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權”的成語大全(9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權均力齊、鬻寵擅權、丈尺權衡等含“權”的成語93個,其中“權”開頭的21個,“權”結尾的28個,“權”在中間的44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權”開頭的成語
【第1句】:權均力齊[quán jūn lì qí]
【解釋】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
【出處】晉·袁宏《后漢紀·光武帝紀》:“不同心并力則不能自守,權均力齊又不相率,當推一人為將軍,共全五郡,觀世變動。”
【第2句】:權欲熏心[quán yù xūn xīn]
【解釋】權力的奢望迷住了心竅。
【示例】他這個人權欲熏心,為了權力不擇手段。
【第3句】:權移馬鹿[quán yí mǎ lù]
【解釋】指恃權專橫跋扈,任意顛倒是非。
【出處】語出秦·趙高指鹿為馬事。
【示例】口變淄素,權移馬鹿,山鬼晝舞,愁魂夜哭,如得其情,片言折獄。 ——明·馮夢龍《智囊補·察智·得情》
【第4句】:權均力敵[quán jūn lì dí]
【解釋】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同“權均力齊”。
【出處】宋·蘇軾《代滕甫論西夏書》:“其有能以地與眾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權均力敵內自相疑者。”
【第5句】:權時救急[quán shí jiù jí]
【解釋】權:稱量。正確分析形勢,挽救危急局面。
【出處】《后漢書·朱浮傳》:“伯通臨入觀職,愛惜倉庫,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權時救急,二者皆為國耳。”
【示例】當下趙彥奉命,無法可施,不得已暮練鄉勇,權時救急。 ——蔡東藩《明史演義》第八十六回
【第6句】:權鈞力齊[quán jūn lì qí]
【解釋】鈞:通“均”,平均,平等;力齊:協力。齊心協力用權,不專權。
【出處】《后漢書·竇融傳》:“今天下擾亂,未知所歸。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復無以相率。”
【第7句】:權尊勢重[quán zūn shì zhòng]
【解釋】尊:地位或輩分高。權位高,勢力大。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自己代為首相,權尊勢重,朝野側目。”
【示例】他在單位權尊勢重,在我們這里行不通。
【第8句】:權衡輕重[quán héng qīng zhòng]
【解釋】權衡:衡量。衡量哪個輕,哪個重。比喻比較利害得失的大小。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
【示例】權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煥乎若五色之成章,紛乎若八音之繁會。 ——《周書·王褒庾信傳論》
【第9句】:權時制宜[quán shí zhì yí]
【解釋】斟酌形勢隨機應變。
【出處】漢·王充《論衡·答佞》:“人操行無恒,權時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撓。”
【第10句】:權重秩卑[quán zhòng zhì bēi]
【解釋】指權力大官品低。
【出處】清·俞樾《茶香室續鈔·額外大學士》:“而后有殿閣大學士之設,官止五品,權重秩卑,殊不相稱。”
【第11句】:權衡利弊[quán héng lì bì]
【解釋】權:稱砣。衡:稱桿。權衡:比較,衡量。比較一下哪一個有利哪一個有害。
【出處】鄧小平《貴州新區工作的策略》:“在處理雜色武裝問題時,要依據不同對象,權衡利弊,審慎處理。”
【第12句】:權重望崇[quán zhòng wàng chóng]
【解釋】指權力大而威望高。
【出處】前蜀·杜光庭《虬髯客傳》:“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莫我若也。”
【第13句】:權傾中外[quán qīng zhōng wai]
【解釋】權勢壓倒朝廷內外。形容權勢極大。
【出處】《舊唐書·崔祐甫傳》:“神策軍使王駕鶴掌禁兵十余年,權傾中外,德宗初登極,將令白琇珪代之,懼其生變。”
【示例】且說晉江州牧王敦,扼守長江,權傾中外。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三十三回
【第14句】:權知輕重,度知長短[quán zhī qīng zhòng,dù zhī cháng duǎn]
【解釋】權:權衡,估計;度:量。稱一下才知道輕重,量一下才知道長短。比喻要想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必須先查明情況。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第15句】:權貴顯要[quán guì xiǎn yào]
【解釋】舊時指身居高官地位的顯赫人物。
【第16句】:權傾天下[quán qīng tiān xià]
【解釋】權力可以傾動于天下。形容權力極大。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呂惠卿》:“熙寧八年,呂惠卿為參知政事,權傾天下。”
【示例】楊氏權傾天下。貴妃進見之夕,奏《霓裳羽衣曲》,授金釵細盒。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79回
