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聰”的成語(31個)
本文整理了聰明正直、閉目塞聰、錮聰塞明等含“聰”的成語31個,其中“聰”開頭的成語18個,“聰”結尾的成語5個,“聰”在中間的成語8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聰”開頭的成語【第1句】:聰明正直[cōng míng zhèng zhí]
【解釋】頭腦聰明,行為正直無私。形容詞人的品質優秀。
【出處】《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示例】那包爺(拯)自小聰明正直,做知縣時,便能剖人間曖昧之情,斷天下狐疑之獄。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
【第2句】:聰明絕世[cōng míng jué shì]
【解釋】聰明到了極點,無人能與之相比。
【出處】《畫學·畫中人》:“為人孤峭,寡言語,不輕與人交接,而聰明絕世,至于詞曲及笙笛簫管之屬,咸能通習。”
【第3句】:聰明睿知[cōng míng ruì zhī]
【解釋】聰明:聰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強,見識卓越。
【出處】《周易·系辭》:“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第4句】:聰明絕頂[cōng míng jué dǐng]
【解釋】聰明:聰敏有智慧;絕:冠絕。形容極其聰明,無人能比
【出處】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五回:“他本是夙根極好、聰明絕頂的人,當時都已領會。”
【第5句】:聰明一世[cōng míng yī shì]
【解釋】表示一個人一輩子聰明。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我斷不出此事,枉自聰明一世。每日退堂,便將畫圖展玩,千思萬想。”
【示例】六十九歲的人了,反倒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教一群猴兒王八蛋給吃了。 ——老舍《駱駝祥子》十四
【第6句】:聰明出眾[cōng míng chū zhòng]
【解釋】聰明:智力發達,天資高;出從:超眾。指智力超過一般的人。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一回:“那些南革的首領……都是聰明出眾的人才。”
【第7句】:聰明過人[cōng míng guò rén]
【解釋】智力超過一般的人。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藝能·度曲》:“余在京師時,見盛甫山舍人之三弦,程香谷禮部之鼓禮鼓板,席子遠、陳石士兩編修能唱大小喉嚨,俱妙,亦其聰明過人之一端。”
【第8句】:聰明睿智[cōng míng ruì zhì]
【解釋】指聰穎明智。
【出處】《孔子家語·三恕》:“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示例】則全地聰明睿智之士,日盡其心思才力以思創新。 ——康有為《大同書》六辛部第十一章
【第9句】:聰明才智[cōng míng cái zhì]
【解釋】指有豐富敏捷的智力和顯著的才能。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示例】因思姊姊同妹妹,聰明才智豈輸男。 ——清·秋謹《精衛石》第二回
【第10句】:聰明智能[cōng míng zhì néng]
【解釋】指智力過人,心思敏銳。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不覺魏鵬漸漸長大……聰明智能,熟于經史。
【示例】要論這小姐的模樣兒,聰明智能,根基家當,倒也配的過。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
【第11句】:聰明智慧[cōng míng zhì huì]
【解釋】智力過人,心思敏銳。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不覺魏鵬漸漸長大……聰明智慧,熟于經史。”
【示例】要論這小姐的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的過。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
【第12句】:聰明能干[cōng míng néng gàn]
【解釋】天資高記憶和理解力強而又有能力會做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圣人說,人生少時,心思才力,樣樣聰明能干,實在是可怕的。”
【示例】她是一個聰明能干的女孩。
【第13句】:聰明英毅[cōng míng yīng yì]
【解釋】聰明:智力高,天資好;毅:堅定而有決斷。智力超人,英明果斷。
【出處】《宋史·孝宗紀》:“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擇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第14句】:聰明一世,懵懂一時[cōng míng yī shì,měng dǒng yī shí]
【解釋】懵懂:頭腦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人一輩子都很精明,但有時一下子糊涂。指聰明人也會犯錯誤。
【出處】懵懂:頭腦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人一輩子都很精明,但有時一下子糊涂。指聰明人也會犯錯誤。
【示例】雪公!你真正是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
【第15句】:聰明反被聰明誤[cōng míng fǎn bèi cōng míng wù]
【解釋】自以為聰明反而被聰明耽誤或妨害了。
【出處】宋·蘇軾《東坡續集·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示例】今若仍為所迷,豈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嗎? ——清·醉月山人《狐貍緣全傳》第五回
