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水覆難收、水積成川、水潔冰清、水闊山高等“水”開頭的成語135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水覆難收[shuǐ fù nán shōu]
【解釋】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出處】《后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宋·張孝祥《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后詞》:“念璧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第2句】:水積成川[shuǐ jī chéng chuān]
【解釋】川:河流。指水積多了才能成為河流。比喻在學習上日積月累,必然能成才。
【出處】漢·劉向《說苑·建本》:“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
【示例】水積成川,載瀾載清。土積成山,歊蒸郁冥。 ——晉·張華《勵志詩九首》其七
【第3句】:水潔冰清[shuǐ jié bīng qīng]
【解釋】像冰水一樣潔白清凈。形容人品高潔或文筆雅致。
【出處】晉·張華《魏劉驃騎誄》:“金剛玉潤,水潔冰清,郁郁文彩,喚若朝榮。”
【第4句】:水闊山高[shuǐ kuò shān gāo]
【解釋】指隔著高山大河,不得相能。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山坡里羊一套》:“音書誰送,知隔著關山幾重,見如今水闊山高,促急里怎覓鱗鴻。”
【第5句】:水米不粘牙[shuǐ mǐ bù zhān yá]
【解釋】沒喝水也沒吃飯。形容病重不能進食。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不則俺那姐姐害,那生呵!二三日來水米不粘牙。因姐姐閉月羞花,真假、這其間性兒難按納,一地里胡拿。”
【示例】大清早上,水米不粘牙,從你家走到這里,就是辦皇差也不能這般寡刺!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第6句】:水送山迎[shuǐ sòng shān yíng]
【解釋】玩賞風景,寄情山水。也指旅途綿長。
【出處】唐·吳融《富春》詩:“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示例】元·魏初《沁園春·留別張周卿韻》詞:“甚年來行役,交情契闊,東奔西走,水送山迎。”
【第7句】:水乳之契[shuǐ rǔ zhī qì]
【解釋】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結合十分緊密。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至伏肘腋之間,而為心腹之大患,托水乳之契,而藏鉤距之深謀,則不知者或多矣。”
【第8句】:水滿則溢[shuǐ mǎn zé yì]
【解釋】溢:水滿外流。水滿了就會流出來。比喻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向相反方面變化。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3回:“你如何連兩句俗話也不曉得?常言道:'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第9句】:水軟山溫[shuǐ ruǎn shān wēn]
【解釋】形容景色幽雅。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老爺果肯見憐,這功德不小,保奏淮水軟山溫。”
【第10句】:水中撈月[shuǐ zhōng lāo yuè]
【解釋】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出處】宋·黃庭堅《沁園春》詞:“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
【示例】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撈月。 ——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
【第11句】:水石清華[shuǐ shí qīng huá]
【解釋】指園林景色清朗秀麗。同“水木清華”。
【出處】《宋書·隱逸傳論》:“且巖壑閑遠,水石清華,雖復崇門八襲,高城萬雉,莫不蓄壤開泉,仿佛林澤。”
【第12句】:水泄不透[shuǐ xiè bù tòu]
【解釋】形容擁擠或包圍的非常嚴密。同“水泄不通”。
【出處】魯迅《而已集·扣絲雜感》:“我覺得他的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
【第13句】:水落歸漕[shuǐ luò guī cáo]
【解釋】汛期過后,水位下降,河水流入了河槽。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6回:“今日聽了這些話,心里方才水落歸漕,倒也喜歡。”
【第14句】:水泄不通[shuǐ xiè bù tōng]
【解釋】匯:排泄。象是連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擁擠或包圍的非常嚴密。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德山門下,水泄不通。”
【示例】熱心的讀者除郵局匯捐款絡繹不絕外,每天到門口來親交捐款的,也擠得水泄不通。 ——鄒韜奮《經歷·社會的信用》
【第15句】:水陸并進[shuǐ lù bìng jìn]
【解釋】水上陸上同時進兵。
【出處】《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
【示例】因為怕清軍從潛江、沔陽一帶截斷長江,所以也日以繼夜,水陸并進,向武昌撤退。 ——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二十一章
【第16句】:水源木本[shuǐ yuán mù běn]
【解釋】源:水的源頭;木:樹的根。水的源頭,樹的根本。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示例】我如今何不上荊州府走一回,一重水源木本之誼。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六回
【第17句】:水失魚猶為水[shuǐ shī yú yóu wéi shuǐ]
【解釋】沒有魚的水仍然是水。比喻沒有君主的百姓仍然是百姓,而失掉百姓的君主,則不成其為君主。
【出處】《尸子》卷下:“孔子謂子夏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曰:'商,汝知之矣。’”
【第18句】:水木明瑟[shuǐ mù míng sè]