【第17句】:權衡得失[quán héng dé shī]
【解釋】權:秤砣;衡:秤桿;權衡:比較,衡量;得失:所得和所失。比喻考慮辦一件事的成果和損失。
【出處】《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
【第18句】:權宜之策[quán yí zhī cè]
【解釋】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同“權宜之計”。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前者老舅不知詳細,故用權宜之策,今已明白,豈有是理。”
【示例】用夷固非常道,不失為權宜之策。 ——清·馮桂芬《借兵俄法議》
【第19句】:權豪勢要[quán háo shì yào]
【解釋】有權力的豪門,有勢力的要人。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只隨朝小小的職名,被這大官人家子弟都占去了,赤緊的又有權豪勢要之家,三座衙門,把的水泄不通。”
【示例】前元待士甚優,而權豪勢要,每納奔競之人,夤緣阿附,輒竊仕祿。 ——《明史·選舉志》
【第20句】:權宜之計[quán yí zhī jì]
【解釋】權宜:暫時適宜,變通;計:計劃,辦法。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
【出處】《后漢書·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示例】自成心中認為成立娘子軍只是一時權宜之計,往后怎么個辦法,他還沒有想妥當。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
【第21句】:權變鋒出[quán biàn fēng chū]
【解釋】指隨機應變,鋒芒畢露。形容言辭的辯捷銳利。
【出處】漢·王充《論衡·答佞》:“此在其術中,吾不知也,此吾所不及蘇君者,知深有術,權變鋒出。”
“權”結尾的成語
【第1句】:鬻寵擅權[yù chǒng shàn quán]
【解釋】憑借寵幸以賣弄權勢。
【出處】《韓非子·三守》:“鬻寵擅權,矯外以勝內,險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惡。”
【第2句】:濫用職權[làn yòng zhí quán]
【解釋】指過分地或非法地行使自己掌握的權力。
【示例】我們不能濫用職權去謀私利。
【第3句】:竊弄威權[qiè nòng wēi quán]
【解釋】指玩弄權柄。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驃騎諮議參軍茹千秋協輔宰相,起自微賤,竊弄威權,衒賣天官。”
【示例】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忠良,宗社有靈,應當族滅,勿謂福可長享呢!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二十四回
【第4句】:殺生之權[shā shēng zhī quán]
【解釋】掌管生死大權。
【出處】漢·揚雄《法言義疏·淵騫》:“夫四豪者,又六國之罪人也,況于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于誅矣。”
【示例】時叉執殺生之權,拜受之日,送者傾朝,有識者為之致懼。 ——《北史·道武七王傳》
【第5句】:生殺之權[shēng shā zhī quán]
【解釋】掌握別人死活的權力。
【出處】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上》:“況郭解之論,以匹夫之細,竊生殺之權,罪已不容于誅矣。”
【示例】天生民不能自治,于是乎立之君,付之以生殺之權。 ——明·劉基《蛇蝎》
【第6句】:舍經從權[shě jīng cóng quán]
【解釋】指變通常道以適應現實的需要。同“舍道用權”。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典·賓白》:“無論立心端正者,我當設身處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身邪辟者,我亦當舍經從權,暫為邪辟之思。”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17回:“我的主意,要舍經從權,救你性命。”
【第7句】:反經從權[fǎn jīng cóng quán]
【解釋】反經:不循常規;權:權宜的辦法。為順應形勢,違反常規,采取權宜變通的做法。
【出處】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二回:“依我所見,不若反經從權,順從改適,以財禮為公姑養老之資。”
【第8句】:竊勢擁權[qiè shì yōng quán]
【解釋】竊:盜取。盜用別人的權勢。
【出處】《晉書·王國寶傳論》:“竊勢擁權,黷明王之彝典;窮奢縱侈,假兇豎之余威。”
【第9句】:篡位奪權[cuàn wèi duó quán]
【解釋】篡:奪取,特指臣子奪取君位。奪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權柄。
【出處】元·尚仲賢《三奪槊》第四折:“那兇玩很劣,奸滑僥幸,則待篡位奪權。”
【第10句】:男女平權[nán nǚ píng quán]
【解釋】男女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平。
【出處】清·秋瑾《勉女權歌》:“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后?”
