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罔”的成語(29個)
本文整理了罔知所措、學而不思則罔、置若罔聞等含“罔”的成語29個,其中“罔”開頭的成語7個,“罔”結尾的成語1個,“罔”在中間的成語21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罔”開頭的成語【第1句】:罔知所措[wǎng zhī suǒ cuò]
【解釋】面臨窘危,茫然無所適從。形容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出處】唐·白行簡《李娃傳》:“生惶惑發狂,罔知所措。”
【示例】四方混殺,人人束手,個個歸心。定安國舅氣的目睜口呆,罔知所措。與眾等侍郎束手被擒。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
【第2句】:罔有孑遺[wǎng yǒu jié yí]
【解釋】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然皆伏鈇嬰鉞,首腰分離,云散原燎,罔有孑遺。”
【出處】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既覆其族,延及于無辜之民,~。 ——明·張岱《錢王祠》
【第3句】:罔極之恩[wǎng jí zhī ēn]
【解釋】罔:無,沒有;極:盡頭。舊時用以頌揚父母養育子女的無窮無盡的恩德。
【出處】《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唐·陳子昂《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緬維罔極之恩,思崇永錫之道”
【示例】是故孝子之服勤其親也,罔極之恩,至于當大事,夫亦何所吝。 ——清·全祖望《記李烈婦素》
【第4句】:罔所顧忌[wǎng suǒ gù jì]
【解釋】罔:無,沒有;顧:顧慮;忌:忌憚。沒有什么顧慮、畏懼。
【出處】《宋書·劉湛傳》:“自邇以來,凌縱滋甚,悖言懟容,罔所顧忌,險謀潛計,睥睨兩宮。”
【第5句】:罔上虐下[wǎng shàng nüè xià]
【解釋】罔:欺騙;虐:侵害。指瞞上欺下。
【出處】明·宋濂《元史·耶律楚材傳》:“此貪利之徒,罔上虐下,為害甚大。”
【第6句】:罔極之哀[wǎng jí zhī āi]
【解釋】罔:無,沒有;極:盡頭;哀:悲哀。哀傷以了極點,沒有更悲哀的了。指失去父母的悲哀。
【出處】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遠慕《鹿鳴》君臣之宴,中詠《棠棣》匪他之誡,下思《伐木》友生之義,終懷《蓼莪》罔極之哀。”
【示例】少遭罔極之哀,未受過庭之訓。 ——唐·陳子昂《唐故袁州參軍李府君妻清河張氏墓志銘》
【第7句】:罔水行舟[wǎng shuǐ xíng zhōu]
【解釋】罔水:無水。沒有水而在陸地上行船。比喻行為違背常理。
【出處】《尚書·益稷》:“罔晝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
【示例】河、汴自寇難以來,不復穿治,崩岸滅木,所在廞淤,涉泗千里,如罔水行舟。 ——《新唐書·劉晏傳》
“罔”結尾的成語【第1句】:學而不思則罔[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解釋】罔:蒙蔽。只讀書不思考就會上當受騙。
【出處】《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示例】謝覺哉《想!》:“把書本當教條,不顧客觀條件,生硬地拿現成公式去套,也必然碰大釘子,所謂'學而不思則罔’。”
“罔”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置若罔聞[zhì ruò wǎng wén]
【解釋】置:放,擺;若:好象;罔:沒有。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似的。指不予理睬。
【出處】明·朱國楨《涌幢小品·閣臣相構》:“當中書言時,沈宜厲聲力折,只因心中惱他,置若罔聞。推其微意,謂便做也得。”
【示例】寧榮兩府上下內外人等,莫不置若罔聞,獨有寶玉置若罔聞。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
【第2句】:昊天罔極[hào tiān wǎng jí]
【解釋】原指天空廣大無邊,后比喻父母的恩德極大。
【出處】《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示例】虧得祖父撫養成人,以有今日!這昊天罔極之恩,無從補報萬一,思之真是令人愧恨欲死!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四回
【第3句】:欺天罔地[qī tiān wǎng dì]
【解釋】欺騙天地神明。形容欺詐的手段非常高。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這等窮兒乍富,瞞心昧己,欺天誑地,只要損別人,安自己。”
【示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
【第4句】:附下罔上[fù xià wǎng shàng]
【解釋】附和偏袒同僚或下屬,卻欺騙君上。
【出處】《漢書·武帝紀》:“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置業惡也。”