【解釋】瑟:潔凈鮮明的樣子。形容風景清爽潔凈。
【出處】北魏·酈道元《不經注·濟水》:“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
【示例】天鏡園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坐對蘭蕩,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魚鳥藻荇,類若乘空。 ——明·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
【第19句】:水旱頻仍[shuǐ hàn pín réng]
【解釋】頻:屢次;仍:頻繁。水災、旱災連續不斷。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又值水旱頻仍,民窮財盡,人心思亂。”
【示例】今四方刀兵亂起,水旱頻仍,府庫空虛,民生日促。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八回
【第20句】:水陸之饌[shuǐ lù zhī zhuàn]
【解釋】饌:飯食;水陸:水上和陸上出產的山珍海味。泛指山珍海味。
【出處】唐·白行簡《李娃傳》:“旬余,方薦水陸之饌。”
【第21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shuǐ zé zài zhōu,shuǐ zé fù zhōu]
【解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擁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出處】《孫卿子》:“孔子對魯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不危焉。’”
【第22句】:水大魚多[shuǐ dà yú duō]
【解釋】水面寬廣,魚必眾多。比喻事物隨其所憑借之物的豐盛而豐盛。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夫形大,衣不得褊;事眾,文不得褊。事眾文饒,水大魚多。”
【第23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shuǐ kě zài zhōu,yì kě fù zhōu]
【解釋】比喻在平時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危險。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皇甫規傳》李賢注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
【示例】作為統治者應該明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不能貪求無厭。
【第24句】:水火相濟,鹽梅相成[shuǐ huǒ xiāng jì,yán méi xiāng ché]
【解釋】烹飪賴水火而成,調味兼鹽梅而用。喻人之才性雖各異,而可以和衷共濟。
【出處】《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后庶績咸熙,風雨交泰。”
【示例】[太公伯夷]念王室之如毀,固欲起而救亂,思冠冕之毀裂,又恐因而階亂,故水火相濟,鹽梅相成,各以一事自任。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
【第25句】:水懦民玩[shuǐ nuò mín wán]
【解釋】懦:怯懦,軟弱;玩:輕視。比喻法令、政策過寬,百姓就會輕視,不遵守,以至犯罪。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貴腳踏踐地,使下官喜從天降。”
【示例】《左傳·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第26句】:水流花謝[shuǐ liú huā xiè]
【解釋】謝:脫落。指河水流逝,花兒也凋謝了。形容景色凋零殘敗,用來比喻局面殘破,好景已不存在,無法挽回。亦作“花謝水流”。
【出處】清·吳道潛《駱賓王遺墓詩》:“水流花謝魂安在,空有騷人賦大招。”
【示例】濁酒一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儒林外史》第一回
【第27句】:水火無交[shuǐ huǒ wú jiāo]
【解釋】沒有財物牽涉。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出處】《隋書·循吏傳·趙軌》:“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
【示例】我與他也是水火無交,今日才見。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
【第28句】:水廣魚大[shuǐ guǎng yú dà]
【解釋】廣:廣大。水面寬的地方魚肥大。比喻事物的發展由環境決定。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水廣魚大,山高木修。”
【第29句】:水潑不進[shuǐ pō bù jìn]
【解釋】比喻一個人不接受意見或者一個單位拒絕和外界來往。
【示例】他們的防線真是水潑不進的。
【第30句】:水到魚行[shuǐ dào yú xíng]
【解釋】比喻條件具備,事情就可辦成。
【出處】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張安道論科第》:“諺云:水到魚行。既已官之,不患其不知政也。”
【第31句】:水乳不分[shuǐ rǔ bù fēn]
【解釋】指水和奶汁融合為一體。形容關系密切,意氣投合。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致使玄黃不辨,水乳不分。”
【第32句】:水至清則無魚[shuǐ zhì qīng wú yú]
【解釋】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伙伴。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出處】西漢·戴圣《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示例】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 ——《晉書·郭璞傳》
【第33句】:水乳之合[shuǐ rǔ zhī hé]
【解釋】指水和奶汁融合為一體。形容關系密切,意氣投合。
【出處】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王蘭泉先生》:“壽諧館于康山,蹤跡最密,談論經史有水乳之合。”
【第34句】:水滴石穿[shuǐ dī shí chuān]
