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解鈴還須系鈴人》賞析
解鈴還須系鈴人
【點睛之筆】
“解鈴還須系鈴人”最早見于宋·惠洪《林間集》卷下:“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神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墒侨巳斯文肯嗫??!?/p>
【經典解讀】
根據明代瞿汝稷所編的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記載,南唐時期,金陵清涼寺,即現在的南京清涼寺,有一位叫法燈的禪師。他的性格非常豪放,不拘小節,平日里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的很多和尚都看不上他,只有住持法眼禪師很器重他。有一次,住持法眼在講經時詢問寺內的和尚們:“大家猜一猜,誰能夠將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呢?”大家苦苦思考,都回答不出來。正當大家發愁時,這時法燈正巧走了過來,住持法眼又向他提了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要想把老虎脖子上的金鈴取下來,必須找到把金鈴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只有他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狈ㄑ勐牶?,認為法燈頗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夸贊了他。
這件事之后,法燈深得住持法眼禪師的賞識,后來在法眼禪師座下當了維那(寺廟中統攝僧眾統管禪堂的主要負責人),并協助法眼開創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