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及”的成語大全(144個)

17789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含“及”的成語大全(144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及賓有魚、后悔不及、推己及物等含“及”的成語144個,其中“及”開頭的11個,“及”結尾的61個,“及”在中間的7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及”開頭的成語

【第1句】:及賓有魚[jí bīn yoǔ yú]

【解釋】用別人的魚請客。比喻借機培植私人勢力。

【出處】《周易·姤》:“包有魚,義不及賓也。”孔穎達疏:“言有他人之物,于義不可及賓也?!?/p>

【示例】莫教養寇容奸,及賓有魚。 ——明·許三階《節俠記·毒媚》

【第2句】:及笄年華[jí jī nián huá]

【解釋】笄:古代盤頭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訂婚者十五而笄;未訂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出處】《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笄?!?/p>

【第3句】:及時行樂[jí shí xíng lè]

【解釋】不失時機,尋歡作樂。

【出處】漢樂府《西門行》詩:“夫為樂,為樂當及時?!薄豆旁娛攀住ど瓴粷M百》:“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示例】此時離行期尚遠,正當及時行樂,反要傷悲,豈不將好好時光都變成苦海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八回

【第4句】:及門之士[jí mén zhī shì]

【解釋】及:到。舊泛指登門求教的弟子。

【出處】《論語·先進》:“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元史·許廉傳》:“及門之士,著錄者千余人?!?/p>

【第5句】:及溺呼船[jí nì hū chuán]

【解釋】比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

【出處】《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遂將其眾,迎帝于北芒,還宮”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p>

【示例】初,劉璋遣人迎先主,主簿黃權怒而言曰:'厝火積薪,其勢必焚;及溺呼船,悔將無及?!?——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黃權》

【第6句】:及時雨[jí shí yǔ]

【解釋】下得非常及時的雨。比喻及時的援助。

【出處】宋·李彌孫《赤松》:“那知無心云,解作及時雨。”

【第7句】:及鋒而試[jí fēng ér shì]

【解釋】及:乘;鋒:鋒利,比喻士氣高昂;試:試用。趁鋒利的時候用它。原指乘士氣高漲的時候使用軍隊,后比喻乘有利的時機行動。

【出處】《漢書·高帝紀上》:“吏卒皆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p>

【示例】此后自當避免些無須必踐的荊棘,養精蓄銳,以待及鋒而試。 ——魯迅《兩地書·五》

【第8句】:及時應令[jí shí yīng lìng]

【解釋】與季節時令相適應。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又忙著替孫子做了一套及時應令的棉袍褂,預備開賀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p>

【示例】我們做事應及時應令,否則讓人感覺到格格不入。

【第9句】:及第成名[jí dì chéng míng]

【解釋】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通過考試并得到功名。

【出處】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學士怎肯似那等窮酸惡醋,得一個及第成名,卻又早負德辜恩。”

【第10句】:及瓜而代[jí guā ér dài]

【解釋】及:到。到明年瓜熟時派人接替。指任職期滿由他人繼任。

【出處】《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p>

【示例】及瓜而代,主公所親許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

【第11句】:及鋒一試[jí fēng yī shì]

【解釋】及:趁著;鋒:鋒利。趁鋒利的時候用它。比喻乘可行之機而行事。

【出處】曾樸《孽?;ā返谌兀骸叭豢泼亲x書人的第二生命,一聽見了開考的消息,不管多壘四部,總想及鋒一試,雯青也是其中的一個?!?/p>

“及”結尾的成語

【第1句】:后悔不及[hòu huǐ bù jí]

【解釋】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出處】《左傳·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后悔,亦無及也。”

【示例】及至說出口來,一覺著自己這句不好意思,一時后悔不及。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

【第2句】:多行無禮必自及[duō xíng wú lǐ bì zì jí]

【解釋】行:做;自及:輪到自己頭上。無禮的事做多了,必然會殃及到自己頭上。

【出處】《左傳·襄公四年》:“君子曰:志所謂多行無禮必自及也,其是之謂乎。”

【第3句】:有過之無不及[yǒu guò zhī wú bù jí]

【解釋】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沒有趕不上的。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p>

【示例】刻一冊稿,娶一個小,則甬東風氣,較明末有過之無不及。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格言·刻稿娶小》

【第4句】:懊悔無及[ào huǐ wú jí]

【解釋】后悔已來不及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虛營,只插著數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無及?!?/p>

【示例】他現在才懊悔無及。

【第5句】:愚不可及[yú bù kě jí]

【解釋】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

【出處】《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示例】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迫的情形時,心里總想開口向它們發一句愚不可及的提問——“往哪里去?!” ——魯迅《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

【第6句】:馬塵不及[mǎ chén bù jí]

【解釋】比喻趕不上,跟不上。

【出處】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上:“王行昔望吾舅馬塵不及,何先友為?”

