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知不詐愚、知恩報恩、知情識趣、知人善察、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知”開頭的成語139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知不詐愚[zhì bù zhà yú]
【解釋】知:通“智”。指聰明人不欺詐老實愚昧的人。
【出處】漢·無名氏《西狹頌》:“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
【第2句】:知恩報恩[zhī ēn bào ēn]
【解釋】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報答人家的恩惠。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報恩。”
【示例】這雖是小事,也可見得他知恩報恩的誠心。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
【第3句】:知情識趣[zhī qíng shí qù]
【解釋】懂情意,善體貼。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難得這好人,又忠厚,又老實,又且知情識趣,隱惡揚善,千百中難遇此一人。”
【示例】要仔細看看這個婆娘……到底像不像陸茂林所說的那樣又規(guī)規(guī)矩矩、又知情識趣?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六部分二
【第4句】:知人善察[zhī rén shàn chá]
【解釋】善于識別觀察人才。
【出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知人善察,難眩以偽。”
【第5句】:知人知面不知心[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
【解釋】舊時俗語。指認識一個人容易,但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卻很困難。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無二心呵,他怎生背了劉武周,投降了俺來。”
【示例】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這樣禽獸的人?”(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一回 ——鳳姐兒故意的把腳放遲了,見他遠去了,心里暗忖道
【第6句】:知無不言[zhī wú bù yán]
【解釋】凡是知道的沒有不說的。
【出處】宋·蘇洵《衡論·遠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示例】他非常直爽,別人對向他請教,他總是知無不言。
【第7句】:知人則哲[zhī rén zé zhé]
【解釋】指能鑒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謂之明智。
【出處】《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曾運乾正讀:“哲,智;官,任……言知人則能器使。”
【示例】知人則哲,振古所難。 ——《魏書·肅宗紀》
【第8句】:知無不盡[zhī wú bù jìn]
【解釋】猶知無不言。只要知道,就沒有不說出來的。
【出處】《魏書·李沖傳》:“沖竭忠奉上,知無不盡,出入憂勤,形于顏色。”
【第9句】:知而不言[zhī ér bù yán]
【解釋】明明知道而不說。
【出處】《莊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
【示例】《周書·侯植傳》:“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
【第10句】:知子莫若父[zhī zǐ mò ruò fù]
【解釋】沒有比父親更了解兒子的了。
【出處】《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示例】他的事,最好問他父親,知子莫若父嘛!
【第11句】:知高識低[zhī gāo shí dī]
【解釋】指說話、做事情得掌握分寸。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六:“金生是個聰明的人,在他門下,知高識低,溫和待人。”
【示例】你小小年紀,倒知高識低,曉得事務,先念皇恩,又不敢夸張,真可謂淑女矣!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回
【第12句】:知機識竅[zhī jī shí qiào]
【解釋】掌握時機和竅門。形容人機靈。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回:“你又知機識竅,見景生情,這事大有可成。”
【第13句】:知人料事[zhī rén liào shì]
【解釋】能識別人才,預料事情的變化。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李謫仙》:“知人料事,尤其所難。”
【第14句】:知情不舉[zhī qíng bù jǔ]
【解釋】舉:檢舉。了解情況而不揭發(fā)。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我為巡城之職,理宜奏聞;若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這知情不舉的罪名,亦所不免。”
【示例】迨后聽得連自己參劾了,道是通同作弊,知情不舉的罪名,就知自己有些不便,鎮(zhèn)日將大門緊關。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六回
【第15句】:知之非艱,行之惟艱[zhī zhī fēi jiān,xíng zhī wéi jiān]
