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我不欲人之加諸我”章的兩種詮釋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論語·公冶長》“我不欲人之加諸我”章的兩種詮釋

《《論語·公冶長》“我不欲人之加諸我”章的兩種詮釋》



《論語·公冶長》“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這一章歷來注家多有所看法。對于這 個問題,張靖人在《〈論語〉“我不欲人之加諸我”章闡釋史述評》中,有 所辨析,但作者認為程朱是強分仁恕,并且將朱熹的觀點認作是為專制服務 的,忽略了程朱解釋《論語》的積極意義(見《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6 年第2期)。另外,楊逢彬先生認為,“加”字中沒有“陵”的含義。(楊逢彬 :《論語新注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86頁)程蒂認為,“‘ 加’解釋為‘施加、強加’為宜”(《〈論語·公冶長〉篇疑難詞語札記》,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我們認為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前 者忽略了《左傳》中“加”字的用法,后者理解不夠精確。對“加”的具體 考證文章有任仲書、樊寧的《對〈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加”字的釋義》( 《渤海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對“加”字做了系統地考察。因此,本文將 對前面提出的問題,進行一個澄清。本文就倫理與修養論上的詮釋,來理解 本章,旨在揭示對《論語》的詮釋應該抱有一種開放、合理的心態。
一、倫理上的詮釋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的“加”,馬融認為是“陵”的意 思(程樹德:《論語集釋》,卷九)。如,《左傳》隱公三年:“且夫賤妨貴 ,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 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之“加”,楊伯峻認為,“加,亦侵陵 之意”(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第32頁),表示駕凌 的意思。又如,《左傳》襄公十三年:“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杜預認為 :“加,陵也。”(《春秋左傳正義》)對于“加”字的理解,可以參考任仲 書、樊寧的《對〈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加”字的釋義》(《渤海大學學報 》2013年第2期),作者對“加”字在本章的釋義進行了嚴密的考證。因此, “加”可以被理解為駕凌、欺凌,并非像楊逢彬所說的那樣,先秦的“加” 不存在欺凌的含義。(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第86頁)同時,程蒂認為,“‘加’解釋為‘施加、強加’為宜,(《〈 論語·公冶長〉篇疑難詞語札記》,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這個看 法也存在很大問題,作者論證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意思是‘我不想別人強加于我的事情,我也不想強加于別人。’”作者 在這里論證的“加”正是“強加”,正有“駕凌”的含義。“非爾所及也。 ”孔安國認為,一個個體不可避免地要被加諸不義。在他看來,子貢的意思 是,如果我不想去凌駕于別人之上,我想換得別人同樣尊重我,這個可以嗎 ?孔子否定了子貢的看法。孔子之所以否定他,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 ,按照子貢的說法,子貢的主要目的是,我不想被別人欺凌,所以,我也不 想去欺凌別人。這種看法的缺點是因為我不想被人欺凌、被侮辱,表現為受 外在條件的制約。我因為不想被別人欺凌,所以,我也不去欺凌他人。他之 所以不被孔子認可,是因為他的觀點雖然看起來是人人平等的,但是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并不會因為某個個體的刻意回避而消失。子貢想通過自己的回避 以獲得別人不加諸己,這很可能會走向鄉愿,孔子認為:“鄉原,德之賊也 。”(《論語·陽貨》)關于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參考《論語·子路》的第十三章: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孔子的倫 理評價標準是站在正義的一端,而不是只做一個立場不鮮明的鄉愿,他主張 是非分明。并且,孔子還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 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的觀點。在孔子看 來,只有到了儒家的理想境界,子貢的這種愿望才可以實現。子貢的這種看 法,是仁實現后的產物,并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就可以實現仁。