【第7句】:始料所及[shǐ liào suǒ jí]

【解釋】料:料想,估計;及:到。當初已經料想到的。

【出處】《中國的西北角·成蘭紀行一》:“人事的變化,往往非始料所及?!?/p>

【第8句】:噬臍莫及[shì qí mò jí]

【解釋】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比喻后悔也來不及。

【出處】唐·高彥休《唐闕史·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示例】若不趁此刻猛省回頭,以后雖欲改圖,噬臍莫及。 ——清·林則徐《曉諭粵省士商軍民人等速戒鴉片告示稿》

【第9句】:悔之何及[huǐ zhī hé jí]

【解釋】悔:后悔。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

【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6回:“無端草寇,背逆狂徒,天兵到此,尚不投降,直待骨肉為泥,悔之何及!”

【第10句】:嗟悔亡及[jiē huǐ wáng jí]

【解釋】嗟:感嘆,嘆息;亡及:來不及。后悔也來不及。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矣?!?/p>

【第11句】:措手不及[cuò shǒu bù jí]

【解釋】措手:著手處理。來不及動手應付。指事出意外,一時無法對付。

【出處】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咱今晚間,領著百十騎人馬,偷營動寨,走一遭去,殺他個措手不及。”

【示例】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第12句】:有過之,無不及[yǒu guò zhī,wú bù jí]

【解釋】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不會不如。

【出處】《論語·先進》:“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彼巍钊f里《靜庵記》:“予時亦以省試官待罪廷中,目睹盛事,謂景伯十年鳳池,名位視其父有過之無不及者。”

【示例】視子庸原作有過之,無不及,實文界革命一驍將也。(清·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六十七)

【第13句】:可望不可及[kě wàng bù kě jí]

【解釋】及:接近。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出處】王朔《橡皮人》:“錦繡之地遠去,雖歷歷在目可望不可及?!?/p>

【示例】面對這可望不可及的尤物,他的心動了。

【第14句】:力所能及[lì suǒ néng jí]

【解釋】力:體力,能力;及:達到。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內所能做到的。

【出處】晉·羊佑《誡子書》:“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p>

【示例】特別是要用實例、用典型示范去告訴他們組織起來的好處,這種好處是超出單干戶力所能及的。 ——郭小川《十字路口》

【第15句】:兄終弟及[xiōng zhōng dì jí]

【解釋】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職位和事業。

【出處】《公羊傳·昭公二十二年》:“不與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薄稘h書·武五子傳》:“裂地王之,分財而賜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p>

【示例】立子以嫡,禮也。然次于克,朕所纏愛,今以托卿。異日兄終弟及,惟卿主持。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

【第16句】:悔之不及[huǐ zhī bù jí]

【解釋】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后漢書·光武帝紀》:“反水不收,后悔無及?!?/p>

【示例】設或耽擱下來,被人家弄了去,豈不是悔之不及。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

【第17句】:屨及劍及[jù jí jiàn jí]

【解釋】屨:鞋;及:趕上。形容行動堅決、迅速。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示例】楚莊投袂,屨及劍及,即日伐宋。 ——清·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

【第18句】:后悔莫及[hòu huǐ mò jí]

【解釋】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反水不收,后悔不及?!?/p>

【示例】做事要小心,萬一出了什么意外就后悔莫及了。

【第19句】:如恐不及[rú kǒng bù jí]

【解釋】及:追上,趕上。就象怕追趕不上。

【出處】《舊唐書·元載傳》:“載在相位多年,權傾四海,外方珍異,皆集其門,資貨不可勝計,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輕浮之士,奔其門者,如恐不及。”

【示例】唯其不同,調處得法反而有個一致性,向理想奔赴如恐不及。 ——沈從文《自傳編零·我的學習》

【第20句】:迅雷不及[xùn léi bù jí]

【解釋】雷聲來得非??欤屓藖聿患胺磻?。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出處】《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第21句】:嗟悔無及[jiē huǐ wú jí]

【解釋】嗟:嘆息。嘆息和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出處】《尚書·盤庚上》:“汝悔身何及?!?/p>

【示例】否則,因循坐誤,責有攸歸;全國喪亡,嗟悔無及。 ——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

【第22句】:管見所及[guǎn jiàn suǒ jí]

【解釋】管見:從管子里看東西,指見識淺陋。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見識不廣,意見未必正確。

【出處】《抱樸子·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一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于紛若之書,及于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p>

【示例】以上觀點真是管見所及,望賜教。

【第23句】:無暇顧及[wú xiá gù jí]