【第16句】:聰明伶俐[cōng míng líng lì]
【解釋】聰明:智力發達,天資高。伶俐:靈活、乖巧。形容小孩頭腦機靈,活潑且乖巧。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原來這樂和是一個聰明伶俐的人;諸般樂品學著便會;作事道頭知尾;說起槍棒武藝,如糖似蜜價愛。”
【示例】這個人真是聰明伶俐;她東問西找,竟然到了我們這里。 ——吳強《紅日》第八章
【第17句】:聰明睿達[cōng míng ruì dá]
【解釋】聰明:聰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強,見識卓越。
【示例】她是一個聰明睿達的人。
【第18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cōng míng yī shì,hú tú yī shí]
【解釋】聰明一輩子,臨時卻糊涂起來。指一向聰明的人,偶爾在某件事上犯糊涂。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如今且說一個人,古來第一聰明的,他聰明了一世,懞懂在一時。留下花錦緞般一段話文,傳與后生小子。”
【示例】六十九歲的人了,反倒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教一群猴兒王八蛋給吃了。 ——老舍《駱駝祥子》十四
“聰”結尾的成語【第1句】:閉目塞聰[bì mù sāi cōng]
【解釋】聰:聽覺敏銳,這里指聽覺。閉著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第2句】:明目達聰[míng mù dá cōng]
【解釋】眼睛明亮,耳朵靈敏。形容力圖透徹了解。
【出處】《書·舜典》: “明四目,達四聰”。
【示例】當此際者,正宜明目達聰,勵精圖治。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五
【第3句】:蔽明塞聰[bì míng sè cōng]
【解釋】蔽:遮;聰:聽覺靈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出處】宋·曾鞏《洪范傳》:“夫然,故蔽明塞聰,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
【第4句】:雙豆塞聰[shuāng dòu sāi cōng]
【解釋】聰:聽覺靈敏。用兩粒豆子塞住耳朵。比喻被暫時的現象和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質。
【出處】《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唐·聶夷中《雜興》:“兩葉能蔽目,雙豆能塞聰。”
【第5句】:閉明塞聰[bì míng sè cōng]
【解釋】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聰”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錮聰塞明[gù cōng sāi míng]
【解釋】錮:禁錮,堵塞;聰:聽覺靈敏;明:視覺靈敏。堵住人的耳目,使之寡見少聞,淺陋遲鈍。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清·譚嗣同《黃穎初〈傳音快字簡法〉序》:“因其繁而繁之,是洽絲而棼,瞀天下者也。強其繁而簡之,是錮聰塞明,陋天下者也。”
【第2句】:事后聰明[shì hòu cōng míng]
【解釋】事情過去以后,才悟出其中的原由和應付的辦法。
【第3句】:冰雪聰明[bīng xuě cōng míng]
【解釋】比喻人聰明非凡。
【出處】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冰雪凈聰明,雷霆走精銳。”
【示例】以冰雪聰明的文章,寫雷霆精銳的思想,這種議論,就容易動人聽聞了。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回
【第4句】:聽聰視明[tīng cōng shì míng]
【解釋】聽:聽覺;聰:靈敏;視:視覺;明:清楚。聽得清,看得明。形容對事物有清楚而正確的認識。
【出處】唐·韓愈《釋言》:“聽聰而視明,公正而敦大。”
【示例】聽聰視明,法式生知。并包蓄養,解慍弦揮。 ——《清史稿·樂志七》
【第5句】:蔽聰塞明[bì cōnɡ sè mínɡ]
【解釋】蔽:遮;聰:聽覺靈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示例】【第2句】:是對于現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先由努力,后成自然。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第6句】:絕頂聰明[jué dǐng cōng míng]
【解釋】絕頂:極端。形容異常聰明。
【出處】郭沫若《莊子的批判》:“莊子是絕頂聰明的人,他的門徒大約也是些~的人。”
【示例】郭沫若《莊子的批判》:“莊子是絕頂聰明的人,他的門徒大約也是些絕頂聰明的人。”
【第7句】:耳聰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
【解釋】聰:聽覺靈敏;明:眼力敏銳。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出處】《周易·鼎》:“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
【示例】此時服了朱草,只覺耳聰目明,誰知回想幼年所讀經書,不但絲毫不忘,就是平時所作詩文,也都如在目前。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
【第8句】:自作聰明[zì zuò cōng míng]
【解釋】自以為聰明而亂作主張。指過高地估計自己,主觀地辦事。
【出處】《尚書·蔡仲之命》:“率自中,無作聰明,亂舊章。”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嚴州分水縣,故額草書'分’字,縣令自作聰明者,謂草體非宜,自真書三字刻而立之。”
【示例】鄭令雖笨,不至于此,難保不是經手家人自作聰明,所以弄出這樣笑話來。 ——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