【解釋】惟:惟獨。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出處】《尚書·說命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示例】郭沫若《論國內的評壇及我對于創(chuàng)作上的態(tài)度》:“想起古人'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一句話上來,真不免要汗流浹背了。”
【第16句】:知恥近乎勇[zhī chǐ jìn hū yǒng]
【解釋】知道羞恥,已經接近了勇敢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第17句】:知其一不知其二[zhī qí yī bù zhī qí èr]
【解釋】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地》:“知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
【示例】什么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葉圣陶《倪煥之》
【第18句】:知書識禮[zhī shū shí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yǎng)。同“知書達禮”。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一回:“媳婦雖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話,是從小兒聽到大的。”
【示例】文君,你是知書識禮的人,我萬不想出你,替我卓門鬧出這樣傷風敗俗的丑事! ——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
【第19句】:知文達禮[zhī wén dá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yǎng)。同“知書達禮”。
【出處】清·張南莊《何典》第十回:“你既這等知文達禮,曉得敬重我……便饒你性命。”
【示例】我們喜歡那些知文達禮的君子
【第20句】:知希之貴[zhī xī zhī guì]
【解釋】希:少;貴:珍貴。了解的人少,就會顯得珍貴。
【出處】《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示例】此知希之貴,賢豪所以感結而不能自已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連城》)
【第21句】:知而故犯[zhī ér gù fàn]
【解釋】明明知道不能做,卻故意違犯。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問:'一切含靈具有佛性,既有佛性,為甚么卻撞入驢胎馬腹?’師曰:'知而故犯。’”
【第22句】:知微知彰[zhī wēi zhī zhāng]
【解釋】微:細小。彰:明顯。既了解細小的萌芽狀態(tài),又了解發(fā)展起來后的顯著特征。形容了解事物發(fā)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出處】《易·系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南朝·梁元帝《法寶朕璧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將稱四七,如貔如虎。”
【示例】南朝·梁·梁元帝《法寶聯(lián)壁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將稱四七,如狴如虎。”
【第23句】:知疼著熱[zhī téng zháo rè]
【解釋】著:感受。形容對人十分關心愛護(多指親人)。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親生的,正在乎知疼著熱,才是兒子。”
【示例】無奈二姐兒倒是個多情人,以為賈璉是終身之主了,凡事倒還知疼著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
【第24句】:知小謀大[zhī xiǎo móu dà]
【解釋】指能力太差,不能勝任重大的任務。
【出處】《易·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也。”
【示例】唐·劉知畿《思慎賦》序:“每思才輕任重之誡,知小謀大之憂……庶幾全父母之發(fā)膚,保先人之丘墓。”
【第25句】:知命不憂[zhī mìng bù yōu]
【解釋】識天命者無憂慮。
【出處】《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示例】達人大觀,知命不憂。 ——明·劉基《愁鬼言》
【第26句】:知其一,不知其二[zhī qí yī,bù zhī qí èr]
【解釋】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還有另一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示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險峻,我挑著重擔,著實難走。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七回
【第27句】:知二五而未識于十[zhī èr wǔ ér wèi shí yú shí]
【解釋】知道兩個五是多少,卻不知十是什么意思。比喻看問題片面孤立。
【出處】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固知三者定乎造化,榮辱之境,獨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識于十,其蔽一也。”
【第28句】:知書識字[zhī shū shí zì]
【解釋】指有文化修養(yǎng)。
【出處】明·馮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窮,百不會,千無用。知書識字總成空。”
【示例】你是個知書識字之人,難道'覆水難收’四個字也不知道么? ——清·李漁《奈何天·計左》
【第29句】:知幾其神[zhī jī qí shén]
【解釋】幾:幾微。指人能預知事情萌發(fā)的細微跡象,就能與神道相合。
【出處】《周易·系辭下》:“子曰:知幾其神乎?”