【解釋】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處】《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示例】乖崖援筆判云:“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
【第35句】:水底撈月[shuǐ dǐ lāo yuè]
【解釋】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同“水中撈月”。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聲,卻如水底撈月。”
【第36句】:水流濕,火就燥[shuǐ liú shī,huǒ jiù zào]
【解釋】水向濕處流,火往干處燒。指物之氣質類似必相感應。后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出處】《易·乾》:“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孔穎達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濕處;火焚其薪,先就燥處。”
【第37句】:水寬魚大[shuǐ kuān yú dà]
【解釋】寬:廣大。水面寬的地方魚肥大。比喻事物的發展由環境決定。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水廣魚大,山高木修。”
【第38句】:水火無情[shuǐ huǒ wú qíng]
【解釋】指水和火是不講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災禍。
【出處】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鳴,正是外合里應,教智伯才知水火無情。”
【示例】水火無情,我們都應該提高防范意識。
【第39句】:水魚之交[yú shuǐ zhī jiāo]
【解釋】指像魚和水二者的關系一樣。舊時指君臣之間或夫妻之間的情誼。
【出處】《管子·小問》:“詩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家室,而安召我居,寧子其欲室乎。”
【第40句】:水火不避[shuǐ huǒ bù bì]
【解釋】指不避艱險。
【出處】《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若有驅使,奮勇直前,水火不避。”
【示例】懶龍道:'小人是市井無賴,既蒙相公青目,要干何事,小人水火不避。’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九
【第41句】:水過地皮濕[shuǐ guò dì pí shī]
【解釋】水流過地面,地皮就濕。意思是沒二話,就是這樣。也用來比喻事情辦過沒什么效果,作用不大,印象不深。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如今沒別的,水過地皮濕,姑娘就是照師傅的話,實打實的這么一點頭,算你瞧得起這個師傅了。”
【示例】官家的事兒,不過是水過地皮濕,賣個眼前俏就算了! ——孫犁《風云初記》二十五
【第42句】:水綠山青[shuǐ lǜ shān qīng]
【解釋】形容景色艷麗如畫。
【出處】唐·劉禹錫《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駱駝橋上蘋風起,鸚鵡杯中箬雨青。水碧山青知好處,開顏一笑問何人。”宋·呂勝己《漁家傲》詞:“水綠山青風日美,此時正愜幽人意。”
【示例】此去劍門,鳥啼花落,水綠山青,無非助朕悲悼妃子之由也。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一回
【第43句】:水底撈針[shuǐ dǐ lāo zhēn]
【解釋】在水底下撈一根針。形容很難找到。
【出處】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三折:“俊兒夫似海內尋針,姻緣事在天數臨,無緣分怎的消任?直耽擱到如今。”
【示例】就是小兒僥幸脫體,也是水底撈針,不知何日到手,豈可擔閣人家閨女。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九
【第44句】:水楔不通[shuǐ xiē bù tōng]
【解釋】形容擁擠或包圍的非常嚴密。同“水泄不通”。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敕既下,水楔不通,川縣相知,榜標道路。”
【第45句】:水盡山窮[shuǐ jìn shān qióng]
【解釋】窮:盡。山和水都到了盡頭。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出處】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窮水斷,馬束橋飛。”
【示例】論做官的道理呢,原該追究個水盡山窮;然既已如此,先讓他把這個供畫了。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六回
【第46句】:水天一色[shuǐ tiān yī sè]
【解釋】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示例】那洞庭湖真個波濤萬頃,水天一色。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九回
【第47句】:水流花落[shuǐ liú huā luò]
【解釋】①比喻飄泊不定或蹤跡無常。②比喻時過境遷。
【出處】唐·溫庭筠《宿城南亡友別墅》詩:“水流花落嘆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示例】今哭阿雄,愛心大動,又增修持一病。然過此以往,水流花落,總不相關矣。 ——清·尤侗《遺亡友湯卿謀書》
【第48句】:水激則旱,矢激則遠[shuǐ jī zé hàn,shǐ jī zé yuǎn]
【解釋】水流矢飛,受阻則勁悍而去遠。旱,通“悍”。比喻因禍致福。
【第49句】:水性隨邪[shuǐ xìng suí xié]
【解釋】比喻沒有主見,不正派。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枉了他那眠霜臥雪,阿媽他水性隨邪。”
【第50句】:水淺不容大魚[shuǐ qiǎn bù róng dà yú]
【解釋】容:容納。指有才能的人無法在小地方或小單位發揮作用。
【出處】漢·黃石公《素書·白文》:“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第51句】:水漫金山[shuǐ màn jīn shān]
【解釋】神話故事。金山,在江蘇省鎮江市。
【出處】《白雪遺音·馬頭調·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見許仙,面帶妖色,不放下山。怒惱白蛇,忙喚青兒,帶領著蝦兵蟹將,這才水漫金山。”
【示例】福根《追老姚》:“暴風雨洗刷著河北平原,窯廠周圍像水漫金山,混濁的大水足有半人高。”
【第52句】:水漲船高[shuǐ zhǎng chuán gāo]