【第11句】:篡黨奪權[cuàn dǎng duó quán]
【解釋】篡奪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出處】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林彪、'四人幫’早就勾結在一起,陰謀篡黨奪權。”
【示例】在這無花的春天里,'四人幫’加快了篡黨奪權的步伐。 ——張書紳《正氣歌》
【第12句】:獨攬大權[dú lǎn dà quán]
【解釋】攬:把持。一個人把持著權力,獨斷專行。
【示例】他總想獨攬大權,與同事合不來。
【第13句】:反經合權[fǎn jīng hé quán]
【解釋】反經:不循常規;權:權宜的辦法。為順應形勢,違反常規,采取權宜變通的做法。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諸呂為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于權。”
【第14句】:兵不厭權[bīng bù yàn quán]
【解釋】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同“兵不厭詐”。
【出處】《后漢書·虞詡傳》:“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兵不厭權,愿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第15句】:一時之權[yī shí zhī quán]
【解釋】暫時的權宜。
【出處】《韓非子·難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淮南子·人間訓》:“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雍季之言,萬世之利也,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后萬世之利哉!’”
【示例】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
【第16句】:挾勢弄權[xié shì nòng quán]
【解釋】倚仗勢力,玩弄權術。
【出處】《明史·奸臣傳·吳昌時》:“掌科給事中吳麟徵、掌道御史祁彪佳劾昌時挾勢弄權,延儒頗不自安。”
【示例】況且弟兄姊妹,挾勢弄權,罪惡滔天,總皆由我,如何懺悔得盡! ——清·洪昇《長生殿·情悔》
【第17句】:有職無權[yǒu zhí wú quán]
【解釋】光有職位而沒有實權。
【示例】我不想過這有職無權的清閑日子。
【第18句】:反經行權[fǎn jīng xíng quán]
【解釋】經:常道;權:權宜的辦法。指違反常規,采取權宜之計。
【出處】《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權者何?權者反于經,然后有善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諸呂為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于權。”
【示例】而今客居數千里之外,只得反經行權,目下圖個伴寂寥之計,他日娶了正妻,遣還了他亦無不可。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二
【第19句】:一切之權[yī qiè zhī quán]
【解釋】一切:一時;權:權宜。指一時的權宜之計。
【出處】《戰國策·序》:“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示例】此鐵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權,全歸中國國家。 ——《清史稿·邦交志二》
【第20句】:舍道用權[shě dào yòng quán]
【解釋】指變通常道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良規》:“周公之攝王位,伊尹之黜太甲,霍光之廢昌邑,孫綝之退少帝,謂之舍道用權,以安社稷。”
【第21句】:子母相權[zǐ mǔ xiāng quán]
【解釋】子母:古代稱錢幣重的為母,輕的為子。比喻輕重并行,維持一定的平衡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貨幣之重者、大者為母,輕者、小者為子。幣輕物貴,推行重幣以市貴物,稱母權子;幣重物輕,推行輕幣以市賤物,亦不廢重,稱之權母。”
【第22句】:守經達權[shǒu jīng dá quán]
【解釋】經:正道,原則;權:權宜,變通。形容堅持原則而能變通、不固執。
【出處】《漢書·貢禹傳》:“守經據古,不阿當世。”《宋史·洪邁傳》:“不謂書生能臨事達權。”
【示例】姑娘,不必動氣了,我方才是一時迂執,守經而不能達權。(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第23句】:倚勢挾權[yǐ shì jiá quán]
【解釋】憑借權勢,欺壓別人。
【出處】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行至郊外,撞見一個倚勢挾權的葛彪,馬踏死小生的母,又打死我的渾家。”
【第24句】:杯酒釋兵權[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
【解釋】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出處】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示例】你聽說過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嗎?