【第30句】:知冷知熱[zhī lěng zhī rè]
【解釋】關心痛養(yǎng)起居,照顧周到細致。
【示例】這樣知冷知熱的朋友難找。
【第31句】:知錯就改[zhī cuò jiù gǎi]
【解釋】知道自己錯了就立即改正。
【出處】王朔《劉慧芳》:“我這人缺點很多,知錯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示例】真正做到知錯就改是不容易的。
【第32句】:知往鑒今[zhī wǎng jiàn jīn]
【解釋】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出處】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鑒今,驅曹蕩吳,非同小可也。”
【第33句】:知足常樂[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釋】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于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示例】一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yǎng),就是古訓所謂'知足常樂’。 ——王西彥《古屋》第一部
【第34句】:知書達理[zhī shū dá lǐ]
【解釋】知、達:懂得。有文化,講道理。形容有教養(yǎng)。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
【示例】一個人知書達理,就該往上巴結才是。(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第35句】:知其一未睹其二[zhī qí yī wèi dǔ qí èr]
【解釋】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處】漢·揚雄《長揚斌》:“若客所謂知其一未睹其二,見其外不識其內也。”
【第36句】:知人下士[zhī rén xià shì]
【解釋】知:識別。下士:屈己尊人。能識別人才并禮賢下士。
【出處】明·李贄《焚書·復麻城人書》:“以此見真正高陽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識才尊賢又如此,故吾以為真正高陽酒徒可敬也。”
【第37句】:知白守黑[zhī bái shǒu hēi]
【解釋】守:保持。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tài)度。
【出處】《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示例】孔公之堂名虛白,蘇子堂后作圓屋。堂雖白關庵自黑,知白守黑名曰谷。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東坡二》
【第38句】:知疼著癢[zhī téng zháo yǎng]
【解釋】形容對親人的關懷、體貼。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無奈二姐倒是個多情的人,以為賈璉是終身之主了,凡事倒還知疼著癢。”
【第39句】:知其一不達其二[zhī qí yī bù dá qí èr]
【解釋】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處】宋·蘇軾《漢武帝論》:“知其一,不達其二;見其利,不睹其害。”
【第40句】:知人待士[zhī rén dài shì]
【解釋】指對待人的態(tài)度好。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5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
【第41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zhī]
【解釋】為:做。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指意志堅決或倔強固執(zhí)
【出處】茅盾《從<風洞山傳奇>說起》:“在明末諸忠臣中,我對于瞿式耜的評價,比史可法還高些……因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第42句】:知我罪我[zhī wǒ zuì wǒ]
【解釋】形容別人對自己的毀譽。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示例】知我罪我,憐我殺我,悉聽世人,不復能顧其后矣。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
【第43句】:知而不爭[zhī ér bù zhēng]
【解釋】爭:爭辯。了解是非卻不據理力爭。形容不堅持原則。
【出處】《墨子·公輸》:“知而不爭,不可謂忠。”
【示例】慶聞君蔽于事為不明,臣知而不爭為不忠。(《資治通鑒·梁紀·高祖太清二年》)
【第44句】:知盡能索[zhī jìn néng suǒ]
【解釋】比喻智慧能力都竭盡了。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農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余力而讓財矣。”
【第45句】:知己知彼[zhī jǐ zhī bǐ]
【解釋】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示例】對付敵人,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 ——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第46句】:知其不可為而為[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解釋】為:做。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指意志堅決或倔強固執(zhí)
【出處】郭沫若《南京印象》:“許多事情明明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但卻絲毫也不能放松,不肯放松。”
【第47句】:知法犯法[zhī fǎ fàn fǎ]
【解釋】知道法律,又違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爺!知法犯法!”