【解釋】水位升高,船身也隨之浮起。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增長提高。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水長船高,泥多佛大。”
【示例】幾回事情一來,他曉得人家有仰仗他的地方,頓時水漲船高,架子亦就慢慢的大了起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第53句】:水置座右[shuǐ zhì zuò yòu]
【解釋】置:擱,放。比喻知足。
【出處】《舊唐書·文苑傳》:“仕至郎中矣。至是持一石止水,置于座右,以示有止足之意”
【第54句】:水牛過河[shuǐ niú guò hé]
【解釋】指出露頭角,出頭露面。
【示例】這次她的演出算是水牛過河露頭角了。
【第55句】:水米無干[shuǐ mǐ wú gàn]
【解釋】比喻彼此經濟上沒有往來。舊時指官吏清廉。同“水米無交”。
【出處】朱自清《我是揚州人》:“我知道上海雖然也許比知道紹興多些,但是紹興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水米無干的。”
【第56句】:水秀山明[shuǐ xiù shān míng]
【解釋】山光明媚,水色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出處】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示例】紅外風嬌日暖,翠邊水秀山明。 ——宋·高觀國《風入松》
【第57句】:水陸之珍[shuǐ lù zhī zhēn]
【解釋】水陸:指水陸所產的珍貴食物。指美味佳肴。
【出處】《晉書·石崇傳》:“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
【示例】篯出入以庖者十余人從行,食皆水陸之珍鮮,厚自奉養,無與為比。《舊唐書·張篯傳》
【第58句】:水里納瓜[shuǐ lǐ nà guā]
【解釋】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容。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我勸諫他似水里納瓜,他看覷咱如鏡里觀花。”
【第59句】:水因地而制流[shuǐ yīn dì ér zhì liú]
【解釋】制:引,限定。流水因地勢而引出其流向。比喻用兵時要按敵人的具體情況來采取制勝的辦法。
【出處】《孫子·虛實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第60句】:水調歌頭[shuǐ diào gē tóu]
【出處】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第61句】:水盡鵝飛[shuǐ jìn é fēi]
【解釋】水干涸,鵝飛走。比喻恩情斷絕,各走各的路。也比喻精光,一點兒也不剩。
【出處】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二折:“你休等的我恩斷意絕,眉南面北,恁時節水盡鵝飛。”
【示例】我眼見多少肥產厚業比譚家強幾倍,霎時燈消火滅,水盡鵝飛,做討飯吃鬼哩。(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二回)
【第62句】:水剩山殘[shuǐ shèng shān cán]
【解釋】多指亡國或經過變亂后國土分裂、山河殘破的景象。
【出處】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五:“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
【示例】清·無名氏《指南夢》第九曲:“嘆息長江天塹,水剩山殘。”
【第63句】:水清石見[shuǐ qīng shí xiàn]
【解釋】清:清澈;見:同“現”,顯露。比喻情況搞清楚了,問題的性質也就明白了。
【出處】漢·無名氏《艷歌行》:“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石見何累累,遠行不如歸。”
【示例】水清石見,無半點瑕疵。 ——明·湯顯祖《牡丹亭·旁疑》
【第64句】:水菜不交[shuǐ cài bù jiāo]
【解釋】比喻彼此經濟上沒有往來。舊時指官吏清廉。同“水米無干”。
【出處】《八瓊室金石補正·北周強獨樂文帝廟造像碑》:“[文帝]在任清儉,與民水菜不交。”
【第65句】:水火不兼容[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解釋】容:容納。比喻二者對立,絕不兼容。
【出處】《周易·說卦》:“故水火不相逮。”
【示例】他們鬧得水火不兼容。
【第66句】:水窮山盡[shuǐ qióng shān jìn]
【解釋】水和山都到了盡頭,前面無路可走。比喻陷入絕境。
【出處】元·丘處機《雪山》詩:“行到水窮山盡處,斜陽依舊向西傾。”
【示例】那些人只要混得過去就行了的,可是,我們究竟也還沒有到水窮山盡的時候啦! ——沙汀《困獸記》十八
【第67句】:水底撈明月[shuǐ dǐ lāo míng yuè]
【解釋】到水底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出處】元·無名氏《塞鴻秋·先題》曲:“當初意兒別,今日相拋撒,要相逢似水底撈明月。”
【第68句】:水陸雜陳[shuǐ lù zá chén]
【解釋】水陸所產的各種美味無不具備。形容菜肴豐富。
【出處】據唐人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記載:“明皇每年十月幸華清宮,楊國忠姐妹五家扈從。出發前會忠府第,大擺筵席,'翟釜’紅燒'紫駝峰’,水晶盤進'赤尾鯉’,瓊漿玉液,水陸雜陳。……極盡豪奢。”
【示例】滿桌水陸雜陳,看了不禁令人食指大動。
【第69句】:水濁魚噞[shuǐ zhuó yú yǎn]
【解釋】濁:渾濁;噞:魚張口呼吸的樣子。因水太渾濁使魚喘不過氣來,只得露出水面張口呼吸。比喻苛政之下民不聊生。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夫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
【第70句】:水磨功夫[shuǐ mó gōng fū]
【解釋】摻水細磨。比喻周密細致的工夫。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安太太一年的水磨功夫,才陶熔得姑娘這等出嫻貞靜。”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我是不容你下水磨功夫。”
【第71句】:水流云散[shuǐ liú yún sàn]
【解釋】比喻時過境遷,人各一方。
【出處】宋·陸游《臨江仙·離果州作》詞:“水流云散各西東。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示例】待殷勤寄與,舊游鶯燕,水流云散。 ——元·張翥《陌上花·使歸閩浙歲暮有懷》詞
