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呼”的成語大全(94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呼庚呼癸、擗踴號呼、徒呼奈何等含“呼”的成語94個,其中“呼”開頭的32個,“呼”結尾的21個,“呼”在中間的4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呼”開頭的成語
【第1句】:呼庚呼癸[hū gēng hū guǐ]
【解釋】庚、癸:天干的第七位和第十位,古時用作軍糧的隱語。原是軍中乞糧的隱語。后指向人借錢。
【出處】《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盟,吳大夫申叔儀向魯大夫公孫有山氏乞糧。回答說:“梁則無矣,粗糧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示例】況時逢豐穰,呼庚呼癸,一歲自兆重登。 ——明·張岱《雜著·失題》
【第2句】:呼天不應[hū tiān bù yìng]
【解釋】向天呼喚求助,但天卻不應答。比喻求告無門,無處訴說。
【第3句】:呼幺喝六[hū yāo hè liù]
【解釋】幺、六:骰子的點了。擲骰子時的喊聲。泛指賭博。也形容吆喝。
【出處】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三折:“咱則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示例】看見樓上燈燭輝煌,夾著呼幺喝六的聲音,甚是熱鬧。 ——《負曝閑談》第五回
【第4句】:呼朋喚友[hū péng huàn yǒu]
【解釋】指招引意氣相投的人。
【出處】《白雪遺音·馬頭調·逛窯子》:“呼朋喚友把窯子進。身入迷魂,裝煙倒茶,好不殷勤。”
【示例】呼朋喚友,把他一班三老四少、打魚摸蝦的老朋友們都提拔做小組長了。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
【第5句】:呼應不靈[hū yìng bù líng]
【解釋】指消息不能正常傳遞,指揮不能正常進行。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真實不過有點呼應不靈,到得后來,漸漸的這個官竟象他二人做的一樣。”
【第6句】:呼馬呼牛[hū mǎ hū niú]
【解釋】呼:稱呼。叫我牛也好,叫我馬也好,我不在乎。
【出處】明·馮惟敏《耍孩兒·十自由》:“論理法難聽受,總不如裝聾塞耳,一任他呼馬呼牛。”
【第7句】:呼不給吸[hū bù jǐ xī]
【解釋】形容嚇得來不及喘氣。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瞇不給撫,呼不給吸。”
【第8句】:呼牛作馬[hū niú zuò mǎ]
【解釋】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同“呼牛呼馬”。
【出處】《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示例】時不偶,且躬操敝帚,任他人呼牛作馬,只低頭。 ——明·徐復祚《宵光記·慰弟》
【第9句】:呼之即至,揮之即去[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
【解釋】呼:召喚;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喚支使。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60回:“潘金蓮房中,養著一只白獅子貓兒……呼之即至,揮之即去,婦人常叫他雪賊。”
【第10句】:呼天不聞[hū tiān bù wén]
【解釋】向天呼喚求助,但天卻聽不到。比喻求告無門,無處訴說。
【第11句】:呼吸之間[hū xī zhī jiān]
【解釋】形容極為短暫的時間。
【出處】《晉書·郗鑒傳》:“決勝負于一朝,定成敗于呼吸。”
【示例】須先理其氣,氣若順,則呼吸之間,自然痊可。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第12句】:呼朋引類[hū péng yǐn lèi]
【解釋】呼:叫;引:招來;類:同類。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出處】宋·歐陽修《憎蒼蠅賦》:“奈何引類呼朋,搖頭鼓翼。”
【示例】丹士呼朋引類,又去約了兩三個幫手來做。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
【第13句】:呼來喝去[hū lái hè qù]
【解釋】呼、喝:大聲喊叫。呼之即來,喝之即去。形容隨意驅使。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二回:“這菩薩賣弄神通,把老孫這等呼來喝去,全不費力也!”