【解釋】暇:閑暇;顧及:照顧到。沒有功夫顧及到。

【示例】那時只要一個“俄”字,已夠驚心動魄,自然無暇顧及時代和內容。 ——魯迅《而已集·扣絲雜感》

【第24句】:望塵不及[wàng chén bù jí]

【解釋】比喻遠遠落在后面。同“望塵莫及”。

【出處】《后漢書·趙咨傳》:“[咨]復拜東海相,之官,道經滎陽,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宋·葉適《周君南仲墓志銘》:“頓悟捷得……故朋昔類,望塵不及,皆靡弛而逝矣。”

【示例】長洲乃是省會首縣,較之吳江已占風氣之先,而且賈家住的乃是鄉間,更覺望塵不及。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四回

【第25句】:詐奸不及[zhà jiān bù jí]

【解釋】猶言十分奸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正在五岳樓下來,撞見個奸詐不及的,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庇值谖迨兀骸澳菑P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逕入家里,來宅子后看了,便要發遣我們出去,他要來住。”

【第26句】:無從企及[wú cóng qǐ jí]

【解釋】無從:沒有門徑;企及:盼望達到。沒有辦法趕上。

【示例】漁仲、亭林諸公,我以為今人無從企及。此時代不同,環境所致,亦無可奈何。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第27句】:悔之莫及[huǐ zhī mò jí]

【解釋】悔:后悔。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東漢·董卓《到澠池上書請收張讓等》:“及溺呼船,悔之莫及?!?/p>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我聽說有些地方棄械就撫的,結果上了大當,悔之莫及。”

【第28句】:追悔何及[zhuī huǐ hé jí]

【解釋】悔恨以往的事情,但已無法改變了。亦作“追悔不及”。

【出處】《舊五代史·莊宗本紀八》:“將士經年離隔父母,不取敕旨歸寧,上貽圣憂,追悔何及!”宋·張君房《云笈七簽·慎守訣》:“世上之人,多嗜欲傷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

【示例】一旦武王失恃,那時被擒,身弒國亡,遺機萬世,追悔何及。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一回

【第29句】:風馬牛不相及[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解釋】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示例】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風馬牛不相及。 ——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第30句】:使料所及[shǐ liào suǒ jí]

【解釋】料:料想,估計;及:到。當初已經料想到的。

【出處】《中國的西北角·成蘭紀行一》:“人事的變化,往往非使料所及。”。

【第31句】:劍及履及[jiàn jí lǚ jí]

【解釋】形容行動堅決迅速。同“劍及屨及”。

【出處】《新華日報》19【第43句】:【第1句】:31:“社會上各界領袖,能以身作則,劍及履及的來做,則移風易俗,也絕不是挾泰山以超北海的難事。”

【第32句】:噬臍何及[shì qí hé jí]

【解釋】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比喻后悔也來不及。

【出處】《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后君噬齊(臍),其及圖之乎?”

【示例】如若抗拒,真火焰昆岡,俱為齏粉,噬臍何及?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二回

【第33句】:望塵莫及[wàng chén mò jí]

【解釋】莫:不;及:趕上。望見前面騎馬的人走過揚起的塵土而不能趕上。比喻遠遠落在后面。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后漢書·趙咨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p>

【示例】闖王確實有許多非凡之處,為當今群雄所望塵莫及。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五章

【第34句】:力所可及[lì suǒ kě jí]

【解釋】力:體力,能力;及:達到。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內所能做到的。

【出處】晉·羊佑《誡子書》:“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p>

【示例】秋厓貢士嗣之,周旋世變間,力所可及,施惠不少,亦不使其人知。 ——宋·劉將孫《茶陵州譚氏孚善倉記》

【第35句】:鞭長莫及[biān cháng mò jí]

【解釋】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p>

【示例】除掉腹地里幾省外國人鞭長莫及,其余的雖然沒有擺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了主子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第36句】:耳濡目及[ěr rǔ mù jí]

【解釋】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吹?,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明·吳承恩《開府介川毛公德政頌》:“凡此諸條,耳濡目及,默化陰孚,匪言可悉?!?/p>

【第37句】:劍及屨及[jiàn jí jù jí]

【解釋】屨:鞋;及:趕上。形容行動堅決迅速。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示例】滇軍師長張開儒、方聲濤等,尤摩拳擦掌,大有劍及屨及之勢。 ——鄒魯《督軍稱兵與復辟》

【第38句】:后悔無及[hòu huǐ wú jí]

【解釋】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出處】《左傳·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后悔,亦無及也?!?/p>

【示例】挨了半日,只聽他說了一句“后悔無及”,早已氣斷身亡。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七回

【第39句】:力不能及[lì bù néng jí]