另一種理解認 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與“吾亦欲無加諸人”是兩者平行的。即:子貢 既不愿意加諸人,也不愿意人加諸己。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不存在欺凌,人和 人之間和諧的關系因此而建立。但是,孔子認為這種關系似乎很難實現。因 為,自己不欺凌別人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別人也不欺凌自己,這個是很難做 到的。這樣的境界似乎會造成人和人之間的封閉,類似于老子所主張的,“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80章),似乎只有隱士那些 與世隔絕的人才能做到。但是孔子對那些隱居的人其實是反對的:“天下有 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他認為,子貢所說的這只是作為道實現 后的表現,而不是實現道的方法。孔子充滿著對社會的責任感,雖然他有的 時候也會抱怨,也會想“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但是孔子更多是 考慮去實現自己的大道,去恢復周代的禮樂文明,重建人間秩序。
二、修養論上的詮釋
第三種觀點,孔子認同子貢所說的觀點,只是覺得子貢的能力不 夠,達不到這種境界。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可以傳遞的。因此, 孔子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在《孟子》中似乎 也可以找出與此相類的話。孟子也認為,人之間的關系是可以傳遞的,推己 及人是可以成立的。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 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 義也。”朱熹解釋說:“但推所能,達之于所不能,則無非仁義矣。”(《四 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372頁)
程朱以孔子的“恕”和孟子的“ 仁”為出發點,對本章進行了新的詮釋。二程的觀點主要是在《河南程氏經 說》中: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愿,亦 勿施于人,恕也。恕或能勉之,仁則非子貢所及。”(程顥、程頤著,王孝魚 點校,《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1139頁)
二程對于仁的界定是不 想人加諸我自身,而我自身也不加諸人,就是仁。這里的“仁”就表現為, 人與人之間處在一種和諧的關系中。這種關系和諧而不互相干擾,人和人之 間的關系達到最大的實現。這種看法超出了老莊的“小國寡民”(《老子》第 80章)、“至德之世”(《莊子·馬蹄》)。因為,這種觀點承認人的關系存在的 正當性,并且將人的關系提到更高的水平。人和人之間不再相互沖突、互相 隔絕,而是彼此和諧相處。所以,在二程看來,這種觀點是一種儒家的最高 境界“仁”。在遭受不仁加諸己的時候,自我表現出不怨,就是恕。恕,在 現實中關系的交往上,表現為一種寬容的心態。而仁,則表現出一種希望。
朱熹主要對二程的注解進行分析,并且進一步發展了二程的觀點,還對“無 ”和“勿”進行了區分。
問:“子貢‘欲無加諸人’,夫子教之‘勿施于人 ’,何以異?”曰:“異處在‘無’字與‘勿’字上。伊川說:‘仁也’, ‘恕也’,看得精。”(《朱子語類》第28卷,以下簡稱《語類》)
在朱熹看 來,“無”表現得自然而然,表現為人的道德本能,是一種自由的自律。而 “勿”則表現為他律,似乎還受到了外物的干擾。朱熹在《四書或問》中做 了更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以無言者,自然而不待禁止也。以勿言者, 禁止之辭,勉強之意也,此仁與恕之辯也。”(《四書或問·論語或問》第5卷 )
朱熹認為,子貢所說的是“仁者之事”,即“本體明凈,發處盡是不忍之心 ,不待勉強”(《語類》第28卷),違背了《禮記》中學不躐等的原則。而“ 欲無加諸人”與“勿施于人”的不同在于“勿”字上。兩個區別并不在等級 上有差別,而只是在程度上有區別。這種程度表現為生、熟。
為了區分仁和 恕之間的區別,朱熹又將仁和恕之間的關系轉化為有我與無我之間的關系。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未能忘我故也。顏淵曰 “愿無伐善,無施勞”,能忘我故也。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敝之而無憾”,未能忘物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能忘物也。(《語類》,第28卷)
在這里,朱熹將倫理問題 給虛化了,他更進一步開始思考人本身的問題,因此,對本章的理解就成了 對人的自我的理解——人如何能夠達到仁,完成仁?朱熹認為,只有無我, 仁和恕之間的差別就在于有我和無我。因為有我,就會有對于他者的依賴, 這種依賴可以是積極的給予,如子路對朋友之間的義。也可能是消極的,如 子貢與人之間的沖突。他認為,取消沖突的方法只有“無我”,具體說來就 是要無欲。
