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抽象攝影
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在西方隨著繪畫藝術中的抽象派的興起而出現的一種攝影流派。世界大戰帶來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動亂,使人們對傳統的權威發生了動搖,他們也不滿足舊的藝術表現手法。盛極一時的畫意攝影已被攝影家們放棄。抽象派攝影家認為攝影藝術的目的,在于表現作者的主觀精神,而不是客觀的實體。客觀實體千變萬化,但其基本脫離不了線條、平面、體積以及不同的質感和外形。因此,不論從一個整體來認識世界或從一個分割結構形態來認識世界,結果都是一樣的。如果說有所不同,那只不過前者是人們的習慣看法,后者要求人們用想象力來豐富自己的看法,這樣可以給人們以更大的想象力,更多的回旋余地,從而作出不同的解釋。所以,抽象攝影家創作時用各種方法來表現自己的主觀意圖。抽象攝影畫面一般比較簡潔,形式感強,往往第一眼就能吸引住觀賞者的視覺,但也容易被人們視作沒有內容的形式主義作品。
抽象攝影代表人物匈牙利的M·納吉,當時在德國著名的建筑和設計學校“包豪斯”任教,他利用教學,要求學生對物品的各個方面加以觀察探索,從中找出不被人們所注意的形式。提出通過攝影反映光線對物體形態的影響,特殊角度的作用,影調的變化,進而推出影象中新的有藝術價值的圖象。如在廣播塔上拍攝柏林雪景(1928),用X——射線拍攝出海螺內部結構圖形,用電子閃光燈拍攝物體落在牛奶上的瞬間圖象。同樣,他用照片剪輯、暗室加工手法將現實和幻想組合一起,空間和比例則通過藝術手法表現,從而產生獨特的排列效果。納吉所追求的通過光線產生的藝術效果, 目前,在西方仍被認為是可取的。
抽象攝影和繪畫中抽象藝術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在各國廣為流行,在西方的攝影藝術中,可以說是現代派中重要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