【第25句】:擇利行權[zé lì xíng quán]
【解釋】擇:挑選;利:有利;權:權宜。挑選有利時機,采取變通措施。比喻適時應變。
【出處】明·西湖逸士《投筆膚談·兵機》:“惟能因機而制變,擇利而行權。”
【第26句】:負貴好權[fù guì hào quán]
【解釋】負:憑恃,倚仗;貴:有勢力。倚仗豪門貴族,喜歡玩弄權術。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負貴而好權。”
【第27句】:通變達權[tōng biàn dá quán]
【解釋】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同“通權達變”。
【出處】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二公通變達權,皆可為長民者之法也。”
【第28句】:因利制權[yīn lì zhì quán]
【解釋】因:依據,憑借;權:權變。因時因事而異而變通方法。指依據利害得失而采取相應的行動。
【出處】《孫子·計篇》:“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權”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丈尺權衡[zhàng chǐ quán héng]
【解釋】衡量事物的輕重長短。
【出處】宋·朱熹《近思錄》卷三:“《論》、《孟》如丈尺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重輕。”
【第2句】:一著權在手,看取令行時[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kàn qù lìng xíng shí]
【解釋】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卷上:“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第3句】:人微權輕[rén wēi quán qīng]
【解釋】微:低下。指人的資歷淺,威望低,權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出處】《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
【示例】活死人便知他是個仗官托勢的花花公子,自思人微權輕,雞子不是搭石頭子的。 ——清·張南莊《何典》第六回
【第4句】:大權在握[dà quán zài wò]
【解釋】手中掌握有很大權力。
【出處】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比如當縣長的同志,切不可大權在握,一切武斷獨斷。”
【示例】他大權在握,為所欲為。
【第5句】:貪權慕祿[tān quán mù lù]
【解釋】貪戀權位,羨慕俸祿。
【出處】宋·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下》:“若不能然,則是貪位慕祿而已矣。”
【第6句】:招權納賕[zhāo quán nà qiú]
【解釋】把持權柄,收受賄賂。同“招權納賄”。
【出處】《明史·石亨傳》:“因劾亨招權納賕,肆行無忌。”
【第7句】:通權達理[tōng quán dá lǐ]
【解釋】通曉權宜與事理。
【出處】漢·王粲《彈棋賦》序:“因行聘志,通權達理,六博是也。”
【第8句】:達權知變[dá quán zhī biàn]
【解釋】指不死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出處】《后漢書·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示例】主四方之事的,頂寇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一
【第9句】:貴戚權門[guì qī quán mén]
【解釋】高貴的皇親國戚和有權勢的豪門世族。
【出處】《漢書·息夫躬傳》:“皆交游貴戚,奉趨權門。”
【示例】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唐·杜甫《韋風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引》
【第10句】: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yī zhāo quán rù shǒu,kàn qǔ lìng xíng shí]
【解釋】一朝:一旦。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作威作福
【出處】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第11句】:兼權熟計[jiān quán shú jì]
【解釋】兼:涉及的不止一方面;權:衡量、比較;熟:深入細致;計:考慮。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慮。
【出處】《荀子·不茍》:“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熟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
【第12句】:經達權變[jīng dá quán biàn]
【解釋】達:通曉,懂得;權、變:權宜,變通。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
【出處】《三國志·魏志·荀彧攸賈詡傳》:“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第13句】:攘權奪利[rǎng quán duó lì]