【解釋】力量達不到。

【出處】元·無名氏《武王伐紂平話》下卷:“一城百姓見城自摧破,自來搜捉紂王,紂王見兵勢甚大,力不能及?!?/p>

【示例】我們不能讓孩子干力不能及的事情。

【第40句】:河潤澤及[hé rùn zé jí]

【解釋】河潤:如同河流浸潤土地那樣;澤:恩澤,恩惠。能將恩惠施與眾人,使都能得到好處和利益。

【出處】《列子·列御寇》:“河潤九里,澤及三族?!?/p>

【第41句】:追悔莫及[zhuī huǐ mò jí]

【解釋】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漢·晁錯《上書言兵事》:“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也?!?/p>

【示例】事情已經過去,我們追悔莫及。

【第42句】:可望而不可及[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

【解釋】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出處】郭沫若《月蝕》:“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們的鼓聲透過了幾千萬重的黑幕,傳達到我耳里來了!”

【示例】我們不想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第43句】:鞭長不及[biān cháng bù jí]

【解釋】指力所不能及。

【出處】見“鞭長不及馬腹”。

【示例】楚國和秦國的仇恨最深,秦國的勢力也有點鞭長不及,將來天下大亂的時候,一定從那兒開頭。 ——郭沫若《高漸離》第四幕

【第44句】:觸手可及[chù shǒu kě jí]

【解釋】近在手邊,一伸手就可以接觸到。

【示例】這東西就在你身邊,你觸手可及就可以拿到。

【第45句】:過猶不及[guò yóu bù jí]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示例】據老夫看來:這是“過猶不及”。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

【第46句】:力所不及[lì suǒ bù jí]

【解釋】及:達到。憑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出處】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平生所未見之文,公力所不及之義,備聚其中?!?/p>

【示例】力所不及的事情我們也要想辦法去做。

【第47句】:風牛馬不相及[fēng niú mǎ bù xiāng jí]

【解釋】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風馬牛不相及”。

【出處】梁啟超《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傳略》:“夫孰知蘭之生產,與彼風牛馬不相及之貓,有此若大關系乎?”

【第48句】:兄死弟及[xiōng sǐ dì jí]

【解釋】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職位和事業。

【出處】《公羊傳·昭公二十二年》:“不與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p>

【第49句】:無所不及[wú suǒ bù jí]

【解釋】沒有地方不能達到。

【出處】《鹖冠子·環流五》:“終身之命,無時成者也。故命無所不在,無所不施,無所不及,時或后而得之命也?!?/p>

【示例】宋·李清臣《歐陽文忠公謚議》:“其文卓然自成一家,比司馬遷、揚雄、韓愈,無所不及而有過之?!?/p>

【第50句】:追悔無及[zhuī huǐ wú jí]

【解釋】悔恨過去的往事,卻經已來不及了。

【出處】宋·蘇軾《聽政札子》:“不唯上撓圣懷,亦使天下聞而不平,人心一離,不可復收,陛下他日追悔無及?!?/p>

【示例】再令左右四出偵察,遍求至三日有余,方聞他已往列人,追悔無及,徒喚奈何!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六十八回

【第51句】:悔之無及[huǐ zhī wú jí]

【解釋】后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左傳·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后悔,亦無及也?!?/p>

【示例】倘一有拒捕之名,弄假成真,百口難訴,悔之無及矣。 ——《古今小說》第三十九卷

【第52句】:學如不及[xué rú bù jí]

【解釋】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處】《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示例】恭惟皇帝陛下,即位以來,學如不及。問道八年,寒暑不廢。 ——宋·蘇軾《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之二

【第53句】:望塵靡及[wàng chén mí jí]

【解釋】比喻遠遠落在后面。同“望塵莫及”。

【出處】清·黃宗羲《移史館熊公雨殷行狀》:“如廝隸之于貴官,負弩前驅望塵靡及耳。”

【第54句】:懊悔莫及[ào huǐ mò jí]

【解釋】懊悔:悔恨。指后悔已經來不及。

【示例】這已經既成事實,他懊悔莫及。

【第55句】:有過之而無不及[yǒu guò zhī ér wú bù jí]

【解釋】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不會不如。

【出處】《論語·先進》:“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彼巍钊f里《靜庵記》:“予時亦以省試官待罪廷中,目睹盛事,謂景伯十年鳳池,名位視其父有過之無不及者?!?/p>

【示例】自古以來,做官越做越富,教書越教越窮。到了中華民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第56句】:追悔不及[zhuī huǐ bù jí]

【解釋】悔恨過去的往事,卻已無法挽回了。

【出處】《北史·史萬歲傳》:“上大怒,命左右殺之。既而追悔不及,因下詔罪狀之?!?/p>

【示例】黃妃言罷,殷郊與殷洪追悔不及。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回

【第57句】:噬臍無及[shì qí wú jí]