【示例】對知法犯法的人,應該嚴懲不貸。
【第48句】:知過能改[zhī guò néng gǎi]
【解釋】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夠改正。
【出處】《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示例】然一詩之感動于人,而冢宰亦知過能改,皆可以示后,故錄之。 ——明·黃溥《閑中古錄》
【第49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jìn]
【解釋】知道的就說,要說就毫無保留。
【出處】宋·蘇洵《衡論·遠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示例】他非常直爽,別人對向他請教,他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第50句】:知難而行[zhī nán ér xíng]
【解釋】知道困難而仍然去做。
【出處】知道困難而仍然去做。
【第51句】:知今博古[zhī jīn bó gǔ]
【解釋】貫通古今。形容知識淵博。
【出處】元·趙彥暉《點絳唇·席上詠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鐵石人一見了也魂消。”
【第52句】:知音諳呂[zhī yīn ān lǚ]
【解釋】呂: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此處泛指音樂。指深通樂律。
【出處】明·桑紹良《獨樂園》第三折:“一個家知音諳呂,一個家唾玉噴珠。”
【第53句】:知遇之恩[zhī yù zhī ēn]
【解釋】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恩情。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示例】大帥的知遇之恩,卑職終身難報。 ——劉章儀《梟雄吳佩孚》
【第54句】:知行合一[zhī xíng hé yī]
【解釋】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示例】從曉莊師范到山海工學團,陶先生一以貫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學做合一’,力求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上駕馭知識的能力。 ——《文匯報》19【第90句】:【第3句】:11
【第55句】:知命之年[zhī mìng zhī nián]
【解釋】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出處】~,有一子,始弱冠矣。 ——唐·白行簡《李娃傳》
【示例】唐·白行簡《李娃傳》:“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第56句】:知根知底[zhī gēn zhī dǐ]
【解釋】指有較深入的了解。
【示例】我們是老朋友,彼此都知根知底。
【第57句】:知命樂天[zhī mìng lè tiān]
【解釋】命:命運;天:天意。安于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出處】《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示例】道既不行,復不能知命樂天,又不能隱于山藪。 ——唐·陳子昂《無端貼》
【第58句】:知己之遇[zhī jǐ zhī yù]
【解釋】遇:待遇。像對知己一樣的待遇。形容受到賞識。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公生于擾攘之時,感知己之遇。”
【示例】吾以羈旅亡命,受齊侯知己之遇,今日不能出力,反害僂堙,殆天意也! ——《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五回
【第59句】:知人之鑒[zhī rén zhī jiàn]
【解釋】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同“知人之明”。
【出處】《三國志·蜀志·龐統(tǒng)傳》:“穎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之鑒。”
【示例】時稱勣有知人之鑒。 ——唐·劉肅《大唐新語·知微》
【第60句】:知書通禮[zhī shū tōng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yǎng)。同“知書達禮”。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六回:“看了柴進、燕青出言不俗,知書通禮,先自有八分歡喜。”
【第61句】:知義多情[zhī yì duō qíng]
【解釋】義:情義;情:感情。重義氣,有感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誰知那張家父母如此愛勢貪財,卻養(yǎng)了一個知義多情的女兒,聞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條麻繩悄悄的自縊了。”
【第62句】:知人善任[zhī rén shàn rèn]
【解釋】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認識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處】漢·班彪《王命論》:“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功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征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示例】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盡其才。
【第63句】:知足常足[zhī zú cháng zú]
【解釋】人沒有過多的要求就能時常覺得滿足。
【出處】《老子》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64句】:知章知微[zhī zhāng zhī wēi]
【解釋】既了解細小的萌芽狀態(tài),又了解發(fā)展起來后的顯著特征。形容了解事物發(fā)展的始末。同“知微知彰”。
【出處】晉·潘岳《楊仲武誄》:“克岐克嶷,知章知微。”
【第65句】:知奸亦有大羅[zhī jiān yì yǒu dà luó]
【解釋】羅:網。捉拿奸賊需要有大羅網。比喻治理國家要靠大眾的力量。
【出處】《韓非子·難三》:“故宋人語曰:'一雀過羿,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夫知奸亦有大羅,不失其一而已矣。”
【第66句】:知物由學[zhī wù yóu xué]
【解釋】由:通過。要了解事物就必須通過認真的學習。
【出處】漢·王充《論衡·實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第67句】:知止不辱[zhī zhǐ bù rǔ]
【解釋】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同“知足不辱”。
【出處】漢·荀悅《漢紀·宣帝紀二》:“太傅疏廣謂少傅受曰:'吾聞“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示例】[察罕]嘗以病請告……顧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見其人。” ——《元史·察罕傳》
【第68句】:知足知止[zhī zú zhī zhǐ]
【解釋】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
【出處】《周書·蕭大圜傳》:“況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豈如知足知止,蕭然無累。”
【示例】兩弟在朝居位之時,吾曾諷以知足知止。我若今日復出應詔,是自食其吾了。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卷
【第69句】:知人之術[zhī rén zhī shù]
【解釋】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能力。
【出處】漢·王充《論衡·是應篇》:“即屈軼已自生于庭之末,佞人來輒指知之,則舜何難于知佞人,而使皋陶陳知人之術?”