【解釋】猶言爭權奪利。爭奪權力和利益。
【出處】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
【第14句】:專權擅勢[zhuān quán shà shì]
【解釋】形容把持大權,獨斷專行。
【出處】《漢書·王尊傳》:“知中書謁者令顯等專權擅勢,大作威福,縱恣不制,無所畏忌,為海內患害。”
【示例】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封公侯》:“為其專權擅勢,傾覆國家。”
【第15句】:大權旁落[dà quán páng luò]
【解釋】處理重大事情的權力落到旁人手里(多指領導人被架空)。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一回:“借光唬百獸,大權嘆旁落。”
【示例】現在京里,很有人說親家的閑話說親家請了一位洋人做老夫子,大權旁落,自己一點事不問。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八回
【第16句】:百草權輿[bǎi cǎo quán yú]
【解釋】權輿:草木萌芽狀態。指花草萌芽,春天到來。
【出處】《大戴禮記·誥志》第九卷:“于時冰泮發蟄,百草權輿。”
【第17句】:攬權怙勢[lǎn quán hù shì]
【解釋】攬:把持;怙:憑借。指總攬大權,倚仗權勢。
【示例】那張湯卻攬權怙勢,大有順我便生,逆我就死的氣勢。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一回
【第18句】: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biàn bǎ lìng lái xíng]
【解釋】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卷上:“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示例】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
【第19句】:喪權辱國[sàng quán rǔ guó]
【解釋】喪:喪失;辱:使受到恥辱。喪失主權,使國家蒙受恥辱。
【出處】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
【示例】懲辦喪權辱國的官僚! ——歐陽山《柳暗花明》
【第20句】:應機權變[yìng jī quán biàn]
【解釋】權:權宜;變:機變。指權衡輕重緩急,因事制宜,通達機變。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絕盟好議》:“若孝文卑辭匈奴,先主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示例】子房讀其書,能應機權變,佐漢祖定天下。 ——唐·無名氏《仙傳拾遺·張子房》
【第21句】:通權達變[tōng quán dá biàn]
【解釋】通、達:通曉,懂得;權、變:權宜,變通。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
【出處】《后漢書·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示例】滿朝大臣中沒有一個人在做事干練和通權達變上能夠比得楊嗣昌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第22句】:趨權附勢[qū quán fù shì]
【解釋】趨:奔走;權: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宋·李覯《名公手書·蕭注》:“注鄙人,然而有志于圣賢之術,心銘足下之道,故發此書以聞,非今之趨炎附勢輩,聞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為是非。”
【示例】我只要趨權附勢,那里管殺人媚人。 ——明·楊珽《龍膏記·羅織》
【第23句】:貪權竊柄[tān quán qiè bǐng]
【解釋】貪圖權勢,竊取權位。
【出處】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侈心一萌,邪道并進。貪權竊柄者則曰:'德如堯舜矣,焉用勞神。’”
【第24句】:挾權倚勢[xié quán yǐ shì]
【解釋】憑借和倚仗權勢。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他本是個君子人則待挾權倚勢,吹一吹登時教人煙滅飛灰。”
【第25句】:直權無華[zhí quán wú huá]
【解釋】質樸無文采。
【第26句】:專權誤國[zhuān quán wù guó]
【解釋】壞人專權會坑害國家。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四十:“朕久聞其專權誤國,今仙機示朕,朕當即為處分,卿不可泄于外人。”
【示例】偏逡見了元帝,極言石顯專權誤國,觸動元帝怒意,斥令退去,反將他降為郎官。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八十九回
【第27句】:不知權變[bù zhī quán biàn]
【解釋】權變:隨機應變。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而改變。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世務》:“故雖有誠信之心,不知權變,危亡之道也。”
【第28句】:應權通變[yìng quán tōng biàn]