【第14句】:呼吸相通[hū xī xiāng tōng]
【解釋】呼氣與吸氣,樸素貫通。比喻認識一致,利害相關。
【出處】明·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古詩十九首》十:“脈脈者有條有緒,若呼吸相通,尋之有端而即之殊遠。”
【示例】閩粵互為唇齒,呼吸相通。 ——《清史稿·顏伯燾傳》
【第15句】:呼之欲出[hū zhī yù chū]
【解釋】呼:叫,喊。形容人像畫得逼真,似乎叫一聲就會從畫中走出來。泛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描寫十分生動。
【出處】宋·蘇軾《郭忠恕畫贊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示例】海立山奔,煙云滅沒,謂有龍焉,呼之欲出。 ——明·張岱《木猶龍銘》
【第16句】:呼牛也可,呼馬也可[hū niú yě kě,hū mǎ yě kě]
【解釋】呼:稱呼;可:可以。叫我牛也好,叫我馬也好,我不在乎。指不管別人說什么,自己還是按自己意愿去做。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示例】卻又一片深心,打了個呼牛也可,呼馬也可的主意,任是誰說什么,我只拿定主意,干我的大事去。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7回
【第17句】:呼蛇容易遣蛇難[hū shé róng yì qiǎn shé nán]
【解釋】把蛇引過來容易,但要把它趕走就困難了。比喻招小人來容易,而要把他打發走就困難了。
【出處】江東老蟫《京本通俗小說》第十三回:“你將為常言俗語道:呼蛇容易遣蛇難。怕日久歲深,盤費重大。”
【第18句】:呼風喚雨[hū fēng huàn yǔ]
【解釋】舊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現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偉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動勢力猖獗。
【出處】宋·孫覿《罨溪行》:“罨畫溪頭烏鳥樂,呼風喚雨不能休。”
【示例】兄弟,你真是瑪志尼一流人物,天生成呼風喚雨,攪得一國的原動力的了。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
【第19句】:呼群結黨[hū qún jié dǎng]
【解釋】指招引同伙,聚集成幫。
【出處】清·黃鈞宰《金壺浪墨·疲兵》:“夏初,楚兵晝奪十三行,背負肩擔而去,呼群結黨,散赴各鄉,累日不歸,不知所事。”
【第20句】:呼天叫地[hū tiān jiào dì]
【解釋】形容極為冤屈、怨恨或痛苦。同“呼天號地”。
【出處】清·唐訓方《里語徵實》卷下引《暗室燈》:“[韓魏公曰]百姓多愚,或為枉斷,抱憾終身,早夜呼天叫地,我豈安乎?”
【第21句】:呼牛呼馬[hū niú hū mǎ]
【解釋】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
【出處】《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示例】呼牛呼馬,無關輕重也。 ——清·俞樾《七俠五義序》
【第22句】:呼之或出[hū zhī huò chū]
【解釋】呼:招呼;之:代詞,指代呼喚的對象。形容所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也指人選已醞釀成熟,即將就任。
【出處】宋·蘇軾《郭忠恕畫贊序》:“空蒙寂歷,煙雨滅沒,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第23句】:呼天鑰地[hū tiān yào dì]
【解釋】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第24句】:呼盧喝雉[hū lú hè zhì]
【解釋】呼、喝:喊叫;盧、雉:古時賭具上的兩種顏色。泛指賭博。
【出處】宋·陸游《風順舟行甚疾戲書》詩:“呼盧喝雉連暮夜,擊兔伐狐窮歲年。”
【示例】卻憶咸陽客舍里,呼盧喝雉燭花底。 ——明·瞿佑《骰子》詩
【第25句】:呼天吁地[hū tiān yù dì]
【解釋】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異史氏曰]惡乎哉!呼天吁地,忽爾披發向銀床。”
【示例】漸漸炊煙將欲斷,呼天吁地俱無門。 ——《醒世緣彈詞》第十四回
【第26句】:呼天搶地[hū tiān qiāng dì]
【解釋】搶地:觸地。大聲叫天,用頭撞地。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肖云仙呼天搶地,盡哀盡禮,治辦喪事,十分盡心。”
【示例】彼等何辜,忍令其呼天搶地而死也。 ——《清史稿·韓朋賦》
【第27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釋】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出處】宋·蘇軾《王忠儀真贊序》:“至于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唯世臣巨室為能。”
【示例】她不想成為他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
【第28句】:呼天號地[hū tiān hào dì]
