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
經過戰國中期的兼并戰爭,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以后,秦獨強而六國益衰的形勢已定。秦莊襄王于公元前247年死去,嬴政即位(公元前246-210年),當時只有十三歲。公元前238年,按秦制二十二歲舉行成人加冠典禮,秦王政親政,同年平息嫪毒叛亂。接著任用法家李斯、韓非,提拔李斯為廷尉,采納了韓非學說,作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理論依據。統一六國的條件已經成熟,公元前230年起到221年進行了十年統一戰爭。公元前230年,派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置潁川郡。公元前229年,派王翦大破趙軍,攻占邯鄲,置邯鄲郡。趙王遷被虜,趙公子嘉帶帶領幾百人逃到代,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滅代,虜代王嘉,置代郡。公元前228年,秦兵臨易水,將要攻燕,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未遂,次年秦派王翦攻燕,再次年攻下燕都薊,燕王喜遷都遼東。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賁攻燕遼東,虜燕王喜,燕亡,置遼東郡。后在原燕地重建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又置上谷郡、廣陽郡。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賁攻魏,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后,城破,魏亡。在魏東部設碭郡,又在舊魏地建泗水郡。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直取楚都壽春,虜楚王負芻,楚大將項燕自殺。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楚的江南地,降服越君,設會稽郡,楚亡。滅楚后又置九江郡、長沙郡。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從燕地回師南下,直破齊都臨淄,虜齊王建,齊亡,置齊郡、瑯琊郡。到公元前221年止,歷經十年戰爭,完成統一大業,從此“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統一六國的原因:第一,戰國以來封建經濟飛躍發展,使各地區經濟聯系加強,創造了統一的條件。戰國后期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已達到“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程度,使各地逐漸成為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在封建割據的情況下,常常是“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鄰為壑,只有在統一的管理下,才能發展經濟,統一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第二,戰國時期的農民反抗階級壓迫的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本國統治者,起到了消除妨礙統一勢力的作用。如楚國爆發了莊蹻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楚的腐朽暴虐統治,為秦統一消除了障礙。秦統一是長期戰爭實現的,在戰爭中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人民要求統一,人民被卷進統一戰爭,人民為統一大業做出了積極貢獻。第三,春秋戰國以來所形成的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提供了有利條件。秦、燕、楚是當時的三個民族融合中心。秦向西方和西南方發展,是諸夏與西戎、羌、西南夷的融合中心。秦惠王曾一次攻取義渠(西戎之一部)二十五城。這些部落逐漸被秦兼并,秦在那里置隴西、北地、上郡。羌族是古老的民族,與秦的關系一直很密切。西南地區最大的部族有巴、蜀、苴等,公元前316年趁三國內亂,秦惠王派司馬錯滅三國,開發和經營這一地區,并在成都平原修都江堰工程,使這里成了“天府之國”。秦還與更遠的西南夷各部發生聯系。燕向北方發展,形成了諸夏與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的融合中心。趙國在武靈王時曾占林胡等的部分土地,置云中郡、雁門郡。趙還滅了中山國,中山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燕昭王時大敗東胡,辟地千里,筑長城,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楚向東南、西南發展,形成諸夏與百越、西南夷的融合中心。楚兼并越,加強了浙、閩、贛、湘、兩廣與楚的聯系。楚與西南夷聯系非常深遠,吳起變法時,許多楚人到西南夷定居,楚文化的影響已波及到巴蜀、兩廣、貴州、云南等地。第四,“百家爭鳴”為統一局面做了輿論準備。當時各家都提出統一的主張,盡管其具體方案不同,但統一為其理想則是一致的。孟子主張“定于一”,按西周盛世為模式達于統一。荀子主張“四海之內若一家”,以“禮表法里”的方式統一。韓非等激進派則強調集權,實行“法治”,用暴力實現統一。秦始皇正是沿著這條道路前進的。第五,秦實現統一大業有其自身的長處。戰國后期以來統一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七國中為什么能由秦來統一,這與秦的優越之處是分不開的。和山東六國相比,秦后來居上,通過商鞅變法,秦各方面都發展很快,秦始皇即位前,秦已基本上具備了實現統一的條件:1.政治上,實行法治比較徹底,比其他各國進步。秦國官吏忠于職守,士大夫效忠公室,不搞結黨營私,朝廷辦事效率高,民風純樸。秦成為強國不是僥幸,而是政策得當,形勢發展的必然。2.經濟上,秦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獎勵耕戰。秦占居富饒的關中平原與四川天府之國,擁有足夠的經濟力量,是秦能取勝的關鍵。3.軍事上,秦獎勵軍功,軍隊勇敢善戰,又居于軍事上的險要之戰,進可攻,退可守。4.外交上,秦善于利用六國的矛盾和弱點,各個擊破,運用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策略都很靈活,使得六國不能聯合抗秦。5.秦王政在統一戰爭中也發揮了他個人的積極作用。他從組織上、軍事上完成了一統天下的準備工作,一方面消除了呂、嫪、太后陰謀集團,有利于政令的統一、防止了割據勢力的篡權和內戰的發生;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招攬人材,任用法家李斯以及大將王翦等,吸收韓非思想為創建統一大國的理論基礎。所有這些措施都為加速統一、結束大國兼并戰爭的混亂局面起了積極作用。對于秦統一問題,楊寬《戰國史》敘述頗詳,此外可參閱《中國史稿》、《中國史綱要》、《中國奴隸社會史》以及林劍鳴《秦國發展史》等。有關秦始皇問題,本書則另有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