【解釋】自咬腹臍夠不著。比喻后悔不及。亦作“噬臍莫及”。

【出處】唐·高彥休《唐闕史·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p>

【示例】宜急旋,稍晚,噬臍無及矣。 ——明·宋濂《謝烈婦傳》

【第58句】:后悔何及[hòu huǐ hé jí]

【解釋】指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出處】《周書·崔謙傳》:“舍此不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體,士各有心。一失事機,后悔何及。”

【示例】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二卷:“圣上以遺言為重,若不早圖,后悔何及?!?/p>

【第59句】:隱志相及[yǐn zhì xiāng jí]

【解釋】隱:憂傷;及:至,到。憂痛之心相通。形容互相同情。

【出處】《呂氏春秋·精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p>

【第60句】:追駟不及[zhuī sì bù jǐ]

【解釋】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套著四匹馬的車。已來不及追趕上飛奔的馬車。比喻話說出去了再無法收回。

【出處】漢·無名氏《雜事秘辛》:“言脫于口,追駟不及,聊志于此?!?/p>

【第61句】:不可企及[bù kě qǐ jí]

【解釋】企:希望;及:達到。沒有希望達到。形容遠遠趕不上。

【出處】唐·柳冕《答衢州鄭使君》:“不可企而及之者性也。”

【示例】他的成績并非不可企及,我們只要奮發努力,一定能趕上他。

“及”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推己及物[tuī jǐ jí wù]

【解釋】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同“推己及人”。

【出處】宋·程顥《二程遺書》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p>

【第2句】:年已及艾[nián yǐ jí ài]

【解釋】艾:代指五十歲。老年頭發花白如艾。指已到老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p>

【示例】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

【第3句】:私仇不及公[sī chóu bù jí gōng]

【解釋】及:達到。不因私人的仇怨而害及到公家之事。

【出處】《左傳·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p>

【第4句】:雞不及鳳[jī bù jí fèng]

【解釋】雞趕不上鳳凰。比喻兒子不如父親。

【出處】《南齊書·王慈傳》:“謝超宗嘗謂慈曰:'卿書何當及虔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猶雞之不及鳳也。’”

【示例】誰說雞不及鳳,要從不同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第5句】:恕己及物[shù jǐ jí wù]

【解釋】對別人就像對自己一樣寬恕。

【出處】《抱樸子·至理》:“慈心于物,恕己及人?!?/p>

【第6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解釋】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出處】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p>

【示例】我是個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時代,“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無端惹出許多是非。 ——柯靈《回看血淚相和流》

【第7句】:化及豚魚[huà jí tún yú]

【解釋】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

【出處】語出《易·中孚》:“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示例】退居于洛,四海是儀,化及豚魚,名聞乳兒。 ——宋·蘇軾《祭司馬君實文》

【第8句】:剝膚及髓[bō fū jí suǐ]

【解釋】比喻盤剝深重。

【出處】《新唐書·獨孤及傳》:“擁兵者第館豆街陌,奴婢厭酒肉,而貧人羸餓就役,剝膚及髓?!?/p>

【示例】民生困苦,謂私派倍于官征,雜項浮于正額;分外誅求,入名賠補;種種朘刻,剝膚及髓。 ——《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

【第9句】:防不及防[fáng bù jí fáng]

【解釋】防:防備。指想到防備卻已來不及防備。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7回:“可見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p>

【示例】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防不及防。

【第10句】:掘井及泉[jué jǐng jǐ quán]

【解釋】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處。比喻做事善始善終。

【出處】《孟子·盡心上》:“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及泉,猶為棄井也。”

【示例】掘井及泉那用巧,磨磚作鏡未為愚。 ——宋·陸游《仰首座求鈍庵詩》

【第11句】:利時及物[lì shí jí wù]

【解釋】指救世濟物。

【出處】明·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時及物為己任,俾孤陋者有所企效而取法焉?!?/p>

【第12句】:推己及人[tuī jǐ jí rén]

【解釋】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出處】《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p>

【示例】同學之間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夠搞好團結。

【第13句】:鞭不及腹[biān bù jí fù]

【解釋】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p>

【示例】則脈絡相連,可以應援,邈在鄂渚,豈無鞭不及腹之慮。 ——《宋史·李宗勉傳》

【第14句】:狀貌不及中人[zhuàng mào bù jí zhōng rén]

【解釋】壯貌:容貌;中人:一般人。容貌不如普通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p>

【第15句】:猝不及防[cù bù jí fáng]

【解釋】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防備。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既不炳燭,又不揚聲,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示例】人踉蹌趨入,竟至程都督前,跪將下去,程都督猝不及防。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七回

