤腳步行。披散著頭發,赤著腳走路。形容悲痛到極點。
【出處】《漢書·王嘉傳》:“奢僭放縱,變亂陰陽,災異眾多,百姓訛言,持籌相驚,被發徒跣而走,乘馬者馳,天惑其意,不能自止。”
【示例】可憐諸王被發徒跣,極口呼冤,隨他叫破喉嚨,沒一個出來救護。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九十八回
【第4句】:匏瓜徒懸[páo guā tú xuán]
【解釋】匏瓜:似葫蘆而稍大,成熟后可以做水瓢。比喻有才能的人不為世所用。
【出處】《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三國·魏·王粲《登樓賦》:“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第5句】:老大徒傷[lǎo dà tú shāng]
【解釋】老大:年紀大;徒:徒然。年老了還一事無成只好悲傷而已。
【出處】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示例】你請到他,這一定是高明的了,真是后生可畏!……我們是老大徒傷的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第6句】:馬齒徒增[mǎ chǐ tú zēng]
【解釋】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年歲白白地增加了,學業或事業卻沒有什么成就。
【出處】《谷梁傳·僖公二年》:“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示例】自妾識君,已四五年矣,蛾眉易老,馬齒徒增,尚未能擇人而事,自拔出火炕。 ——清·王韜《淞隱漫錄·阿憐阿愛》
【第7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解釋】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
【出處】《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示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平日弗用功,自到臨期悔。 ——明·張岱《課兒讀》
【第8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tú yǒu xiàn yú qíng]
【解釋】徒:空;羨:羨慕。坐著看那些釣魚的人,空自有羨慕魚兒的心情。指空想旁觀不如實干
【出處】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欲濟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第9句】:室徒四壁[shì tú sì bì]
【解釋】猶言室內空無一物。比喻貧窮。
【出處】《魏書·陽固傳》:“[固]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
【第10句】:居徒四壁[jū tú sì bì]
【解釋】徒:只,僅僅。家里只有四面的墻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示例】賃居徒四壁,胡肯借與哉?新困試學步,啞口羞招徠。 ——古詩《挑賣婦》
【第11句】:名不徒顯[míng bù tú xiǎn]
【解釋】徒:空;顯:顯露。名望不會輕易得來。
【出處】《呂氏春秋·期賢》:“凡國不徒安,名不徒顯,必得賢士。”
【第12句】:家徒四壁[jiā tú sì bì]
【解釋】徒:只,僅僅。家里只有四面的墻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示例】他已窮到家徒四壁,身無分文的地步了。
【第13句】:笞杖徒流[chī zhàng tú liú]
【解釋】笞:鞭打;杖:棒打;徒:徒刑;流:流放。指古代的四種刑罰。
【出處】元·喬孟符《金錢記》第三折:“本是些風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
【第14句】:往返徒勞[wǎng fǎn tú láo]
【解釋】徒勞:白花力氣。來回白跑。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見諭,公則公言之,私則私言之,不必效舌劍唇槍,徒勞往返耳。”
【第15句】:老大徒傷悲[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解釋】老大:年紀大;徒:徒然。年老了還一事無成只好悲傷而已。
【出處】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16句】:馬齒徒長[mǎ chǐ tú zhǎng]
【解釋】謙稱自己虛度年華,沒有成就。
【出處】《穀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示例】張太經說:'今日承蒙垂青,得與將軍聯宗,不勝榮幸。大經碌碌半生,馬齒徒長,怎好僭居兄位!’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九章
【第17句】:福不徒來[fú bù tú lái]
【解釋】徒:白白地。幸福不會無故地到來。
【出處】《史記·龜策列傳》:“諫者福也,諛者賊也。人生聽諛,是愚惑也。雖然,禍不妄至,福不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