【解釋】哭叫天地。形容極為冤屈、怨恨或痛苦。亦作“呼天叫地”。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嘉定寶璽》:“我祖我父,一心王寶……不死于虜,則死于盜賊;若子若孫,呼天號地,此恨難磨。”
【示例】祖母詹憂危甚,每一病作,呼天號地,殆不欲生。 ——明·袁宏道《去吳七牘·乞歸稿一》
【第29句】:呼鷹走狗[hū yīng zǒu gǒu]
【解釋】放出鷹狗去追捕野獸。指打獵游蕩的生活。
【出處】放出鷹狗去追捕野獸。指打獵游蕩的生活。
【第30句】:呼天喚地[hū tiān huàn dì]
【解釋】哭天叫地,形容極為痛苦。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回來說,湯富海在屋子里呼天喚地叫痛。”
【示例】死者的親人撲在尸體旁邊,呼天喚地的大哭。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六章
【第31句】:呼晝作夜[hū zhòu zuò yè]
【解釋】晝:白天。把白天叫作夜晚。比喻顛倒黑白,不分是非。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且不可呼晝作夜,更饒善巧,終不能指東為西。”
【第32句】:呼天叩地[hū tiān kòu dì]
【解釋】大聲叫天,用頭撞地。形容極度悲傷。同“呼天搶地”。
【出處】《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今張浩忽背前約,使妾呼天叩地,無所告投。”
“呼”結尾的成語
【第1句】:擗踴號呼[pǐ yǒng háo hū]
【解釋】擗:以手拍擊胸脯;踴:以足頓地;號:痛哭。拍胸跺腳,哀痛號哭。舊時多形容父母去世時子女的哀哭。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衰绖菅屨,辟踴哭泣,所以諭哀也。”
【示例】先生擗踴號呼,幾絕者數矣。 ——清·汪琬《誥封陳母張淑人墓志銘》
【第2句】:一命嗚呼[yī mìng wū hū]
【解釋】嗚呼:嘆詞,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詞,后即以此為死亡的代稱。指人死亡。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誰想樂極生悲,過了六年,劉后所生之子,竟至得病,一命嗚呼。”
【示例】殺兩個叫花子開張!這兩個叫花子就是這樣一命嗚呼了。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湯峻巖
【第3句】:后擁前呼[hòu yōng qián hū]
【解釋】后面簇擁,前面吆喝。形容出行時氣派很大。
【出處】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怎如你喜都都,后擁前呼。”
【示例】只見后擁前呼,眾官員下馬,在前廳換衣服良久。 ——《金瓶梅詞話》第六四回
【第4句】:振臂一呼[zhèn bì yī hū]
【解釋】振: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示例】此話甚有道理。目前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誰不揭竿而起。 ——姚雪垠《李自成》
【第5句】:奮臂大呼[fèn bì dà hū]
【解釋】用力地揮舞手臂,情緒激昂地高聲呼喊。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
【第6句】:攘臂一呼[rǎng bì yī hū]
【解釋】攘: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示例】皆能攘臂一呼,聚眾千百,殺掠吏民,死且不顧,重煩大兵剪滅而后已,是豈理所當然者哉。 ——宋·辛棄疾《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
【第7句】:將伯之呼[qiāng bó zhī hū]
【解釋】指求人幫助。
【出處】清·劉坤一《書牘·復奎樂峰》:“無奈羅掘皆窮,點金無術,萬不得已,始為將伯之呼。”
【示例】東海登臺,不能以誠相感,徒欲為將伯之呼,乞靈外族,其心可憫,其跡實可愧也。 ——蔡東蕃、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回
【第8句】:庚癸頻呼[gēng guǐ pín hū]
【解釋】庚、癸:軍糧的隱語。原是軍中乞糧的隱語。后指向人借錢。
【出處】《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盟,吳大夫申叔儀向魯大夫公孫有山氏乞糧。回答說:“梁則無矣,粗糧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第9句】:一命鳴呼[yī mìng míng hū]
【解釋】指死亡。常含幽默詼諧意味。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又過半年,忽然劉二感天行時氣,頭疼發熱。正是:'福無雙至從來有,禍不單行自古聞。’害了六七日,一命嗚呼,已歸泉下。”
【示例】誰想樂極生悲,過了六年,劉后所生之子,竟至得病,一命鳴呼。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
【第10句】:歌吟笑呼[gē yín xiào hū]
【解釋】高歌低吟,狂笑歡呼。用來形容飲酒之后豪情流露。