【解釋】指順應機宜,采取變通的措施。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詔策亮曰”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示例】若應權通變,以寧靜圣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
【第29句】:一時權宜[yī shí quán yí]
【解釋】權宜:因時因事變通處理。暫時變通處理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8回:“不穿孝這樁事自己也知是一時權宜,其實去報仇,所以才不穿孝。”
【示例】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第六章:“重商主義,既不過一時權宜之說。”
【第30句】:大權獨攬[dà quán dú lǎn]
【解釋】攬:把持。一個人把持著權力,獨斷專行。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六回:“兵士又沒感情,他卻忘其所以,大權獨攬,只弄些小聰明,鬧些空意氣。”
【示例】軍政時代則大權獨攬于一人。 ——孫中山《心理建設<孫文學說>》第六章
【第31句】:招權納賄[zhāo quán nà huì]
【解釋】招權:弄權,攬權;納賄:接受賄賂。抓權力,受賄賂。
【出處】《漢書·季布傳》:“辯士曹丘生數招權顧金錢。”
【示例】他父子濟惡,招權納賄,賣官鬻爵。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四十卷
【第32句】:持權合變[chí quán hé biàn]
【解釋】以權宜之計適應已經變化的局面。
【出處】清·梅曾亮《答朱丹木書》:“閣下前任劇邑,治悍民,不尚黃老;今官督糧道,乃尚黃老,此持權合變才也。”
【第33句】:專權恣肆[zhuān quán zì sì]
【解釋】恣肆:放縱。獨攬大權,胡作非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八回:“會依言,即遣人赍表進赴洛陽,言鄧艾專權恣肆,結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示例】聞得馬賽真柔懦,共濤專權恣肆,君臣不睦。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二回
【第34句】:比權量力[bǐ quán liàng lì]
【解釋】比較衡量兩方面的權力和力量。也用來指衡量兩方面的輕重。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示例】清·王韜《變法中》:“安能埓于歐洲諸大國,而與之比權量力也哉!”
【第35句】:達權通變[dá quán tōng biàn]
【解釋】通、達:通曉,懂得;權、變:權宜,變通。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
【出處】《后漢書·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第36句】:有權有勢[yǒu quán yǒu shì]
【解釋】勢:地位和權力。既有權力,又有地位。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個私單,上面寫的是本省最有權有勢、極富極貴的大鄉紳名姓,各省皆然。”
【第37句】:招權納賂[zhāo quán nà lù]
【解釋】把持權勢,接受賄賂。
【出處】《元史·樸不花傳》:“不花驕恣無上,招權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骎骎有趙高、張讓、田令孜之風。”
【示例】皆人間清要之官而招權納賂,欺世盜名,或于任所陽為廉潔,而陰受苞苴。 ——明·李昌祺《剪燈余話·何思明游酆都錄》
【第38句】:攬權納賄[lǎn quán nà huì]
【解釋】攬:把持。納:接納。把持權勢,并接受賄賂。
【出處】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曉得李統領因為京里有人參他攬權納賄等事。”
【示例】他最喜歡攬權納賄。
【第39句】:爭權奪利[zhēng quán duó lì]
【解釋】爭奪權力和利益。
【出處】《戰國策·秦策》:“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
【示例】他們就只曉得爭權奪利,草菅人命。 ——郭沫若《蔡文姬》第三幕
【第40句】:以權達變[yǐ quán dá biàn]
【解釋】用靈活的態度去適應變化發展的時勢。
【出處】清·王韜《變法自強》下:“不知時之所尚,勢之所趨,終貴因事制宜,以權達變。”
【第41句】:兼權尚計[jiān quán shàng jì]
【解釋】指全面衡量,深思熟慮。
【出處】荀況《荀子·不茍》:“兼權之,孰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
【示例】然而兼權尚計,明于任使,恭儉憂人,則其始之所以興。 ——宋·曾鞏《陳書目錄序》
【第42句】:爭權攘利[zhēng quán rǎng lì]
【解釋】爭奪權力和利益。同“爭權奪利”。
【出處】李大釗《大哀篇》:“鉆營運動、爭權攘利之不暇,奚暇計及民生哉?”
【第43句】:以權謀私[yǐ quán móu sī]
【解釋】以:憑借;權:權力;謀:謀求;私:私利。用手中的權力牟取私利。
【出處】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以權謀私,化公為私。”
【示例】要堅決打擊以權謀私的犯罪分子。
【第44句】:專權跋扈[zhuān quán bá hù]
【解釋】專權:專斷蠻橫,任意妄為;跋扈:霸道,不講理。專斷蠻橫,任意妄為,蠻不講理。
【出處】《后漢書·梁冀傳》:“帝少而聰慧,知冀驕橫,嘗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