【第72句】:水來伸手,飯來張口[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
【解釋】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東西,那里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示例】他是一個水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花花闊少。
【第73句】:水底納瓜[shuǐ dǐ nà guā]
【解釋】形容不能容納。
【出處】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納瓜,親子父在拳中的這掿沙。”
【示例】我勸他似水底納瓜,他覷我似鏡里觀花。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一回
【第74句】:水復山重[shuǐ fù shān chóng]
【解釋】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出處】宋·劉克莊《沁園春·送包尉》:“悵佳人來未,碧云冉冉;王孫去后,芳草萋萋。明日相思,山重水復。”
【示例】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宋·陸游《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
【第75句】:水淺者大魚不游[shuǐ qiǎn zhě dà yú bù yóu]
【解釋】水太淺則大魚不能生存。比喻條件太差或待人過苛,有才德的人則難以發揮其特長。
【出處】漢·黃石公《素書·白文》:“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第76句】:水月鏡花[shuǐ yuè jìng huā]
【解釋】水中月,鏡中花。比喻虛幻景象。
【出處】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
【示例】水月鏡花空好看,不過是,今生如此算收梢。 ——《再生緣》第六十七回
【第77句】:水枯石爛[shuǐ kū shí làn]
【解釋】極言歷時長久。同“海枯石爛”。
【出處】郭沫若《女神·湘累》:“愛人呀,還不回來呀!我們從春望到秋,從秋望到夏,望到水枯石爛了!”
【第78句】:水火兵蟲[shuǐ huǒ bīng chóng]
【解釋】指使古書遭受損毀的四種災害:水災、火災、戰亂和書蠹。也泛指各種天災人禍。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第79句】:水清無魚[shuǐ qīng wú yú]
【解釋】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伙伴。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故水清無魚,人察無徒。”
【示例】誰都知道水清無魚的道理,你還是得過且過吧。
【第80句】:水銀瀉地[shuǐ yín xiè dì]
【解釋】瀉:流得很快。水銀倒在地上,很快就會全部滲入土中。比喻無微不至,極為細密周到。也比喻非常流暢,一氣呵成。
【示例】舞到后來,只見一團電光,滾來滾去,宛如水銀瀉地,花雨繽紛! ——梁羽生《七劍下天山》第十四回
【第81句】:水來土掩[shuǐ lái tǔ yǎn]
【解釋】大水來了,用土堵住。比喻敵人來犯,就引兵抵抗。
【出處】元·高文秀《澠池會》:“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里領兵與他交鋒。”
【示例】自古道:'水來土掩,兵來將迎。’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0回
【第82句】:水火不辭[shuǐ huǒ bù cí]
【解釋】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示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四卷:“憑爺分付,那廂使用,水火不辭。”
【第83句】:水深魚聚[shuǐ shēn yú jù]
【解釋】聚:聚集。水越深魚越聚集。比喻越有德行,依附他的人就越多。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唐·杜甫《遣興》:“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
【第84句】:水土不服[shuǐ tǔ bù fú]
【解釋】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
【示例】大抵此癥,起于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服,食積于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饑餓。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
【第85句】:水中著鹽[shuǐ zhōng zhuó yán]
【解釋】比喻不著痕跡。
【出處】清·薛雪《一瓢詩話》:“作詩用事,要加釋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
【第86句】:水佩風裳[shuǐ pèi fēng shang]
【解釋】以水作佩飾,以風為衣裳。本寫美人的妝飾。后用以形容荷葉荷花之狀貌。
【出處】語出唐·李賀《蘇小小墓》詩:“風為裳,水為佩”。
【示例】宋·姜夔《念奴嬌》詞:“三十六陂人來到,水佩風裳無數。”
【第87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shuǐ néng zài zhōu,yì néng fù zhōu]
【解釋】載:承載;覆:傾覆。比喻在平時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危險,事物有利有害。
【出處】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故喻君為舟,喻人為水,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順水之道則浮,違則沒。”
【示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報亦是如此,非得托付給很妥當的人不可,否則機密容易外泄。 ——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臺》
【第88句】:水月觀音[shuǐ yuè guān yīn]
【解釋】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后用以喻人物儀容清。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示例】吳宮西子不如,楚國南威難賽。若比水月觀音,一樣燒香禮拜。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
