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三世紀危機”
從公元二世紀末至三世紀末,羅馬奴隸制社會爆發了全面危機:經濟全面衰落,政局一片混亂,內戰不斷發生,社會動蕩不安。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的危機為“三世紀危機”。這種危機在社會經濟方面的表現是:農業萎縮,工商業蕭條,財政枯竭。羅馬帝國的農業是以使用大批奴隸勞動的大莊園為基礎的。從二世紀中期起,由于帝國無力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奴隸來源減少,奴價越來越高。同時,由于奴隸主無止境的強制性勞動,不僅使奴隸缺乏勞動積極性,而且不斷以怠工、破壞生產工具、逃亡和武裝斗爭的方式進行反抗斗爭,使生產遭到阻滯和破壞,勞動生產率日益下降。因而,廣泛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很難維持下去,這就必然導致農業生產的萎縮和衰敗。而農業的衰落又引起了工業的衰落。這一方面與使用奴隸勞動無利可圖有著密切關系;另一方面高盧、西班牙、多瑙河沿岸和北非等地的手工業發展起來,并出現了閉關自守的分散傾向,因而使意大利的手工業如玻璃、陶器、金屬冶鑄等業,因在市場上受到排擠而衰落下去。農業和手工業的衰落必然引起商業和城市的蕭條。大莊園經濟的萎縮減少農產品對城市市場的供應,手工業產品由于種種原因而滯銷,致使商業凋零。特別是政府的稅收和金融政策更加劇了城市經濟的衰落。官僚機構和宮廷浩大的開支和官吏的貪污靡費,使財政發生困難。為解救財政危機,帝國政府不得不發行劣質貨幣。三世紀以來,金幣成色減少百分之十七,銀幣含銀量也越來越小,到后來只有百分之五,足量金幣不見流通。劣質貨幣的發行,造成物價上漲,政府的開支隨之膨大,稅收不足,于是又得靠再發行更劣質的貨幣的手段來彌補財政的開支,這樣循環往復,致使商品貨幣經濟陷于崩潰,城市經濟普遍衰破。與經濟危機相伴隨的是政治危機:統治集團內部紛爭激烈,帝位更迭頻繁,中央政權削弱,地方勢力稱雄。安敦尼王朝最后一個皇帝被殺后,隨即在各軍事將領之間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僅幾個月內就有兩個皇帝被殺,三個行省總督擁兵自立,混戰延續四年之久。塞維魯王朝覆滅(235年)后,帝國的政局更加混亂。238年一年內有四個皇帝被士兵殺死。在此后的十五年中,前后更換了十個皇帝。253-268年,各地割劇勢力紛紛擁立自己的統治者,出現了所謂“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在此期間,在西方包括日耳曼、高盧、西班牙等地出現了“高盧帝國”;在東方,敘利亞、埃及擺脫帝國的控制而分立,出現了帕爾米拉王國。帝國的中央政權實際上處于癱瘓狀態。經濟的衰敗,政局的混亂,使廣大勞動人民無以為生。處在苦難深淵的人民群眾揭竿而起。公元三世紀初,在意大利,布拉率領一支主要由逃亡奴隸和奴隸所組成的隊伍,到處打殺富人,拯救貧困者。公元238年,在北非爆發了奴隸和隸農起義。在“三十僭主”期間,北非爆發了以法提克森為領袖的隸農起義,斗爭的矛頭指向貴族地主和羅馬統治者,起義的風火燃遍毛里塔尼亞和努米底亞許多地區。公元274年,在埃及爆發了費爾姆起義。大約同時,在高盧爆發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廣大奴隸、隸農和貧民參加了起義。起義席卷了高盧的許多農村和城市。這一起義斷斷續續直至羅馬帝國滅亡。與此同時,帝國邊境的“蠻族”部落,乘羅馬帝國政治混亂之機,侵襲帝國的邊境。日耳曼部落從萊茵河進入高盧地區和北意大利;哥特人進入羅馬境內,后來又進入愛琴海一帶和小亞細亞;在帝國東部,薩珊波斯帝國也不斷向幼發拉底河一帶進攻,其勢力抵達卡帕多細亞。至此,強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已是一片風雨飄搖、江河日下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