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愆”的成語(12個)
本文整理了愆德隳好、三風十愆、繩愆糾違等含“愆”的成語12個,其中“愆”開頭的成語2個,“愆”結尾的成語5個,“愆”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愆”開頭的成語【第1句】:愆德隳好[qiān dé huī hǎo]
【解釋】愆:過失;隳:毀壞。損害道義,破壞友好。指破壞了道義原則和友好關系。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吳書》:“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
【示例】而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荊州,貪而忘義,恐為天下所恥笑。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
【第2句】:愆戾山積[qiān lì shān jī]
【解釋】愆:過失;戾:罪過。罪過很多,累積如山。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劉封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委質以來,愆戾山積。”
【示例】臣委質以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9回
“愆”結尾的成語【第1句】:三風十愆[sān fēng shí qiān]
【解釋】三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指巫風二:舞、歌;淫風四:貨、色、游、畋;亂風四: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而為十愆。
【出處】《尚書·伊訓》:“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
【示例】三風十愆古所戒,不必驪山可亡國。 ——宋·蘇軾《驪山》詩
【第2句】:閉門思愆[bì gé sī qiān]
【解釋】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同“閉閤思過”。
【出處】《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坐事去職”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自謂能以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第3句】:惹禍招愆[rě huò zhāo qiān]
【解釋】給自己引來麻煩。同“惹禍招災”。
【出處】元·關漢卿《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曲:“鄭恒枉自胡來纏,空落得惹禍招愆。”
【第4句】:好惡不愆[hǎo è bù qián]
【解釋】喜事從天上掉下來。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貴腳踏踐地,使下官喜從天降。”
【示例】張順見了宋江,好惡不愆。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
【第5句】:惹罪招愆[rě zuì zhāo qiān]
【解釋】愆:過失。給自己招致罪過。
【出處】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二折:“倘或取受了百姓錢,違負了帝王室,敢大膽欺壓良民,冒突天顏,惹罪招愆,久以后,市曹中,遭著刑憲。”
【示例】則為你昧己瞞心,因此上惹罪招愆。 ——明·無名氏《鎖白猿》第四折
“愆”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繩愆糾違[shéng qiān jiū wéi]
【解釋】改正過失,糾正錯誤。同“繩愆糾謬”。
【出處】《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職,非徒繩愆糾違,亦當顧國家大體。”
【第2句】:繩愆糾繆[shéng qiān jiū miù]
【解釋】改正過失,糾正錯誤。同“繩愆糾謬”。
【出處】《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二年》:“上曰:'貞觀之前,從聯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也。”
【第3句】:繩愆糾謬[shéng qiān jiū miù]
【解釋】繩:糾正;愆:過失;謬:錯誤。指糾正過失。
【出處】《書·冏命》:“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示例】繩愆糾謬,臣道為先;罰罪賞功,乾綱不替。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四十一出
【第4句】:省愆寡過[shěng qiān guǎ guò]
【解釋】指減少過錯。
【出處】清·林則徐《通飭各屬命盜各案趕緊審解札》:“要知早結一日,少拖一人,皆可省愆寡過,復何憚而不為乎?”
【第5句】:傷廉愆義[shāng lián qiān yì]
【解釋】傷廉:損害廉潔;愆:喪失。指某種行為損害廉潔,喪失道義。
【出處】《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晉·陸機《文賦》:“茍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