【出處】宋·歐陽修《釋必演詩令序》:“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
【第11句】:語笑喧呼[yǔ xiào xuān hū]
【解釋】大聲說笑。同“語笑喧嘩”。
【出處】明·無名氏《陳倉路》第四折:“則要你悄語低言,不要你語笑喧呼。”
【第12句】:夾道歡呼[jiā dào huān hū]
【解釋】眾人排列在道路兩旁呼喊,表示對來賓的歡迎。
【出處】宋·張守《謝除知福州到任表》:“望云仰戴,夾道歡呼。”
【示例】蕭灘老農公事畢,夾道歡呼羅酒漿。 ——宋·王庭珪《送吳叔舉主簿,往清江受納秋苗》
【第13句】:登高一呼[dēng gāo yī hū]
【解釋】比喻有影響的人物發出倡議。
【出處】《荀子·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示例】一省之內,惟彼獨尊,自然是登高一呼,眾山響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
【第14句】:奮臂一呼[fèn bì yī hū]
【解釋】奮臂:高舉手臂。高舉手臂,大聲呼喊。
【出處】《魏書·盧玄傳》:“洞庭、彭蠡,竟非殷固,奮臂一呼,或成漢業。”
【第15句】:燕語鶯呼[yàn yǔ yīng hū]
【解釋】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形容春天里大好的景象。也比喻女子說話聲音婉轉動聽。
【出處】元·無名氏《浣花溪》第三折:“狂蜂浪蝶檐外舞,綠楊堤燕語鶯呼。”
【第16句】:庚癸之呼[gēng guǐ zhī hū]
【解釋】庚、癸:軍糧的隱語。原是軍中乞糧的隱語。后指向人借錢。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三年》:“粱則無矣,粗則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示例】儲偫委積,師旅無庚癸之呼。 ——唐·柳宗元《安南都護張公墓志銘》
【第17句】:雀躍歡呼[què yuè huān hū]
【解釋】高興得像麻雀那樣跳躍起來。形容十分歡樂的情景。
【第18句】:同聲相呼[tóng shēng xiāng hū]
【解釋】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出處】《鬼谷子·反應》:“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第19句】:疾聲大呼[jí shēng dà hū]
【解釋】疾:急速。急促而大聲的呼喊,以引起注意。
【出處】《宋史·辛棄疾傳》:“咸淳間史館校勘謝坊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呼其不平。”
【示例】不怕死的,跟我上! ——他疾聲大呼
【第20句】:順風而呼[shùn fēng ér hū]
【解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傳得遠,使人聽得清。比喻憑借外力可有較好效果。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示例】比如順風而呼,其勢激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
【第21句】:大聲疾呼[dà shēng jí hū]
【解釋】疾:快。大聲呼喊,引起人們注意。
【出處】唐·韓愈《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行且不息,以蹈于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
【示例】我們可以大聲疾呼,而不要隱晦曲折,使人民大眾不易看懂。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呼”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徒呼奈何[tú hū nài hé]
【解釋】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辦。徒然呼喊著急怎么辦。形容只是著急,毫無辦法。
【出處】《星火燎原·黃洋界保衛戰》:“陷入了我人馬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徒呼奈何!”
【示例】由于內城關閉,他原已是徒呼奈何,不想有此意外機緣,得能越過禁制,王五自然絕不肯輕放。 ——高陽《慈禧全傳》七十三
【第2句】:千呼萬喚[qiān hū wàn huàn]
【解釋】形容再三催促。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詩:“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示例】朦朧的月色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命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么?(朱自清《溫州的蹤跡》)
【第3句】:前呼后擁[qián hū hòu yōng]
【解釋】前面有人吆喝開路,后面有人圍著保護。舊時形容官員出行,隨從的人很多。
【出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二折:“想為官的前呼后擁,衣輕乘肥,有多少榮耀!”