【示例】那段故事是說曹操童年時曾向一位有知人之術、會品評人物的許劭請教自己的未來。(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二)
【第70句】:知命安身[zhī mìng ān shēn]
【解釋】服從命運,安于自身所處的地位。
【出處】元·無名氏《滓范叔》第一折:“量范雎是一愚瞽之夫,則可待時守分,知命安身,未敢希望功名也。”
【第71句】:知之為知之[zhī zhǐ wéi zhī zhī]
【解釋】為:是。懂就是懂。指要誠實。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72句】:知其不可而為之[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解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zhí)。
【出處】《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示例】吾輩固知其不可而為之耳。 ——章炳麟《致伯中書十四》
【第73句】:知書明理[zhī shū míng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yǎng)。同“知書達禮”。
【出處】清·坑余生《續(xù)濟公傳》第三回:“那素秋本是知書明理之人,見鄭氏說的很好,自己也愿意。”
【示例】仿佛誰都是混帳,只有他自己是知書明理的君子人。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第74句】:知足之計[zhī zú zhī jì]
【解釋】指以知道滿足為處世應變的計策。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強德傳》:“德持老子知足之計。”
【第75句】:知難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解釋】原指作戰(zhàn)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后退。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示例】尤其是因為在那一級里有【第3句】:四個“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員不得不知難而退。 ——鄒韜奮《經歷·新飯碗問題》
【第76句】:知情不報[zhī qíng bù bào]
【解釋】知道情況而不報告,特指沒有犯罪的人主動地或被動地對當局隱匿別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為。
【示例】知情不報同樣有罪。
【第77句】:知其一,未知其二[zhī qí yī,wèi zhī qí èr]
【解釋】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還有另一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莊子·天地》:“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
【示例】你這個話兒雖然不錯,卻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九回)
【第78句】:知足長樂[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釋】人沒有過多的要求就能長時間覺得滿足。
【出處】《老子》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示例】委心任運,不失其為我。知足長樂,不愿乎其外。(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
【第79句】:知幾其神[zhī jī qí shén]
【解釋】幾:幾微,細微。指人能夠預知事情萌發(fā)的細微跡象,就能與神道相合
【出處】《周易·系辭下》:“子曰:'知幾其神乎。’”
【示例】唐·權德輿《幾銘》:“知幾其神,孔父、周文去圣遠矣,時無其人,見幾而作。”
【第80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示例】古人質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宋·陸九淵《與朱元晦書》
【第81句】:知音識趣[zhī yīn shí qù]
【解釋】猶知情識趣。懂情意,善體貼。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你平時那一班同歡同賞、知音識趣的朋友,怎沒一個來瞅睬你一瞅睬?”
【第82句】:知必言,言必盡[zhī bì yán,yán bì jìn]
【解釋】知道的就說,要說就毫無保留。
【出處】宋·蘇洵《衡論·遠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示例】使賢于天下之事知必言,言必盡。陛下于賢之言聞必行,行必力。(《明史·羅倫傳》)
【第83句】:知命不惑[zhī mìng bù huò]
【解釋】對生命、自然有了很好的了解,隨遇而安,不迷惑。
【出處】覣·韓愈《送齊下第序》:“以己之不直,而謂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實難,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第84句】:知白守辱[zhī bái shǒu rǔ]
【解釋】守:保持。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tài)度。
【出處】《莊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第85句】:知恩報德[zhī ēn bào dé]
【解釋】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報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報恩”。
【出處】《群英類選·〈紅蕖記·觸身諧配〉》:“可憐見咱魂銷盡,知恩報德情難混。”
【第86句】:知恩必報[zhī ēn bì bào]
【解釋】知道受了恩惠就一定要報答。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小生我懷舊意無私志,小姐白玉帶知恩必報恩。”
【示例】銘心鏤骨,感德難忘;結草銜環(huán),知恩必報。(明·程登吉《幼學瓊林·人事》)
【第87句】:知人論世[zhī rén lùn shì]
【解釋】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示例】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知人論世”,那么,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第88句】:知足不辱[zhī zú bù rǔ]