【第89句】:水中捉月[shuǐ zhōng zhuō yuè]
【解釋】比喻空虛幻想,不能實現。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永嘉真覺禪師》:“鏡里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示例】水中捉月事同然,隔靴抓癢越孜煎。 ——元·王潔《浣溪沙·茲據律補》
【第90句】:水光接天[shuǐ guāng jiē tiān]
【解釋】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接。形容水域廣闊。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示例】《英烈傳》第47回:“但見湖中清風徐來,水光接天,萬籟無聲,一碧萬頃。”
【第91句】:水泄不漏[shuǐ xiè bù lòu]
【解釋】猶言滴水不漏。形容說話慎密。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德山門下,水泄不通。”
【示例】你正是“馬蹄刀木杓里切菜”,水泄不漏,半點兒也沒有落地!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
【第92句】:水火之中[shuǐ huǒ zhī zhōng]
【解釋】水火:比喻災難。災難困苦之中。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證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示例】今百姓如在水火之中。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八回
【第93句】:水落歸槽[shuǐ luò guī cáo]
【解釋】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比喻一心惦記著的事有了著落。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六回:“今日聽了這些話,心里方才水落歸漕,倒也喜歡。”
【示例】轉眼就是臘月,水落歸槽,河工也就合龍。 ——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十回
【第94句】:水陸俱備[shuǐ lù jù bèi]
【解釋】水:指水產,海味;陸:指陸產,山珍;俱:全。各種山珍海味都有。形容宴席上菜肴豐盛。
【出處】唐·白居易《輕肥》詩:“尊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元·劉唐卿《降桑椹蔡順奉母》第一折:“我打了個料帳,去那街市上,不一時把那應用的按酒果品,都買將來,安排的水陸俱備。”
【示例】大王今日水陸俱備,大宴群臣,四方異物極多,內中欠少何物,貧道愿取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
【第95句】:水過鴨背[shuǐ guò yā bèi]
【解釋】比喻事過之后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示例】事情已經過去,像水過鴨背一樣,就不要再擔心了
【第96句】:水洩不通[shuǐ xiè bù tōng]
【解釋】匯:排泄。象是連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擁擠或包圍的非常嚴密。同“水泄不通”。
【第97句】:水激則旱[shuǐ jī zé hàn]
【解釋】旱:同“悍”,勇猛;激:因水受阻或震蕩而向上涌。指水流受阻,激而勁悍。比喻越受阻撓,越能激起力量。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
【第98句】:水壅而潰,傷人必多[shuǐ yōng ér kuì,shāng rén bì duō]
【解釋】壅:堵塞;潰:河堤決口。河水一旦決口,傷害的人必然更多。比喻拒絕納諫,堵塞言路,所帶來的害處會更大。
【出處】《史記·周本紀》:“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第99句】:水徑不深[shuǐ jìng bù shēn]
【解釋】徑:直,直往。水流很急的地方,水則不會深。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山銳則不高,水徑則不深。”
100、水乳交融[shuǐ rǔ jiāo róng]
【解釋】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結合十分緊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致使玄黃不辨,水乳不分。”
【示例】幾日工夫,同吳仁擾得水乳交融。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九回
10【第1句】:水村山郭[shuǐ cūn shān guō]
【解釋】郭:城外城。水邊的村莊,靠近山的城鎮。
【出處】唐·杜牧《江南春》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示例】故人一去無期約。尺書忽寄西飛鶴。西飛鶴。故人何在,水村山郭。 ——宋·孫道絢《憶秦娥·季溫老友歸樵陽,人來閑書,因以為寄》
10【第2句】:水米無交[shuǐ mǐ wú jiāo]
【解釋】指沒有吃過別人一點東西。比喻為官清廉,不妄取民物。也比喻雙方毫無往來。
【出處】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老夫在此為理三年,治百姓水米無交,于天香秋毫不染。”
【示例】兄弟在這巴縣水米無交,就算是有事,也只好自己去做的了。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十一
10【第3句】:水磨工夫[shuǐ mó gōng fū]
【解釋】摻水細磨。形容工作深入細致,費時很多。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五:“今日撞了一日,并不曾遇得個可意人兒。不想這所在到藏著如此妙人。須用些水磨工夫撩撥他,不怕不上我的鉤兒。”
【示例】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
10【第4句】:水宿風餐[shuǐ xiǔ fēng cān]
【解釋】水上住宿,臨風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艱苦。
【出處】唐·殷堯藩《還京口》:“吏民莫見參軍面,水宿風餐鬢發焦。”
【示例】孫行者執了鐵棒,剖開路,徑下高山前進。說不盡那水宿風餐,披霜冒露。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六回
10【第5句】:水性楊花[shuǐ xìng yáng huā]
