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鏡”的成語大全(51個(gè))
小編為您整理了鏡破釵分、盲者得鏡、借鏡觀形等含“鏡”的成語51個(gè),其中“鏡”開頭的8個(gè),“鏡”結(jié)尾的25個(gè),“鏡”在中間的18個(gè),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鏡”開頭的成語
【第1句】:鏡破釵分[jìng pò chāi fēn]
【解釋】比喻夫妻失散、離異。
【出處】南朝·陳·徐德言《破鏡》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當(dāng)復(fù)姮娥影,空留明月輝。”唐·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示例】鏡破釵分,粉消香褪,縈方寸,酒美花新,總是思家恨。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一折
【第2句】:鏡花水月[jìng huā shuǐ yuè]
【解釋】鏡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詩中靈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虛幻的景象。
【出處】唐·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nèi)供奉三教談?wù)撘{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方袍大達(dá)法師元秘塔碑銘》:“崢嶸棟梁,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
【示例】我喜歡那種錘煉,那種色彩的配合,那種鏡花水月。 ——何其芳《夢中道路》
【第3句】:鏡里觀花[jìng lǐ guān huā]
【解釋】鏡子里頭看花。指雖看得見,卻得不到或摸不著。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我勸諫他似水里納瓜,他看覷咱如鏡里觀花。”
【第4句】:鏡臺自獻(xiàn)[jìng tái zì xiàn]
【解釋】自己把梳妝臺奉獻(xiàn)出來。比喻自己做媒。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卻后少日,公報(bào)姑云,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因下玉鏡臺一枚。姑大喜。”
【示例】聞有女公子,未遭良匹,竊不自揣,愿以鏡臺自獻(xiàn)。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
【第5句】:鏡分鸞鳳[jìng fēn luán fèng]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臨妝感嘆》:“文場選士,紛紛都是才俊徒,少甚么鏡分鸞鳳。”
【第6句】:鏡里恩情[jìng lǐ ēn qíng]
【解釋】指夫妻恩情成了鏡中的幻影,空有其名。泛指經(jīng)不起考驗(yàn)的、虛有其表的感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鏡里恩情,更那堪夢里功名。”
【第7句】:鏡里采花[jìng lǐ cǎi huā]
【解釋】指雖看得見,卻得不到或摸不著。同“鏡里觀花”。
【出處】《白雪遺音·無樓梯兒》:“竹籃子打水,鏡里采花,抓不著他。”
【第8句】:鏡圓璧合[jìng yuán bì hé]
【解釋】比喻圓滿。
【出處】清·陳瑞生《再生緣》第72回:“乞萬歲開一線之恩,賜歸皇甫,俾使患難婚姻遂得鏡圓璧合。”
“鏡”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盲者得鏡[máng zhě dé jìng]
【解釋】形容事物不能發(fā)揮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沒人才。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xùn)》:“盲者得鏡,則以蓋卮。”
【第2句】:高抬明鏡[gāo tái míng jìng]
【解釋】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等。比喻執(zhí)法者判案公正嚴(yán)明。
【出處】《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
【示例】與小婦人并無干涉,只望大人高抬明鏡替小婦人做主咱。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二折
【第3句】:照妖鏡[zhào yāo jìng]
【解釋】傳說能照出妖魔鬼怪原形的寶鏡。比喻借以看穿陰謀詭計(jì)的事物。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1回:“我再出個(gè)'照妖鏡’,打《老子》一句,如打著,還你扇子。”
【示例】有了照妖鏡,我還怕你們這些牛鬼蛇神?