【示例】放學了,同學們前呼后擁地走出了校園。
【第4句】:歡呼雀躍[huān hū qué yué]
【解釋】高興得象麻雀一樣跳躍。形容非常歡樂。
【出處】莊周《莊子·在宥》:“鴻蒙方將拊髀雀躍而游。”
【示例】消息傳來,大家立刻歡呼雀躍起來。
【第5句】:堂上一呼,階下百諾[táng shàng yī hū,jiē xià bǎi nuò]
【解釋】諾:答應。堂上一聲呼喚,階下齊聲答應。多形容舊時豪門權貴威勢烜赫,侍從和奉承的人很多。
【出處】《呂氏春秋·過理》:“宋王大悅,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盡應;堂上已應,堂下盡應。門外庭中聞之,莫敢不應。”
【示例】堂上一呼,階下百諾。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二折
【第6句】:詬龜呼天[gòu guī hū tiān]
【解釋】原意為占卜不吉,對占卜器具及天辱罵呼叫。引申為對不幸命運的呼號。
【出處】《淺論儒家的孝道·再興國學》:“八十多年前,時人發憤于國之積弱,詬龜呼天。一批深受西學影響又急欲救亡圖強的激進青年,以胡適、陳獨秀為主將,發起了一場中國近代以來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新文化革命運動’”。
【第7句】:嗚呼噫嘻[wū hū yī xī]
【解釋】嘆詞。表示慨嘆。
【第8句】:歡呼鼓舞[huān hū gǔ wǔ]
【解釋】形容歡樂興奮之極。
【出處】宋·蘇軾《繳進免五谷力勝稅錢議札子》:“去歲扈從南郊,親見百姓父老,瞻望圣顏,歡呼鼓舞,或至感泣。”
【示例】諸州之民,歡呼鼓舞,始知有父子生聚之樂。 ——元·張光祖《言行龜鑒·民政》
【第9句】:聞呼即至[wén hū jí zhì]
【解釋】聞:聽到;呼:呼喚;即:立刻;至:到。聽到呼喚立刻就到。形容動作迅速。
【出處】《梁書·陳慶之傳》:“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
【示例】此時已及黃昏,樹德正在飲酒,聞呼即至。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二十九回
【第10句】:一呼而集[yī hū ér jí]
【解釋】呼:呼喚;集:聚集。呼喚一聲,人們就聚集到一起。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民兵》:“蓋五代以前,兵寓于農,素習戰斗,一呼即集。”
【示例】只有冶坊中大半是無賴之徒,一呼而集,約有三百余人。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九
【第11句】:及溺呼船[jí nì hū chuán]
【解釋】比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
【出處】《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遂將其眾,迎帝于北芒,還宮”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示例】初,劉璋遣人迎先主,主簿黃權怒而言曰:'厝火積薪,其勢必焚;及溺呼船,悔將無及。’ ——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黃權》
【第12句】:一呼百應[yī hū bǎi yìng]
【解釋】一個人呼喊,馬上有很多人響應。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五卷:“當前快意,一呼再諾者,人隸也。”
【示例】農會會員漫山遍野,梭鏢短棍一呼百應,土匪無處藏蹤。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第13句】:一呼即集[yī hū jí jí]
【解釋】呼:呼喚;集:聚集。呼喚一聲,人們就聚集到一起。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民兵》:“蓋五代以前,兵寓于農,素習戰斗,一呼即集。”
【示例】恰好安排,一呼即集,非“河下傭”而何? ——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
【第14句】:奔走呼號[bēn zǒu hū háo]
【解釋】奔走:奔跑。呼號: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喚。形容處于困境而求援。
【出處】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南鎮禱雨文》卷二十五:“守土官帥其吏民奔走呼號,維是祈禱告請,亦無不至矣,而猶雨澤未應,旱烈益張。”
【示例】勇敢的國民,一經覽到二十一條件,群以為亡國慘兆,就在目前,于是奔走呼號,力圖挽救。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二回
