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怨·王昌齡》原文與賞析
王昌齡
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夜愁。
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生于圣歷元年(698),約卒于天寶十四載(755)。開元十五年(727)進士,補校書郎,調氾水尉,遷江寧丞,復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后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詩與高適、王之渙齊名,尤工絕句。有《王昌齡詩集》,《全唐詩》編存其詩四卷。
《青樓怨》寫春夜閨中婦女思念征人,語曲情深,別具韻致。“香幃風動花入樓”,寫暮春景色,又是激人愁思的觸因。風動,致幃開;風動,使花落;風動,落花才得入幃,見落花入幃,撩無窮相思:花卻入幃,人卻出塞。花入幃,使人不孤;以落花為伴,益見人孤。“高調鳴箏緩夜愁”,想調弄鳴箏緩解愁思,將一腔相思付之弦索,宣為音律,以為排解。可是“腸斷關山不解說”,鳴箏不能傳出思念征人之情。她“夜愁”,竟至“腸斷”,只見那“依依殘月下簾鉤”,夜深沉,月西墜,情不盡,結韻以景,悠然綿邈,余味不匱。宋顧樂評此詩時說:“此通首用緩調,一肖軍壯之情,一肖閨房之態。”(《唐人萬首絕句選》)
這首詩寫“青樓怨”,由“風動”起始,以“鳴箏”傳情,最后以“月下”收束,起得清風徐來,結得遺響不絕,高潮處亢墜斡旋,因而凄婉清暢,讀來令人纏綿膠著,有著獨特的況味。