【示例】少師萬安恃權怙寵,殊無厭足,少師劉吉附下罔上,漫無可否。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五》
【第5句】:名垂罔極[míng chuí wǎng jí]
【解釋】罔極:沒有極限,極為久遠。名聲流傳的極為久遠。
【出處】漢·王逸《楚辭章句·序》:“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
【第6句】:脅從罔治[xié cóng wǎng zhì]
【解釋】罔治:不治罪。被迫跟從別人犯罪的,可以不予處治。
【出處】《尚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第7句】:欺公罔法[qī gōng wǎng fǎ]
【解釋】欺騙公眾,無視法律。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這一班光棍奴才,敢如此欺公罔法。”
【第8句】:附上罔下[fù shàng wǎng xià]
【解釋】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騙;下:臣下。親附君王,欺騙臣下。
【出處】漢·劉向《說苑·臣術》:“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第9句】:誕罔不經[dàn wǎng bù jīng]
【解釋】荒誕虛妄,不合常理。
【出處】《掃迷帚》第九回:“辟辟實實,由光明正大一路去,把一切誕罔不經之事,付諸一笑,那就不負我今日一番饒舌了。”
【第10句】:營私罔利[yíng sī wǎng lì]
【解釋】指謀求私利。
【出處】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大臣既以身許國,則但當計國民之利害,不當計一身之利害,營私罔利,固不可也。”
【第11句】:欺君罔上[qī jūn wǎng shàng]
【解釋】欺騙蒙蔽君主。
【出處】元·楊朝英《叨叨令·嘆世》曲:“他待學欺君罔上曹丞相,不如俺葛巾漉酒陶元亮。”
【示例】你明明在欺君罔上,窩匪通敵。 ——郭沫若《高漸離》第三幕
【第12句】:協私罔上[xié sī wǎng shàng]
【解釋】懷抱私情,欺騙君上。協,通“挾”。
【第13句】:欺罔視聽[qī wǎng shì tīng]
【解釋】罔:蒙騙。欺騙人們的耳目。
【出處】《南史·朱異傳》:“貪財冒賄,欺罔視聽。”
【第14句】:欺上罔下[qī shàng wǎng xià]
【解釋】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
【出處】唐·元結《奏免科率狀》:“忝官尸祿,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示例】盧相欺上罔下,倚勢害物。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盧多遜》
【第15句】:極天罔地[jí tiān wǎng dì]
【解釋】指遍天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一回:“聽哀告,聽哀告!賤軀流落誰知道,誰知道!極天罔地,罪惡難分顛倒。”
【第16句】:螭魅罔兩[chī mèi wǎng liǎng]
【解釋】螭:通“魑”,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妖精。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示例】王孫滿之螭魅罔兩,莫能逢之,言川澤山林也。 ——清·黃宗羲《七怪》
【第17句】:魑魅罔兩[chī mèi wǎng liǎng]
【解釋】傳說中山林中的妖怪。后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上》:“余此物名為匕首,其利難儔,水斷虬龍,陸斬虎兕,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示例】以前雖無成例,卻是留給后來的寶貝,其功用與鑄了魑魅罔兩的形狀的禹鼎相同。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八)》
【第18句】:動罔不吉[dòng wǎng bù jí]
【解釋】罔:無;吉:吉利。所作所為沒有不吉利的。形容非常順利。
【出處】《尚書·咸有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
【第19句】:欺天罔人[qī tiān wǎng rén]
【解釋】欺騙蒼天,蒙蔽人民。
【出處】宋·朱熹《與陳侍郎書》:“而旬日之間,又有造為國是之說以應之者,其欺天罔人,包藏險慝,抑又甚焉。”
【示例】當國者奸謀詭計,謬論作忠,以熒惑朝廷,欺天罔人,惟己是利,陛下信彼方深,任彼方篤。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七
【第20句】:欺主罔上[qī zhǔ wǎng shàng]
【解釋】指蒙騙主人或上司。
【出處】南朝·齊·沈沖《奏劾江謐》:“謂販鬻威權,奸自不露,欺主罔上,好議可掩。”
【第21句】:欺世罔俗[qī shì wǎng sú]
【解釋】罔:禍害。欺騙世人,禍害習俗。
【出處】漢·張衡《請禁絕圖讖疏》:“至于永建復統,則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睞勢位,情偽較然,莫之糾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