【解釋】象流水那樣易變,象楊花那樣輕飄。比喻婦女在感情上不專一。
【出處】宋·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九出:“你休得強惺惺,楊花水性無憑準。”
【示例】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楊花,我若說有錢,他便是貪圖銀錢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二回
10【第6句】:水到渠成[shuǐ dào qú chéng]
【解釋】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條水道。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會成功。
【出處】宋·蘇軾《答秦太虛書》:“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
【示例】須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車戽,最忌無因而至,突如其來。 ——清·李漁《閑情偶寄·大收煞》
10【第7句】:水裙風帶[shuǐ qún fēng dài]
【解釋】形容舞衣的飄動。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難》:“正清歌滿臺,水裙風帶,三更未歇輕盈舞。”
10【第8句】:水火不投[shuǐ huǒ bù tóu]
【解釋】水和火是兩種性質相反的東西,根本不相容。比喻二者對立,絕不相容。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慎微》:“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并盛。”
【示例】水火不投母道損,陰陽難合各分開。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三回
10【第9句】:水落石出[shuǐ luò shí chū]
【解釋】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宋·蘇軾《后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示例】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個水落石出。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章
1【第10句】:水火不相容[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解釋】容:容納。比喻二者對立,絕不相容。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慎微》:“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并盛。”《漢書·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示例】太太!求道不求醫,求醫不求道,醫者治病靠藥力,道者治病靠神力,醫道兩門,水火不相容。 ——曲波《林海雪原》一一
1【第11句】:水凈鵝飛[shuǐ jìng é fēi]
【解釋】比喻人財兩失,一無所有。亦比喻民窮財盡。
【出處】元·無名氏《云窗夢》第四折:“我則道地北天南,錦營花陣,偎紅倚翠,今日個水凈鵝飛。”
【示例】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凈鵝飛罷! ——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曲
1【第12句】:水深火熱[shuǐ shēn huǒ rè]
【解釋】老百姓所受的災難,象水那樣越來越深,象火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示例】只要能把國家從水深火熱里救出來,他就是至高無上的英雄。 ——梁斌《紅旗譜》四二
1【第13句】:水碧山青[shuǐ bì shān qīng]
【解釋】形容景色艷麗如畫。
【出處】唐·劉禹錫《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駱駝橋上蘋風起,鸚鵡杯中箬雨青。水碧山青知好處,開顏一笑問何人。”
1【第14句】:水陸畢陳[shuǐ lù bì chén]
【解釋】水陸:指水陸所產的珍貴食物。各種山珍海味全都陳列出來。形容菜肴豐富。
【出處】唐·白居易《輕肥》詩:“尊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示例】光祿寺排設筵宴,水陸畢陳,笙簧迭奏。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四十回
1【第15句】:水色山光[shuǐ sè shān guāng]
【解釋】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凈。形容山水景色秀麗。
【出處】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詩:“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示例】既登途,凡道中風晨月夕,水色山光,睹景懷人,只增悲惋。 ——明·李昌祺《剪燈余話·賈云華還魂記》
1【第16句】:水明山秀[shuǐ míng shān xiù]
【解釋】形容風景優美。同“水秀山明”。
【出處】宋·張先《滿江紅·初春》詞:“漸迤邐、水明山秀,暖生簾幕。”
【示例】馬浩瀾《念奴嬌》詞:'冷翠柔金紅綺幔,掩映水明山秀。’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南山勝跡三》
1【第17句】:水遠山長[shuǐ yuǎn shān cháng]
【解釋】形容路途遙遠,關山阻隔。
【出處】宋·辛棄疾《臨江仙》詞:“憶得舊時攜手處,如今水遠山長。”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1回:“愁里看春不當春,每逢佳節倍思親。誰堪登眺煙云里,水遠山長愁殺人。”
1【第18句】:水晶燈籠[shuǐ jīng dēng lóng]
【解釋】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出處】宋·范鎮《東齋記事補遺》:“劉隨待制為成都通判,嚴明通達,人謂之水晶燈籠。”
【示例】他的外號就是“水晶燈籠”
1【第19句】:水遠山遙[shuǐ yuǎn shān yáo]
【解釋】指路程遙遠。
【出處】宋·汪元量《憶秦娥》詞之七:“心如焦。彩箋難寄,水遠山遙。”元·關漢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遠山遙,須有一個日頭走到。”
【示例】淅零零灑瓊瑤,亂紛紛剪鵝毛。越映的江闊天低,水遠山遙。 ——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