【解釋】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出處】《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漢書·疏廣傳》:“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示例】常言:“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為山林娛老之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第89句】:知足無求[zhī zú wú qiú]
【解釋】人知道滿足就不會有過多的貪求。
【出處】晉·葛洪《神仙傳》:“車服咸儀,知足無求。”
【第90句】:知生之民[zhī shēng zhī mín]
【解釋】知生:求生存。指在與自然界斗爭中求生存的遠古人民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盜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第91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
【解釋】然:這樣,如此。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現象,不知事物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
【出處】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無論為哀為樂,為怨為怒,為戀為駭,為憂為慚,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92句】:知表不知里[zhī biǎo bù zhī lǐ]
【解釋】表:外表;里:本質。只看到了人或事物的表面,并不了解其本質。
【第93句】:知微知章[zhī wēi zhī zhāng]
【解釋】既了解細小的萌芽狀態(tài),又了解發(fā)展起來后的顯著特征。形容了解事物發(fā)展的始末。同“知微知彰”。
【出處】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兩遂。”
【示例】圣人知微知章,不可不慎。 ——《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
【第94句】:知書知禮[zhī shū zhī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yǎng)。同“知書達禮”。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牛氏規(guī)奴》:“更羨他知書知禮,是一個不趨蹌的秀才。”
【示例】他日到人家,知書知禮,父母光輝。這都是你娘親失教也。 ——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
【第95句】:知文達理[zhī wén dá lǐ]
【解釋】知、達:懂得。有文化,講道理。形容有教養(yǎng)。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
【示例】你既這等知文達理,曉得敬重我,若肯住在這里,與我做個好淘伴,便饒你性命。(清·張南莊《何典》第十回)
【第96句】:知過必改[zhī guò bì gǎi]
【解釋】認識到自己錯了就一定要改。
【出處】《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示例】是呀,我是個舊腦瓜子,我是個夾生飯,往后我知過必改。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
【第97句】:知地知天[zhī dì zhī tiān]
【解釋】地:地形:天:天氣。了解地形,了解氣候。
【出處】《孫子·地形》:“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第98句】:知名當世[zhī míng dāng shì]
【解釋】知名:著名、有名。在當代很著名。
【出處】漢·荀悅《漢紀·宣帝紀四》:“圖畫相次于未央宮,第一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光,次曰衛(wèi)將軍富平侯張安世……皆有功德,知名當世。”
【示例】石曼卿磊落奇才,知名當世。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
【第99句】:知水仁山[zhì shuǐ rén shān]
【解釋】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100、知一萬畢[zhī yī wàn bì]
【解釋】指理解本質,萬事盡通。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地》:“通于一而萬事畢。”
【示例】振本而末從,知一萬畢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10【第1句】:知以藏往[zhì yǐ cáng wǎng]
【解釋】知:同“智”,才智;以:已經;藏:包含。人的智慧包含在過去的事物中。比喻聰明才智來源于過去的經驗教訓。
【出處】《周易·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10【第2句】:知人之明[zhī rén zhī míng]
【解釋】明:指眼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出處】《后漢書·吳佑傳》:“功曹以祐倨,請黜之。太守曰:'吳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示例】前任督憲是兄弟同門世好,最有知人之明。閣下不以兄弟不才,時加教誨,為幸多矣!(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二回)
10【第3句】:知心著意[zhī xīn zháo yì]
【解釋】指彼此了解,心意投合。
【出處】元·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诙郏骸澳莻}公扁鵲成何濟,也無過草樹根皮,怎比得玉天仙知心著意。”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等我團熟了他,牽與師父,包你像意。老和尚道:'這才是知心著意的肉。’”
【示例】我只怨著我死了,再沒一個知心著意的人服伺你了!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三回
10【第4句】:知其一,未睹其二[zhī qí yī,wèi dǔ qí èr]
【解釋】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還有另一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示例】若客,所謂知其一,未睹其二,見其外不識其內也。(漢·揚雄《長楊賦》)