【第16句】:由近及遠[yóu jìn jí yuǎn]

【解釋】從近處到遠處。比喻事物的影響逐漸推廣,思想認識不斷深入。

【第17句】:衣不及帶[yì bù jí dài]

【解釋】衣:穿衣服;帶:腰帶。穿衣服來不及把腰帶系上。形容時間倉促,裝束不整。

【出處】《后漢書·王充傳》:“規素聞符名,乃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援符手而還,與同坐,極歡?!?/p>

【示例】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聞亂,衣不及帶,逾垣出走。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十八回

【第18句】:狧穅及米[shì kǎn jí mǐ]

【解釋】比喻逐步侵蝕漸及全體。

【第19句】:殃及池魚[yāng jí chí yú]

【解釋】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p>

【示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北齊·杜弼《檄梁文》

【第20句】:疾雷不及塞耳[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

【解釋】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第21句】:行樂及時[xíng lè jí shí]

【解釋】及時:抓緊時機。不失時機,尋歡作樂。

【出處】漢樂府《西門行》詩:“夫為樂,為樂當及時。”《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示例】行樂及時時已晚,對酒當歌歌不成。 ——唐·杜牧《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第22句】:由此及彼[yóu cǐ jí bǐ]

【解釋】此:這個;彼:那個。由這一現象聯系到那一現象。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遇著通曉之人,就虛心請問,由此及彼,銖積寸累,自然日有進益?!?/p>

【示例】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23句】:捷雷不及掩耳[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

【解釋】猶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上》:“此捷濟上機,所謂捷雷不及掩耳。”

【第24句】:信及豚魚[xìn jí tún yú]

【解釋】及:達到;豚:小豬。信用及于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

【出處】《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p>

【示例】百揆時敘,六樂克和。信及豚魚,恩加動植。 ——前蜀·杜光庭《謝允上尊號表》

【第25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解釋】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處】《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p>

【示例】秋間又過太湖,游石公、飄渺諸峰……明年將為天臺、雁蕩之行。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百0六首。

【第26句】: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

【解釋】迫: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戲,該仙子何以迫不急待?!?/p>

【示例】他迫不及待地推開門,走進屋去。

【第27句】:問牛及馬[wèn niú jí mǎ]

【解釋】問:詢問;及:達到。詢問牛的價格,得知馬的貴賤。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處】《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p>

【第28句】:澤及髊骨[zé jí cī gǔ]

【解釋】澤:恩澤;髊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出處】《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第29句】:群居終日,言不及義[qún jū zhōng rì,yán bù jí yì]

【解釋】比喻整天成群地聚在一起,不講正經事。

【出處】《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p>

【示例】有的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的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魯迅《在小鐘樓上》

【第30句】:言不及行[yán bù jí xíng]

【解釋】指言行不一。

【出處】明·薛瑄《薛子道論》:“言不及行,可恥之甚,非特發于口謂之言,凡著于文詞者皆是也?!?/p>

【第31句】:疾雷不及掩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解釋】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出處】《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p>

【示例】他們或者未必起身,給他們個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網。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第32句】:慮不及遠[lǜ bù jí yuǎn]

【解釋】遠:長遠。老虎不到長遠。形容目光短淺。

【出處】《宋書·王弘傳》:“所以僶俛從事,志在宣力,慮不及遠。”

【示例】雖能快中心之所欲,而后世之被其患有不可勝道者,此所謂慮不及遠也。 ——宋·陳亮《酌古論·桑維翰》

【第33句】:罰不及眾[fá bù jí zhòng]

【解釋】罰:懲罰;及:到達;眾:大眾。指處罰只對小部分人,不會處罰大眾。

【示例】人們都知道罰不及眾,因此出現現今的局面。

【第34句】:驟不及防[zhòu bù jí fáng]

【解釋】指事情來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備。

【出處】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清軍驟不及防,退之二道橋。”

【示例】事情來得太突然,讓我們驟不及防。

【第35句】:采及葑菲[cǎi jí fēng fēi]

【解釋】別人征求自己意見時表示謙虛的說法。

【出處】《詩經·國風·邶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示例】弟見世兄浪滾風飄,又怕徒惹絮聒,今既采及葑菲,敢不敬獻芻蕘。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三回

【第36句】:澤及萬世[zé jí wàn shì]

【解釋】澤:恩澤。恩惠可施及子孫萬代。形容恩德無量。

【出處】《莊子·大宗師》:“吾師乎!吾師乎!赍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游已!”