【第15句】:八方呼應[bā fāng hū yìng]
【解釋】呼應:彼此聲氣相通。泛指周圍、各地。形容各方面互通聲氣,互相配合。
【出處】余秋雨《寂寞天柱山》三:“我認為,天柱山之所以能給古人一種居家感,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是它地處江淮平原,四相鉤連,八方呼應,水陸交通暢達,雖幽深而無登高之苦,雖奇麗而無柴米之匱,總而言之,既寧靜又方便。”
【示例】中國申辦奧運的計劃一提出,立即八方呼應,群情激奮。
【第16句】:山呼萬歲[shān hū wàn suì]
【解釋】山呼:指臣下對皇帝高呼萬歲。封建時代臣下祝頌皇帝的一種禮儀。
【出處】《漢書·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
【示例】皇太子率領百官俯伏在地,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揚塵舞拜,山呼萬歲。 ——二月河《康熙大帝》四十九
【第17句】:此呼彼應[cǐ hū bǐ yīng]
【解釋】此:這里。彼:那里。這里呼喚,那里響應。形容聯系緊密,互相配合行動。
【第18句】:大呼小叫[dà hū xiǎo jiào]
【解釋】高一聲低一聲地亂叫亂喊。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是什么人在門口大呼小叫,我去看咱。”
【示例】擎火把的都是年輕的農民,另一只手提著槍,也有拿鎬的,大呼小叫的嚷嚷著。 ——楊朔《雪花飄飄》
【第19句】:撫胸呼天[fǔ xiōng hū tiān]
【解釋】撫胸:拍打胸口。拍打胸口大聲叫天。形容極度悲痛的樣子。
【出處】宋·陳亮《祭章孟容文》:“今昔見君,累然在疚,撫胸呼天,天不我覆。”
【第20句】:愴地呼天[chuàng dì hū tiān]
【解釋】愴:悲傷,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極其悲痛絕望的神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卷:“又延兩日,夫妻相繼而亡,二子嗆地呼天,號啕痛哭。”
【第21句】:同命運共呼吸[tóng mìng yùn gòng hū xī]
【解釋】形容雙方關系密切,利害一致。
【示例】我們都是同命運共呼吸的人。
【第22句】:嗚呼哀哉[wū hū āi zāi]
【解釋】嗚呼:嘆詞;哉:語氣助詞。原為表示哀痛的感嘆語,舊時祭文中常用。現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處】《詩經·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左傳·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示例】那婆娘精神恍惚,自覺無顏。解腰間繡帶,懸梁自縊,嗚呼哀哉。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
【第23句】:遙相呼應[yáo xiāng hū yìng]
【解釋】遙:遠遠地;應:照應。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
【出處】《清史稿·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為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示例】吳家溝東南面也傳來了隆隆聲,和常高山的炮聲遙相呼應。 ——柳青《銅墻鐵壁》第14章
【第24句】:瞠呼其后[chēng hū qí hòu]
【解釋】在別人后面干瞪眼趕不上。形容遠遠落在后面。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
【第25句】:踣地呼天[bó dì hū tiān]
【解釋】猶言呼天搶地。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清·周亮工《書影》卷四:“[童子]踣地呼天,聲竭泣血,觀者如堵,無不隕涕。”
【第26句】:一呼百諾[yī hū bǎi nuò]
【解釋】一人呼喚,百人應答。形容有錢有勢,仆從很多。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五卷:“當前快意,一呼再諾者,人隸也。”
【示例】羅公獨坐當中,一呼百諾,掌著生殺之權。 ——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第十三回
【第27句】:引類呼朋[yǐn lèi hū péng]
【解釋】引:招來;類:同類;呼:叫。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出處】宋·歐陽修《憎蒼蠅賦》:“奈何引類呼朋,搖頭鼓翼。”