【第4句】:以人為鏡[yǐ rén wéi jìng]
【解釋】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出處】戰(zhàn)國·宋·墨翟《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示例】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徵傳》
【第5句】:分釵破鏡[fēn chāi pò jìng]
【解釋】比喻夫妻失散或分離。
【出處】南朝·陳·徐德言《破鏡》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當(dāng)復(fù)姮娥影,空留明月輝。”
【第6句】:人之水鏡[rén zhī shuǐ jìng]
【解釋】人間的水和鏡子,可以照清人的形象。比喻十分精明又通曉整理的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若披云霧睹青天也。”
【第7句】:人心如鏡[rén xīn rú jìng]
【解釋】人的心就像鏡子似的透亮明白。
【出處】宋·洪邁《夷堅(jiān)丙志》第10卷:“且謂人心如鏡,須管常磨,勿令塵染污,自然聰明。”
【第8句】:虛堂懸鏡[xū táng xuán jìng]
【解釋】舊時(shí)比喻地方官廉明公正。
【出處】《宋史·陳良翰傳》:“無術(shù),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第9句】:磨磚成鏡[mó zhuān chéng jìng]
【解釋】把磚石磨成鏡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磨磚豈能成鏡邪?”
【第10句】:清如水,明如鏡[qīng rú shuǐ,míng rú jìng]
【解釋】形容官吏廉潔自守,辦事明智無誤。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十一回:“老爺是清如水,明如鏡,萬人念佛的。老爺試想,偷了人家東西,還說人家欠他銀子,再沒有了出外人過的日子。”
【示例】看來,想要讓所有的官員們,一個(gè)個(gè)清如水,明如鏡,竟是一廂情愿,水中撈月! ——二月河《雍正皇帝》七十二
【第11句】:高懸秦鏡[gāo xuán qín jìng]
【解釋】秦鏡:秦始皇時(shí)的能照見人心善惡的鐿子。高掛能照見人心善惡的鏡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斷案公正,執(zhí)法嚴(yán)明。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三卷:“(咸陽宮)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病在內(nèi)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是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第12句】:孤鸞舞鏡[gū luán wǔ jìng]
【解釋】孤鸞:無偶的雄鸞。失偶的雄鸞對鏡悲鳴。比喻失偶的人觸物傷情,形影相吊。
【出處】南朝·陳·徐陵《鴛鴦賦》:“既交頸于千年,亦相隨于萬里;山雞映水那相得,孤鸞照鏡不成雙。”
【第13句】:秦庭朗鏡[qín tíng lǎng jìng]
【解釋】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硋。……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示例】負(fù)屈寒儒,得遇秦庭朗鏡;行兇詭計(jì),難逃蕭相明條。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第14句】:胸有懸鏡[xiōng yǒu xuán jìng]
【解釋】指能洞察一切,猶如明鏡在胸。
【出處】《收獲》1981年第1期:“運(yùn)行人員互相對視了一眼,由衷信服地點(diǎn)著頭,這位局長胸有懸鏡,明察秋毫。”
【第15句】:分鞋破鏡[fēn xié pò jìng]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
【出處】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南朝陳徐德言娶陳后主妹樂昌公主為妻,公主有才貌。陳亡之際,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鏡,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日后合鏡相會。(分鞋,見示例)
【示例】明·陶宗儀《輟耕錄·賢妻致貴》載,宋程鵬舉被虜于張萬戶家為奴,……娶張所虜宦家女某氏為妻。……妻臨行,脫繡鞋一只換程鞋一只,期望日后執(zhí)此相見。
【第16句】:有色眼鏡[yǒu sè yǎn jìng]
【解釋】比喻看待人或事物所抱的成見。
【出處】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tuán)的談話》:“你們的報(bào)道一定要真實(shí),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鏡。”
【示例】老梁,假若你總是戴上有色眼鏡,看一切事物和一切人,假若你把你我之間的沖突當(dāng)作是個(gè)人意氣用事,那就是清清楚楚地毀你自己。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
【第17句】:樂昌破鏡[lè chāng pò jìng]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同“樂昌分鏡”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妾有樂昌破鏡之憂,汝兄被縲紲纏身之苦,為虜所掠。”
【示例】大抵女子殉夫,其故有二:……一則忍恥偷生,茍延一息,冀樂昌破鏡,再得重圓,至望絕勢窮,然后一死以明志,此生于情感者也。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
【第18句】:磨磚作鏡[mó zhuān zuò jìng]
【解釋】把磚石磨成鏡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一曰:'師作什么?’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成佛邪?’”
