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
作者: 王輝 【本書體例】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人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求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為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求,遂成大學。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此,聞之皆解頤歡笑。
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顧。
(選自《西親雜記》)
匡衡字稚圭,學習勤奮,但沒有錢買燈燭。鄰居有燈燭,但借不到光,匡衡就把墻穿一個孔,讓光亮透過來,用書映著燈光來閱讀。
縣里有一大姓人家叫文不識,家里富裕,有很多藏書。匡衡就給他家做傭人,不取報酬。主人很奇怪,問匡衡。匡衡說:“我愿意讀遍您家的書。”主人很感動,供給他書,于是匡衡就學成了大學問家。匡衡善于講解《詩經》,當時的文人這樣說:“誰也不要在這里講《詩經》了,匡鼎要來講。匡鼎一講《詩經》,無不心領神會,笑逐顏開。”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文人對他佩服到這樣,聽到他講詩的人都高興地喜笑顏開。
匡衡同縣有一個講《詩經》的,匡衡就前去提出疑問,這個人被折服了,倒穿著鞋子跑走了。匡衡追著他說:“先生留步,前面說的再討論討論。”這個人說:“沒有什么可說的了。”于是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是中國古代筆記小說中的一個名篇。
匡衡,西漢經學家,山東蒼山蘭陵鎮人。能文學,善說《詩》,時引經義議論政治得失。漢元帝時官至太子少傅與丞相,封樂安侯。也許因為匡衡過于鋒芒畢露,漢成帝時,為司隸校尉王尊所劾,后免官為平民。
作者寫匡衡,沒有寫他的官運亨通,也沒有寫他在經學方面取得的驚人成就。作者抓住他青少年時期富有教育意義的“穿壁引光”和“作傭求學”的故事,加以渲染,表現了他刻苦好學、學而不倦,誨人不厭的精神。
“穿壁引光”,是一句婦孺皆知的成語,人們常常用來教育孩子勤奮好學,長大成為有用的人才。于是匡衡就成了孩子們的榜樣。作者表現匡衡的好學,主要寫他家貧無燭、無書。為了學習,他不惜給有書人家當傭人,而且不取報酬,但能讀到主人的書就可以了,這是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主人也被匡衡的精神所感動,所有的書讓匡衡閱讀,于是,匡衡成了西漢大經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特別是對《詩經》,有獨到的見解,只要有匡衡在,別人不敢再講解《詩經》。“匡說《詩》,解人頤”,他講解靈活、生動,人人能領會內容,講解又很風趣,沒有學究氣,使聽者十分樂意,心情愉快。
最生動的地方是,匡衡的同鄉學者,竟然班門弄斧,設講壇講《詩經》。匡衡聽到這個消息,就前往聽講,并與他討論詩義。匡衡對他的講解,提出許多質疑,問得這位同鄉張口結舌,無言以對,鞋也穿倒了,慌慌張張地走了。邑人的理屈詞窮,“倒履而去”的窘態,都寫得生動傳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匡衡“穿壁引光”的故事,不見正史記載,然而,本文作者抓住了兩則富有生命力的故事,具體描寫了一個青年刻苦學習的頑強意志,因而使故事傳之不衰,不僅在當時人們崇尚匡衡精神,就是在今天,匡衡的精神仍對我們刻苦讀書,研究學問,富有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