【示例】因而引類呼朋,群相效尤,遂成痼習。 ——清·林則徐《頒發查禁營兵吸食鴉片規條稿》
【第28句】:同呼吸,共命運[tóng hū xī,gòng mìng yùn]
【解釋】利害一致,命運相同。
【第29句】:一呼三顛[yī hū sān diān]
【解釋】比喻動搖、不穩定。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需之節》:“鳥鳴既端,一呼三顛。動搖東西,危栗不安,疾病無患。”
【第30句】:喝雉呼盧[hè zhì hū lú]
【解釋】喝、呼:呼喊;雉、盧:古時摴蒱骰子擲出的兩種彩。形容賭徒賭興正酣時的樣子。也指賭博。
【出處】唐·李白《少年行》詩:“呼盧百萬終不異,報仇千里如咫尺。”宋·陸游《風順舟中甚疾戲書》:“呼盧喝雉連暮夜,擊兔伐狐窮歲年。”
【示例】一到周末,他們一伙人喝雉呼盧,鬧得家里烏煙瘴氣
【第31句】:遙呼相應[yáo hū xiāng yìng]
【解釋】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同“遙相呼應”。
【出處】清·陳忱《續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六年》:“蒙古盡驅其家屬來攻,父子兄弟,往往遙呼相應,由是人無固志,故所至郡邑皆下。”
【第32句】:大呼小喝[dà hū xiǎo hē]
【解釋】高一聲低一聲地亂叫亂喊。同“大呼小叫”。
【出處】《水滸傳》第二八回:“武松答應道:'老爺在這里,又不走了,大呼小喝做甚么?’”
【第33句】:愴天呼地[chuàng tiān hū dì]
【解釋】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極其悲痛絕望的神態。同“愴地呼天”。
【出處】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回:“生逼他出兵進城,以致墮敵人之計中,喪師敗績,害他不得為忠臣義士,真可嘆真痛恨,愴天呼地而不已也!”
【第34句】:于呼哀哉[yú hū āi zāi]
【解釋】于呼:感嘆詞。哉:語氣詞。原意感嘆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出處】《詩·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荀子·樂論》:“亂世惡善,不此聽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第35句】:山呼海嘯[shān hū hǎi xiào]
【解釋】山在呼叫,海在咆嘯。形容氣勢盛大。也形容極為惡劣的自然境況。
【示例】三萬鐵甲軍士,也同時發出了山呼海嘯似的喊聲。 ——二月河《康熙大帝》四十九
【第36句】:搶地呼天[qiāng dì hū tiān]
【解釋】搶地:觸地。大聲叫天,用頭撞地。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清·湯斌《湯子遺書》二:“驚聞解任,輒搶地呼天,號泣罷市。”
【示例】老板奶奶見媳婦已死,搶地呼天,哭個不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
【第37句】:吁天呼地[yù tiān hū dì]
【解釋】呼天喚地。形容極度悲切。
【出處】南朝陳徐陵《檄周文》:“翊從瀟湘,空竭關隴,荊梁左右,漢沔東西。吁天呼地,望佇哀救。”
【第38句】:一呼再喏[yī hū zài nuò]
【解釋】聽到一聲呼喚即連聲應答。表示恭順。
【出處】《韓詩外傳》卷五:“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決意,一呼再喏者,人隸也。”
【第39句】:一呼百和[yī hū bǎi hè]
【解釋】一人呼喚,百人響應。形容響應的人很多。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當前快意,一呼再諾者,人隸也。”
【第40句】:患至呼天[huàn zhì hū tiān]
【解釋】患:禍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準備,災禍臨頭,求天救助。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示例】如果不早作準備,來年汛期患至呼天,就來不及了。
【第41句】:歡呼雷動[huān hū léi dòng]
【解釋】歡呼的聲音像雷一樣響著。形容熱烈歡樂的氣氛。
【出處】清·黃宗羲《大方伯馬公救災頌》:“萬民歡呼雷動,起于白骨,即未受災之年,亦未能如此之一飽也。”
【示例】曾樸《孽海花》第23回:“只聽那梨花林邊,一個大孩子領了八九個狂童,歡呼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