【示例】掘井及泉那用巧,磨磚作鏡未為愚。 ——宋·陸游《仰首座求鈍庵》
【第19句】:秦鬟妝鏡[qín huán zhuāng jìng]
【解釋】秦鬟:浙江的秦望山;妝鏡:紹興鑒湖。比喻山清水秀的風(fēng)景區(qū)。
【出處】宋·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最負(fù)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shí)游。”
【第20句】:以古為鏡[yǐ gǔ wéi jìng]
【解釋】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同“以古為鑒”。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第21句】:樂昌之鏡[lè chāng zhī jìng]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同“樂昌分鏡”。
【出處】《剪燈新話·聯(lián)芳樓記》:“一旦事跡彰聞,思情間阻,則樂昌之鏡,或恐從此而遂分。”
【示例】頗疑其樂昌之鏡離而復(fù)合,但無顯證耳。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之》
【第22句】:山雞舞鏡[shān jī wǔ jìng]
【解釋】山雞對鏡起舞。比喻自我欣賞。
【出處】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很武時(shí),南方獻(xiàn)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
【示例】丹桂巖山雞舞鏡,碧梧嶺孔雀開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回
【第23句】:樂昌分鏡[lè chāng fēn jìng]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
【出處】元·孫季昌《端正好·四時(shí)怨別集雜劇名》:“受寂寞似越娘背燈,恨離別如樂昌分鏡。”
【示例】咫尺天涯有如千丈,相思帳由他主張,須道樂昌分鏡合徐郎。 ——明·無名氏《霞箋記·得箋窺認(rèn)》
【第24句】:孤鸞照鏡[gū luán zhào jìng]
【解釋】比喻無偶或失偶者對命運(yùn)的傷悼。
【出處】南朝宋范泰《鸞鳥詩》序:“罽賓王結(jié)罝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后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示例】山雞映水那自得,孤鸞照鏡不成雙。 ——南朝·陳·徐陵《鴛鴦賦》
【第25句】:目光如鏡[mù guāng rú jìng]
【解釋】眼光像鏡子一般明亮。
【出處】宋·鄒應(yīng)龍《鷓鴣天》:“生日到,轉(zhuǎn)精神。目光如鏡步如云。年年長侍華堂宴,子子孫孫孫又孫。”
“鏡”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借鏡觀形[jiè jìng guān xíng]
【解釋】借:憑借。比喻參考和吸取別人的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
【出處】《劉子新論·貴言》:“人目短于自見,故借鏡以觀形。”
【第2句】:破鏡重圓[pò jìng chóng yuán]
【解釋】比喻夫妻失散或離婚后重新團(tuán)聚。
【出處】唐·韋述《兩京新記》卷三
【示例】破鏡重圓從古有,何須疑慮反生愁? ——元·施君美《幽閨記·推就紅絲》
【第3句】:秦鏡高懸[qín jìng gāo xuán]
【解釋】秦鏡:相傳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懸:掛。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出處】《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硋。……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示例】清·無名氏《劉公案》第25回:“望大人的秦鏡高懸。殺人之事,休要屈賴我佛門弟子。”
【第4句】:破鏡分釵[pò jìng fēn chāi]
【解釋】比喻夫妻分離。
【出處】宋·李致遠(yuǎn)《碧牡丹》詞:“破鏡重圓,分釵合鈿,重尋繡戶珠箔。”
【示例】豈料如今,翻成做破鏡分釵,剩雨殘?jiān)啤?——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好事近》
【第5句】:明鏡照形[míng jìng zhào xíng]
【解釋】比喻了解過去就可以知道現(xiàn)在。
【出處】漢·劉向《說苑·尊賢》:“明鏡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第6句】:明鏡不疲[míng jìng bù pí]
【解釋】明亮的鏡子不為頻繁地照人而疲勞。比喻人的智慧不會因使用而受損害。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何嘗見明鏡疲于照,清流憚于惠風(fēng)。”
【示例】競尚佳章,曰洛陽紙貴;不嫌問難,曰明鏡不疲。 ——清·程允升《幼學(xué)瓊林·文事》