1【第20句】:水不揚波[shuǐ bù yáng bō]
【解釋】揚:高舉,往上升;波:波瀾。水面很平靜,沒有波浪。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卷四:“八年,盧扶國來朝,渡河萬里方至。云其國中山川無禽獸,水不揚波,風不折木。”
【示例】大江以東,民皆安堵;遵海而北,水不揚波。 ——明·張岱《陶庵夢憶·閏元宵》
1【第21句】:水漿不入[shuǐ jiāng bù rù]
【解釋】流汁也無法進口。形容病重或勞傷過度。
【出處】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水漿不入于口者,至自禹它。”
【示例】公頓伏苫寢,水漿不入,雖王人勸奪,創巨越增。 ——北周·庚信《周大將軍趙公墓銘》
1【第22句】:水月鏡像[shuǐ yuè jìng xiàng]
【解釋】水中月,鏡中像。比喻一切虛幻的影像。也比喻詩中的空靈意境。
【出處】唐·裴休《唐賜紫方袍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空門正辟,法宇方開,崢嶸棟梁,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徒令后學,瞻仰徘徊。”
【示例】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4卷:“三界六道,唯有心觀,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1【第23句】:水底摸月[shuǐ dǐ mō yuè]
【解釋】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同“水中撈月”。
【出處】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諺語至理》:“賒酒時風花雪月,飲之時流星趕月,討錢時水底摸月。喻世之無賴者也。”
1【第24句】:水長船高[shuǐ zhǎng chuán gāo]
【解釋】比喻事物隨著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提高。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芭蕉繼徹禪師》:“水長船高,泥多佛大。”
【示例】長姐兒更不想到此時水長船高,不曾吃盡苦中苦,早得修成人上人,一時好不興致,連忙又給太太磕了個頭。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1【第25句】:水斷陸絕[shuǐ duàn lù jué]
【解釋】指道路阻隔,不能相通。
【出處】宋·王令《與邵不疑書》:“窮南之珠,極西之玉,山海之犀象,蜀里之錦,楚南荊北之材,天下之殊也,然皆水斷陸絕。”
1【第26句】:水木清華[shuǐ mù qīng huá]
【解釋】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華:美麗有光彩。指園林景色清朗秀麗。
【出處】晉·謝混《游西池》詩:“景晨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示例】近來又在南城外建造一座更大的花園,引三里河的水流進園中,真是水木清華,入其園如置身江南勝地。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
1【第27句】:水光山色[shuǐ guāng shān sè]
【解釋】指湖上風光,山間景色。形容山水秀麗。
【出處】宋·蘇軾《飲湖是初晴后雨》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示例】畫船重泛西湖上,水光山色都無恙。 ——宋·樓鑰《壽安撫伯父》詩
1【第28句】:水滿金山[shuǐ mǎn jīn shān]
【解釋】神話故事。金山,在江蘇省鎮江市。同“水漫金山”。
【出處】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法海禪師]便將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來尋夫,于是就水滿金山。”
1【第29句】:水盛勝火[shuǐ shèng shèng huǒ]
【解釋】盛:強烈。水勢盛大定能戰勝火勢。比喻善良終究能戰勝邪惡。
【出處】漢·王充《論衡·命義》:“遭逢之禍大,命善祿盛不能卻也。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
1【第30句】:水宿山行[shuǐ xiǔ shān xíng]
【解釋】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長途跋涉。
【出處】唐·李嘉佑《送從弟永任饒州錄事參軍》詩:“一官萬里向豐溪,水宿山行魚浦西。”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四卷:“一路水宿山行,防閑營護,皆得其力。”
1【第31句】:水火不容[shuǐ huǒ bù róng]
【解釋】容:容納。水和火是兩種性質相反的東西,根本不相容。比喻二者對立,絕不相容。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慎微》:“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并盛。”《漢書·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1【第32句】:水土不伏[shuǐ tǔ bù fú]
【解釋】水土:指地方,引申為自然環境。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大抵此癥,起于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于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饑餓。”
1【第33句】:水波不興[shuǐ bō bù xīng]
【解釋】沒有漣漪和波紋。形容十分平靜。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示例】清·石玉昆《小五義》第42回:“女娟見風恬浪靜,水波不興,因對簡子說道。”
1【第34句】:水則資車[shuǐ zé zī chē]
【解釋】資:取。在水路上通船時,應該取來車輛備用。比喻有備無患。
【出處】《國語·越語上》:“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時。”
1【第35句】:水母目蝦[shuǐ mǔ mù xiā]
【解釋】比喻沒有主見,隨聲附和。
【出處】晉·郭璞《江賦》:“璅蛣腹蟹,水母目蝦。”
【示例】吾嘗論中國人之性質,最易為一議論所轉移,有百犬吠聲之觀,有水母目蝦之性。 ——清·梁啟超《答和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