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佯”的成語(12個)
本文整理了佯輪詐敗、徙倚仿佯、解發佯狂等含“佯”的成語12個,其中“佯”開頭的成語6個,“佯”結尾的成語1個,“佯”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佯”開頭的成語【第1句】:佯輪詐敗[yáng lún zhà bài]
【解釋】指故意敗陣。
【第2句】:佯為不知[yáng wéi bù zhī]
【解釋】佯:假裝。假裝不知道。
【出處】《吳子·論將》:“其追北佯為不及,見其利佯為不知。”
【示例】玉娘暗解其意,佯為不知,坐在廚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九
【第3句】:佯輸詐敗[yáng shū zhà bài]
【解釋】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戰,卻佯輸詐敗,誘到北山之前,放炮為號,三面夾攻,必獲大勝。”
【示例】劉、龔二人佯輸詐敗,四散去了,云長奪得州縣,安民已定,班師回許昌。 ——《三國演義》第二六回
【第4句】:佯風詐冒[yáng fēng zhà mào]
【解釋】猶言裝瘋賣傻。故意裝成瘋瘋癲癲,傻里傻氣。
【出處】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你個弟子孩兒,吃了兩鐘酒,佯風詐冒,手之舞之的打我,你敢再來打我么?”
【第5句】:佯狂避世[yáng kuáng bì shì]
【解釋】佯:假裝;避世:指隱居不仕。假裝瘋顛,逃避世事。指封建士大夫逃避現實的一種消極處世態度。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中:“費貽,字奉君,南安人也。公孫述時,漆身為厲,佯狂避世。”
【示例】少不得借鑒著佯狂避世,放浪形骸,以為遮飾地步。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一回
【第6句】:佯羞詐鬼[yáng xiū zhà guǐ]
【解釋】佯:假裝;詐鬼:騙人。假裝出一副害羞的樣子來騙人。形容作風造作,不老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幸他是個知書達禮的,雖是女兒,還不是那種佯羞詐鬼、一味輕薄造作之輩。”
“佯”結尾的成語【第1句】:徙倚仿佯[xǐ yǐ fǎng yáng]
【解釋】徙倚:徘徊;仿佯:游蕩不定。徘徊,游蕩不定。
【出處】《楚辭·哀時命》:“然隱憫而不達兮,獨徙倚而仿徉。”
“佯”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解發佯狂[jiě fà yáng kuáng]
【解釋】解發:把頭發散開;佯:假裝。散開頭發假裝癲狂。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六卷:“比干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發佯狂而去。”
【第2句】:被發佯狂[pī fà yáng kuáng]
【解釋】佯:假裝。披頭散發,假做顛狂。多指古時避世超俗的狂士。
【出處】《史記·宋世家》:“箕子被發佯狂而為奴。”
【示例】王子比干,非不知箕子被發佯狂以免其身也,然而樂直行盡忠以死節,故不為也。 ——《淮南子·齊俗訓》
【第3句】:詐啞佯聾[zhà yǎ yáng lóng]
【解釋】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出處】《群音類選·官腔類·雙忠記·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第4句】:詐敗佯輸[zhà bài yáng shū]
【解釋】詐、佯:假裝。假裝敗陣,引人上當。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林沖、花榮占住吊橋,回身再戰,詐敗佯輸,誘引盧俊義搶入城中。背后三軍,齊聲吶喊。城中宋江等諸將,一齊兵變,接應入城。四方混殺,人人束手,個個歸心。”
【示例】豬八戒料道不得贏他,對沙僧丟了個眼色,二人詐敗佯輸,各拖兵器,回頭就走。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九回
【第5句】:詐癡佯呆[zhà chī yáng dāi]
【解釋】指假裝癡呆。
【出處】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權依了他們處法,詐癡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別圖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