【第37句】:舐糠及米[shì kāng jí mǐ]

【解釋】舐:用舌頭舔東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據的地方再奪取政權。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進逼。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里語有之,'舐糠及米。’”

【示例】無人才,則之數事者,雖舉亦廢故也。舐糠及米,終至危亡而已。 ——清·嚴復《救亡決論》

【第38句】:化及冥頑[huà jí míng wán]

【解釋】冥頑:愚昧。教化普及到愚昧無知的人,使他們受到教育。形容教化普及,世風良好。

【第39句】:行不及言[xíng bù jí yán]

【解釋】及言:顧慮到已經說了的。指做事不守信用。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唐·李白《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相國齊晏子,贈行不及言?!?/p>

【示例】諸兄與弟,當以行不及言為恥,生逢明圣,而一無展布,何以答君父,復友生乎?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二十四回

【第40句】:謀及庶人[móu jí shù rén]

【解釋】謀:計謀,商議;庶人:百姓。與老百姓商量國家大事。比喻廣泛征求意見。

【出處】《尚書·洪范》:“女則有大疑,謀及女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p>

【示例】昔在希臘羅馬之初政,凡百設施,謀及庶人。 ——清·梁啟超《論自由》

【第41句】:罰弗及嗣[fá fú jí sì]

【解釋】罰:懲罰;弗及:不連累;嗣:后世,子孫。懲罰有罪的人,不株連他的子孫。

【出處】《尚書·大禹漠》:“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廷于世?!?/p>

【第42句】:朝不及夕[zhāo bù jí xī]

【解釋】形容情況危急。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六年》:“敝邑之急,朝不及夕。”

【示例】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 ——宋·蘇軾《三槐堂銘》

【第43句】:由表及里[yóu biǎo jí lǐ]

【解釋】表:表面;里:本質。從表面現象看到本質。

【出處】毛澤東《實踐論》:“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p>

【示例】看問題要由表及里。

【第44句】:言不及義[yán bù jí yì]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示例】真所謂“言不及義”,那里有好事情串出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四回

【第45句】:狧糠及米[tà kāng jí mǐ]

【解釋】狧:用舌頭舔東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據的地方再奪取政權。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進逼。

【出處】《漢書·吳王濞傳》:“語有之曰:'狧糠及米?!瘏桥c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不得安肆矣?!?/p>

【示例】清·譚嗣同《報貝元征書》:“茍得我之海口海岸,所謂狧糠及米,而內地內江又化為海口海岸之形矣?!?/p>

【第46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lǎo wú lǎo,yǐ jí rén zhī lǎo]

【解釋】前一“老”:敬老。尊敬自己家族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族的長輩。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p>

【示例】那么,我就根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惻隱之心,把她褒揚一番罷。 ——馮雪峰《一個父母官怎樣大動惻隱之心的故事》

【第47句】:澤及枯骨[zé jí kū gǔ]

【解釋】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出處】《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示例】圣德之君,澤及枯骨,何況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

【第48句】:走及奔馬[zǒu jí bēn mǎ]

【解釋】走:跑。跑的速度可及得上馬的奔跑。形容走路飛快。

【出處】《周書·達奚武傳》:“震宇猛略,少驍勇,便騎射,走及奔馬,臂力過人?!?/p>

【第49句】:愛屋及烏[ài wū jí wū]

【解釋】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出處】《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p>

【示例】子存寵上了小老婆,未免“愛屋及烏”,把他也看得同上客一般。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

【第50句】:攻其一點,不及其余[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

【解釋】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出處】《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p>

【第51句】:賜墻及肩[cì qiáng jí jiān]

【解釋】比喻才學淺陋。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臃安愿孀迂?,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p>

【示例】賜墻及肩人得見,公才槃槃一都會。 ——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西湖徙魚》

【第52句】:剝床及膚[bō chuáng jí fū]

【解釋】剝: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剝落、爛;及:到。原指損害及于肌膚。后形容迫切的災害或深切的痛苦。

【出處】《周易·剝》:“剝床以膚,兇。”

【示例】剝床及膚,其憂豈不在民乎! ——宋·陳亮《義烏縣減酒額記》

【第53句】:三元及第[sān yuán jí dì]

【解釋】三元: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及第:科舉應試中選。從鄉試到殿試都考中第一名。

【出處】清·李漁《笠翁對韻》:“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鐘?!?/p>

【第54句】:言不及私[yán bù jí sī]

【解釋】言談之中不涉及個人私事。比喻為官忠心,一心為國。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王湛傳》:“王湛言不及私。”

【示例】他始終保持言不及私、一心為公的優良作風。

【第55句】:一人飛升,仙及雞犬[yī rén fēi shēng,xiān jí jī quǎn]

【解釋】用以比喻一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出處】《神異記·劉安》:“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示例】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第56句】:急不及待[jí bù jí dài]

【解釋】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懷急切或形勢緊迫。同“急不可待”。

【出處】清·袁枚《新齊諧·騙術巧報》:“其人不料此船仍回,急不及待持行李先付水手,身躍入艙?!?/p>

【第57句】:罰不及嗣[fá bù jí sì]

【解釋】罰:懲罰;及:連累;嗣:后世,子孫。懲罰有罪的人,不株連他的子孫。

【出處】《尚書·大禹漠》:“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廷于世?!?/p>

【第58句】:攘肌及骨[rǎng jī jí gǔ]

【解釋】比喻侵及腹地。

【出處】漢·揚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內,各以其力來侵,攘肌及骨,而赧獨何以制秦乎?”