【第7句】:昏鏡重明[hūn jìng chóng míng]
【解釋】將昏暗的銅鏡重新打磨光亮。比喻重見光明。
【出處】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今日投至見大人,似那撥云見日,昏鏡重明。”
【第8句】:明鏡止水[míng jìng zhǐ shuǐ]
【解釋】比喻人心體明凈。
【出處】《莊子·德充符》:“人莫見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示例】明鏡止水,喻心體也。 ——明·陸樹聲《清署筆談》
【第9句】:水月鏡花[shuǐ yuè jìng huā]
【解釋】水中月,鏡中花。比喻虛幻景象。
【出處】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
【示例】水月鏡花空好看,不過是,今生如此算收梢。 ——《再生緣》第六十七回
【第10句】:水月鏡像[shuǐ yuè jìng xiàng]
【解釋】水中月,鏡中像。比喻一切虛幻的影像。也比喻詩中的空靈意境。
【出處】唐·裴休《唐賜紫方袍大達(dá)法師玄秘塔碑銘》:“空門正辟,法宇方開,崢嶸棟梁,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徒令后學(xué),瞻仰徘徊。”
【示例】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4卷:“三界六道,唯有心觀,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第11句】:破鏡重歸[pò jìng chóng guī]
【解釋】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重新團(tuán)聚與和好。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xì)侯》:“破鏡重歸,盟心不改,義實(shí)可嘉。”
【第12句】:明鏡高懸[míng jìng gāo xuán]
【解釋】傳說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人心膽。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出處】《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
【示例】只除非天見憐,奈天天又遠(yuǎn),今日個(gè)幸對清官,明鏡高懸。 ——元·關(guān)漢卿《望江亭》第四折
【第13句】:破鏡不重照[pò jìng bù chóng zhào]
【解釋】打碎的鏡子不能再重新使用。比喻夫妻關(guān)系破裂,無法恢復(fù)。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七:“破鏡不重照,落花難上枝。”
【第14句】:破鏡重合[pò jìng zhòng hé]
【解釋】比喻夫妻失散或離婚后重新團(tuán)聚。同“破鏡重圓”。
【出處】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xù)錄五》:“破鏡重合,古有其事,若夫再娶而仍元配,婦再嫁而未失節(jié),載籍以來,未之聞也。”
【示例】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xù)錄》:“破鏡重合,古有其事,若夫再娶而仍元配,婦再嫁而未失節(jié),載籍以來,未之聞也。”
【第15句】:昏鏡重磨[hūn jìng chóng mó]
【解釋】昏鏡:昏暗的銅鏡。將昏暗的銅鏡重新磨光。比喻重見光明。
【出處】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投至今日,得見孔目哥哥呵!似那撥云見日,昏鏡重磨。”
【第16句】:身鏡體牖[shēn jìng tǐ yǒu]
【解釋】身鏡:指眼睛;體牖:指耳朵。身體上的鏡子和窗戶。比喻眼睛和耳朵。
【出處】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形相》:“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眾則鏡昏,聽眾則牖閉”
【第17句】:明鏡鑒形[míng jìng jiàn xíng]
【解釋】明亮的鏡子照出自己的言行。比喻身邊有人經(jīng)常指出自己的言行是否適當(dāng)。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求諫》:“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
【示例】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鏡鑒形,此言過矣,未獲我心也。 ——唐·歐陽洵《藝文類聚》卷三十二
【第18句】:人鏡芙蓉[rén jìng fú róng]
【解釋】比喻考試將獲得第一名。
【出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李固言遇一老姥,言郎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明年果狀元及第,詩賦有'人鏡芙蓉’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