10【第5句】:知難而進[zhī nán ér jìn]
【解釋】明知困難,卻敢于向前。指迎著困難上。
【出處】《左傳·定公六年》:“子立而后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
【示例】我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進,絕不可知難而退。
10【第6句】:知小言大[zhì xiǎo yán dà]
【解釋】知:通“智”。聰明才智不濟,說話口氣卻很大
【出處】《新唐書·李道宗傳》:“侯君集破高昌還,頗怨望。道宗嘗從容奏言:'君集知小言大,且為戎首。’……既而君集反,帝笑曰:'如公素揣。’”
10【第7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zhī qí rán,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
【解釋】然:這樣。知道是這樣,卻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形容只了解表面現象,不了解事物的本質或事情的根底。
【出處】《莊子·秋水》:“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自然者,物見其然,不知所以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
【示例】只是當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不免驚世駭俗。(金庸《射雕英雄傳》第二十八回)
10【第8句】:知無不為[zhī wú bù wéi]
【解釋】知道是應該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盡心竭力。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林堯叟注:“凡可以利益國家者,茍知其事,莫不盡心力而為之。”
【示例】其人自以曠世遭遇,莫不悉心竭力,知無不為,言無不盡。 ——宋·秦觀《任臣上》
10【第9句】:知易行難[zhī yì xíng nán]
【解釋】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出處】《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示例】現在提出這問題,蓋亦知易行難,遂只得空口說白話,而望墾辟于健者也。 ——魯迅《準風月談·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1【第10句】:知遇之感[zhī yù zhī gǎn]
【解釋】知遇:得到賞識或重用;感:感激。對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感激。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1【第11句】:知一而不知二[zhī yī ér bù zhī èr]
【解釋】知道一是什么,卻不知道二是怎么回事。形容了解事物不夠全面。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和親》:“昔徐偃王行義而滅,魯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示例】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細,知高遠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宋·朱熹《論語集注·大學》)
1【第12句】:知來藏往[zhī lái cáng wǎng]
【解釋】指對未來有所預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出處】《周易·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示例】有訓詁事實以為之跡,有知來藏往以為之神。 ——清·龔自珍《江子屏所著書敘》
1【第13句】:知出乎爭[zhì chū hū zhēng]
【解釋】智:同“智”;爭:斗爭。聰明才智是在反復斗爭中鍛煉出來的。比喻智慧來源于實踐。
【出處】《莊子·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1【第14句】:知難行易[zhī nán xíng yì]
【解釋】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
【出處】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
【示例】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
1【第15句】:知榮守辱[zhī róng shǒu rǔ]
【解釋】守:安于。雖然知道怎樣可得到榮譽,卻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出處】《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1【第16句】:知希則貴[zhī xī zé guì]
【解釋】希:少;貴:珍貴。了解的人少,就會顯得珍貴。
【出處】《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1【第17句】:知彼知己[zhī bǐ zhī jǐ]
【解釋】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示例】對付敵人,一定要知彼知己,才能百戰(zhàn)百勝。
1【第18句】:知無不言,言無不聽[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tīng]
【解釋】知道的就毫無保留全說出來,聽的則一句不差全部接受采納。
【出處】《元史·賀仁杰傳》:“后與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協(xié)力,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愛重之。”
【示例】此時素 臣正在得君,真?zhèn)€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九回)
1【第19句】:知二五而不知十[zhī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
【解釋】知道兩個五是多少,卻不知十是什么意思。比喻看問題片面孤立。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示例】獨疑孔子不應自作自解,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上)