【第59句】:迅雷不及掩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解釋】雷聲來得非常快,連捂耳朵都來不及。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出處】《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p>

【示例】因此我給他個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一口把他吃掉,是完全有可能的。 ——曲波《林海雪原》二九

【第60句】:恕己及人[shù jǐ jí rén]

【解釋】對別人就像對自己一樣寬恕。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至理》:“慈心于物,恕己及人?!?/p>

【示例】束發修身,有恕己及人之志。 ——宋·曾鞏《節相制》

【第61句】:不及之法[bù jí zhī fǎ]

【解釋】指不適用的法規。

【出處】《莊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示例】某些不合理的特殊待遇,是應當取消的不及之法。

【第62句】:始愿不及此[shǐ yuàn bù jí cǐ]

【解釋】始愿:當初的愿望。指事勢的變化發展,并非起初所料想到的。

【出處】《左傳·成公十八年》:“孤始愿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

【示例】這兩個老兒也叫作'始愿不及此,今及此豈非天乎’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九回

【第63句】:謀及婦人[móu jí fù rén]

【解釋】謀:計議,商量。指機密大事與不明大義的婦女商量,因而遭致失敗。

【出處】《左傳·桓公十五年》:“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示例】看君舉措,并非欲謀及婦人,不過欲得我財物呢。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九十回

【第64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yòu wǔ yòu yǐ jí rén zhī yòu]

【解釋】幼:愛護。愛護我家里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里的兒女。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65句】:罪不及孥[zuì bù jí nú]

【解釋】孥:妻子與兒女的統稱。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雖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無路可投。”

【第66句】:禍及池魚[huò jí chí yú]

【解釋】猶殃及池魚。比喻無辜波及而受害。

【出處】明·張煌言《答毛參軍書》:“迨蘇武生還之日,正鄒陽見收之期,禍及池魚?!?/p>

【第67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lǎo wǔ lǎo yǐ jí rén zhī lǎo]

【解釋】老:敬愛。尊敬我家里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里的長輩。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68句】:觥飯不及壺飧[gōng fàn bù jí hú sūn]

【解釋】豐盛的酒肴沒有準備好,不如一壺水泡飯可以解除饑餓。比喻事情很急,不能等待。

【出處】《國語·越語下》:“觥飯不及壺飧。今歲晚矣,子將奈何?”

【第69句】:鞭長不及馬腹[biān cháng bù jí mǎ fù]

【解釋】指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出處】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倍蓬A注:“言非所擊?!?/p>

【示例】他未曾明白,隔了一省,就是鞭長不及馬腹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

【第70句】:駟不及舌[sì bù jí shé]

【解釋】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p>

【示例】酒自外入,機繇內泄?;趶男焉?,駟不及舌。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第71句】:累及無辜[lěi jí wú gū]

【解釋】累:帶累,使受害。辜:罪。使受牽連;連累到沒有罪過的人。

【出處】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回:“制臺只得轉告首縣,又叫他三天之內一定要破案,卻不許累及無辜。”清·林則徐《會諭尖沙嘴英國各船貨具結進埔告示稿》:“至搜查之時,俱系官員親身督驗,斷不至栽贓陷害,累及無辜?!?/p>

【示例】還有等奸刁捕役,唆道指扳,累及無辜。 ——《快心編》第九回

【第72句】:因烏及屋[yīn wū jí wū]

【解釋】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關事物。

【出處】《尚書大傳·大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示例】鄒容《革命軍》第五章:“嗚呼!是又因烏及屋之微意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人善交videosg| 麻豆波多野结衣| 欧美日韩国产欧美|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91| 免费看大黄高清网站视频在线|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中国一级特黄特级毛片|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一区| 手机在线观看一级午夜片|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精品三级内地国产在线观看| 天天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14小箩洗澡裸体高清视频| 杨幂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国产女人的高潮大叫毛片|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美女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小婷又紧又深又滑又湿好爽|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网站| 欧洲一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无码免费视频| 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 看看黄色一级片|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州**色毛片免费观看| 色欲色av免费观看| 女仆胸大又放荡的h|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综合| 黄a大片av永久免费|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