至之問此章。曰:“正在‘欲’字上,不欲時,便是全然無了這 些子心。且如所不當為之事,人若能不欲為其所不當為,便是這個心都無了 ,是甚地位?未到這地位,便自要擔當了,便不去做工夫。圣人所以答它時 ,且要它退一步做工夫,只這不自覺察,便是病痛。(《語類》,第28卷)
在 這里朱熹的觀點落腳到“欲”上。“不欲”在朱熹這里成了形上的世界,但 是在形下世界,在朱熹看來,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個“無欲”的境界,就應 當去主動擔當,承擔責任,去做工夫。朱熹認為子貢所說的是很高的境界。 但是子貢對自己沒有深刻的認知,這就是子貢本身的過錯。正是因為不自由 ,所以我們才要去承擔責任,以走向自由,這是儒家和道家重大的區別之一 。道家經常批評儒家多事,認為儒家錯將工具性的禮作為走向道的一個方式 。但道家認為那是跡而不是所以跡。但是儒家反駁就是“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論語·微子》)。兩者的一個重要的辯論就是禮是否是工具性的。是否要 遵守禮?儒家認為,禮中含有義務、關系。在人與人的關系中,需要存在關 系,這種關系是可變的,是以“和”為標準的。但“和”同時也以“禮”為 標準,二者是相互的,同時,只有負擔起責任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是積 極的、完善的。
朱熹對本章理解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其本身對佛道的接受。具 體說來有以下幾種原因。第一,儒家本身就有一種自然的根源。雖然在先秦 時期,儒家表現為人文的特征,但并不忽視自然。第二,這種三才結合下的 儒家在孟子那里得到了發揮,孟子的“四心說”,其中的惻隱之心就是乍見 孺子將入于井,自然而然的表現。這種自然而然表現的是一種本身對于真理 的符合。第三,受到了佛老的影響。佛家提倡無欲。而道家經常講,要順從 人的本性。順從人的本性就是對于自然的一種遵守,這種遵守不是命令式的 ,表現為“勿”(禁止的),而是表現為我要去的內心愿望。
綜上,對《論語· 公冶長》本章的解釋經過了演變,經過了倫理上的討論,到了二程,繼承孟 子的觀點,從“仁恕”上來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到了朱熹那里,朱熹首 先從自然而然與自律、他律來解釋本章,更進一步取消本章作為倫理問題的 討論,把本章要討論的問題,從外引入人的自身修養。進一步用“忘我”與 “忘物”、“欲”與“不欲”,對“仁”、“恕”進行了區分,頗有佛道的 色彩。但是朱熹僅僅是把不欲的境界看作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理想境界,從 而又把這個問題拉回到現實中來,把最后的落腳點落實到人的修養上,表現 出儒家重修養的特色。從朱熹對本章的疏解,我們可以看出宋明理學家對于 道家和佛教的借鑒與吸收。他們在對道家、佛教吸收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的 特色,尤其是對自我的修養更加看重。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 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奇米色在线视频|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美最猛性xxxxx69交| 大女小娟二女小妍| 免费国产真实迷j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超污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 久久久xxxx| 最新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v电影v亚洲v欧美v国产|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精品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亚洲国产香蕉视频欧美| 2022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剧情| 欧美视频第二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亚洲一区欧洲一区| 黄+色+性+人免费| 日本媚薬痉挛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欧美深夜福利视频| 日本韩国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 明星ai换脸资源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直播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 亚洲综合校园春色| ww在线观视频免费观看| 黑白禁区在线观看免费版 |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