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格羅塞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格羅塞
埃拉斯特·格羅塞(Erust Grosse,1862—1927) 德國藝術史家和社會學家。曾任弗賴堡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藝術的起源》、 《藝術科學研究》等。
格羅塞在美學上的貢獻主要是他利用考古學與人類學提供的材料,深入地考察了原始藝術的起源問題。他認為,原始藝術的產生和原始人類的物質生產方式有著內在的聯系。原始藝術是隨著狩獵生活一同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受到狩獵生活的極大影響,隨著狩獵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移,藝術上遂出現了以植物為主的裝飾。原始藝術最初都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如紋身,黥面,涂彩等是為了刺激異性或嚇唬敵人,舞蹈是為了祭祀或娛樂鬼神。藝術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是生產與藝術有了較充分發展之后的事。他還認為原始藝術超出了原始人的意識之外,促進了生產技藝的發展,鼓舞了人們與自然斗爭的勇氣,也啟發了人對異性的選擇,從而推動了人種的改良,增進和擴大了社會的團結。
格羅塞通過對原始藝術的考察,還認為原始時代的物質生產不僅從客觀上提供了相應的題材,而且從主觀上還培養了藝術所不可缺少的人們對事物的敏銳的觀察力與巧妙的表現力。因為不是別的,正是生存競爭的需要迫使原始人在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在原始人中間,畫家或雕刻家不過就是一些高明的狩獵者或手藝人。在古代藝術與近代藝術的關系問題上,格羅塞認為,原始藝術從形式上看往往顯得很怪誕,但是深入觀察就可發現,其中包含著某些與近代藝術相通的東西,比如節奏的排列。這個事實證明,人類中間有共通美的因素,有藝術的普通有效的法則。
格羅塞的許多結論受到了俄國美學家普列漢諾夫的高度重視,在我國也給予實踐觀點的美學以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