1【第20句】:知遇之榮[zhī yù zhī róng]
【解釋】知遇:得到賞識或重用。指受到賞識和重用的榮寵。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71回:“臣子遭縫明圣之主,知遇之榮,不要說六尺之軀。”
1【第21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解釋】殆:危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多用以勸誡人不要貪得無厭。
【出處】《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示例】二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無出類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賢路。(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
1【第22句】:知安忘危[zhī ān wàng wēi]
【解釋】只知道過太平日子而忘記危險的時候。
【出處】晉·潘岳《秋興賦》:“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1【第23句】:知足不殆[zhī zú bù dài]
【解釋】指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同“知止不殆”。
【出處】漢·荀悅《漢紀·宣帝紀二》:“太傅疏廣謂少傅受曰:'吾聞“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1【第24句】:知雄守雌[zhī xióng shǒu cí]
【解釋】雄:雄強;雌:雌伏,不倔強。棄剛守柔。比喻與人無爭。
【出處】《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
【示例】知雄守雌,宛訝存身之際;絕圣棄智,潛疑勿用之時。 ——宋·范仲淹《老子猶龍賦》
1【第25句】:知止不殆[zhī zhǐ bù dài]
【解釋】殆:危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出處】《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示例】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明·趙弼《兩教辨》
1【第26句】:知音識曲[zhī yīn shí qǔ]
【解釋】指通曉音樂。
【出處】《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1【第27句】:知其一未知其二[zhī qí yī wèi zhī qí èr]
【解釋】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示例】茅盾《創(chuàng)造》:“嫻嫻,你的話正象你的思想和行動:知其一未知其二。”
1【第28句】:知天知地[zhī tiān zhī dì]
【解釋】天:天氣;地:地形。了解地形,了解氣候。
【出處】《孫子·地形》:“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1【第29句】:知情達理[zhī qíng dá lǐ]
【解釋】通、達:懂得;情:人之常情;理:道理。通人情,懂道理。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二小姐知情達理,自有同心,當商量出一個主意來,不可徒作楚囚之泣。”
【示例】他是個知情達理的人,從來不胡攪蠻纏。
1【第30句】:知羞識廉[zhī xiū shí lián]
【解釋】羞:羞愧。廉:廉恥。指人知道羞愧、廉恥。形容有修養(yǎng)。
【出處】明·湯顯祖《紫釵記》第四十五出:“小妮子非拋閃,知羞識廉。”
1【第31句】:知心知意[zhī xīn zhī yì]
【解釋】指彼此了解,心意投合。同“知心著意”。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抬眼看時,只見兩個人并肩而坐,正在那里知心知意的商量。”
【示例】如今寶姐姐家去了,連香菱也不能過來,二姐姐又出了門子了,幾個知心知意的人都不在一處,弄得這樣光景。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一回
1【第32句】:知魚之樂[zhī yú zhī lè]
【解釋】了解魚的快樂。比喻善于體會物情。
【出處】《莊子·秋水》:“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1【第33句】:知時識務[zhī shí shí wù]
【解釋】務:事。能看清當時的大勢和了解世事,不去違背。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這是佛天面上好看的事,況我每知時識務,正該如此。”
1【第34句】:知心可腹[zhī xīn kě fù]
【解釋】猶言情投意合。
【出處】元·王曄《折桂令·問黃肇》曲:“怕不你身上知心可腹,爭知他根前似水如魚。”元·貫云石《小桃紅》曲:“知心可腹,牽腸割肚,不枉了用工夫。”
1【第35句】:知機識變[zhī jī shí biàn]
【解釋】指能了解、掌握時機,識別、適應時局的變化。
【出處】《舊唐書·尉遲敬德等傳論》:“皆謂猛將謀臣,知機識變,有唐之盛,斯實賴焉。”
1【第36句】:知一不知十[zhī yī bù zhī shí]
【解釋】知道一是什么,卻不知道十是怎么回事。形容了解事物不夠全面。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結和》:“秦知進取之利,而不知鴻門之難,是知一而不知十也。”
1【第37句】:知效一官[zhì xiào yī guān]
【解釋】知:同“智”,才智;效:勝任。才智能力可以勝任一官之職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1【第38句】:知書達禮[zhī shū dá lǐ]
【解釋】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yǎng)。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
【示例】老師希望我們健康成長,要知書達禮,全面發(fā)展。
1【第39句】:知之非難,行之不易[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
【解釋】惟:惟獨。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出處】唐·徐惠《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惟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于業(yè)泰,體逸于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